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海曲上人 2020-10-11

丁守存于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中进士后,授户部主事,不久即调任军机处章京,开启宦海人生之旅。

《清史稿》专门详细记载,介绍其人其事:“丁守存,字心斋,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守存通天文、历算、风角、壬遁之术,善制器。时英吉利兵犯沿海数省,船炮之利,为中国所未有。守存慨然讲求制造,西学犹未通行,凡所谓力学、化学、重学,皆无专门,覃思每与暗合。大学士卓秉恬荐之,命缮进图说,偕郎中文康、徐有壬赴天津,监造地雷、火机等器,试之皆验。”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从相关资料看,赛尚阿,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身历清朝乾、嘉、道、咸、同、光后六朝,晚清蒙古族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他应当是丁守存的官场伯乐和贵人。咸丰元年即1851年,广西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赛尚阿奉旨作为钦差大臣南下广西平乱。

年近不惑之年的丁守存,随钦差大臣赛尚阿进入广西,充当幕僚,参与军政事务,为镇压太平天国出谋划策,绞尽脑汁,雄心勃勃。

《日照进士录》丁守存篇目引述的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学刊》资料记载:

“丁守存这个人,与赛尚阿带去的其他随员不同。其他随员,只是些图谋升官发财的中级官僚。丁守存则是有才气,有野心,善于投机,带有政客意味的官僚。因为他行为不正,当时舆论,对他都深致不满。如处理洪大全的问题,赛尚阿对洪大全既然以礼相待,可能想把洪大全留下来,作为招降太平军的桥梁,并且已经这样做了,给洪大全写了信,用箭射到太平军中去。丁守存建议献俘,表面上是为赛尚阿表功,为赛尚阿找一块遮羞布,实际上他想借机回京。赛尚阿本来只派郎中联芳押解,因他“泣恳回京省母”,乃派他为副手。他离开战场,在《出劫记》中写道:“遥望南天,烽烟未息,不知予何以飞出网罗,得全性命也”。他找到机会逃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丁守存协同郎中联芳将案犯押解入京后,本指望加官晋职,再承皇恩,不料案犯身份造假问题败露,赛尚阿灰头土脸,难逃其究,丁守存更是殃及牵连其中。最终,赛尚阿被调回北京,以玩忽职守罪革职查办。

墙倒众人推,一些好事者风传丁守存在广西贪污军饷、敛财自肥,他百口莫辩,难以自清。

都察院副都御史富兴阿更是义愤填膺,奏本弹劾,说他“善于逢迎,得受赃私”。

咸丰四年,丁守存被赶出军机处,贬谪到礼部担任最清闲的精膳司郎中,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

咸丰十年,郁郁不得志的丁守存,索性跑回老家,帮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他与地方官绅大造石雷石炮,修筑堡垒,防范四起的盗贼流寇。他自行设计堡垒构造与联防布局,取名“涛雒”,对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造成很大威胁,直隶、河南等地官员,或来日照取经学习,或邀请他现场演示推广。

他在日照办团练、建山寨,开创堡垒战术,受到清廷重视,又将他起用,调往直隶,在广平县筑堡200余所,配置大量石雷、石炮,阻挡太平军北上。

本来丁守存守土有功,朝廷也准备褒奖。但他作为官员,私自回乡,又被人揭发,不仅没得到赏赐,甚至还受了处分。总之,咸丰时代,丁守存一直官运不佳,麻烦不断。

据说,他设计出“手捧雷”,企图谋害太平天国豫王胡以晄,未得逞。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他在一些重臣的保举下,外放湖北督粮道。两年后,朝廷因他治鄂有方,升任其为正三品按察使,还曾两次署理布政使,先后在任九年。

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据说因病辞官归里,从此不再出仕。

具体介绍其经历事迹的志书资料较多,内容丰富生动,但对其湖北九年任内情形,多记载零散,语焉不详。

根据搜集的资料,在湖北武昌任职的九年时间,他励精图治,体恤下情,爱民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闪光足迹。

他通过反复调查核实,主持公道,纠正了李际晟、杨文正错案,赢得了清明、升平的好名声。

当地驻军成大吉军营士卒借机滋事、企图哗变,惊扰地方,他冒险前往,了解原委,多方安抚,妥善平息事态定,兵民相安,树立了不惧安危、堪当大任的好形象。

当阳县民间秘密流行各种结社教门,会众常有交往、聚集,互帮互抗各种差役摊派,甚至引发事端。对为首骨干分子,当地官吏畏民如虎,视为异端“教匪”,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捉拿治罪,甚至处死。他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非常谨慎,不怨不纵,不偏不倚,据实给予平反,保其性命,获释民众心悦诚服。

作为主管农田和粮食生产的省级事务官,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天下安的道理,恪尽职守,想方设法,扶持农桑产业发展,增加粮食瓜菜产量。

作为那个时代的科技专家,他因地制宜,研制创造了竹筒引水灌田之法,将江水引注围堤之内,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了耕种条件。沿长江诸省皆效仿利用,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丁守存以八股文而考取进士,长期为权臣撰拟奏折文件,参与上传下达,多半生忙于戎务,但其文学底蕴非常深厚,文字绚丽飞扬。

在湖北任职时,黄鹤楼毁于兵火,同治七年重修,次年峻工。

武昌是省城,人文荟萃,官绅,文士云集,湖广总督李鸿章、湖北巡抚郭嵩焘却让丁守存撰写《重建武昌黄鹤楼碑记》,可见其地位和文笔是名于当时的。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据丁守存《重建武昌黄鹤楼碑记》载:同治七年,湖广总督李鸿章、湖北巡抚郭嵩焘倡议重建黄鹤楼,积重资,选良材,“以武昌守黄昌辅董其事,而以候补通判汤世镛、从九品符秉忠等驻局监理。” 同治八年即1869年六月,黄鹤楼重建工程完成,“楼凡三层,计高七丈二尺,加铜顶九尺,共成九九之数。柱周六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为地基周径长二十丈有奇,宽八丈有奇。楼八面,各宽四丈五尺。余材重建太白堂、一览亭、涌月台、留云阁、白龙池等处, 以复故迹。

汤世镛为重建后的黄鹤楼题联:“浩劫定三千,最难忘树绕晴川,草萋芳渚;壮观吞八九,看不尽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遗憾的是,重修后的黄鹤楼又毁于光绪十年即1884年,被烧后的黄鹤楼只留下一个铜铸楼顶,现在放置于黄鹤楼东侧的空地上。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旧址,1981年重建时,选址在距旧址一千米的蛇山峰岭上。

他的《黄鹤楼题记》:“三千里再印鸿泥,太白才华输绝调;二十年重寻鹤梦,江城风物记前缘。”让现在的人们由衷叹服于其文学功底

丁守存虽远在湖北武昌异域他乡,但也挂念家乡父老,关心家乡文化留存传承。同治九年即1870年,他利用在武昌的便利条件,为家乡日照完成了划时代的文化工程,将日照县《海曲诗钞》刊刻而成。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据日照本地文化学者专家研究考证,《海曲诗钞》由日照廪生宋佩玉(1758—1839,字鸣之,号茄园)、增生丁守经(1809—1880,字奉常,号樨岩,涛雒镇东石梁头人)收集,共收录日照县37位诗人754首诗作;后二卷为丁守存请其堂兄丁守经收集,于同治十年即1871年刊刻而成,共收录日照县35位诗人204首诗作,名曰《海曲诗钞续卷》。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全套《海曲诗钞》,共收录诗人72位,诗作958首,为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日照县最具代表性的诗选。光绪版《日照县志》仅留存1 5首诗。

海曲诗钞》的底本,是日照廪生、涛雒镇石梁头村教私塾的先生宋佩玉穷毕生精力,收集而成。1834年,考虑到年迈贫寒,已经不可能将《海曲诗钞》刊印成书,他亲手将抄本《海曲诗钞》,交给了该村、已中本省举人第19名的丁守存,并希望他能够在有能力时将诗选刊印。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宋特别嘱咐“此一生心血也,穷老书生,无力剞劂(音级倔,即雕版印书),虑归湮没。君以英年腾达,倘得藉传久远,感且不朽矣”。

考中进士入职户部后,他一直谨遵嘱托,择机准备刊刻。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他将抄本《海曲诗钞》交给同乡举人许瀚校勘,许又将其转交当时著名诗人、思想家黄爵滋予以选定,黄为其作序后归还。由于丁职衔尚低、影响力小,财力不足,仍未能刊刻。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十月,丁守存因父亲病逝,回乡守制。后应其恩师沂州知府熊遇泰之聘,赴沂州府,主讲琅琊书院。其间,将抄本《海曲诗钞》呈交恩师并请其作序。

1851年奉旨随赛尚阿南下广西后,因为战乱频仍,“于役团防,无暇晷”。《海曲诗钞》刊印之事遂搁置。

直到同治三年,他官授湖北督粮道,官运亨通,财力充足,便重启此议。他致信其堂兄丁守经,检家藏书稿寄至武昌,将毕生著述陆续在鄂刊行。《海曲诗钞》, 虽然原抄本有失,“幸以副本补之,尚为全璧。谨加之厘定,分别去留,开雕成帙,并茄园所作附刊于后”,将原抄本《海曲诗钞》由十卷选定为六卷刊刻。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日照进士录》丁守存篇目引述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学刊》资料,介绍了丁守存初到广西、湖北的抱负和卷入满汉权臣权力斗争的境况,道出了称病回家的原委:

“咸丰十年,他从直隶私自回山东沂州办团练,又交部议处(《咸丰实录》卷331)。

总观丁守存回京后,屡被参劾,不得意者十年之久,至同治五年才任湖北粮道。

时湖北巡抚为曾国荃,总督官文;官文傲慢,曾国荃恃功,督、抚不和。丁守存与曾亲近。适湖北按察使缺出,曾国荃保守存代理;为正式任命地步,官文不同意,另保李榕接替。

国荃、守存皆怨官文。丁守存从中煽动,劝曾国荃先发制人,并搜求官文贪劣诸罪证以告曾,曾国荃乃劾官文“贪庸骄蹇,欺罔徇私”各款。

清廷派刑部尚书谭廷襄到湖北查办,查办结果,称所列各款多不实(《简辑〉第三册404页)。此乃清代官场积习,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老套。

曾国荃参劾官文不中,后悔上当,亦恨守存。官文去职,清廷即以查办者谭廷襄代理湖广总督。

廷襄深知官、曾不和内幕,实因丁守存而起,因对人言:“官文虽有过,然以监司属员,挑拨督、抚不和,此风不可长”。

惟念守存是老资格,亦有声望,不愿伤其面子,令人转告守存速自为计,促其自退。守存即告病请求开缺。此见诸清人笔记,证之赵烈文日记,当属可信。

总之,守存有才多谋,而作风不正,以致损人而不利于己;热心富贵,官运又不亨通,当时论者常薄其人,是亦有所见而云然。”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文中作者对丁守存评价不高,但也抱有同情。丁守存与之亲近的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是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后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同治二年即1863年,他擢升浙江巡抚,定计直取天京,攻太平军之所必救。1864年7月率军攻陷天京,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大小头目三千人,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

因为功高多谤,他称病开缺回籍。同治四年即1865年12月调湖北巡抚。1866年7月奉命帮办湖北军务,镇压新捻军。

官文,出身军人世家,最初是殿前蓝翎侍卫,后任荆州将军,又调湖广总督,任内领导八旗绿营,与湘军共同平定太平天国。他不谙政事,诸事决于家奴,时人称湖广总督府有“三大”,即妾大、门丁大、庖人大。初期颇掣肘排挤曾国藩,并参与樊燮京控案的处理、波及左宗棠;曾国藩批评他“才具平庸”,但胡林翼对他仍极力笼络。清军攻克江宁后,受封一等伯爵,号果威,世袭罔替,升入正白旗满洲,赐双眼花翎。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1866年,曾国荃上疏弹劾官文“贪庸骄蹇”,经查处,官文确有动用捐款之过,从轻解湖广总督职,仍留大学士、伯爵,罚伯俸十年。

晚清朝廷此次政争,也被视为汉人督抚开始掌握实权,满人势力消退分水岭。

丁守存作为汉族知识分子,以八股文而考取进士,宦海沉浮于满汉权贵夹缝之间,在异族政权里,即使再有抱负才华,得罪了当朝满汉权臣,无异于堵塞了上升空间,未遭牢狱之灾杀身之祸,已是庆幸,想要复出,各种条件已不具备。因此,他只能忍辱负重,抽身而退,暂避锋芒,待机而动。纵有千千结,往事只能回味了。

回望丁守存在武昌曾经精彩显赫的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秘而不宣的瞬间,再读其《归田吟》:“昔住石梁头,今移涛雒口。归家理钓丝,因名石涛叟。薄宦四十年,世路坎坷久。老去赋遂初,寻我渔樵友。有屋数十间,有田数百亩。大儿宰花封,小儿倚阿母。秋登白玉粳,冬酿黄花酒。春夏海潮生,鱼鲜处处有。大嚼招亲朋,开怀醉一斗。园摘故侯瓜,门种先生柳。兴到便成吟,何须评好丑。”

丁守存当年在湖北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

还能读出自得其乐吗?诗言志,言为心声。内心深处,会有多少无奈和不甘啊!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涛雒的“旷视山房”里,见过大世面、逐渐年迈的丁守存和家人们,在喧闹之余,悠闲时分,能忘记在武昌的那些日子、那些事吗?

原创首发 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