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庐州)历代方志辑目

 永生道人 2012-06-02

合肥(庐州)历代方志辑目

 

 

    合肥自秦设郡县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其间,合肥曾被称为庐江郡、南豫州、合州、庐州、庐州路、庐州府以及逡遒县、成德县、慎县等等。千百年来,合肥的地方志书编纂一直连绵不断,经久不衰。同样也经历了汉唐年代以地记、图经为主的萌芽时期,宋元两代的成型时期,明清两代的成熟时期,以至民国年间的变革期,建国后新修地方志的编纂更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中经历代兵燹水火、虫蠹朽蚀、天灾人祸,能够存世并流传至今的地方志书百不存一,即使能从有关历代典籍中考辑出书目的志书,也是少之又少。将这些流传至今或已佚的历代方志辑佚编目,对于我们了解合肥的悠久历史,研究本地方志编篡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汉至唐代萌芽时期的合肥地方志

 

《庐江记》  (东汉)佚名纂,已佚。引见清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宋《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九(庐州引《庐江记》一条:《庐江记》曰:“人物语音,风土明茂,皆胜淮左诸郡”)。汉庐江郡治舒,隋庐江郡治合肥,唐、宋、元、明、清的庐州或庐江郡、庐州路、庐州府,均治合肥。作者、内容不可考。

《庐江七贤记》二卷  (东汉)佚名纂,已佚。引见《汉唐地理书抄》辑本、《隋书·经籍志》二、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二、宋《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王应麟《玉海》十五、[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等。此书在隋唐以前影响较大,可以说是中国地方志起源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唐魏征等人在《隋书经籍志〈史类小序〉》称:“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明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据清代学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七贤”当是“先贤”之误,原名应为先贤传,后散失,取见存者,辑为《庐江七贤传》。

《(庐州)古图经》   作者失考,已佚。引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合肥县“金牛山”一条。约为隋唐时作。

《(庐州)旧经》 作者失考,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今人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引:庐州,景物下:“七曲水”一条。约为隋唐时作。 

《合肥图志》    (隋唐)佚名纂,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景物上“新城”一条。约为隋唐时代所作,作者、内容不可考。

《淝上英雄小录》二卷  (五代吴)信都镐撰,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五代吴国时所作。《宋史·艺文志》将其归入霸史类,与《越绝书》、《华阳国志》、《吴越春秋》、《蜀檮杌》这些后世公认的地方志书同列,似应类于方志。作者、内容均不可考。

 [嘉佑]《庐州图经》 (宋)刘攽纂,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风俗形胜“古巢湖水”、景物上“桐乡”、人物“包拯”、景物下“七门庙”等条。刘攽,字黄文,一字贡父,世称公非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于兄刘敞同登北宋庆历进士,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出知曹州,有政绩。元祐时召拜中书舍人至卒。攽邃于史学,为当时著名史学家,曾参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据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称:“汉则刘攽,三国迄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著作有《东汉刊误》、《彭城集》、《文选类林》、《中山诗话》、《公非先生集》等。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任庐州府推官。

 

二、宋、元两代基本成型的合肥地方志

 

《庐州旧志》     (宋)楼悌纂,已佚。引见《大明一统志》卷十四、《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天顺庐州府志·朱镛序》、《万历庐州府志·修志姓氏》、《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楼梯,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市),宋代合肥县学教谕。这是合肥第一部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书。

《庐州志》十卷     (宋)练文纂,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具体内容、纂修时间均不可考。

《濡须志》十册     (宋)佚名纂,已佚。引见《文渊阁书目》十九、蒲圻张国淦《大典辑本》。濡须水自巢湖出,即今裕溪河。濡须,自古为重镇,镇因以水为名。书成于宋宝佑五年(1257)以后。因志中内容记有庐江县、无为县、梁县、巢县等事,皆当时庐州属县,故非仅志巢县,而应为合肥郡志。《永乐大典》多征引,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从中辑有佚文十六条:白湖、杂陂名、古梅、石洞门、济平仓、鲟鱼觜、赐酒、慈幼局、义舂局、夕、宝晋斋、丰裕仓、平糴仓、大军仓、军仓、利民局。

《合淝志》十卷     (宋)王知新纂,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

[淳熙]《合肥志》四卷     (南宋)郑兴裔修,唐锜纂,已佚。引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八、《文献通考经籍考》三十二、《舆地纪胜》十九、四十五、五十七等卷。引:风俗形胜“水石幽奇”、诗“平生闻说宣城郡”、庐州县沿革“舒城县”、古迹“周瑜庙”、郴州官吏“阮阅”、广州官吏下“马亮”、南平军官吏本朝“茹孝标”,共七条。书成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郑兴裔,字光锡,河南开封人,宋靖康元年生,庆元五年卒。宋徽宗后外家三世孙,恩授成忠郎,历官江东路矜辖、均州防御使、保靖军节度使、先后知扬州(广陵)、庐州二州,皆有政绩,卒谥忠肃,著有《郑忠肃奏议遗稿》、修《合肥志》四卷、《广陵志》十二卷。唐锜为县主簿,此志已佚,仅存郑序一篇,保存在《郑忠肃奏议遗稿》下,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全文收入。序中称合肥地处“龙眠蟠其前,紫荆跨其北,腹巢湖而控涡颖,枕潜皖而膺濡须,固淮右襟喉,江北唇齿也。”序中还提出:一方郡守应当对“郡之中所为山川之广袤,守得而考之;户口之登耗,守得而询之;田畴之芜治,守得而省之;财赋之赢缩,守得而核之;吏治之臧否,守得而察之;风气之贞淫,守得而辨之”,因此“誌载缺如,奚以昭传信表示来兹乎。”既揭示了纂修方志的重要意义,也大体反映了方志的基本内容。此志约与著名的罗愿《新安志》同时产生,也应是方志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

 [嘉定]《合肥志》十卷      (南宋)李大东、刘澹然纂修,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四十五(称为《合肥新志》)、《文渊阁书目》十九、《大典辑本》、《宋史·艺文志》三。此志修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李大东时为庐州守将,刘澹然,宁宗时(1195-1208年间)任庐州府学教授。

[元]《庐州志》       (元)佚名纂,已佚。引见《大明一统志》卷四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府,风俗“稍事诗书”一条。元代合肥志书全佚,此为唯一一部今尚存目的元代方志。

 

三、明清两代逐渐成熟的合肥地方志

 

[景泰]《庐州府志》   (明)佚名纂,已佚。引见《天顺庐州府志·朱镛序》、《[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作者佚名,成书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久佚。明时庐州府,或称庐阳,领无为、六安二州及合肥、舒城、庐江、巢县、英山、霍山六县。

[天顺]《庐州府志》   (明)朱镛修,已佚。引见《万历庐州府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稀见地方志提要》。修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此志较简略。万历三年《庐州府志》亦云:“庐之郡志,可考者天顺间郡守朱镛创修,正德间徐钰重修。”

《庐阳文献志》    (明)孙荆纂,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嘉庆合肥县志·卷十五·艺文志》。孙荆,字子楚,合肥人,好著述。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孙镇(字希武),洪武中诸生,卒业太学,除户部度支主事、卫辉太守。靖难之役拒燕兵,永乐后,被戍山海关,《嘉庆合肥县志》有传。此志当作于明代中期,为庐州文献专志,内容、体例失考。

[正德]《庐州府志》(一作《庐阳志》)三十卷六册     (明)徐珏修,潘镗纂。《明史·艺文志》、《万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传世楼书目》、《国史经籍志·卷三·史类》、《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稀见地方志提要》均著录。正德七年(1512)修。或作《庐阳志》,题名不同而已(《[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收入,称《庐阳志》三十卷,□□修,潘鑑纂,当误)。书中潘镗序:“庐阳尝有志,成于仁和朱公镛,议者病其简略,弘治间西充马公金极力完之,垂成而公有参藩之擢,事遂不果。正德辛未,徐公以名御史牧我邦,……又明年,乃延校官于凤宣诏、太学生鲍捷元卿、乡进士高诲廷弼、庠生袁廉希周辈,裒辑搜较略已成帙。”徐钰,字用砺,兴国州人,进士,以御史升知庐州,历官太仆卿。潘镗,字宗节,本郡六安州人。弘治九年进士,授满城知县,以清廉著称。因忤刘瑾罢归。后起复,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著有《团山集》。时六安未单独修志,内容并入《庐阳志》中。今有明正德七年刻本传世,已残缺,藏台湾(存卷十七-二十一)。

《庐阳客记》一卷     (明)杨循吉纂。《明史·艺文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等著录。正德元年(1506),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杨循吉应庐州知府马金(字汝砺)之约来合肥,准备纂修《庐州府志》,后因意见不合等种种原因而未成。杨循吉,字君谦,一作君卿,号雁村居士。成化二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为明代学者,平生著述颇丰,犹多史志著作:《吴中往哲记》一卷、[嘉靖]《吴邑志》十六卷、《章丘县志》四卷、《长洲县志》十卷(已佚)、《辽小史》一卷、《金小史》八卷、《苏州府纂修识略》五卷等,还有《松筹堂集》十二卷、《南峰乐府》一卷及《东窗末艺》、《攒眉集》、《奚囊手镜》、《松筹堂集》等十余种。杨在合肥住了一段时间,“越次年”,据见闻撰成此书。虽名为“记”,但其体例实是一部志书。“客者,自谓也”,“暇日因载之笔札,名曰《庐阳客记》。”其内容分为:郡邑、形胜、城、山、水、水利、物产及杂考等共十一目,地域以当时庐州府为范围。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当时合肥地区的地理资料,如山川形势、物产资源、城市建置及水利工程等。如记有“淝水源李陵山”,“金斗河源鸡鸣山”等,对于今天研究当地的水系变迁很有参考价值。“物产”中记载明代时期大别山区“自六安以西皆深山大林,或穷日行无人迹。至于英霍山益深,材木之多,不可胜计。山人不能斧以畀估客,至作筏数岁,不一遇涧溢,则不得下。”又如记载“庐江作矾,三下釜而后良”,对于研究矿产资源及提炼技术也有用处。再如它记载庐州“山泽皆种花,农余辄谋卒岁。俗不工织,召侨工为之,所至然也。三冬馑户亦足御寒,妇纺而已。惟天旱花俭,则不免购诸市城,然后衣江南之缕”,反映了当时合肥地区棉花种植、棉布纺织及外购棉花等情况,是研究明代中叶合肥地区农村经济的可贵资料。当时学者即称此书“叙述典雅,讨论亦精”,“为提郡志之要,其识洵可以著书”。清代《四库全书》收入此书,称其:“简洁古峭,颇有结构,盖借此以驰骋其笔力”。可能由于是私撰志书,资料难免不全,人物等内容记载较少,但仍不失为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明代地方志书。今有明杨可刻本存世,藏北京图书馆;另有1996年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影印本。

[万历]《庐州府志》十四卷    (明)吴道明修,杜璁纂。隆庆六年始修,万历三年(1575)纂成。郡守吴道明,字行甫,号豫斋,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此志石星序曰:“吴君守庐阳期年,又期年而志成。”“其书体例,分图、考、表、志、传五纲,为目二十有三”,“夫志也,图郡邑,考沿革,表疆域、分野,表封统,表官师,表人物,志地理、建置、食货、祀典、事纪,传名宦、乡贤、武勋、贞烈、侨寓、方外、杂志、山川。凡四阅月,三易稿,汇萃成编”。今有万历三年刻本,藏台湾、上海市图书馆(存卷八-九、十三);北京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又复制有缩微胶卷。

[万历]《合肥县志》二卷   (明)胡时化修,魏豫之纂。胡时化,原名权,字龙汇,浙江余姚人,隆庆五年进士并来知合肥。魏豫之,广西临桂人,举人。合肥旧无存志,仅附见于郡志。适会郡守张大忠欲更新郡志,檄州县呈送志乘,故于隆庆五年冬开局,次年春成书,至万历元年(1573)方刊行。此志首邑纪,次四表(星野、疆域、秩官、人物),八志(山川、风俗、创设、食货、学校、祀典、祥异、艺文),十二传(名宦、卓行、宦达、名勋、贞烈、儒林、文苑、隐逸、侨寓、释道、方伎、外传),最后杂考列之卷末。“是编分列目类,颇异他书”,“或则条分缕析,了然在目,或则年经事纬,秩序井然。又如他志之纪山川,类多以名类相从,零星散见,是编则以四境为纲,以详其脉络。凡此之类,皆较他志为有体”。但亦有不足之处:以沿革而标“邑纪”,徒务新奇,有乖志体;“创设”而侈言古迹,与体例不符。今有万历元年刻本,藏于台湾、上海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

[崇祯]《庐州府志》   (明)严而珪修,康三捷等纂,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九十一·艺文略·下·旧志序录》。明崇祯五年(1632)修。严而珪,浙江临安人,进士,崇祯四年知庐州府。曾倡修巢湖姥山塔,未成而去任。

 [康熙]《庐州府志》十卷     (清)胡献珍修,朱弦纂。康熙十二年(1673)修。有龚鼎孳序,曰:“太守胡献珍开局修志,十阅月而稿成,三千里走函索序。”龚为合肥人,时任户部尚书,兼主全国修志。知府胡献珍,奉天(今辽宁沈阳)人,贡生,由运同升知庐州。朱弦,合肥人,清康熙岁贡生,曾任庐州府学政。据《[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按曰:“康熙癸丑郡守胡公修志稿成未刻,仅见此序于康熙丙子(三十五年,1696)重修志中。”此志为清代庐州的首部方志,稿成而未刻,仅存康熙十三年抄本,且已残,存北京图书馆(存卷一);上海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有缩微胶卷。

[康熙]《续修庐州府志》四十七卷十二册   (清)张纯修修,顾梁汾等纂。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成此志,“首春开局,入秋竣事”,次年刻印。“为部二十有八,为卷四十有七”。张纯修,其先为河北丰润人,后入奉天正白旗籍,号敬斋,尝自署“古燕人”。康熙三十二年以扬州府同知升知庐州。顾梁汾,字贞观,无锡人。康熙五年举人,曾任国史院典籍。此志类目完备,分属合理,内容较前志充实。但不足在于析置过碎,缺少总纲,部分内容较单薄。诚如《[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凡例》所说:“惟采访太略,如晷度、疆里、恤政、食货、兵事、人物、列女、金石皆有未备”。今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康熙]《合肥县志》十三卷     (清)胡献珍修,朱弦等纂。康熙十八年(1679)修成。北京图书馆藏有康熙十八年修抄本;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

[康熙]《续修合肥县志》二十卷     (清)贾晖修,王方岐纂。康熙三十六年(1679)修成。天津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安徽图书馆有1981年传抄本。

《庐州卫志》六卷首一卷     (清)尹焕纂。卫为明清时期所设军事组织,明初设立。洪武十三年(1380),改合肥卫为庐州卫,卫署与合肥县署同城。尹焕,直隶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武举,乾隆六年(1741)任庐州守备兼六安漕务记录。深感“郡县皆有志”,“而卫独无之”,且郡县志所载之事,多所不详,遂于乾隆十一年春(1746)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修成此志。为本省唯一的地方军事专志,其内容专在屯田、漕运方面,是一部较为珍贵的专业志。卷首圣谕等、卷一图考、官署、封典,卷二职官、选举,卷三屯田,卷四钱粮款项、运粮事宜、屯粮船只、运白、军犯,卷五人物、列女,卷六艺文、补载。此志资料丰富,行文简赅,结构较紧凑。如“租课”篇,本着“屯政清,则漕政肃”的精神,将众多资料汇集成书,井井有条,详而不乱,“了如指掌”。同时还把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融为一体,贯穿此篇始终,这就使得“租课”有别于郡县志的“赋税志”。因其身兼漕务之职,志中对漕运钱粮、船只等记载较详,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书中能“不虚美,不隐恶”,记有屯丁逃亡情况,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残酷性。因此,此志不失为一部佳志。此志版本有乾隆十二年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有藏;中科院复制有缩微胶卷;安徽图书馆藏有1981年传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于1985年以台湾藏原刻本影印出版。

[雍正]《合肥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五册    (清)赵良墅修,田实发纂。此志修于雍正八年(1730)。赵良墅,考城人,岁贡生,雍正七年由舒城县调任合肥知县。田实发,字玉禾,合肥人。雍正已酉、庚戍联捷进士,时年已六旬,任徐州府学教授。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藏有雍正八年刻本;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

[嘉庆]《庐州府志》五十四卷图一卷     (清)张祥云修,孙星衍纂。嘉庆七年(1802),知府张祥云有感于“庐郡志类多残缺,盖未修志已一百有六年”,适内廷续修会典,遂设局修志,“维时阳湖职观察星衍及元和蒋孝廉棠、全椒王明经祖诒,皆好古博雅,因以延请到局纂辑”,“书既成,复就正于桐城姚姬传(鼐)先生”以及合肥知县左辅等人审阅。张祥云,字鞠图,福建晋江人,进士,嘉庆四年任庐州知府。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人,曾任山东督粮道。初以文学著称,后专力经史、文字、音韵、训诂,旁及诸子百家,所学甚广,为当时著名考据大家。曾随名宦阮元入陕,修有《三水县志》、《礼泉县志》,与洪亮吉共纂《澄城县志》。与戴震、章学诚、钱大昕、洪亮吉、李兆洛等齐名,为清代著名方志理论和编纂大家之一。孙星衍嘉庆四年丁忧归,应阮元聘,主持诂经精舍。八年来皖,主持纂修此志。此志参照万历吴志、崇祯严志和康熙张志制定体例,大体皆沿袭前志。但前志沿革分建置沿革、星野、疆域、风俗(土产)四志,此志单立一志;前志人物分人物、孝义、列女、隐逸、侨寓、方伎、仙释等,亦合为一志;前志艺文仅为一志,此志则析为杂文、文籍两志;前志祥异附属星野,此志则改列大事记。较前志而言,全志体例完备合理,内容丰富翔实,考证认真精当,达到庐州旧志较高水平。也存在“固征考据繁多,惟书非一手所成,例未合一”等不足。今有嘉庆八年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不全)、中科院、故宫、中央民族学院、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安徽博物馆;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以嘉靖本影印出版。

[嘉庆]《合肥县志》三十六卷十二册     (清)左辅纂修。嘉庆四年,左辅补合肥。七年(1802)修《合肥县志》,由五十多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九年刻印。左辅,字仲甫,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曾任安徽南陵、霍邱知县。此志能深入调查,不泥古,不轻信,广征博集,详细考证,因此能超越前人,为此前《合肥县志》中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结论最准确的一部志书。全志篇目为:卷一图说;卷二沿革志(大事记附);卷三疆域志;卷四山水志(水利、圩樾附);卷五营建志;卷六、七田赋志(仓储、邮传附);卷八风土志;卷九、十学校志(学田、书院、社学附);卷十一兵防志;卷十二祠祀志;卷十三祥异志;卷十四古迹志(坟墓、坊表、寺观附);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职官表;卷十七、十八选举表(应例附);卷十九世袭表(封典、恤荫附);卷二十名宦传;卷二十一-二十四人物传,方伎传,耆寿传;卷二十五-二十九列女传;卷三十流寓传,方外传;卷三十一-三十五集文;卷三十六志余。民国九年(1920),“为谋重修县志”,邑人李国松(字健父,或作健甫)将其集虚草堂所藏《嘉庆合肥县志》一部,“慨然假我(王揖唐),复从他处觅得残本,斟补阙漏,影印数百部”。王揖唐后为投降日本的大汉奸,今传是楼是其藏书楼号。原刻本为嘉庆九年刻本,中科院、台北故宫等有藏;民国九年合肥王氏(揖唐)今传是楼据集虚草堂藏本印行影印本,安徽档案馆、安徽图书馆、安徽博物馆、安徽大学等多家有藏;1961年合肥古旧书店石印本出版;1986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台北故宫藏本影印出版(有缺损);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又据今传是楼本影印出版。2006年12月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注释,由黄山书社出版。

[同治]《合肥县续志》    (清)施照修,已佚。引见《光绪安徽通志》卷三百三十九《艺文志·史部·地理类》。同治间,安徽因欲修省志,敕各府州县上报方志以备采择,各地纷纷赶修志书。由于时当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战乱之后,无力刻板印行,故多以抄本或稿本上报了事。由此同治志多佚失,且较简略。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首一卷末一卷四十八册    (清)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李经世等纂。黄云,字冰臣,清泉(今湖南衡阳)人,监生出身,光绪四年来知庐州。汪宗沂,字仲伊,安徽歙县人。进士,官至山西知县。光绪九年(1883)开局修志,次年成稿,十一年刻印。此志以前两张志为底本,增以嘉庆八年至光绪十一年间80余年事迹,并依据附属各州县呈送采访册联缀而成,整体较为粗糙。汪宗沂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拟定序例,并撰四字韵言小序。后来,李经世又进一步删定,将皇言纪列为卷首,增补卷末补遗一卷,还在各门类中添加一些新的材料。此志修于镇压太平军、捻军之后的所谓“同光中兴”时期,以庐州人为主的淮军声名赫赫,志书中大量吹捧淮军“赫赫战功”,同时更多记述死于抵抗起义军的“忠烈”人物。仅“烈女”、“完节”、“忠义”等表、传竟多达三十八卷之多,实在过滥。其他内容多抄自嘉庆府志,无多少创新,实属平庸之作。此志反映清代晚期太平军、捻军在安徽活动情况,以及淮军战事部分内容最为突出,从卷九十六至一百,以五卷篇幅记载《淮军战事篇》(包括《平寇纪略上、下》、《平捻纪略上、下》、《援台纪略》),以及《兵事志》中部分内容,是研究我国近代史难得的珍贵史料。此志有光绪十一年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中科院、故宫、民族文化宫、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天津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地理所、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安徽博物馆、安庆图书馆、芜湖图书馆、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庐江档案局等单位;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以原刻本影印出版。

[光绪]《合肥县志》不分卷八册     (清)佚名纂。年代、作者未署。记事至光绪二年(1875)。北京图书馆有光绪间抄本;安徽图书馆复制缩微胶卷;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部分卷四册),抄本中“选举志”至同治九年。又当时合肥知县谭廷献、县学教谕孙传铭等参与纂修府志,并为之征集资料,可能同时纂辑为县志,待考。

《郡事拾遗》    (清)吴元庆撰,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

《庐州府志剩》不分卷一册     (清)王尚辰纂。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尚辰,字北垣,号谦斋,合肥人,咸丰初贡生,光绪间官翰林院典簿,曾参辑《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因此,此书可能是王将纂志之余材料辑成。仅有光绪二十一年修,抄本存世,藏上海师范学院(今华东师范大学)。

《庐阳名胜便览》六卷一册     (清)吴步林纂。年代不详。引见新编《肥西县志》附录《合肥地方志史话》。有清刊本存世,安徽图书馆有收藏。

《庐阳名胜辑要》    (清)李恩绶纂,已佚。李恩绶,字亚白,一字丹叔,号江上逸史,江苏丹徒人。于光绪十年(1884)前后受聘来皖,在肥西紫蓬山周老圩任塾师。客居合肥十一年之久,直至光绪二十五年南归。在肥期间,他遍游当地山水,先后修成《庐阳名胜辑要》、《紫蓬山志》、《巢湖志》、《(合肥)香花墩志》以及《采石志》等数种山水小志,为晚清合肥等地保留了一方文献。还著有诗集《冬心草堂诗选》。

《大潜山志》     已佚,年代、作者不详,引见《紫蓬山志·释虚腹序》(李恩绶编纂《紫蓬山志》):“今幸编就,博采旁征,体例亦合,较近贤之《钵山志》及《大潜山志》有过之无不及也。”  

《紫蓬山志》不分卷一册    (清)李恩绶纂,僧三惺增补。此志约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民国时,又由紫蓬山西庐寺主持僧三惺增补,于1931年募资铅印。全书不分卷一册,篇目有:图、序、凡例、建置、山水、殿宇、古迹、人物、缁流、物产、艺文、楹联等。书中对紫蓬山周围名胜、物产、人物记载甚详。尤其记载宋抗金将领葛升及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事迹,颇有史料价值。为李恩绶几种山水志之一。安徽图书馆、安徽博物馆、安庆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等藏有1931年铅印本;2001年肥西县紫蓬山管委会印行由天马书社出版的排印本。

[光绪]《(合肥)香花墩志》不分卷一册      (清)李恩绶纂。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香花墩,位于合肥包河,传为宋代名臣包拯青年时的读书处,上建有包公祠,为合肥历史名胜。此志收有《宋史·包公本传》及包氏后人的传略,历代歌颂包公的诗文、碑记等。今仅有光绪二十九年稿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四、民国时期变革中的合肥地方志

 

[民国]《香花墩志》二卷     (民国)孙仲修、陶述彭纂修。民国五年(1916)成书。孙仲修,字序学;陶述彭,字希靖。全志内容分为:香花墩考、书院、祠祀、建置附、金石、本传、轶事、遗墨、奏议序附、文、诗录、匾额、楹联、墓记附、节妇台考附、跋。此志内容与李恩绶《香花墩志》略同,可能是在李志基础上整理的,但志中未语及李志片语,不知何因。有民国五年铅印本,藏安徽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2006年4月,凌波、沈怀玉用合肥市图书馆所藏民国铅印本点校,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宣纸影印并采用套红标点,线装本一册一函,共印1000部。

[民国]《合肥风土志》    (民国)李絜非撰。载于安徽省图书馆馆刊《学风》杂志第五卷第七期(民国二十四年间出版),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有藏。李絜非,安徽人,“幼就学滁阳”,“弱冠负笈东大,从胡小石先生受中国文学史课”,亦曾在合肥、庐江县府任职过一段时间。民国三十年代为浙江大学历史教授,建国后,1964年曾担任浙江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主任。为近代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学通论》、《台湾》、《台湾革命史》、《浙史纪要》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李絜非应安徽部分县地方政府之请,利用各地提供的政务资料,撰成合肥、怀宁、含山、宣城、庐江、芜湖、滁县、青阳、凤阳及婺源等县风土志。每篇二、三万字左右。李絜非认为“惟过去观念与今日迥异:偏重史实,注重文献。今则关于一县的风土志,应用科学的原理,解释其间人地的关系,以为此间兴废的借鉴”,“作风土志的人,尤应因势利导,于国人爱乡之情,以扩充而为爱国之情。”对于地方志著作本身,应“积县志而后成省志,积省志而后成国志”,并吁请安徽“各县有志之士,发扬乡国之光,续为完成,俾尽全力”。《合肥风土志》全篇分为四章:一、合肥之历史沿革;二、合肥之地理人文,下列十五小目:位置、山脉、水系、地势与水利、气候与雨量、区划、人口、职业、出产、赋税、交通、教育、人文、风俗、胜地。三、合肥之县城与市镇;四、合肥之展望。其体例结合旧志,更能注重新兴科学思想,较为新颖。志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民国时期合肥基本情况,如详细列表记载民国时期赋税负担情况、粮食产量及贸易情况、交通建设情况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另外,在志的最后专列一章,提出对合肥今后发展展望:除教育、道路与卫生之改进外,特别提出“土布制造与贩卖之改进”一条。指出:土布织造为“为肥人之主要副业”但多“各自经营”,“资本既少,出产种类不一,而贩卖一项,更无所谓合作等事”,“当此外布倾销,国民爱用洋货之际,农村匪乱,莫能安全之秋,其为破坏零落,实为必有之现象”,因此“望经营工商业者,投资于此方面,为健全之组织,作大规模之举办,合作贩销,计及较远之处”,并提倡服着土布之风尚,“藉以维护国脉也。”这种写法为旧志所无,实有助于存史资政。

《合肥今古》四卷图一卷     (民国)刘述达撰,存佚待考民国三十五年(1946),合肥人、《教弩周刊》编辑刘述达编。内容有:疆域沿革、农田水利、风土教育、战争灾异、祀典古迹、官职选举、名宦人物、文集、杂记等十二类,历时半年告成。虽非志名,实为志体。1947年5月上海国光印刷局出版(精、平装两种)。

 

五、建国后新编合肥地方志

 

《合肥市志》三十四卷(全四册)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沈光化执行总编,袁发群总纂,黄正武、俞顶贤副总纂。1999年10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志“设总述、大事记、各类专志、人物志、附录5个部分。采取平列设志的体式,分卷、章、节、目4级,部分内容分设子目”,全书共四册,正文包括第一册:总述、大事记、卷一地理、卷二人口、卷三城市建设、卷四工业、卷五交通、卷六邮政、卷七电信;第二册:卷八农业、卷九水利、卷十商贸、卷十一物资、卷十二综合经济管理、卷十三财政、卷十四税务、卷十五金融;第三册:卷十六党派、卷十七社团、卷十八人大、卷十九政府、卷二十政协、卷二十一人事、劳动、卷二十二公安、卷二十三司法、卷二十四民政、卷二十五军事;第四册:卷二十六教育、卷二十七科技、卷二十八文化、卷二十九新闻、卷三十卫生、卷三十一体育、卷三十二风俗、卷三十三方言、卷三十四人物、卷末附录文献辑存、诗文辑录;最后“后记”简述本志编纂经过。该书“上限从事物发端记起,下限至原则断至1985年。”全志共3530页,约550万字。此志记述新中国以来合肥市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较为详细,内容客观实际,可为合肥地情的百科全书。但亦存在篇幅过大、不便阅读、人物资料挖掘不够等缺点。

《肥东县志》二十四篇(一册)      肥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李道龙主编,陆业璜、葛英林副主编,编辑姜功汉、张诚等6人,摄影孙新、宣金国、贺克政,扉页题字郑伊农。1990年6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志723页,约80万字。该书采用章节体,正文有:概述,大事记,第一篇地理,第二篇人口,第三篇农业,第四篇水利,第五篇工业,第六篇交通、邮电,第七篇城乡建设,第八篇建筑业,第九篇财政、金融,第十篇商业,第十一篇工商管理,第十二篇党派、群团,第十三篇政权、政协,第十四篇民政、人事,第十五篇司法,第十六篇军事,第十七篇教育,第十八篇科技,第十九篇文化,第二十篇文物、胜迹,第二十一篇医药卫生,第二十二篇体育,第二十三篇社会,第二十四篇人物,共106节。该书记述了肥东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使该县成为一个工业比较发达、商业繁荣、交通四通八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全面发展的新型城乡。该志能坚持实事求是,得失并著,善恶同书。一方面记述了各级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发展生产,战胜自然灾害等卓越成就,另一方面也直书了某些领导因犯“左”倾错误而给全县带来的灾害。该书上限起于1949年建县之时,下限止于1985年。该书后附编纂始末,介绍本志成书经过。

《肥西县志》三十五章(一册)      肥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马骐主编,黄胜田、汪自恒副主编,编辑马骐,张开玉等12人,特约撰稿凌德祥,摄影马骐、张开玉、周必行。封面题字吴孟复。1994年11月黄山书社出版。全志802页,约120万字。该志获安徽省级志书一等奖。该书采用章节体.正文有:概述,第一章建置,第二章自然地理,第三章人口,第四章农业,第五章林业,第六章水利,第七章畜牧水产,第八章乡镇企业,第九章工业,第十章电业,第十一章交通,第十二章邮电,第十三章城乡建设.第十四章商业,第十五章粮油,第十六章财税,第十七章金融,第十八章综合经济,第十九章党派、群团,第二十章政权、政协,第二十一章军事,第二十二章司法,第二十三章公安,第二十四章民政.第二十五章劳动、人事,第二十六章文化,第二十七章文物、名胜,第二十八章教育,第二十九章卫生医药,第三十章体育.第三十一章科技,第三十二章宗教,第三十三章风俗,第三十四章方言,第三十五章人物,共218节。该书断限至1985年,部分重要内容适当后延。全志记载了肥西县几百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各方面人物对其历史发展的作用,系统地展示了肥西县情。新中国成立后,肥西人民努力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特别是浓墨重彩地记述了1978年以来,肥西人民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工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项事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同时也客观地记述了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突出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志中有关淮军人物传记较有价值。该书是肥西第一部县志,书后附有大事记(1839—1993年),附录和修志始末,对该志内容做了重要增补,对修志始末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说明。

《长丰县志》二十三卷(一册)      长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王士泉主编,编辑王士泉、尹广治、王邦之、俞沛泽,聘请编辑李恒昆、凌德祥,摄影梁云、陶际平、李广松,题字陶天月。1991年9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志808页,约80万字。该志获国家级志书三等奖,安徽省级志书三等奖。该书采用卷章节体,正文有:概述,大事记,卷一地理,卷二人口,卷三农业,卷四林牧副渔,卷五水利,卷六工业,卷七交通邮电,卷八城乡建设,卷九商业,卷十粮油,卷十一工商管理,卷十二财税、金融,卷十三党政、群团,卷十四司法,卷十五民政,卷十六劳动、人事,卷十七军事,卷十八教育、科技,卷十九文化,卷二十卫生、体育,卷二十一社会,卷二十二方言,卷二十三人物,共75章,267节。该书记载了长丰县从1965年至1985年20年间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发展变化的情况。特别是1978年后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该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的温饱得到解决,社会事业得到进步的情况。同时,该志也直书了目前存在的技术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等制约长丰经济发展的问题。该书卷末为附录:第一部分文献辑存,第二部分县志编纂始末,第三部分志存,对1986-1990年长丰县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状况及发生的大事进行了补充。

《合肥郊区志》      合肥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该志获安徽省级志书二等奖。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委志》     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编,肖健主编,储祥林、刘明正副主编。1995年6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志205页,约25字。

《合肥市政协志(1949-1987)》    合肥市政协编,王椿堂主笔,1992年内部出版,约8万字。

《中国民主建国会合肥市地方组织志》(1952.11-2002.11)    中国民主建国会合肥市地方组织志编委会编,欧阳发主编,2002年10月内部出版,约46万字。

《合肥市人事局志》    合肥市人事局志编纂小组编,开先有主编。1990年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约12万字。

《合肥检察志》     合肥市人民检察院编,谢定才主编,1993年2月内部出版,约20万字。

《合肥公安志》    合肥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编,沈友信主编,1990年10月内部出版,约25万字。另有《合肥公安志(交通篇)》,1985年12月单独印行。

《合肥交通志》     合肥市交通志编委会编,高坤堂主编,1992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约60字。

《合肥税务志》     合肥市税务局编,金美甲主编,1991年1月黄山书社出版,约17万字。

《合肥市水利志》    合肥市水利局编,郭青山主编,1999年4月黄山书社出版,约35万字。

《董铺水库志》    安徽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王斌主编,1996年黄山书社出版,约11万字。

《合肥工业五十年》    合肥工业五十年编委会编,吴世宏主编,1999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约81万字。

《合肥石油志》     合肥石油站编,1991年1月黄山书社出版。

《合肥供电志》     合肥市供电局编,李能余主编。1989年5月内部出版,约11.68万字。此志获安徽省级志书三等奖。

《合肥供电工人运动史》     合肥市供电局编,李能余主编。1996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约18万字。此书获安徽省级志书二等奖。

《合肥金融志》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分行编,范俊、高国友主编。1996年12月内部铅印,约41万字。

《合肥房地产志》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编,荣芳主编,缪荫生主笔。1996年12月内部出版,约12万字。

《合肥文化志》(资料汇编)     合肥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李广泰等主笔,内部印数出版。约20万字。内容包括《庐剧团志》、《曲艺团志》等十四部文化部门志稿。

《合肥图书馆志》    合肥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市图书馆编,王锄非纂,附有《合肥市图书馆组织史》(朱金寿纂)、《合肥市图书馆学会志》(王锄非、龚晓宏、陈丽纂)。

《合肥体育志》    合肥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编,戴纯正主编,1997年9月黄山书社出版,约33.9万字。

《合肥市卫生志》    合肥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倪则农主编。2001年黄山书社出版,约110万字。

《合肥市电影志》(试写稿)    合肥市文化局文化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合肥市电影放映公司电影志编写组编辑,丁善斌编写,1987年10月内部印刷。

《合钢志》    合肥钢铁公司志编纂办公室编,叶绍武主笔,纵精笑、马传荣副主编。1988年5月内部出版,约70万字。

《合肥铝厂志》(1958-1986)     合肥铝厂编,王永绥主编。1987年10月内部铅印,约20万字。

《合肥二轻工业志》     合肥市二轻工业局编,周泽恩主编。1991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约28万字。

《美菱志》    美菱志编纂委员会编,郭明静主编,1997年8月黄山书社出版,约54万字。

《安徽针织厂志》(1954-1985)    安徽针织厂志编委会编,童荣富、钱江等执笔,1986年7月内部印刷出版。

《合肥建筑材料一厂志》     合肥建筑材料一厂志编委会编,何大胤、贺加全主编,2003年9月内部出版,约20万字。

《合肥水泥厂志》    合肥水泥厂志办公室编,费维富、余善尧、吴克容执笔,1986年3月内部印刷,为资料稿本,约15万字。

《庐阳民俗风情》      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沈光化编著,1997年10月黄山书社出版,约17万字。

《合肥概览》     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袁法群主编,顾健恒、俞顶贤副主编。1987年6月内部出版,全书约80万字。

《合肥风采》     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黄华华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约23万字。

《肥西县水利志》      肥西县水利局编,高韵柏主编,周克来副主编。1993年11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约23万字。

《古镇三河》      肥西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责任编辑:马骐、陈锡银。1985年5月内部出版,全书约15万字,收文42篇。

《肥西五十年》     肥西县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马骐主编,黄胜田、李德贵、束桂英副主编,1999年12月内部出版,约26.5万字。

《长丰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长丰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编,杨家茂、陶庆发主编,王元俊副主编。1994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约15万字。

《长丰古今》     长丰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王士泉、俞沛泽责任编辑。1985年8月内部印刷。

《长丰概览》     长丰县地方志办公室编,1987年2月内部印刷。

《(长丰)抗洪录》     长丰县地方志办公室编,1992年7月内部印刷。

 

    资料来源:http://hfpjs.i.sohu.com/blog/view/139272550.htm

 

    附录:

    《庐阳客记》:一部失落已久的庐州志书

    在众多传世的合肥地区—古称庐州—历代地方志中,有一部久已失落的私家撰述:《庐阳客记》。此书出自明代中叶正德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年,比多家著录现存最早的万历《庐州府志》、万历《合肥县志》等都要早数十年,是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庐州志书。其内容充实,体例基本完善,但如朱士嘉主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欧阳发等编的《安徽省地方志综合目录》等重要方志目录著作均未收录。即使有个别方志史学论著、文章提及该书,也记为已佚,未予深究。笔者在探究安徽方志史时,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发现此书。介绍、了解这部未见著录的庐州方志,对于研究明朝中期合肥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地方风土、人情,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庐阳客记》作者杨循吉(1456-1548),字君谦,一作君卿,号南峰、雁村居士,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学者。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多病,好读书。弘治初,奏乞改教不许,遂请致仕归,年才三十一。性狷隘,好持人短长。作诗“直吐胸怀,实叙景象”。《明史》有传。平生著述颇丰,犹多史志著作:《吴邑志》、《吴中往哲记》、《长洲县志》及《南峰乐府》、《东窗末艺》、《松筹堂集》等十余种。晚年至八十九岁犹能著撰,未几卒。

    正德元年(1506),杨循吉应时任庐州知府的同年、蜀西充人马金(汝砺)之邀来到合肥,准备纂修《庐州府志》。后因意见不合等种种原因而未能修成而归。循吉由此在合肥住了一段时间,两年后,他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见闻撰成了这部《庐阳客记》。后其从子杨可为之付梓成书。

    由于合肥当时称庐州,所以杨循吉以“庐阳”来代称庐州。从书名上看,虽名为“记”,看起来好像是本笔记、游记之类,但事实上其体例却是一部地方志书。它的内容分有郡邑、形胜、城、山、水、水利、物产及杂考等共十一目,地域以当时庐州府为范围(约相当于今天的合肥及周边地区)。由于作者亲自来到合肥,而且还生活了一段时间,对合肥地方上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这部书记载的内容大体上还是真实、可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

   《庐阳客记》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当时合肥地区的地理资料,如山川形势、物产资源、城市建置及水利工程等。在“山水”中记有“淝水源李陵山”,“金斗河源鸡鸣山”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本地水系变迁有一定参考价值。“物产”中记载明代时期大别山区“自六安以西皆深山大林,或穷日行无人迹。至于英、霍山益深,材木之多,不可胜计。山人不能斧以畀估客,至作筏数岁不一遇”。又如记载“庐江作矾,三下釜而后良”,对于研究矿产资源及提炼技术也有用处。再如它记载当地“山泽皆种花,农余辄谋卒岁。俗不工织,召侨工为之,所至然也。三冬墐户亦足御寒,妇纺而已。惟天旱花俭,则不免购诸市城,然后衣江南之缕”。反映了当时合肥地区棉花种植、棉布纺织及外购棉花等情况,是研究明代中叶合肥地区农村经济的可贵资料。当时学者即称此书“叙述典雅,讨论亦精”,“为提郡志之要,其识洵可以著书”[①]。清代《四库全书》称其:“简洁古峭,颇有结构,盖借此以驰骋其笔力”[②]。可能由于是私撰志书,资料难免不全,人物等内容记载较少,但仍不失为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明代地方志书。

    此书有明杨可刻本,收入清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现藏北京图书馆。    

 



[①] 、萧穆《跋庐阳客记》,载《敬斋类稿》卷六。引见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三册第101页。

[②] 、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资料来源:http://hfpjs.i.sohu.com/blog/view/139017807.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