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马路印象

 陆安桥1871 2016-04-21
          2002年三峡水利工程蓄水后,175米以下的万州旧城区,已消失殆尽,遗址沉入了江底。我最熟悉的被淹街道是三马路,那不仅是祖辈、父辈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三马路“文革”时曾更名“解放路”,旧时称“里头街”,其是相对于环城路及东西南北门一带称“城里头”,二马路和电报路(原名兴隆街)一带称“外头街”而言的。 三马路二小段三马路,中西式结合的两楼砖瓦小洋房居多,门面、商铺、巷巷、院落鳞次栉比。解放初,卖小吃,开馆子,摆地摊,做小生意的多。从万安大桥头曲艺茶馆(即手工艺展览馆)处,往里走,到瀼渡桥(陆安桥)是尽头。途经提名堂药酒店、菜羹香回族馆子、公瓦溪、水八块茶馆、大巷口、天生桥巷子、伊斯兰教堂、魏家巷、火烧坝、雷家巷、浙江公所巷子、药王巷、新桥巷巷、福音堂(基督教)、营盘拐拐,门牌号上爿为单号,下爿为双号,总共有400多号。有酒馆、面馆、茶馆、山货铺、棉花铺、米粮铺、油铺、药铺、斋铺(买糖果糕点)、烧腊铺、酱园铺、栈房、杂货店、水果店、煤球店、理发店、缝纫店等,在街上摆摊看娃娃书、算命抽彩头,剃头,唱猴戏,打快板,耍把戏(魔术),卖打药,做糖人,烤烧饼,蒸“蒸蒸糕”,车蜂糖灌,敲麻糖,炖牛肉汤罐,煨红苕,炸萝卜丝油煎、鸡嗉子粑粑、白糖酥卷,修鞋修钢笔和电筒,整锁配钥匙,叫喊补锅、补伞、补碗、收破烂(废品),以及早晨“过早”吃白糕、豆浆油条,中午晚上开县、梁平运输山货和土产的过往“挑二”,放下长箩脚、跷扁担和打杵,在饭店开心的海“帽儿坨”(米饭)的情景,使这条街变得异常热闹,酷似万州的“清明上河图”。当时车少人多,又像是今天的“步行街”。偶尔,也能见到阔人坐在黄包车上经过,那也是癞子的毛毛,稀根稀根的。再后,有了骑洋马儿(自行车)的、拉板板车的,才变得“车水马龙”了。三马路路口琴音楼段三马路,抗战时,来了许多湖南、湖北的“下江人”,安徽中学、新民中学、文光中学、上海法学院,曾在这里办过学。五〇年、五一年,号召破除封建迷信,拆毁了火神庙、雷神庙、岳王庙,改设了公安的三派出所和改建了三马路一小和二小,其后又增加伊斯兰小学、万祥巷小学、解中(后称一职中)、公安学校等。解放后,这条路出现了许多工厂,如:五一肥皂厂(后迁校场坝)、天仙面粉厂、乐器厂、印刷厂、猪鬃厂、墨水(文具)厂、塑料厂、酒厂、衡器厂、木器厂、豆作厂、肠衣厂、制药厂(后迁一马路)、针织厂(后迁陆家街)、川东制革厂、酱园厂(后迁一马路),是手工业管理局(后称二轻局)、曲艺社、搬运公司、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所在地。其储蓄所、邮电所、百货公司、医院诊所、防疫站等,一应俱全。出过万州著名说唱艺人周尔康、华国秀(女),著名美食有“海包面”、“谢格格”。 三马路与万安路交汇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