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希夷先生新传及其道法(续一)

 天地虚怀一 2012-06-01

陈希夷先生新传及其道法(续一)----道海玄微(一百零一)----萧天石

    华山岁月与人同

    希夷之由武当徙居华山,年月各书均无可考;时在后周显德中,则各书皆同。华山亦曰太华山,又名西岳,在陕西华阴县,与武当山 同为道家列为修道之名山胜地。上有莲花峰,先生间常栖止其间。据《华山记》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韩愈诗 曾有句云:“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所谓山顶、峰头,亦即指莲花峰也,盖莲花峰为 华山中峰,亦山之最高处。同时《华山记》又有一则云:“王元仲,欲登莲花峰,约寺僧云:到峰顶当起烟为信,翌日持火而登,僧候之果有 烟起,留二旬乃下,僧问之云:峰顶有池,菡萏盛开,其中又有破铁舟存焉。”此华山莲花峰之异景也。先生之改隐斯山,要有数存乎其间, 其原委据《体道通鉴》载称:

    先生尝夜立庭间,见金人持剑呼曰:“子道成矣,当有归成之地。”先生意度金人谓归成之地,其秋为万物之所敛而归者欤?吾其 当终隐于西方乎?是时年已七十余。俄徙居华山,得古云台观基,辟荆榛而居之,以契归成之语。时境内有虎食人,先生至虎自去,自是 不为害。………常闭门卧,累月不起。

    此与《武当搜隐记》所载略同,唯年已七十余,作年已九十余,接着并多“金者西方,俄、于是岁秋间,徙居华山。携一骡负书,并一琴 一石礑往”数语。《宋史·陈抟列传》,谨记曰:“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先生善睡,世人皆知,有“长睡仙 翁”之称,并曾有句云:“坐中观日月,静里息乾坤。”“山中无所事,常伴白云眠。”考云台观与少华石室,均为玄门历代修真之地,于其中 羽化登真之士不少。如;“云台遥望碧天高,风卷太华万树涛,若遇蟾光归月窟,丹霞隐处接金鳌。”即深含玄机道诀于其中也。

    希夷居华山不久,隐士种放曾来问道,并谓之曰:“此去蓬莱无多路,华山岁月与人同。”又曰:“家家明月中天照,处处春花遍地 红。”此盖天地间处处如是,故华山亦如是;华山如是,天地间亦莫不如是,只在日用常行间认取即得。岁月相同,圣凡各别,山水相同,修 为各别;能自在会取,自在修为,则天地间,无处不是圣地,亦无处不是道山,故曰华山岁月与人同也。

    希夷于华山时,曾遇女真毛女,间相往还。先生集中曾有遇毛女诗云:“药苗不满笥,人更上危巅,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微。”又诗 云:“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盖以毛女自言为秦时人,故有问秦宫事一语。按《过庭录》 亦称范文正公祖唐公,赠希夷诗有“曾逢毛女话何事”之句,故当非虚构也。《列仙传》与《体道通鉴》中均有《毛女传》,自言为秦始皇时 人,《抱朴子》亦曾叙及汉成帝时,有人曾见毛女于终南山,形影如飞,即鱼道超与鱼道远二女真。或曰,此谓秦时人,系指后秦,为晋时 十六国之一,无可考。或非子虚,姑录之。

    毛女在华山,常住毛女峰,亦曾有诗酬希夷曰:“谁知古是与今非,闲蹑青霞绕翠微,箫管秦楼应寂寂,彩云空惹群萝衣。”殊清醒可 诵,而无人间烟火气。毛女赠希夷诗中另有名句云:“帝王师不得,日月老应难。”《诗话总龟》则以此诗为成都单妓所赠。二者孰是孰非, 除质之先生外,其谁定之?至于仙家所谓“长生久视”之事,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万金不换长生诀,千载难逢接命人!”毛女事,不能谓 之即无;或谓以其体生毛而名之,非也。

    《宋史》载:“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 当以四海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此事《资治通鉴》亦 有记载,唯抟之对语为:“陛下为天子,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余无甚出入。据《体道通鉴》载,闻之于世宗者,为其州将罗彦威。拜谏 议大夫,固辞不受,世宗不但不以为忤,并“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复赐号白云先生,还山后,仍诏州县长吏,不时存问之,盖所 以示礼贤之意。

    先生深于先天易数,《宋史列传》亦称:“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尤有得于老庄之微传,长河洛,精术数,明理气,善观人。天玄子 称其“有术通天地,无事不先知”。具拨乱反正之才,有旋乾转坤之略,然不轻用其锋!历五季乱,享不世名,而未事一主;与杨凝式之历 事数朝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自晋汉以后,每闻一朝变革,辄颦蹙数日。尝有诗云: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又《华山吹笛记》,录有其与玄真子诗,意尤清新,诗云:

                        动爱行云静爱山,风光懒困每忘餐。

                        行仙地上天留命,睡眼观花雾里看。

                        老子骑牛踪迹渺,庄生晓梦蝶痕残。

                        息心不语忘机久,中天明月自团团。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亦曰太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前言“吾其当归隐于西方乎?”即徙居华山,以其当归成于西岳也。太华与少 华雄峙,与嵩山太室相埒。山之中峰曰莲花峰,东峰曰朝阳峰(一名仙人掌),南峰曰落雁峰,世称华岳三峰者是。又有云台、公主、毛女 诸峰,环拱中峰,杜甫诗谓“诸峰罗列似儿孙”,即指此也。云台峰亦即北峰,先生养真之云台观在焉!俯视岩壑,壁峭万仞,白云环绕,备 极奇观。入山之张超谷,谷口之玉泉院,亦问为先生栖息之所,迄今尚有先生酣卧之后像在焉!“一醉千愁解,一睡万虑空。”先生非好睡也,盖欲隐于睡也;故居恒小睡数月,大睡年余,宴如也。

    华山全山各形胜地,皆为道观,无一僧寺;每年八月后,即冰雪封山,至春末夏初始开,山中道人多以松子黄精为食,寿至期颐而鹤 发童颜者,比比皆是。少华道险未辟,游人足迹鲜至,故少华石室先生栖息之时尤多。石壁间图有先生像,神采奕奕如生,下并刻有句 云:“千古仙名垂宇宙,华山神采拂云烟。”刻者姓名及余文,均剥蚀无可辨认矣。

    山之莲花峰顶有金天庙,庙前之“玉女洗头盆”,相传为毛女来时,恒在此洗头。盆实为天然古井,壮似玉盆,泉水清冽滑腻,澄澈可 以鉴人。先生与毛女之佚事,不胜枚举,中山道士与樵子,至今犹每津津乐道之。

虚灵无物自通神

    在华山,希夷先生亦偶赴华阴,《东轩笔录载》云:“一日乘驴游华阴,市人相语曰:‘赵点检作官家’。抟惊喜,大笑曰:‘这回天下定 叠也。’按赵点检系指赵匡胤,赵为人孝友而勇略,从周世宗征淮南、扬州、寿春等地有功,官至检校太尉,节度归德,兵权在握。显德七年 出师御契丹,军驻陈桥驿,诸将拥朝,乃受周禅,即登位,国号宋,是为宋太祖。距显德三年世宗召见先生者凡四年。五代之世,扰攘五十 余年,至此乃告一统。希夷尝自谓“虚灵无物自通神”,世人亦恒称先生“有术通天地,无事不先知”。此即为其一端也。

    此事《仙鉴》记:“一日乘驴游华阴,闻宋太祖登极,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遂归隐华山,不复出,太祖召不至。”先生虽不应召,太祖 亦不以为忤,并为诏免华山征捐。相传太祖微时,曾相与对奕于华山,先生询以何为注,太祖随应之曰;即以华山为注何如?后太祖棋 败。故特为免捐,即赐以华山之意。世传“输却华山一局棋”者,即指此一掌故也。

    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崩,其弟匡义继立,是为太宗。太平兴国初,遣使持诏召先生,并赐以诗云:

                                 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踪迹查无闻;

                                 如今若肯随朝诏,总把三峰赐与君。

    此次先生曾下山赴召,《宋史》则书为“太平兴国来朝,太宗待之甚厚。”据《体道通鉴》云:“先生将至阙,曾上言求一静室休息;上乃 赐憩建隆观,扃户熟寐月余方起。羽服华阳巾草屦垂条,以宾礼见于延英殿,赐坐延问甚久。时上方欲征河东,先生谏请止,谓非时不贞。 会军已兴,上未听其言。诏即息于御苑。及兵还,果不利。经百余日,乞归山,许之。太平兴国四年,复应召来朝,始云河东可取。及王师再 举,果大捷,执刘继元平并州,遂平其地。”由此,可证先生料事如神之一端矣。

    大凡先知之事,主在心能虚明而不滞于物,故能慧照空灵而不蔽于物。心中无一物,自亦无利害之端,无人我之见,故能神光炳耀, 洞烛几先,而料无或失。且先生精于易学,深于河洛理数,故能算无遗策,而万世万变,亦无不尽在个中也。如先生语贾得升之言曰:“心 虚则意诚,意诚则念寂,念寂则气定,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慧生,慧生则知无不至,而料无不中,非另有神助也。”又曰:“神人合一之学,只 在一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修道,只是修此一心,诚此一心,明此一心,尽此一-心而已!”又曰:“心诚而能虚灵无物,自能感格神天。天 人合一,须自天人感通始;神人合一,须自神人感通始。无感则无应,无应则无通,无通则不能合一矣。”此见《华山吹笛记》,理极平易,而 奥妙莫穷。

    希夷还山后九年,帝以其居华山久,复遣宰相宋琪往致意焉。并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宜优礼之。”琪至山,从 容相询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否?”所谓玄默之道,意即指神仙黄白之术,为太宗遣宋琪往之主要目的。据《宋史》载,此时 “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久已逾百岁矣。”抟以无可告,当对曰:

    抟山野草人,于时无用,亦不知吐纳养生之术,神仙黄白之事,非有方术可传;即令白日冲天,亦何补于世教?今圣上龙颜秀异,有 天人之表,博通今古,深究治乱,通盛衰之理,审成败之机,真有道仁明之主也。正君臣同心协力,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以加此!举 凡百事,不但要为天下人着想,尤要能为万世后人着想!本此直心行去,便是无上修行矣。

    琪等闻之,称善不已。据以白上,太宗以是益敬重之,复召见,并下诏赐号希夷先生。诏曰:

    华山隐士陈抟,晦迹丘樊,栖心岩穴,跌宕世表,涵泳道腴。往在周朝,物色幽遁。当应鹤征之诏,终遂鸿冥之心。自尔以来,多历年 所,超然物外,益见清虚。今复道极玄微,来仪帝庭;不有嘉名,曷彰清范!可赐号希夷先生,以式来兹。

    世称抟为希夷先生,即自此而来。此次召见,据《华山搜隐记》载:先生并劝帝“多致力于文治与圣学”,并谓“取天下以武,守天下 以文,制天下以法,安天下以礼,明天下以教,威天下以兵”。以是太宗居恒勤于读书,每日自晨至酉,得暇辄手不释卷。尝命大臣乐史、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三部巨著。有宋一代,文治较优于唐代,学风尤盛,创开宋明理学之局,先生之言,当亦与有力焉。后帝复问“尧舜事业,今可致否?”当对曰:

    土阶三尺,茅茨不剪,其迹似不可及。然能以仁民爱物为怀,以天下为公为心,以清静无为为治,以明礼强法为纪。则天下可无兵而 强,不战而威,不治而治;斯即今之尧舜也。圣人之道,贵与时偕新;大易之几,贵通变乘化。能乎此,岂有尧舜事业不可致哉!

    其言深得体要,简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是而太宗动容,愈益尊礼有加。上所引对帝语,系据《华山搜隐记》,其辞与《体道通鉴》 所载,文字上略有出入,唯无关宏旨也。通鉴并称太宗曾与先生属和诗什,诗则未录,各书均然。

    先生天纵睿智,才华超迈,心怀高远空灵,性致清淡冲寂,故得洞见幽隐,悟彻玄微。一日宰相宋琪等曾以“先知”之事相询,先生当 告以:“无物心自空,无心境自寂,无知神自清,无念感自灵。如能超于象外,自能得其圜中也。”又曰:“为学务求心活,为道务求心死;心 死则神活,心活则神死。故曰起念宜截,生心宜杀!即此之谓也。”此事后亦得闻于太宗,太宗深然之曰:“此道言也,亦玄言也。”其旨深 矣!远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