分享

慎独 力行 积习

 人文心声 2012-05-31

“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特有的修养方法,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的,从最隐蔽处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越是独自一人、没有监督时,越要小心谨慎,不做违反道德的事。就是说,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或者说在有可能做坏而又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小心谨慎,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慎独”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古代的“慎独”,其内容当然是指对封建道德的谨慎不苟,但撇开其时代内容,这种修养方法确实包含着合理的因素,是一种被大量历史实践证明了的行这有效的修养方法。古人提倡“慎独”的实际意义,在于反对社会生活中的两重人格、两面行为,慎独要求不欺人,不自欺,从外在的言行到内心的思想活动都要自我约束,的确是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一种修养方式。

力行

孔孟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而是崇尚力行,主张以行为本,在躬行践履中锻炼成长,完善人格。《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名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子张》)“行为以达其道”(《论语·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他的仁学或称仁道,即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思想来实现人人相互敬爱的天下为公的在同世界。为了做到躬行践履,孔子要求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强调要想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就必须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一思想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练,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

积习

修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孔子自述的学识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荀子更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积习的重要作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故不积跬步,无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宋代的朱熹也曾作过一首诗来描绘修养的过程,“昨夜江边春水生,艋瞳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借景来说明事理,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怎么都拖不动,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起来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