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活血汤对内伤头痛的治疗
靳瑞英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71000)
笔者自拟通络活血汤治疗内伤头痛5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病例中,男19例,女31例,发病年龄15—68岁。其中青壮年多见,病程均在半年以上,最长者达20年。其中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者13例;脑动脉硬化症性头痛者12例;偏头痛者8例;高血压头痛者5例;脑神经衰弱头痛者6例;外伤性头痛者3例;三叉神经性头痛者3例。 1.2 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证,疼痛特点为痛有定处,或昏或胀,甚则痛如锥刺,每遇情绪波动或劳累而发作或加剧。女性多有经期头痛发作或加重,伴有经色黯,量少有血块,舌质黯红或边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沉迟等。 1.3 诊断依据:凡以自觉头痛为特征,呈反复发作,病程在半年以上,经神经系统和耳鼻喉科、眼科等有关检查或头颅CT、MRI、脑电图等检查,除外眼、鼻病变,或颅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头痛。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川芎15g,白芷lOg,钩藤15g,丹参20g,当归15g,全虫lOg,蜈蚣1条、白芍30g,牡蛎30g,郁金lOg,升麻lOg,牛膝lOg。加减:兼痰湿症见胸闷欲吐者加姜半夏lOg,茯苓15g;肝肾阴虚症见耳鸣、腰酸沉困者加杞果15g,女贞子12g,山萸肉12g;兼见口渴、便干者加生石膏30g,党参lOg;兼气虚症见头痛隐隐、遇劳则甚者加党参15g,黄芪20g;兼血虚症见眩晕、心悸失眠者加制首乌15g,夜交藤12g;兼见肝阳上亢,症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者加天麻lOg,夏枯草lOg,菊花lOg。用法:上述药物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1次温服,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服3—5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随访半年病情稳定。有效:头痛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头痛元减轻或较前加重者。 治疗结果:痊愈2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 以上。
4 典型病例
刘某,女,42岁,干部,于2002年8月15 13就诊,自诉头痛反复发作12年,疼痛时以前额为主,伴心烦、恶心、呕吐,每遇情绪波动头痛加剧。起病后多方就诊,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先后服维生素B。片、谷维素片、盐酸氟桂嗪胶囊及中药煎剂,均无显效。近2年来,头痛发作频繁,每遇情绪波动、受惊及睡眠不足时发作。来诊时诉双侧颞部疼痛如锥刺,痛剧时伴呕吐,口服颅痛定片始能暂时缓解。伴纳食差、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涩,诊为内伤头痛。予通络活血汤加葛根15g,三七粉2g冲服,连服5剂。二诊时诉头痛明显减轻,已不影响睡眠,遵效不更方,再进5剂,诸症消失。再诊,上方去牡蛎、葛根、三七粉、蜈蚣,加制首乌、夜交藤连续调理月余后随访半年,头痛未发作,痊愈。
5 讨论
内伤头痛患者,大多数预后良好。可一旦发作,轻则头痛、头晕、精神不振、心烦不宁,重则头痛如锥刺,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对内伤头痛的治疗,目前西医多给予镇静药、解热镇痛剂等得以缓解症状,但不能根除病源,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皆上会于头,头为精明之府、神明之主,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皆上聚于头,五脏精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脑,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若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脉络闭阻,气血被遏,神机受累,清窍不利而产生头痛。且内伤头痛多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日久而产生“久病人络”、“久病必瘀”的病理特点。临床上采用通络活血为主治疗内伤头痛,使瘀去新生,血脉畅通,气血运行顺利,“通则不痛”,通络活血汤以川I芎为主药配以白芍、丹参、郁金、当归、全虫等活血、养血、行血之品。全虫、蜈蚣善于搜风剔络,为定痛之佳品,天麻以升举阳气,牛膝以引瘀血下行,全方活血通络养血并用,活血与祛风相兼,为疏通经络之要方,用治本病,药证相符,故l临床效果显著。
方源:天易健康网 《中医临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