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变态”实习,根在大学

 九仙神狐 2012-06-01

大学生“变态”实习,根在大学

www.sinonet.org 2012-05-31  一财网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大校长助理黄桂田炮轰“实习影响大学生学业”,称“80%的大学生实习是跑腿打杂,很少有人被单位最终接纳就业。大学教学、学生学习的秩序却遭到了冲击”。他甚至呼吁在场全国各高校经济学院负责人共同禁止学生参加实习,以矫正这种“变态工作需求”。

  这位校长助理所称实习“冲击”了学习秩序确实不假,有的大学生整个毕业年就成了就业年和实习年,可他没有分析为什么实习会“冲击”教学秩序。如果认真分析具体原因,恐怕也就不会开出“一禁了之”的药方了。再说,在当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中,这也不是“禁”得了的。

  大学生的实习,近年来确实有变得疯狂之势,有的学生一进校,就一门心思想着实习,以便提高实践经验和就业能力,为今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做准备。这样的选择当然有问题,几乎完全把自己的大学生角色搞混乱了。

  可问题是,还有很多人为大学生的选择喝彩。原因有三:其一,大学的课程被认为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把时间用到实习中,哪怕实习就是打杂——所谓“社会是一个比大学更好的学校”;其二,大学生就业需要实践能力,这在大学校园里是无法培养起来的,不实习的学生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其三,读大学的目的,很多人认为“不就是找个好工作吗”?包括北大在内,所有高校无一不把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为提高就业率,很多学校都给学生带有就业性质的实习“开绿灯”。

  这正是北大必须回答的三方面问题。

  首先,学校能明确自身的定位吗?按照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应该实行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非职业化、非技能化、非功利化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简单地说,北大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专业技能比一般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差,甚至就业率比其他学校低,是正常的,他们相对其他学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基本素质和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长远的职业发展。在发达国家,像北大这类高校的学生,通常在本科毕业之后,还有一段职业化的过程,要么上一年多的研究生课程再寻找工作,要么接受一些职业培训。

  其次,学校能在校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吗?当前有一种说法是,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才能达到。不可否认,社会实践和实习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途径,但大学生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最重要平台,其实还是在大学。以我接触的一位MIT学生为例,他完成学校安排的课程任务都很困难,更没有多少时间想去校外实习了,而学校的课程给他的能力锻炼,其实远超过去校外实习(很多实习是无关专业的),他学习一门课,老师安排了30多个单元的实验内容,他为此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和教授们共同研究,还要自己独立设计试验。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他的动手能力已经相当高。

  再次,学校的课程能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心留住吗?我国大学的课程,现在普遍存在课程老化、陈旧,内容过时的问题,加之教师对课堂教学并不投入,采取简单的灌输模式,学生听上去索然无味。

  如果北大不能回答以上三方面问题,没有明晰的办学定位,不提高课程的质量,教师不重视教学,把学生禁锢到学校,结果只会更差——因为今日的北大,通识教育没有,连合格的职业培训所也做不到,学生好歹靠着实习弥补了一点就业技能,假如这都没了,大家自然可以推测结果。另外,笔者以为,大学不要总是禁止学生做这做那,如果学校教学要求严格、教育教学安排丰富,学生忙功课、忙讨论、忙着和老师一起共同研究,并从中受益良多,哪还有时间去做打杂般的实习呢?(作者: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