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师之道 2012-06-04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本试卷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琥        来品    利多销    气势磅

      B.        生生    扶老    而不舍

      C.        门面    目而视    目结舌

  D.        子花    博闻强    鳞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枢纽    逸事    禁鱼期    韬光养晦    唉声叹气

B.缔造    殒石    踩高跷    贪赃枉法    一张一弛

C.风靡    坐镇    耍伎俩    大肆渲染    秋后算帐 

D.文身    蛰伏    座谈会    令人费解    和盘托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      在台北       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最新报告显示,        2011年12月31日,我市共增加十种来汉越冬的候鸟,种类包括蓑羽鹤、淡眉柳莺、针尾沙等。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已经命令美国国防部      彻底调查此事,无论事件涉及到什么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A.终于  合璧  截至  不遗余力                       B.终于  合并  截至  不折不扣

  C.最终  合并  截止  不折不扣                       D.最终  合璧  截止  不遗余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览室中的书籍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不高,二是管理力度不够。

B.《中国质量报》曾报道,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营养作用十分有限,长期食用会损伤肝脏。

C. “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D.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纷纷进入高发期,为了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九部委联合发力,紧急部署,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节前按时足额支付。

5.以下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复杂,但作者处理得井井有条,许多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大意失荆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及刘备白帝托孤等。

B.《祝福》《药》《阿Q正传》均为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在《阿Q正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不觉悟的流浪雇农阿Q形象,其性格中最触目的部分即“精神胜利法”。

C.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名篇,最后的结局是:四凤、周冲、周萍三个年青人在雷雨之夜死去,侍萍和漪因这一系列变故而发疯,家破人亡的周朴园饮弹自尽。

D.为了复仇,哈姆莱特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致使奥菲利娅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想借除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奸王同归于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2012年3月2日《作家文摘》,有删节)

6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7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处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                          :指责、批评

D.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借出、借给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材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D.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1)请用几个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若多答按其所答前5小题评分)(5分)

  (1)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4)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 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8)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开始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宙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17.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9.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五、(12分)

20.潜台词即是言外之意,弦外有音。通过潜台词我们往往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下面两段台词中任选一段,体会下面加点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4分)

  (1)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林黛玉进贾府》

我选( 

                                                                                 

                                                                                 

                                                                                 

21.阅读下面一段新闻,请简要概括学者们集体反对《自然遗产保护法》的三大理由,每条理由限6字以内。(4分)

易稿多次的《自然遗产保护法》,再次遭到法律、生物保护界学者们的“炮轰”。学者们认为,《自然遗产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包括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扣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其他类型的7000多个保护地将无法可依。专家调查发现,我国的天山、晋冀山地、青海省东部边界地区、云贵高原东南部、黄土高原和广西北部、淮河和黄河下游等地,许多物种都面临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分割保护不利于自然保护工作,是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素来有多头管理的问题,再加上管理权和监督权没有分开,即“自己监督自己”,很难进行有效保护。

 

 

 

 

 

 

 

 

 

 

 

 

         

 

 

 

 

 

2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例句: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六、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古语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歌德说,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静是大自然的恩赐,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静是一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

请你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静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都读qiè   A珀pò,其余都读bó; C嗔、瞋读chēn,其余都读chēng;D炽chì,栀zhī,其余都读zhì。

2.D(A禁渔期  B.陨石  C.秋后算账)

3.A.“终于”表示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而“最终”仅仅表示结果。“合璧”比喻将两个分开的美好的事物合在一起而配合得宜,褒义词;“合并”指合到一起,中性词。“截至”一般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事情仍在持续发展中;“截止”一般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表示事情已经终止。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4.C. A句式杂糅,要么是“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发现两个问题”,要么是“这一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B成分残缺,在“调和的方法”之后加上“生产出来的”。D“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多重否定不当,应改为“避免‘流血讨薪’的惨剧再次发生”

5.D(A应为关羽大意失荆州。B《祝福》出自于《彷徨》。C饮弹自尽的是周萍,周朴园是在孤独寂寞中苟活。)

6. D(A、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 C、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并富有文化底蕴。)

7.D(以偏概全,原文为“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8.C(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9.C过:超过

10.B(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1.C(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12.(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评分标准: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评分标准:“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卒”(最终),一处1分。

(3)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评分标准:“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13.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利益的诱惑迁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虽然愚笨但一心为公的人,所以说巧妙的伪装比不上愚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14.(1)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答对后两种即可给2分)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以上三种,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给2分)

(2)“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或:“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观点明确1分,理由分析合理3分)

15.(1)学而不思则罔    (2)其负大舟也无力    (3)哀民生之多艰    (4)君子生非异也    (5)不求闻达于诸侯    (6)惟觉时之枕席    (7)徘徊于斗牛之间    (8)水随天去秋无际

16.A D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17. 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每点2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18. 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19.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以上即可)

20.(1)参考: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险些脱口而出说出真相,又急忙利用同音词语巧妙地加以掩饰,2分)台词集中表达了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真是百感交集。(2分)  (2)参考:王熙凤表面上赞美林黛玉的美,实际上是讨好逢迎贾母,同时也照顾了三姐妹的心情,(2分)充分表现了王熙凤八面玲珑、精于言辞、善于奉承的性格特征。(2分)

21.(4分)覆盖不全(保护范围不全)  保护孤岛化(分割式保护、整体保护不够  监管混乱 (管理监督不分)(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2.参考示例:河蚌在痛苦中磨砺,终于育出明珠,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成长。 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终于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23.参照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翻译: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即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本试卷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琥        来品    利多销    气势磅

      B.        生生    扶老    而不舍

      C.        门面    目而视    目结舌

  D.        子花    博闻强    鳞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枢纽    逸事    禁鱼期    韬光养晦    唉声叹气

B.缔造    殒石    踩高跷    贪赃枉法    一张一弛

C.风靡    坐镇    耍伎俩    大肆渲染    秋后算帐 

D.文身    蛰伏    座谈会    令人费解    和盘托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      在台北       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最新报告显示,        2011年12月31日,我市共增加十种来汉越冬的候鸟,种类包括蓑羽鹤、淡眉柳莺、针尾沙等。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已经命令美国国防部      彻底调查此事,无论事件涉及到什么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A.终于  合璧  截至  不遗余力                       B.终于  合并  截至  不折不扣

  C.最终  合并  截止  不折不扣                       D.最终  合璧  截止  不遗余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览室中的书籍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不高,二是管理力度不够。

B.《中国质量报》曾报道,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营养作用十分有限,长期食用会损伤肝脏。

C. “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D.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纷纷进入高发期,为了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九部委联合发力,紧急部署,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节前按时足额支付。

5.以下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复杂,但作者处理得井井有条,许多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大意失荆州、诸葛亮七擒孟获及刘备白帝托孤等。

B.《祝福》《药》《阿Q正传》均为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在《阿Q正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不觉悟的流浪雇农阿Q形象,其性格中最触目的部分即“精神胜利法”。

C.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名篇,最后的结局是:四凤、周冲、周萍三个年青人在雷雨之夜死去,侍萍和漪因这一系列变故而发疯,家破人亡的周朴园饮弹自尽。

D.为了复仇,哈姆莱特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致使奥菲利娅精神恍惚落水而死。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想借除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奸王同归于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2012年3月2日《作家文摘》,有删节)

6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7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处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                          :指责、批评

D.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借出、借给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材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D.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

(1)请用几个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若多答按其所答前5小题评分)(5分)

  (1)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4)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 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6)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8) 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开始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宙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17.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9.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五、(12分)

20.潜台词即是言外之意,弦外有音。通过潜台词我们往往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下面两段台词中任选一段,体会下面加点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4分)

  (1)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林黛玉进贾府》

我选( 

                                                                                 

                                                                                 

                                                                                 

21.阅读下面一段新闻,请简要概括学者们集体反对《自然遗产保护法》的三大理由,每条理由限6字以内。(4分)

易稿多次的《自然遗产保护法》,再次遭到法律、生物保护界学者们的“炮轰”。学者们认为,《自然遗产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包括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扣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其他类型的7000多个保护地将无法可依。专家调查发现,我国的天山、晋冀山地、青海省东部边界地区、云贵高原东南部、黄土高原和广西北部、淮河和黄河下游等地,许多物种都面临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分割保护不利于自然保护工作,是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素来有多头管理的问题,再加上管理权和监督权没有分开,即“自己监督自己”,很难进行有效保护。

 

 

 

 

 

 

 

 

 

 

 

 

         

 

 

 

 

 

2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例句: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

                                                                                 

                                                                                 

 

六、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古语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歌德说,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静是大自然的恩赐,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静是一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

请你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静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都读qiè   A珀pò,其余都读bó; C嗔、瞋读chēn,其余都读chēng;D炽chì,栀zhī,其余都读zhì。

2.D(A禁渔期  B.陨石  C.秋后算账)

3.A.“终于”表示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而“最终”仅仅表示结果。“合璧”比喻将两个分开的美好的事物合在一起而配合得宜,褒义词;“合并”指合到一起,中性词。“截至”一般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事情仍在持续发展中;“截止”一般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表示事情已经终止。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4.C. A句式杂糅,要么是“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发现两个问题”,要么是“这一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B成分残缺,在“调和的方法”之后加上“生产出来的”。D“避免让‘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多重否定不当,应改为“避免‘流血讨薪’的惨剧再次发生”

5.D(A应为关羽大意失荆州。B《祝福》出自于《彷徨》。C饮弹自尽的是周萍,周朴园是在孤独寂寞中苟活。)

6. D(A、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 C、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并富有文化底蕴。)

7.D(以偏概全,原文为“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8.C(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9.C过:超过

10.B(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1.C(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12.(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评分标准: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评分标准:“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卒”(最终),一处1分。

(3)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评分标准:“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13.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利益的诱惑迁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虽然愚笨但一心为公的人,所以说巧妙的伪装比不上愚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14.(1)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答对后两种即可给2分)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以上三种,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给2分)

(2)“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或:“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观点明确1分,理由分析合理3分)

15.(1)学而不思则罔    (2)其负大舟也无力    (3)哀民生之多艰    (4)君子生非异也    (5)不求闻达于诸侯    (6)惟觉时之枕席    (7)徘徊于斗牛之间    (8)水随天去秋无际

16.A D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17. 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每点2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18. 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19.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以上即可)

20.(1)参考: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险些脱口而出说出真相,又急忙利用同音词语巧妙地加以掩饰,2分)台词集中表达了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真是百感交集。(2分)  (2)参考:王熙凤表面上赞美林黛玉的美,实际上是讨好逢迎贾母,同时也照顾了三姐妹的心情,(2分)充分表现了王熙凤八面玲珑、精于言辞、善于奉承的性格特征。(2分)

21.(4分)覆盖不全(保护范围不全)  保护孤岛化(分割式保护、整体保护不够  监管混乱 (管理监督不分)(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22.参考示例:河蚌在痛苦中磨砺,终于育出明珠,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成长。 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终于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23.参照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翻译: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即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