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高仿瓷是怎样炼成的?

 榆城古风 2012-06-02
景德镇高仿瓷是怎样炼成的?

景德镇高仿瓷是怎样炼成的?!y!|)T(j3H*Z6b-v0q/Y
引子 38.100.22.208(L7i!o"G+R8p
六月联盟*关闭注册!J1M2f8i2C'c
2004年某一天,景德镇罗家坞的路口,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乘坐的专车已不能继续前行,这条崎岖不平的山路,另一头正是罗家坞神仙井,邵逸夫此行拜访的对象,景德镇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仿古瓷高手向元华,就隐匿在这样一个没有尘嚣的山旮旯里,恍若隔世。景德镇陶瓷圈有一句流行多年的说法,要想见到向元华很难,哪怕是他的客户也未必能如愿以偿。曾经有一个云南的陶瓷爱好者,三度慕名而来,结果都被冒名顶替者所骗,直到第四次经朋友引荐才得以偿愿。与之相比,笔者似乎幸运很多,第二次到景德镇,就能探寻到低调处事的向元华,更得以亲身体验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制瓷工艺。重要的是,笔者看到了景德镇惟一还投入日常使用的柴窑,亲眼目睹那团延续了千年的窑火,正熊熊燃烧。38.100.22.208(M/H4`/`1D8z2n*s4L,A

“七死八活九翻身”,这是景德镇过去的陶瓷艺人根据烧窑的天气状况总结出的一句话,对于他们来说,秋高气爽的九月,气压和温度条件都是再适合烧柴窑不过了。也是在这样的一个九月,笔者再度来到景德镇,在几家执著于还原历史成就、复制文化精粹的高仿瓷作坊中,短短一周的时间,零零散散的笔记,试图描述传统工艺中的昔日痕迹,那笔景德镇前人留下的巨大财富。 38.100.22.208.v5t6T;z0F,I3I'i
20073179455457037.jpg
高仿瓷的范围界定研究景德镇陶瓷多年的罗学正教授曾将景德镇二十多年来生产的仿古瓷分为高仿瓷、中档仿古瓷和低档仿古瓷三大类,在他总结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今天的高仿瓷可以再细分为精品高仿瓷与普通高仿瓷两类,而这个广义概念上的高仿瓷恰恰囊括了罗教授之前总结的高档及中档仿古瓷。
精品仿古瓷:一般以真古瓷(或瓷片标本)为仿制对象,对于胎体的质地、釉面光洁度及气泡分布、桔皮纹、手感等,造型的精确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装饰色料及纹样、画风的精确度,款式的精确度以及火石红、蛤蜊光乃至器物烧成后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极为到位。经过恰到好处的做旧处理后,仿品的形、神皆具古瓷风貌,但能仿到如此程度的数量并不多,每个品种两、三件,主要销往海外,国内拍卖的图录中也时有出现。普通高仿瓷:一般以精印图录和实物照片做仿制对象,有时也会参照实物标本。仿制品力求精确,“几可乱真”,但略缺神韵,仔细观察不难找到破绽。一般不做旧,标明仿某某时代某产品,售价与同期的艺术瓷相若。当然,也不排除被人买去以假充真,高价售出。

研究古陶瓷传统工艺多年的向元华曾对笔者说过,烧制高仿瓷有两个最重要的关口,分别是入口的材料关及出口的柴窑关。前者是基础环节,任何一样材料的确定都需要反复试照子才可以确定,而后者是关键环节,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当然,衔接两个关口之间的的每一道工序也不容忽略,其中的细致程度也直接影响了一件高仿瓷最终能否烧制成功
入口关:坯料、釉料、颜料的选择与制作
烧制仿古瓷所需要的坯料和釉料、颜料,每一部分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对比试验才能决定,对于那些苛求完美的高仿艺人而言,即便是面对同一批原材料,还要根据其堆放位置的不同去仔细辨别其对于最终烧成效果的影响。笔者选取了其中几个环节,除了记录矿石原材料经粉碎、净化、掺和、化浆、搅拌、脱水、练泥等环节后,如何成为生产仿古瓷所需的坯料和釉料;也包括如何配釉,颜料如何选取,等等。
环节一:水碓舂碎、淘洗、制不
今天景德镇附近的湖田、胜梅亭、三宝篷、进坑和南港等瓷石矿场仍在沿用水碓舂细瓷石、淘洗制不(“不”音同“墩”),而景德镇几家高仿瓷作坊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上述使用传统方式制作出来的不子。
碓舂机由水轮、碓杵和碓臼构成,在水轮扳动下,将瓷石粉碎。有一种形象的比喻,一件瓷器中,高岭土是“骨架”,瓷石是“肌肉”,釉则是“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坯料与釉料所需的不子其实都是由同一种包含了Al2O3的瓷石粉碎制成。惟一的区别是坯料选择了瓷石风化程度比较深的部分,氧化铝的含量比较高,耐高温,适合充当瓷器“筋骨”;而釉料所需瓷石风化程度比较浅,耐火低,一般在1100-1200摄氏度就开始溶化,从而成为瓷器必不可少的“皮肤”。因此,从水碓舂碎到淘洗,再到制不等环节上,二者是大致相同的。

泥料经过反复淘洗后,等待陶工揉泥38.100.22.

20073179481935740.jpg

环节二:洗泥、揉泥

由于瓷石矿场水碓舂制的不子还不是很精细,而且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会混入杂质,因此,使用前还需要再次淘洗,对于高仿瓷作坊而言,这更是必要环节。传统的洗泥是通过几个陶缸完成的,先将不子浸泡两三个小时后,通过木棍适当搅拌,沉淀后,去除漂浮杂物后,再继续搅拌、沉淀。经过重复淘洗几次后的泥料,经过滤浆、吸水等环节后,才基本符合需要。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还需要经过揉泥(俗称“打泥”)的步骤。

传统的揉泥,由陶工分腿骑在“码头”(笔者注:即一条窄长的凳子)上,将泥团进行多次揉压而成,揉搓、拍打、挤压等动作都有利于气泡的排出。笔者发现,陶工用手掌拍打泥料时手掌始终保持平展状态,据他介绍,如果揉泥过程中掌心凹了,就容易使泥团产生细微折叠,从而把空气裹进去。
陶工骑在垫有白布的“码头”上揉压泥团
20073179501277967.jpg
环节三:配釉的关键
唐英《陶冶图说》中曾记载,“釉无灰不成”,可见瓷器最终需要的釉料并不仅仅是将瓷厂制成的“釉果”(即用于制釉的不子)直接淘洗制浆而成,还需要配以一定比例的釉灰。釉灰又称“二灰”,是狼箕柴(一种蕨类植物)与石灰石等矿料混合,经过挤压等步骤,再经过“煨烧”(点火慢烧)制成。
配釉过程中,釉灰含量的多少也决定最终形成的釉料施加对象不同:釉灰含量偏少时,釉料呈色效果较白,适合用于细瓷;釉灰含量偏多时,釉料呈色效果较青,适合用于粗瓷。需要注意的是,釉灰成分的多少是相对,制备釉料的成分中,占据最多比例的始终是釉果。
环节四:颜料的选取

颜料如何选取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千百年来,陶瓷艺人不断尝试各种新的装饰手法,也才有了今天呈现千姿百态的众多品种。比如釉上彩料所需要的“翡翠”,就是铅末、信石、氧化铜等配合制成,而“老黄”则是青铅、石英、牙硝等配合制成,等等。而颜色釉的划分更是纷繁复杂,仅以铜红釉这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颜色釉举例,配以不同的发色辅助原料,就能产生出不同效果的品种,钧红、祭红(即霁红)、郎红、美人醉等等。而由于铜在氧化焰的气氛下呈绿色,在还原焰气氛下才呈红色,因此烧制过程中如果还原不充分就容易导致氧化发绿的情况,很难理想呈色,这也是民间流传“要想穷,烧霁红”等谚语的由来。
衔接步骤:拉坯成形、绘画写款、吹釉着色
环节一:拉坯、利坯
*关闭注册在旋转的陶轮上,陶工依据生产对象各个部件的特点,借助灵巧双手将坯料拉出器物雏形,这就是所谓的拉坯。拉坯需要先测量原件大小,再根据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规律,仔细计算出坯的大小。根据艺人总结,在拉坯成型的过程中,这一比率的计算一般是在原件数据基础上加20%左右。甚至,有时还需要称坯体重量,计算出烧制前后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件器物不同部件之间,如口径、底径、腹径等的收缩率也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艺人利用自身经验严格计算,这也是区分高仿与低仿的重要因素。

仿制对象

2007317952652216.jpg

20073179545736386.jpg
陶工依据仿制对象器形,分部件拉坯成形
2007317956664027.jpg
利坯是修理造型及拼接部件的过程,陶工借助利坯板刀、修坯板刀等工具对同一器物不同部件的坯体进行“再加工”。利坯后再使用同样配方的泥料将各部件粘合,经过适当规整后最终成型,烧成后的瓷器不会留下明显接痕。根据器型的不同,利坯时的摆放位置也不同,陶工会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利头”(笔者注:指利坯的工作台)。
 

利坯

20073179572059184.jpg
修坯
20073179584053987.jpg


 
 
陶工借助工具刀进行利坯、修坯,最后粘贴各个部件

20073179595610706.jpg

此外,类似成化鸭薰这类异形瓷器的坯体是通过制模产生,并非拉坯成形。一件异形器物往往会根据部件的不同分为三五个模具,对于一些复杂器物,高仿瓷作坊为了苛求精细,甚至每一个部件还会再度细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具制模,最后小心粘贴拼接。
异型器物的坯体是通过制模产生,且不止一个借助模具
20073171011778684.jpg
2007317102911131.jpg

2007317103351357.jpg

环节二:画坯

记者曾经在某家高仿瓷作坊看到了几张由故宫提供、过去御窑厂订制但来不及生产的“大雅斋”(笔者注:堂款,供慈禧太后使用,其余还有“储秀宫”等堂号)瓷器图案设计样本,不论是构图、颜色搭配,还是设计、创意,令人称叹。今天景德镇瓷器不论仿古还是创新品种,都很难达到类似水平,一位老艺人告诉记者,即便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导师和他们的学生作品,与过去工匠设计的图样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可见很多传统工艺正慢慢消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同过去的绘瓷艺人,可能会根据勾线、分水等工序的不同细分工种,每个人专注完成自己所负责部分,在细节的把握上自然炉火纯青;而今天很多艺人则是一人“身兼多职”,仅从细致一点就难于古人比肩。
传统画坯三步曲:
第一步:高级师傅先在坯上,用黄篾灰调水做为颜料画完模本(该颜料在窑内高温下完全挥发,不留痕迹)。
第二步:在模本上覆盖毛边纸,将图案印上,再将毛边纸上的图案印到新的坯上。
第三步:工匠用毛笔蘸颜料,按照坯上的线条仔细绘制。
为了保证同一个品种的器物纹饰的一致性,达到精确效果,今天景德镇很多仿古瓷作坊都采用了一种新的复制图案方式。首先由高级师傅根据仿制对象,直接在纸张上画好该器各个位置的图案;再将油印蜡纸垫在图纸上方,用针依照图案线条在蜡纸上戳出小孔;最后将这些留有小孔的油印纸按照不同位置覆盖在新的坯上,刷上广告彩,广告彩透过小孔留在坯上,工匠再依照新坯上留下的图案用毛笔蘸料勾绘填涂即可。这一新的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那些留有针孔印记的油印蜡纸可以多次使用,且复制的纹样更加清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同一批次、同一品种的仿古瓷的图案位置更为准确,仿制作品更容易接近原件效果。并且,新方法中使用的广告彩为有机物,在高温下亦会挥发,因而并不会影响瓷器最后的烧成效果。
今天的景德镇仿古作坊往往借助油印蜡纸的帮助,准确、清晰地复制坯体图案
 

20073171051011438.jpg

高级师傅先在坯上,用黄篾灰调水做为颜料画完模本
在模本上覆盖毛边纸,将图案印上;再将油印蜡纸垫在上方,用针依照图案线条在蜡纸上戳出小孔

20073171064511687.jpg

 
将这些留有小孔的油印纸按照不同位置覆盖在新的坯上,刷上广告彩,广告彩透过小孔留在坯上
20073171081982455.jpg
工匠依照新坯上留下的图案用毛笔蘸料勾绘填涂

20073171091337977.jpg

环节三:写款

|款识的书写到位与否对于一件高仿瓷的成败极为关键。如果说樊家井、老鸦滩一带的普通写款师傅行情是一个款识一二十元,那么罗家坞等地的高仿写款师傅则可以拿到一个字20元的报酬,也就是说,请一个高仿写款师完成一个类似“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款识,需要花费120元。千万不要小看这120元的花费,这仅仅只是烧窑之前每件瓷器的付费,而每一次柴窑最终能烧制成功、模仿到位的精品不会超过5%,如果以每20件烧成功1件来计算,相当于每件烧制成功的高仿瓷背后需要花费高达2400元的款识费用,这是一笔惊人的开支。
环节四:特殊呈色效果的形成

矿料的配方、釉层的厚薄、用料的多寡、火候的高低,甚至窑位的差别,都会造成瓷器最终呈色效果的千差万别。高仿艺人往往根据仿制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获取特殊的呈色效果。

以仿制元青花为例,在今天已经没有当年进口钴料、只能采用低铁高锰的珠明料的情况下,高仿艺人首先需要在颜料中添加一些含铁的矿物质以造成明显的铁锈斑效果,并且还要保证最终的青花发色到位,这并非易事。其次,在一些需要造成钴料晕散流淌效果的位置,往往通过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加重颜料,或是吹釉时厚薄有所区分的方法,等等。
烧制前常温状态下的釉往往呈现出与烧成后截然不同的色彩,那些白色的釉就可能会是用于青花等釉下彩瓷的透明釉,而看上去呈粉红色的釉则有可能是青釉。釉对瓷器最终呈色效果的影响极大。仍以青花瓷器举例,钴料如若失去透明釉的保护,烧成后就是黑色而非蓝色(康熙朝的粉彩和五彩等釉上彩瓷开始采用在釉上绘钴料造黑色效果的方法);而透明釉如果施薄了,很可能这件青花的发色就会发乌“发枯”(即釉面不滋润),碰到这种情况,艺人往往选择重新施釉后“复火”的方法以达到更佳效果;若透明釉施厚了,则又会让钴料晕散流淌,或出现“朦花”(笔者注:指釉下的青花纹饰不能清晰显现,仿佛在雪里一般)。由此可见,施釉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件仿古瓷最终能否成功呈色是非常重要的。
几件发色不理想的青花瓷,重新施釉后等待“复火”

200731710103951530.jpg

烧制前常温下的黄釉反而呈现出粉红色

200731710114654843.jpg

此外,一些矿物料的合理搭配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雪白”,这种含铅溶剂对于釉上彩瓷就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最终呈色效果的透亮,并使得颜料不易褪色。而含有砷、钾和铅的“玻璃白”,则是绘制珐琅彩、粉彩时需要渲染局部的必要衬底涂料。再比如“窑汗”(笔者注:又称“窑渣”,柴窑烧制过程中釉蒸发时附着在内壁与耐火砖形成的结合体),冷却后可敲下磨碎,因其中氧化磷含量比较高,若配合其他颜料使用,可形成“窑变”的流动效果。
“雪白”“玻璃白”等矿料对于彩瓷的最终呈色也有很大影响

200731710144228383.jpg

当然,烧制温度的高低也是不可忽略的呈色因素,比如那些需要二次烧成达到复合呈色效果的涩胎,就需要放到用木炭烘烤的大匣钵中(今天多被电炉替代)烘烤,在大约800摄氏度温度的烧烤下,那些低温含铅颜料也才得以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出口关:难得一见的柴窑烧制全过程
关于匣钵
匣钵内底部撒上老糠灰(烧成后颜色由黑变灰白),上面再加垫饼(接触瓷器一面涂上高岭土),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维持水平状态,一方面出窑后瓷器不易粘底。
匣钵内,底部撒有老糠灰,上面放有垫饼

200731710161333684.jpg

叠放一起的匣钵之间缝隙用高岭土或者黄泥等耐火材料填涂,保证烧制过程中不“射火”,即不让火焰直接接触到坯体。
由于烧之前坯体都比较大,所以如何将大件器物平稳放入匣钵也是一门学问。经验丰富的窑工一般用篾绳吊住瓷坯,轻轻放下,由于烧制过程中篾绳不耐高温并挥发,因此并不影响最终烧成效果。

窑内底部利用空匣钵碎片充当“兜足”,呈水平状铺满耐火材料,保证每一个匣钵柱在烧制过程中保持水平。
匣钵装放完毕后,窑工开始用窑砖封堵窑门,窑砖之间的缝隙用黄泥堵住。窑门上方留下两个圆孔填上匣钵,用于观察窑内燃烧程度,功能相当于窑的“眼睛”。窑门中间部分由上而下分别留出送柴口与点火口,点火口将在烧窑头一个小时内封闭。窑门最下方为灰坑,窑内的松柴烧成炭后会落到这里。过去,大型柴窑烧制过程中因为窑内松柴较多,木炭容易堵塞,难以掉下灰坑时窑工会再度打通点火口用铁棍捅戳疏通,小型柴窑则无此忧虞。
烧制过程中,空气从下方的灰坑进入窑内,再以由下向上、由前至后、从两侧向中间的方式流动,因此,同一个窑内不同位置的匣钵燃烧状况与温度高低也就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前面第一排摆放空匣钵(最后一排也为空匣钵),避免装有瓷坯的匣钵直接接触火焰。第二、三、四、五排的匣钵是最好的窑位,窑温高,一般仿官窑产品和颜色釉精品都会在选择这个位置。而这四排匣钵中,又以中间的位置最好,上下位置其次。而五排以后的窑位火候较差,往往只有1200度左右,只适合烧造粗瓷、低温铅釉瓷或是素胎

在窑顶的中后部留一个小孔,朝下直接对应事先摆放在最后一排空匣钵上面的照子,照子是呈垫圈形状的试验用瓷胎,上面涂上青花钴料等颜料,用于测试分析窑温、釉的成色情况及胎的坚硬程度。入窑烧造大约十二个小时后,把桩师傅开始钩出第一个照子进行观察,之后每隔两个小时勾一个照子观察。如果说窑温较低的后排匣钵上照子都已经烧好了,那也就意味着前面几排匣钵中的瓷器燃烧必然很充分。传统柴窑烧制过程中,也有经验丰富的师傅往小孔内吐痰,根据痰在火中的挥发程度来判断窑温。在向元华的传统柴窑里,笔者还看到了一前一后两个电子测温表盘,可见今天的高仿艺人已经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来精确自己的判断,减少烧造的失误率。
烧窑前的窑内场景,“窑汗”就是釉蒸发附着在内壁上与耐火砖形成的结合体

20073171018859151.jpg

摆放匣钵前,窑内底部利用空匣钵碎片充当“兜足”,呈水平状铺满耐火材料

200731710192063596.jpg

不同时间取出的照子情况也不一样,按时间早晚从左至右排列,青花发色也逐渐透亮起来

200731710201795984.jpg

装炉
200731710205972599.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