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易之复 2012-06-02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图:赤峰市契丹广场上的耶律阿保机骑马雕塑(《民国盗墓史》插图)

现代考古发现,辽代永庆陵地表由陵门、享殿和神道组成,东南向,现仅存残毁的陵门土坛及正门土坛中央础石、享殿土坛遗址。陵宫由前、中、后室及四个侧室组成,用沟纹砖石灰浆砌成。墙壁用砖三层,顶部用砖两层,陵内及门上抹了白灰,其上再彩绘壁画。

前室呈平面方形,其余各室为圆形。各室之间有长甬道相连。后室是放置圣宗和其两位皇后尸身的地方,也是随葬宝物最丰的地方,盗墓贼盗到这里,才算盗到这里才算盗墓成功了。

在上篇《辽代帝王陵独特反盗墓设计》博文是提到的盗陵的“县长某”,当时成功进入了永庆陵后室。眼前所见令人吃惊,他看到了契丹人怪异的葬俗——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图:契丹人贵族下葬时戴的金面具,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出土(《民国盗墓史》插图)

“其中遗骸,男女都有,男骸衣甲,及袍服、殆殉葬者矣。此诸骸骨,有委于地面者,有陈于石床者,更有铜丝,罩护其全体者,石床上,每一骸骨头上,石壁间各悬一古铜镜。铜磁杂器,置于床前,此外有石刻哀册碑志等二十余方,碑志中契丹文字四五方(数未能详),哀册四角,各垫大康通宝、清宁通宝,等银大钱一枚,志石四面及刻神王云龙各花纹,且有包金者,中横石案,陈列祭器,琱镂精工,非近代所能及。自此再进数十丈,复有地河界断内外,水深浪涌,莫得飞渡。大约由彼岸再进,即为寝宫也。”

这是民国人刘振鹭《辽代庆陵被掘记略》上所记。如果所记完全属实的话,可以证明早期金人盗掘辽陵时破坏并狠绝,不然不会剩下这么多随葬品。

史料上记载,契丹人死后有戴“面具”、着“网衣”下葬的古怪习俗,在这次盗墓中得到了证实。“县长某”在永庆陵内便见到了:“更有铜丝,罩护其全体者。”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图:辽人怪异葬俗:着金属网下葬。图为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银丝网络(《民国盗墓史》插图)


契丹人与汉人一样重厚葬。有条件贵族下葬时都穿上特别讲究的葬服,秦汉时汉贵族着“玉衣”,契丹人则戴面罩、身盖金属织成的“网衣”。现代化妆舞会上佩戴“面具”的习惯,不知道与此有无关系。

“网衣”一般要铜丝织成。为什么契丹人要穿“网衣”下葬?一说是宗教原因,契丹人信奉的萨满教,“网衣”可能是一种法器,灵魂可以不会逃走,可到极乐世界。二是便于尸体保存,保契丹人死后在外停尸时间较长,尸体容易腐烂,罩以面具,穿上“网衣”,尸身不致于散架或变形。

另外,着“网衣”可能是为了尸体防腐。

契丹人对尸体很看重,还发明了一套保尸方式,被称“东方木乃伊”,这种方式与现在民间”腌咸鱼“极为相似。有明确记载使用此法,被“腌咸鱼”的,是第二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


令盗墓贼吃惊的契丹人怪异葬俗
图:通往辽帝陵山谷中的指路石(《民国盗墓史》插图)

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中记载如下——

“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铜元素被尸身吸收后形成的化合物磷酸铜,具有轻微的杀菌防腐作用,硫酸铜则可以促使皮肤皮革化。1981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6号墓内发掘出了一具女尸,其脸上盖着鎏金铜面具,全身穿着铜丝网衣,其尸体不腐原因,分析后认为,与含有磷酸铜、硫酸铜这些铜化物有关。

这种古怪葬众在以后对内蒙古和辽宁两省区的辽墓考古中,不时会有发现。1976年发掘的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18号辽墓中,便看到了女尸全身裹覆铜丝,唯缺头套。根据此墓已早已被盗的情况推测,头套可能与随葬品一起被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