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识的书写到位与否对于一件高仿瓷的成败极为关键。如果说樊家井、老鸦滩一带的普通写款师傅行情是一个款识一二十元,那么罗家坞等地的高仿写款师傅则可以拿到一个字20元的报酬,也就是说,请一个高仿写款师完成一个类似“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款识,需要花费120元。千万不要小看这120元的花费,这仅仅只是烧窑之前每件瓷器的付费,而每一次柴窑最终能烧制成功、模仿到位的精品不会超过5%,如果以每20件烧成功1件来计算,相当于每件烧制成功的高仿瓷背后需要花费高达2400元的款识费用,这是一笔惊人的开支。
环节四:特殊呈色效果的形成
矿料的配方、釉层的厚薄、用料的多寡、火候的高低,甚至窑位的差别,都会造成瓷器最终呈色效果的千差万别。高仿艺人往往根据仿制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获取特殊的呈色效果。
以仿制元青花为例,在今天已经没有当年进口钴料、只能采用低铁高锰的珠明料的情况下,高仿艺人首先需要在颜料中添加一些含铁的矿物质以造成明显的铁锈斑效果,并且还要保证最终的青花发色到位,这并非易事。其次,在一些需要造成钴料晕散流淌效果的位置,往往通过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加重颜料,或是吹釉时厚薄有所区分的方法,等等。
烧制前常温状态下的釉往往呈现出与烧成后截然不同的色彩,那些白色的釉就可能会是用于青花等釉下彩瓷的透明釉,而看上去呈粉红色的釉则有可能是青釉。釉对瓷器最终呈色效果的影响极大。仍以青花瓷器举例,钴料如若失去透明釉的保护,烧成后就是黑色而非蓝色(康熙朝的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瓷开始采用在釉上绘钴料造黑色效果的方法);而透明釉如果施薄了,很可能这件青花的发色就会发乌“发枯”(即釉面不滋润),碰到这种情况,艺人往往选择重新施釉后“复火”的方法以达到更佳效果;若透明釉施厚了,则又会让钴料晕散流淌,或出现“朦花”(笔者注:指釉下的青花纹饰不能清晰显现,仿佛在雪里一般)。由此可见,施釉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件仿古瓷最终能否成功呈色是非常重要的。
“雪白”“玻璃白”等矿料对于彩瓷的最终呈色也有很大影响
出口关:难得一见的柴窑烧制全过程
关于匣钵
匣钵内底部撒上老糠灰(烧成后颜色由黑变灰白),上面再加垫饼(接触瓷器一面涂上高岭土),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维持水平状态,一方面出窑后瓷器不易粘底。
匣钵内,底部撒有老糠灰,上面放有垫饼
由于烧之前坯体都比较大,所以如何将大件器物平稳放入匣钵也是一门学问。经验丰富的窑工一般用篾绳吊住瓷坯,轻轻放下,由于烧制过程中篾绳不耐高温并挥发,因此并不影响最终烧成效果。
窑内底部利用空匣钵碎片充当“兜足”,呈水平状铺满耐火材料,保证每一个匣钵柱在烧制过程中保持水平。
匣钵装放完毕后,窑工开始用窑砖封堵窑门,窑砖之间的缝隙用黄泥堵住。窑门上方留下两个圆孔填上匣钵,用于观察窑内燃烧程度,功能相当于窑的“眼睛”。窑门中间部分由上而下分别留出送柴口与点火口,点火口将在烧窑头一个小时内封闭。窑门最下方为灰坑,窑内的松柴烧成炭后会落到这里。过去,大型柴窑烧制过程中因为窑内松柴较多,木炭容易堵塞,难以掉下灰坑时窑工会再度打通点火口用铁棍捅戳疏通,小型柴窑则无此忧虞。
烧制过程中,空气从下方的灰坑进入窑内,再以由下向上、由前至后、从两侧向中间的方式流动,因此,同一个窑内不同位置的匣钵燃烧状况与温度高低也就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前面第一排摆放空匣钵(最后一排也为空匣钵),避免装有瓷坯的匣钵直接接触火焰。第二、三、四、五排的匣钵是最好的窑位,窑温高,一般仿官窑产品和颜色釉精品都会在选择这个位置。而这四排匣钵中,又以中间的位置最好,上下位置其次。而五排以后的窑位火候较差,往往只有1200度左右,只适合烧造粗瓷、低温铅釉瓷或是素胎
在窑顶的中后部留一个小孔,朝下直接对应事先摆放在最后一排空匣钵上面的照子,照子是呈垫圈形状的试验用瓷胎,上面涂上青花钴料等颜料,用于测试分析窑温、釉的成色情况及胎的坚硬程度。入窑烧造大约十二个小时后,把桩师傅开始钩出第一个照子进行观察,之后每隔两个小时勾一个照子观察。如果说窑温较低的后排匣钵上照子都已经烧好了,那也就意味着前面几排匣钵中的瓷器燃烧必然很充分。传统柴窑烧制过程中,也有经验丰富的师傅往小孔内吐痰,根据痰在火中的挥发程度来判断窑温。在向元华的传统柴窑里,笔者还看到了一前一后两个电子测温表盘,可见今天的高仿艺人已经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来精确自己的判断,减少烧造的失误率。
烧窑前的窑内场景,“窑汗”就是釉蒸发附着在内壁上与耐火砖形成的结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