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不是用来出卖,是用来学习的

 月映马蹄拼 2012-06-03

 

作者:刘澜

据说,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见到久未谋面的朋友,喜欢问这么一个问题:“自从我们上次见面,你又搞清楚了什么?”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中,包含许多关于学习的大道理。

 

第一,学习是必需的。

学习对人的思想,就像氧气对人的身体一样,是必需的。爱默生问这个问题,有一个默认的假设:在大家没有见面的这段时间中,他的朋友应该在努力搞清楚问题,也就是说,应该在学习。

 

第二,学习是困难的。

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搞清楚的问题不会太多。如果每天都能够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既不值得爱默生问,他的朋友也难以作答了。既然学习是困难的,对于重要的问题,你最好集中一段时间来学习,把它搞清楚。

 

第三,学习是要说的。

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不是为了教别人,而是让自己想得更清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我通过倾听学习——倾听我自己。”跟说相似,还有人通过写来学习。著名小说家福克纳就说:“我读到我说了什么,才知道我想的是什么。”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深知这个道理。他这样跟我谈到准备做的一个演讲:“我自己都对我会讲些什么充满好奇。”善于学习的演讲者,通过自己的演讲而学到的东西,会比听众更多。爱默生的朋友,在回答完爱默生的问题之后,会比回答之前理解得更清楚。

 

第四,学习是互动。

爱默生还有一个假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你应该跟我讨论。善于学习的人,不仅通过说和写来学习,而且通过对话学习。在《知识=经验×反思2》一文中,我强调了反思在学习中的作用:经验不经过反思,不能形成知识。而对话,就是一种重要的反思形式。

 

第五,学习有两种。

一种是从经验学习,通过反思自己的行动结果——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而形成知识。另一种就是向别人学习,通过模仿学习,也就是企业界说的“对标”(benchmarking)。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不仅强调通过模仿学习,还强调通过不模仿来学习。

通过模仿学习,在以下三种情形下,可以节约学习的成本。(1) 环境稳定,因此模仿到的东西不会很快过时。(2) 如果自己行动,获得反馈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难以通过经验学习。(3) 行动失败的后果很严重,也就是说通过经验学习的风险太大。爱默生主动发问,显然是主动寻找“见贤思齐”的机会。

 

第六,朋友是用来学习的。

在今天,朋友往往是用来利用的,或者用来出卖的。然而古代,不论中西,朋友是用来学习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说自己学习,高兴。第二句就说有朋友来一起学习,更高兴。学者李泽厚注释这句话,指出:“在古希腊,‘朋友’也是关于哲学、智慧的讨论者。”

让我们像爱默生一样,恢复这个伟大的传统吧。管理者必须是学习者,而学习者就需要爱默生一样的朋友。请在你的朋友中寻找爱默生,主动问他们:“你最近学到了什么?”同时,你可以自己做自己的爱默生,不时地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最近学到了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