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尔加的回响——回忆在舞台上永存

 公司总裁 2012-06-03

不止那个遥远的年代,直到今天,苏联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娱乐生活,许多中苏合拍、翻新经典、反应苏联卫国战争的电视剧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精品。关于“苏联”的记忆,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建国初期的许多舞台剧融入了苏联舞台艺术的精髓。

中俄合拍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段话,这段名言被几代中国人视为座右铭,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英雄保尔的形象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1999年中俄合拍了这部电视剧,保尔的形象又一次打动了观众的心。这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的电视剧,也是中国第一次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电视剧。

中俄合拍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国播出,无数的中国电视观众被它深深震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很多,但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称得上是苏联军事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2005年,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央视将这个经典作品改编成了电视剧,搬上荧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继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由中国艺术家改编,全部由外国演员演出的第二部电视剧。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公演于1964年。讲述了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芭蕾舞剧《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师生为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该剧是我国民族内容和苏联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创作、改编,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至今已有40个春秋。在塑造人物方面,该剧既运用了芭蕾语汇,又吸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等表现手段。并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相继公演1500多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责编:王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