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真而“不惑”

 情虚伪 2012-06-01

纯真而“不惑”

         ——读李镇西的《风中芦苇在思索》有感

                                          鹿苑小学  孙敏珠

    李镇西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一种成人世界里难得的纯真。这个四十出头的四川汉子,早在他那本以手记形式写成的《爱心与教育》中袒露过他的柔如苇草、爱意葱茏的心灵世界。读了他的《风中芦苇在思索》,我想对镇西老师说的一句便是:你的思想因纯真而“不惑”。 

    李镇西的这本《风中芦苇在思索》并不是那种充满人生玄机的哲理散文,在我的印象中,他不长于纯理性的表达,更不惯于以哲理式的话语“传经布道”,尽管他在中学语文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年。镇西成天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他经常违背“男人有泪不轻弹”的老话,只要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都能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是那种感性而浪漫的性情中人。 
  性情中人重在一个“情”字。镇西的真情发源于家庭,培植于校园。他幼年丧父,从小,贤淑的母亲就带着他们兄妹相依为命。我想,那些清贫而温馨的日子也许成了他爱心生长的最初土壤?到了中学时代,镇西与他的同龄人一样,思想里充满了纯洁的革命激情,不知道镇西心中的那份社会责任感、那种崇高与神圣的使命感,是不是与那段红色岁月有些关联? 
  《风中芦苇在思索》里的篇章记录的多是些没让流水带走的光阴故事,每个故事其实都是镇西纯真心灵发出的天籁。博爱与关怀是这份天籁中最动听的音符,这与他在《爱心与教育》里表达的爱心是一致的。其实,爱心是个亘古的人性命题。但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很多时候它仅仅被狭隘地认定为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捐助。镇西的爱心故事,都是一种精神上呵护与尊重,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情。惟其如此,才更见自然、实在、真切。 
    李镇西决不是那种书斋里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博爱不是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正如他对生活充满了纯真的爱一样,他对社会的丑恶与不平表达出金刚怒目似的憎恶,他是一个正直的李镇西,一个棱角分明的李镇西。镇西对每个人向来都充满善意的微笑,但从不在思想上随声附和。            

镇西快乐地教着学生,写着文章,过着日子,在茶香氤氲的成都,他的“不惑”是一种很妙的境界。我们要以他这种思想勉励自己,快乐教学,与学生达到“双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