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五国语言的自卑女博士 来源:2012-05-31 张宁虹的博客 ![]() 今天下午收到一条短信:儿童节快乐!心情大好,短短五个字送来的是朋友最真切的祝福,而且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一颗童心更加单纯和快乐。所以我把这条短信送给所有的大人们,祝大家儿童节快乐!大人们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孩子们也许就能得到更多快乐。 前几天的博文中说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后来自己又想了很多,确实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在中国应试教育仍然没有改变的大环境下,要想真的让孩子依照天分和儿童的天性自由发展真的太难了,如果父母能够在屈从环境的同时兼顾着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想着尽可能让孩子少受一点压力,已经难能可贵了。 任何事情都不会尽如人意,孩子的教育当然也一样。其实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应试教育下漫长而又无奈的煎熬过程,谁不知道孩子在那种情境中的苦难呢?然而又有几个父母敢于真的冲破那种樊笼,让孩子在自己的监护和教育下自由成长呢?且不说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这一项长达十几年的浩大工程,也不论自己的学识是否足以应付今天的孩子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即便真的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模式下自由发展到长大成人,他又能否真的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敢给出肯定的答复,所以也就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毕竟,用孩子的一辈子来赌自己的某种理解,即便心里对胜算有着预期,也不敢硬着头皮赌——父母输不起,孩子更加输不起。 大环境往往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对每个人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影响就构成了大环境更加坚不可摧的某些沉疴。不独中国的孩子如此,国外那些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远比中国的孩子们要自由轻松得多,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很多时候仍然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我的一位来自美国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来自人人艳羡的外交官家庭的小女孩,家境优裕,父母都是绝对学富五车的社会精英,有绝对令人羡慕的事业。这个小女孩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父母也很乐于带着女儿到各个国家去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相信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慢慢长大,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对她来说百利无害。 小女孩跟着身为外交官的父亲先后在五个不同的国家生活,学习了五种不同语言,慢慢由熟悉到精通这五种语言,在旁人看来真的是非常令人羡慕和称道。 小女孩的妈妈也认为这种生活能让她学会不同的语言,了解不同的国家和环境,了解不同的文化,一定会为她将来的成功奠定非常坚实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她的妈妈没有把她留在国内,坚持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而且在每个地方都坚持让小女孩去上那种用当地语言教学的学校。 我朋友说到这些的时候,我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不会将女儿独自留在国内,会让她跟着自己,当然也会给她安排每个地方土生土长的学校,因为那样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掌握更多语言,更好地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但我的朋友却摇了摇头,她接下来的话令我语塞:“你能够想象吗?在那个小女孩慢慢长大的那么多年历,每隔两三年,她就要随着父母换一个地方生活和学习,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校,离开了原来刚刚熟悉起来的朋友,在陌生的世界里跟陌生的人重新熟悉,重新试着建立友谊,重新接受被排斥和逐渐接受的过程。最糟糕的是她到了新的环境之后,因为不会当地语言,无法与人沟通,所以在她还没有学会当地语言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最后面的位置,上课如同坐飞机,晕晕乎乎;下课了也没办法跟别人交流,偶尔有个人愿意跟她说话,她却根本听不懂对方说些什么;回到家里总算不用面对陌生环境了,但她同样会愁容满面,甚至常常偷偷流泪,因为她看不懂书本,不知道怎么去完成那些连意思都看不明白的家庭作业,她还得担心第二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道如何面对老师的责难和同学们的嘲笑……” 我笑着说:“熬过了最初一段时间,慢慢掌握了语言,跟周围的人熟悉了,就好起来了。最重要的是,熬过那段日子,就能多掌握一门语言了。” 朋友苦笑:“是啊,熬过了就好了。可你知道那个小小的孩子是如何熬过那些日子的吗?虽然她最终学会了很多语言,而且在每个学校都成为优秀学生,但在成就这份优秀的过程中,她常常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笨的孩子,连老师说什么都听不懂,永远坐在大家的最后面。直到今天,那个女孩子虽然成了博士,但她仍然没能走出那段非常不自信的经历的阴影,始终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而且这么多年始终做着同一个梦:因为看不懂,作业没写完,老师凶巴巴地指着她批评……” 我的那位年届不惑的朋友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她的眼圈红了。我沉默良久,终于明白,原来她就是那个女孩。 我赶紧忙着安慰她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正是那样的经历才成就了你今天的人生,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成为博士,都能通晓五门外语的。” 朋友又笑了:“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根本不可能成为博士,也学不会五门外语,也许连普普通通的大学都考不上。可是,为了今天的这些,我失去了快乐童年。今天拥有的所有东西我今后同样可以获得,只要肯努力;可是失去的快乐的童年快乐时光,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回来了。” 我忽然明白了,这位朋友的自卑,不是因自己不如别人而卑,而是因为别人曾经有过的充满阳光的童年生活,她几乎不曾享受过一天。她的看上去功成名就的人生缺少了永远不再有机会重温的一堂课——童年的快乐。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在想,我该送给孩子一份怎样的礼物。 今天,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正在成为另一个或许将来学富五车而又将揣着自卑过完一辈子的孩子呢?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已经永远错过了童年的曾经的孩子,真的明白孩子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