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态与健康

 一叶小舟自湘来 2012-06-03

(一)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人在心情好的状态下,头脑敏锐、精力充沛、处事妥善,效率也高,机体新陈代谢旺盛,免疫调节功能处于良好状态,因此防御功能较强;反之,情绪处于忧郁、悲伤、烦恼、焦虑,尤其遇事不能冷静,恼怒、激动时会直接影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一致认为,情绪因素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成因。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分泌增加,还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内分泌紊乱,导致体内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情绪过度激动会引起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外周血管痉挛,使血压增高,诱发心、脑血管供血不全,甚至发生中风、心梗和猝死。不良情绪也是癌症发病的重要诱因,中医认为七情郁结,气滞血淤而生癌症。现代身心医学通过实验证实,恶劣的情绪,使机体防御功能明显下降,由于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对抑制肿瘤细胞的能力衰退,使癌细胞猖獗。几乎没有一种疾病不与烦恼相关,而烦恼又几乎是人人皆有,烦恼是健康的第一大敌

 

(二)两种压力与健康

两种压力过大导致现代人身体状况很差。一种压力是消化代谢压力,一种是精神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进步,物质文明的同时出现了社会文明病发生率显著增加。根源与物质文明有关,具体讲与吃有关,另一方面是与精神压力有关。物质丰富多彩,讲时髦,天天拿着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鸡腿等,吃下肚容易但消化吸收就困难了,即使消化吸收了,但排泄困难困难了,从而增加内脏的负担,产生疾病;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压力过大,当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郁闷淤滞状态时,则可发生代谢紊乱。现在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发生率很高,并且这些病的发病年龄提前,现在很多年轻人得这些病。有不少人工作很好,事业上很成功,但是身体垮了,甚至有些英年早逝;这种状况的发生与以上两种压力过大有关,但是其主要原因是与精神压力有关。

 

    (三)关照人生情绪变化期

人的一生里有两期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就是更年期。这两存在内分泌改变,心态较差,要注意心理调养,否则容易出问题。十四五岁的时候,随着气血越来越旺盛,全身的脏腑进行一些重新的组合,其组合是为了适合青壮年的状态,由于气血旺盛,常常就会出现情志上的毛病,如青春期的抑郁症,临床上,十七八岁的孩子、不睡觉,心烦,易怒,因为他的气血旺盛,情志控制不好,这时候需要调整,只有通过很好的调整他的状态,化痰、清热、凉血等中医疗法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男同志也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的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男同志是八年转一圈,转得慢,女同志转得快,七年转一圈,女同志35岁相当于男同志的40岁,女同志的42岁,相当于男同志的48岁。更年期是什么?女同志随着经血越来越弱,全身也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的过程,就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不仅生理上出现变化,情志上也会出现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的,更年期的抑郁症,有的女同志说,我的老头以前脾气特好,怎么最近动不动就发脾气,这就是由于他身体的变化影响到他的情志,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问题都不注意的话,这个问题就麻烦了。西医没什么好办法,睡不着觉就吃安眠药。

35岁到42岁这段时间,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这一系列跟肝经直接相关的脏器,容易出现问题,阳明脉衰了,脾胃脉弱了,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年轻的时候她愿意发脾气就发脾气,她能够宣泄,到了这个时候她不能跟谁发脾气,因上有老下有小,她想发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状态,而这种长期淤滞状态则使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发生改变,就是肝经所通过的这些部位出现疾病,这种情况也说明情绪和人的身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善于自我精神调养,精神调养是至关重要的,记住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要说我什么情绪都没有,不可能,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过度,只要不过度你就不会五内俱焚。    

 

(四)中医分析心态与疾病的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七情与五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七情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理论提出: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思就是思虑),肾主恐,肺主悲。

1)肝主怒,肝病者爱发脾气与肝主怒有关,肝经有热,容易发火,无缘无故生气,中医对这种状态需要调理肝。中医讲的肝与西医讲的肝脏不同,中医可采用疏肝的方法调理人的心情。女同志在月经前后爱生气,由于血往下行,血行于下,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爱发怒,在月经前后,一定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也不要郁闷,过怒和郁闷的心理状态会伤害自己,时间长了都会造成疾病。当你生气时,怒气满胸,肝气旺盛,发泄不出去就淤滞在内,淤久化热。

2)悲主肺,肺和悲的情绪有直接关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得的就是肺病,她经常哭,经常掉眼泪,是与肺相关。哭多了,悲多了伤肺,肺总是受伤就得病,反过来肺病患者喜欢哭。悲与肺相关,哭的时候,肺气旺盛,则会把肝气平下去,中医认为肺和肝之间是金和木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当有不顺心的事时可以大哭一场,哭完后马上觉得舒服。    

3)心主喜,喜就是高兴,大家都知道心花怒放,很多老年人,心脏不好的病人,为什么孩子回来特别高兴,哈哈一笑他就好了,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是一件好事,而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好事。

4)脾主思,过度思虑者脾胃功能减退。经常用脑者脾胃功能比较差。因为吃完饭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往胃上走,帮助你消化去,如果这时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而往脑子上走,那么时间长了,脾胃的功能就受到影响。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长了,脾胃病就出来了,所以中医说思和脾胃之间是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       

5)恐伤肾,恐与肾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喊,就把那人给吓死了,那人肯定肾气虚,恐则气下。俗话说,吓得他屁滚尿流,即惊吓导致大小便失禁。要被枪毙的人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因为肾是控制二便的,过度恐惧导致肾失去固摄功能,即出现大小便失禁。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的五脏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如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姓名,她对谁都算计着,最后老天爷就把她算计了,林黛玉天天哭,哭着哭着她那肺结核就来了。周瑜那么年轻,就是因为嫉贤妒能,心态不好,老觉得诸葛亮比他聪明,老不服气,说诸葛亮把他气死了,准确地讲是他自己把自己气死了。        

情志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中医说你如果一动心则五内俱焚,实质上是脏腑的状态不平衡,不平衡就是疾病,就会减寿,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正常人的七情,但切忌过度,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突然出现很大改变时,其实是在给你警告,告诉你可能你的脏腑有不调和的地方,需要加以调整,以防范于未然。       

现在饮食都好了,但是疾病的发病率却升高了,疾病种类也不一样了,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自觉不自觉的精神压力变大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与过去比,他们的营养条件好多了,但是他们的身体状态却较差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与他们所受到的种种精神上的压力逐渐增大有关。由此调节情志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

 

(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四项标准

 

1、良好的个性。如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豁达乐观。应做到遇事情绪稳定,生活目标实际。

2、良好的处事能力。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

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良好的道德行为。能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要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只要主观努力去保持好心情,定能有益心理健康。长寿经验可归纳为:勤劳动,别吃饱,讲卫生,别心小。

 

赵朴初的养生信
来源:《市场报》(2007-08-10 19版)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在赵朴初先生的书信中,有一封信几乎完全是谈饮食与养生的。他说:弟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质诸姚先生或亦暗合道妙欤,弟仍住医院,遇有重要活动,向医生请假外出。此间医护条件好,亦可以略避人事烦嚣耳。

赵朴老当时90多岁,这样的高寿,同他正确的养生很有关系。赵朴老的养生之道有三:一是蔬食,二是按摩,三是梦想。正如养生学专家姚品荣先生所说:这三条养生内容很实在,很全面。按摩是运动,蔬食是营养,梦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这三条中,精神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梦想,精神就振作不起来,就谈不上健康长寿了。这三条,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一条两条是可能的,三条都做到就困难了。像赵朴老那样,持久地坚持下去,就更难了。今天将赵朴老这封信公诸同好,目的是让人们学习赵朴老的养生之道,增强体质,以使年轻人精力充沛,事业有成;老年人老有所为,欢度晚年。

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极差,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精神充实,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

虚云禅师的弟子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1888年出生于福州市鼓楼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2003年安祥逝世,世寿116岁。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原文地址:佛教的养生思想作者:少林禅医贾运强

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1生命在于运动2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如佛教《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

   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

    这些条件归纳起来就是(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