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桥和女儿桥街(转自"柏守支的博客")

 幽湖落云 2012-06-04

女儿桥和女儿桥街(转自"柏守支的博客")  

2010-08-23 13:04:01|  分类: 小镇记忆 |  标签:女儿  在一起  一家  桐乡  茶馆   |字号 订阅

前年初,回到濮院,又去看一看生于斯长于斯的女儿桥街。不想,街道的名字已经改作“万兴街”。心中怅然。我对同行的妹妹说,这名称应该改回来,叫万兴街很不合适。女儿桥的故事多,女儿桥的名气大,女儿桥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些传说,也有把它和美女西施连在一起的。原来女儿桥的街道也比较长,比较兴旺。万兴桥可远没有女儿桥漂亮有特色,万兴桥不在了,而女儿桥还好好地在! 

周伟民先生在《嘉兴日报》上撰文介绍女儿桥。“女儿桥,位于濮院镇南市河, 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又名“语儿桥”,古为吴越分界处,单孔石拱桥,东西向跨南市河,宋德祐中(1275-1276)濮振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督兵拒越时,溪人有生子能语者,而吴兵适胜,遂命为语儿乡,左有语儿亭。还传,勾践入吴,夫人道产女儿于亭,故称女儿亭,亭傍桥称女儿桥。今亭已废,桥尚存。桥长17.4米,宽2.8米,净跨7米,拱矢4米。东15级、西17级石阶,两侧施石栏,桥顶望柱浅雕如意头,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沈涛《幽湖百咏》诗云:“语儿桥下女儿嫁,南北苏家尽浣纱,王谢堂前春燕去,满街桑影夕阳斜。”桥西堍上有日军侵华时修筑的壕门一道,当年就如城门一般,昼开夜关,限制百姓的行动,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女儿桥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沧桑。”这是女儿桥的历史。

女儿桥不大也不高,但是它的历史悠久;桥也不宽,但是,端庄大方;桥不长,但是,样子精美独特。它桥上的许多石头,是一块石头雕琢而成,它的桥面上的栏和座凳就连在一起,因此,这一座桥的牢固程度比一般的石桥好得多,和万兴桥相比,当然更是如此。

 女儿桥街,是因为桥而得名。桥的西面,是女儿桥街。街道的南面是一条小河,整条街就是它的北岸。女儿桥街,实际上也就是二十几个店面,加上墙门里的人家,也就是几十户吧。

那个时候,一到夏天,夕阳西下,家家户户便把小饭桌放在门口准备晚饭,女儿桥街便成了一条长长的餐厅。人们一边吃饭,一边大声聊天。孩子则会跑来跑去,看看人家的是什么小菜。晚饭后,孩子们又簇拥大人在女儿桥,坐在那个桥栏家石椅上,看星星,听故事,听河里鱼跃的声音。

街道不长,足以让我记住孩童时期的家家户户的故事。这样一条街,街坊邻居,那一家有什么事,也瞒不了人家。

桥下的南面第一家,就是人称“山老虎”的,他是苏北人,乘小舢板用鹭鸶捉鱼的。平时,他都把船开出去,在稍远一些的地方捉鱼。只是偶尔在自己的房子底下的漾潭里捉鱼。我在小时候看见过一次,在那里捉住的鱼还挺大的。我曾看过我的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在那里用网抓过鱼,不过那是等待鱼儿自己游进去的。那个时候河水清,这个漾潭见不到底,我们在游泳路过这里时,常常是匆匆而过,不敢久留。那时河里鱼多,我们总能看到山老虎满载而归。然后吃肉喝酒。他们家的生活水准大概比我们这些人家要好一些。

山老虎家对面,是一家豆腐店,还有就是祥婶妈的杂货店。豆腐店是早上起得最早的,起得早的还有三家茶馆。豆腐店里,我们一起床就可以在那里买到滚烫的豆浆和热气腾腾的豆腐,我总感到小时候的豆腐真好吃,又嫩又香。我们常吃豆腐烧毛豆,真是好吃又好,真正的一青二白,加上豆腐和毛豆混在一起的清香,味道好极了!现在我还常常想起这道菜,也经常试做,但是怎么也吃不出那个时候的味道。

女儿桥街不长,茶馆却有三家。三家茶馆生意都不错,什么道理?原来来喝茶的多是来镇上赶集的附近农村的农民,数量自然就多了。与山老虎家连在一起的一家,老板是谁,想不起来了;接近街道中段的李长生一家,就在当桥洞的上面;还有龚琴生妈妈经营的一家,这一家开在万兴桥下,与女儿桥连接,但是,他们一家人住在女儿桥街。

杨家门台,是姓杨的一家大户。里面都姓杨,就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姓夏,叫夏耿新,几十年没有见面了。姓杨的同学好几个,也有比我们年长的,早早考上了大学,在外地工作了。其中有一个叫杨秋霞,还是我杭大化学系的校友。还有几个姓杨的同学,以后也在桐乡等地工作了。

李长生的茶馆也剃头。几个茶馆老板大概数李长生最活络,他经营茶馆,在闹市过后便开始为顾客理发,他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好像他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较活跃。

当桥洞上面本来开的一家酱油店,在解放初期的一个下午,突然倒塌。那天轰然一声,我们都听到了,吓了一大跳。出去一看房子整个都倒下了。不过没有伤到一个人。挺奇怪的。

沈家阿嫂的烟店开在李家茶馆的斜对面,店面较小,她的女儿沈云宝是我小学的同学。

再过来便是一家经营油炸食品的小店,夫妻两人,面目还记得起,名字(好像叫阿七)却想不起来了。他们油炸的产品有豆腐、臭豆腐,还有萝卜丝饼,韭菜饼,他们一开张,整条街上都是油炸的香味。一条街上的街坊邻居,端上酒杯再去买来这些东西,一边乘热吃,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马昌荣兄弟俩经营的木桶店,是这一条街上最兴旺的。那个时候,马昌荣穿戴最时髦,衣服笔挺,带手表。后来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很是热闹。马昌荣的弟弟马舜荣后来去参军了。

七伯鞋店是街上的名店,这个店做鞋也修鞋。七伯做事认真,戴副眼镜,一针一线,小榔头一敲一敲,做出的鞋客人都满意。只是那是的七婶妈有点神经质,现在想来是更年期的原因,经常哭哭啼啼。半夜里经常听到七伯小榔头敲鞋的声音和起婶妈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

陆家裁衣店是我家的邻居,他们家父亲走得早,一个妈妈,两个兄弟,两个姐妹,妈妈和大哥大姐做衣服养家。好像也过得紧巴巴的。

我家住在20号。在我离开濮院去桐乡读书后,一个学期总要写几封信给母亲,“女儿桥街20号”是忘记不了的。

我家对面是钱再长的家。他的父亲,我见过。只是在镇反时,被杀了。据说是国民党军队里担任过书记之类的职务。刚解放时,政府处理问题比较严,比较重。如果放在现在,也就不算什么事了。他父亲去了以后,家里开的是石灰店。我的感觉是没有多少生意。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人造房子的。就像那家倒塌的酱油店,一直是一堆废墟,没有人再在那里造房子。钱再长非常聪明好学,常常在家里大声读书,我脑子中好些古文,就是听他读的,听多了,我也记住了。他家里后面有一个花园,说是花园,实际上只是一片空地上种了一些蔬菜和花草。他自己整理的很干净,经常是花红菜绿,也养几条金鱼。我经常到他家里玩,他也喜欢我去。但是,他由于父亲的影响,他没有能上高中。后来又下乡了。到最近,我向人打听,和他见了一面,知道他在80年代抽上来了,回到了镇上供销社里工作。他很知足,也没有什么怨言。确实很不容易。

杨义生的剃头店,也就在我家的对面。到他家剃头的人挺多,他的话也特别多,也也肯管闲事。他老婆中风病了很长时间,经常听到他老婆在用听不清楚的话大声骂他,而他不去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女儿桥街,药店也就一家,九经堂中药店。店面不大,我经常去玩。店老板是张辛勇和他的老父亲。但很多时候是老爷子在店里,他很喜欢我,经常把我叫过去。我叫他“四爹爹”。有一次,他让我在他的店堂里翻筋斗,一脚打下去,把他放在那里的一叠碗打了个稀烂,他不仅不生气,还连声说好。四爹爹的孙子是我同班同学张治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起玩,一起学,一起到桐乡。他们家住在南苏浜的一个院子,我也常去那里玩。那里小朋友多,他堂房兄弟,亲兄弟好几个,我都熟悉。我有时候就在他们家门前的那河里游泳。

徐维声,大家都叫他徐老爷,是女儿桥街的“开心果”。他是医生,看妇科,找她看病的妇女不少,大概医术还可以。他也是“恶人”师傅---为婚丧事吹笛子。何为“恶人”,喜事、丧事都在吹笛子助兴,可恶!徐老爷夫人早丧,身边只有一个精神不是十分正常的女儿,家中无女人管理,因此不修边幅,有点邋里邋遢。大人们告诉我,我小时候徐老爷非常喜欢我,常常抱我,也常常把我骑在他的头颈上,因此不少次把小便留在他的全身,但是他还是乐此而不疲。当我鼻涕流出来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用他的嘴巴吸干净。因此,我外婆向他提出了“抗议”。但是,他的心肠非常好,常常帮助困难的人群,所以口碑还是很不错的。他的两个孙子,小时候也是我的朋友,听说后来下乡后到桐乡工作了。几十年也没有见过面。

我家的隔壁还有一家岳姓的人家,她们只是一个祖母一个孙女住在那里。祖母神经不太正常,经常好像在诅咒什么,我们看见她有点怕。那个孙女比我们大十来岁吧,好像后来去参军了。以后也没有见到过。

向西再过去两个店面,就是褚惠英的家,她家的对面是孙丽英的家,这是我小学和初中的两个同学。我的记忆中,好像分别开过烟店和粽子店,但是清晰地记忆中却没有这一幕。粽子店在归家湾。褚惠英可能也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孙丽英却是我们初中时的班长。褚惠英后来跟着她妈妈去桐乡工作了,孙丽英也加到桐乡去了。我的影响中,孙丽英姐姐孙佩英在那里开过粽子店,只可惜孙佩英夫妻俩都是英年早逝。听说他们的两孩子不错。几十年不见,也应该是老太太了!

倪家团子店是女儿桥街最西面的一家店面,正面对着女儿桥。早上茶馆热闹起来,他们也该开门了,喝茶的客人常常过来买几个团子,或者买几块肉糕当早饭,他们和茶馆是一荣俱荣的。老板是个老太太,大名叫倪三男,我们叫她“三爹爹”。她本来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的。解放初,不知为什么上吊自杀了。那时我还小,只是看到他们家里小孩在哭。他们的女儿儿子是我姐姐和弟弟的同学。

在女儿桥街向归家湾转的角上,有一家鱼行,老板姓沈。沈家是一户大户人家,店开在这里,人住在对面的围墙大院里。我到杭州读书时,到过他在杭州开的鱼行店里吃过饭。

女儿桥街还有两户种菜、种桃子的人家。一户姓陆的老人,是福建人,种桃子的,讲一口我们听不懂的土话,我们有点怕他。他的儿子在上海工作,难得回来。他在镇外面的一个桃园种桃,这个桃园有好几亩地,四周种植一种带刺的一种灌木,很密很密,人就无法进入。我在濮院那么多年,也从来没有进去过。只是在读了那首“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小诗以后,在那扇门上扣过几下,不过门还是没有开。他种的桃非常好吃,但是很贵。在60年代,每斤就买近五角钱。我的父母从来没有买过一个。我的外婆倒是年年会买几个尝鲜的,那是真正的馋延欲滴啊!外婆会让我咬上一两口,过过瘾。人们都说宁波奉化的水蜜桃最好吃,我曾经把最贵的买来,但是,绝对没有这陆公公种的好吃。每逢回家,我都会去看看桃园,后来就没有了。

另一户种菜的人家姓郭,非常勤快的一个人,也是外地人。他的老婆是一个很爽快泼辣的人,讲起话来,声音很大,她的两个女儿也像她。只是有一点她很与一般人家不同,她有两个老公。种菜的一个,还有一个常住在桐乡当搬运工的工人阶级。两个老公,你进我退相安无事。当时,街坊邻居也没有什么闲话。这大概是时间长了,也不奇怪了。

我家住在20号,靠近女儿桥街的西头了。我舅舅在解放初在这里开过一段时间的诊所,后来公私合营去桐乡了。后来我父母在这里开了弹棉花的店,经营了几年,后来也是到被服合作社去上班了。那时,在我们的家里,窗下就是清清小河,河里的鱼儿,大大小小,都看的清清楚楚。乡下客人来了,直接把船停在窗下的桥洞口,家里淘米洗菜用水,只要下桥洞两米。都方便啊!

随着社会经营方式的调整,差不多所有的行业都公私合营了,本来生意味道浓浓的女儿桥街逐渐变成了只是住宿的地方。随着孩子们长大,一个一个离开了这里。

过了这些年,再来看这条街,怎么看都缺少当年的味道,无法重合了。几十年了,变化太大了。但是,沧海变桑田,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