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捻军在日照

 涓水东 2012-06-02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变本加厉疯狂侵略我国。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更加腐败,为了支付巨额赔款,竭力搜刮民脂民膏。祖国大地,灾难深重,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一八五一年爆发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天国”失败后,她所保存下来的抗清主力军——捻军,又跟清王朝拼命血战到一八六八年。
    这一时期的日照县,虽同样是多灾多难,无尽的天灾人祸虽在倾向人间,而由于日照这个出名的封建堡垒县受清王朝的禁锢和地方官府的反动宣传过甚,人民未能很好地响应太平军和捻军的反清革命。他们依旧蒙受着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承受着封建压迫、剥削及天灾人祸的煎熬。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秋,日照县阴雨连绵,江河乏滥。田禾被淹。
    咸丰二年春,县内出现空前的大饥荒,树皮树叶被食尽。
    咸丰六年二月初十日,狂风大作,黄尘弥空;秋天,又出现了蝗虫、飞蝗蔽日。
    咸丰十年,县内闹饥荒。而清朝官府为抵击当时的捻军和提防人民起来响应革命,置人民死活于不顾,三令五申地“督饬绅民筑圩、办团”。“知县张书升、县绅丁守存倡修县城及涛圩;安东卫都司桂斌倡绅民修卫城,并饬各乡筑圩。”是年,“夹仓、碑廓、巨峰、傅间疃、磴山、丝山、河山、奎山、文山、成山、白云山、十泉山”等二十处村、镇、山“诸圩成”。
同治元年(1862),县内瘟疫流行;秋发大水。是年,知县徐星焘(沭阳人,监生,咸丰十一年任)又不顾百姓死活,勒令乡民筑圩。于是,“梁乡、石臼所、皋陆、沈疃、丁家庄、王家村、水车沟、田家寨”等十七处村、镇“诸圩成”。
    同治二年春,县内瘟疫流行;秋天,阴雨连绵。
    同治六年春天,县内又遭严重饥荒。知县蒋通(浙江海宁人,举人,同治三年任)更无视于民间疾苦,同样又勒令乡民筑圩。于是,又有土山和新庄子等十三村“诸圩成”。
    人民涂炭,社会动荡。穷凶极恶的统治者又置人民死活于不顾,一边对捻军的抗清斗争进行反动宣传,欺骗日照人民;一边又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修城筑圩,来提防日益觉醒的人民响应捻军,以苟延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因而,民不聊生,饿殍载道。
这期间,虽然日照人民未能很好地起来配合太平军和捻军的反清革命斗争,然而太平军尤其是捻军的抗清斗争却给日照人民以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南为淮河之咽喉。北则登莱之门户,东海独挡一面,西山摇锁千峰”的日照大地,当时曾到处遍布着太平天国后期抗清主力——捻军的足迹: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海州盐贩陈玉标在捻军的影响下聚众千余人起义,四月从莒州入碑廓一带。起义队伍在陈玉标的率领下退到赣榆的欢墩埠,清军参将郝上庠率军包围,义军失败。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太平天国遵王、捻军统帅赖文光和太平天国鲁王、蓝旗旗主、捻军将领任化邦(又名任柱)率捻军进入赣榆县青口。日照知县张书升、安东营千总郝元杰率兵勇防堵于虎山铺、界牌岭。时县绅丁守存回籍办团,也辇炮以赴,五日后捻军撤走。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捻军李成部由皖入鲁,从莒州进入日照县境。邵疃乡绅成善齐,集合白云山周围数十村之众,在白云山上修筑圩寨。八月初二日,李部来到日照西部山区。八月初三日,白云山圩寨刚刚修筑完毕,李部起义军到达山下。成善齐遂勒令附近各村民团“坚壁清野”,灯笼火把齐集山上。白云山内凹外凸,北面翠屏壁立,千仞冈峦东峙,涧水从山凹西流而南,只有山南坡坡度较小,因而山势易守难攻。捻军屡攻不下,遂向北撤走。捻军另一部亦于八月初三日抵日照东部沿海,打算攻涛雒镇。适逢海水涨潮,涛雒圩壕潮水涨满,不能逾越。八月初五日,县绅丁守存、团练长丁恒基率兵击其后,捻军遂撤至新庄分三路北上:一路沿沈疃、街头、洪凝抵高泽集、诸城;一路由南湖驰马喊空赴松柏林;一路由县城东趋梁乡镇(今两城镇)。五天后,捻军才出日照县境。
    八月初八日,滕化光(峄县人)率部由莒州入日照县境,从黄墩经瓮城顶山下的回龙庵(康熙年间,夏羽人通亨修真于此)来到高子山下,攻未克。八月初九日,乘团练民勇中午吃饭之机,捻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高子山。山上民团喊爹叫娘,乱作一团。圩长高香亭(字芳,高家沟人)手提摸火枪,声嘶力竭地大呼:“勿怖!好男儿从余!”即率数十人冲入捻军阵中,双方展开激战,各有伤亡。团练民勇贺福来(贺家沟人)见状高呼:“高公前,而我后,非夫也!”便带领儿子持火炮冲入阵中。义军毙其子,贺恼怒眼红,疯狂射击,毙义军数名。滕化光见此情景,就传令撤下山来。战斗结束时,始知高香亭阵亡。捻军屡攻高子山不克,便由邵疃、山字河、傅疃等村东进。
    八月初九日,捻军另一部抵夹仓,久攻未克,午后复攻,终于破圩。团练头子尹兆禄被击毙,团丁及被骗用的夹仓镇内外乡民共死三百多人。
    十月初五日,捻军从北返回,自城南至安东卫纵横百余里无阻拦。
    同治六年(1867)春,捻军驻扎在沭河上游沂蒙山区一带。捻军统帅赖文光同将领任化邦商定,计划避开清军主力到土沃民殷的赣榆一带屯兵,养精蓄税。不料这一计划被其部下两司马潘贵升在晚间出来解手时窃听去了,而捻军首领并没察觉。后来,两司马潘贵升奉命带领了二十五名捻军弟兄驻扎在沭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竟趁在外之便,伺机投降了清军,向淮军鼎字营统领、山东按察使潘鼎新和铭字营统领、直录总督刘铭传告了密。潘、刘二人立刻带着他去益都参谒“平捻饮差大臣李鸿章,议定平捻方案,并以白银二万两,五品千总”之许,使潘贵升潜回捻军;另带五名清兵,各带快枪一支,伺机行刺鲁王任化邦。潘贵升返回捻军后,以“掉队”的谎言蒙骗弟兄们,潜藏下来。
    赣榆地处苏北,系鲁苏两省交界外,东临浩瀚大海,有几处地方两省共管,因而处于都管都不管的状态。吏治不严统治力量薄弱,而又地沃粮丰,东捻军按原计划暗暗移防而来。
    七月二十八日,捻军由胶莱一带移驻日照西部的白云山下,屯集八、九天后而南去。捻军主力数万人,由统帅赖文光将领任化邦率领,假道莒州扑日照县境而来。七月二十八日,沿日照西部山区,去苏北赣榆县布防;八月初四日,攻取岚山头,民团奋力抵抗,不克,死团丁居民数百人;八月初九日返回赣榆,数日又北上。十月二十一日,捻军自北南下,来到日照的白云山下。高兴村儒林郎张崇礼(字德轩)督促团练民勇上白云山圩寨内顽抗,并护送其祖母向白云山逃脱。山上成善齐望见后,急令民勇下山解救。民勇将张崇礼救上山,并推其为白云山山长和高兴社社长。捻军屡攻白云不克,便南撤。
    十月二十二日,提督刘铭传尾随捻军到日照县境。十月二十三日拂晓,在赣榆县城西至日照县西南部山区一带,两军进行了一场血战。战斗过程如下:
    天亮前,浓雾茫茫,黑压压的清军兵马,随着清脆的两声信号枪响,向仍在熟睡的捻军包抄过来。刚从梦中惊醒的捻军士卒,迅速抄起武器,跨上战马,猛往外冲。战场上人喊马嘶,子弹横飞,捻军士卒仓促应战,外境十分不利。他们全力杀开一条血路,迅速撤到海边的一片较开阔的地方,重新组织了队伍,同清军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肉搏。
    旭日驱散了浓重的晨雾,交战双方阵线分明。双方投入了三、四万兵力。捻军面对的是清军主力--铭军、鼎军、盛军、勋军和郭松林的武毅军。由于清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早有预谋,便占了上风。而被迫应战的捻军处于劣势,节节败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捻军蓝旗军上万名剽悍的骑士,风起云涌般地冲杀过来。战马所到之外,清军旗倒人散,战场形势骤变,掌握主动的清军,渐渐乱了阵脚。蓝旗旗主任化邦看见提督刘铭传、先锋周盛波的帅旗在前面招摇,便扬鞭催马,高举大刀吼道:“弟兄们!把刘铭传、周盛波的头给我拧下来”蓝旗的一个旅,猛扑铭、盛两军的中军。鲁王任化邦冲在最前面,直取刘铭传、周盛波。周受重伤,刘落荒而逃,清兵乱作一团。
    在鲁王紧追刘铭传的关键时刻,有一小队打着与以上几军不同的白旗的捻军骑兵冲了过来,共六人。旗下的两司马,就是潜藏在捻军中的叛徒潘贵升。他端起洋枪,瞄准前方,“呼”地一响,只听那高举大刀奋力追杀的鲁王痛叫了一声。鲁王猛回头,只见潘贵升的枪口青烟未散。鲁王怒目圆睁,拨转马头朝潘贵升扑来;一边怒吼大骂,一边挥刀猛劈,刀光中迸现出血影,但劈到的只是马的臀部。潘被颠下马来落荒而逃,鲁王接着倒在了马下。清军喜出望外,重新集结起逃兵散勇,向捻军反扑。捻军于是大败而退。清军不敢远追,在赣榆扎下大营。
    鲁王殉难后,十月三十日,捻军统帅赖文光率队突围,沿日照西部山区北上,十一月初一在河山分东西两路进发。清军布政使潘鼎新率军尾随,叮住不放,十一月初四日,东捻军一股在梁乡附近与潘军交战。十一月初五日,清军尾追到日照城南。十一月初六日,潘军从刘武关追至诸城。十一月十七日清军列阵丝山、河山之间。捻军绕丝山南,沿海岸北撤。十一月初二日,捻军又由北而南下。这时捻军统帅赖文光率领的队伍,仅剩千余人,便从洪凝回师,于十二月初三日抵巨峰,巨峰圩长急令练团尾随,叮住不放。十二月初四日,清军提督刘铭传率领千余骑跟踪追剿。十二月初五、初六日,清军主力从日照城南直扑捻军。赖文光率众且战且退,渡过江苏的六塘河,攻入扬州。清军吴毓兰部围追堵截。一八六八年一月赖文光在扬州被俘,一月五日英勇就义。至此,坚持抗清斗争十六年的农民起义军,在清王朝的血腥镇压下终于失败了。但它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暴斗争。

    附录:捻军在日照的有关碑记
    

I、白云寺山碑文

    吾邑西南白云寺山居群山之中。前临孔道,其山内凹外凸;北面翠屏壁立,千仞冈峦东峙,涧水西流而南,峰圆秀袤,下如走旗。每当晴雨之交,白云滃然弥漫山谷。陶隐居所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者也。”
    咸丰十年庚申秋,十一年辛西春,皖匪再扰山左,道出莒之东,偏合邑震动。成善齐先生遂与同志某某等倡,率数十村人,入山修寨,工甫毕而寇至。八月初三日,贼众数万逼山下,先生部勒乡人,燃火登陴,万灯齐明,贼遂宵遁。
    自后,增筑碉堡,精利器械,凡遇风鹤之警,群趋若归。迨同治六年丁卯秋,七月二十八日,皖匪突由胶莱南窜,屯聚山下者八、九日而后去;既而往返十余次,直至冬杪,始就荡平。前后八、九年间,居是山者皆幸无恙,谓非灵山所何护?与善齐先生之调度有方,诸君子之勤襄不怠,而能若是者乎大难。既夷,古杀重新,乡人士咸与勒之贞砥,以志其事,亦安不忘危之意也夫。是为记。
                                                        邑人 牟迁辅撰
                                                        郑作彬 书丹
                                                        住持道十 魏合澜
                                                        刻字 郑建福
                                                        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 立
(注:上文是于1979年5月13日(农历岁次已未四月十八日)抄于马庄公社、高兴公社之间的白云山顶。)

、涛雒筑圩记
丁守存

    甚哉!创始之难也!自粤匪陷金陵,咸丰三年,予以旨回籍办沂属团练。次年甲寅,土匪陈玉标扰及兰、莒、沂、蒙,吾邑尚安堵也;庚申之冬,予因公回里,值皖捻焚掠青口,人有戒心,各谋踞山、入海。为自全计,与诸父老议筑圩,人有难色,且虑守之不固;宛转相劝,人犹未之深信也。迄辛酉春,寇警日甚,万不得已,乃就涛谋集其事。出资者不复吝,予以捐资助之。经始於三月十八日。度地周九百七十余弓,畚锸并举,至七月而规模粗具;八月二日,皖捻入境,濠陴尚未完备,幸海潮大至,贼不敢逼,北窜而去。乃益加竣筑,添置炮楼十座。十月贼南旋,圩防颇严,安堵无恙。及予游宦楚北,同治六年丁卯,自秋迄冬,捻逆驰逐海滨者数月,竟以照境为战场。官军追蹑以次歼除,附涛数十村居人咸倚此圩,以永保无辜亦为人也。先后司圩居事者:族叔州同衔、丁岄、监生庄绍唐、族兄监生丁廷芹、族侄同知衔丁寿基及众姓戚友族中子侄、孙辈皆殚竭心力,而历任盐场大使程与四方贾客之久於此者,皆与有劳焉!今运际中兴,各匪悉就荡平,朝廷仍勅谕海滨各邑寨堡加意修筑,凡我亲邻族党自应始终罔懈,仰副轸念岩疆至意,以期有备无患,则予之厚望也夫!

    注:本文所参考的资料:
    1、光绪版《日照县志·考监、海防》
    2、王苏灵所集有关“捻军在日照的的活动资料”
    3、凌力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