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语文幸福成长之路

 呦呦鹿鸣WQLP 2012-06-05

其实我从小就怕语文,怕背书,怕作文。然而,师范毕业后,命运似乎和我开了个玩笑,偏偏让我去教语文,让我成了语文老师。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在平凡的语文路上走出了彷徨,走出了精彩,也走出了幸福。从农村普通老师到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再到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我虽付出了艰辛,但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荣获了宝应县十佳教师、宝应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模范、优秀辅导员、课改实验先进个人、扬州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扬州市教学创新能手、江苏省中小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十多项荣誉称号。近几年,我积极探索文化语文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先后有二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参考》《语文世界》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想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随堂课——我幸福成长的奠基石

随堂课就是家常课、常态课、原生态的课,它虽然没有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竞赛课那么光彩夺目,但每一个名师的发展,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随堂课,他们都曾把若干心血花在无数的随堂课上;任何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获奖的竞赛课,都是无数随堂课智慧和经验的积淀。上好每一节随堂课,不仅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基。我依稀记得自己刚步入三尺讲台时,课堂上拿着教案照本宣科,不知所云;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和那些天真淘气的孩子,不知所措。于是,我开始读教育专著和业务刊物,看名师的课堂录像和教学设计,不断尝试带着专家的理论和名师的教案走进课堂去实践,模仿名师的教学去演绎自己的课堂。有时,尝试非常成功,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精妙所在,感悟到了名师的教学智慧;有时,尝试惨遭失败,让我明白了四不像的课堂源于拿来主义地照搬,生搬硬套而不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行不通的。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上了上万节随堂课,从执行教学大纲到践行新课程标准,从执教人教版教材到实验苏教版教材,从学“洋思”到学“南通”再到学“杜郎口”,从推行目标教学模式到推进有效教学模式,从研究“诗意语文”到研究“简约语文”再到研究“文化语文”,一次次变革与实验,我都在随堂课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失败与成功交替转换间,我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凝炼成了个人典雅 扎实 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并多次承担市、县语文公开课,2010年执教的《莫高窟》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

我不仅利用随堂课进行大胆尝试,凝炼个人教学风格,还利用随堂课打磨教学功底,积淀教学智慧。作为一个名师或者优秀教师,一定具有厚实的教学功底和非凡的教学智慧,这种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高超的教学技艺和课堂驾驭能力。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要能妙语连珠,博古通今;要能琴棋书画,说笑嬉骂。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名师课堂上丰富多彩的点评,抑扬顿挫的诵读,深情并茂的讲解,诙谐幽默的发问,无不折射出他们厚实的教学功底和非凡的教学智慧。如此厚实的教学功底和非凡的教学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数以万计随堂课打磨的结晶。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于是,每一节随堂课我都认真对待,严格要求,绝不放过随堂课中的任何细节,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眼神,一道习题,都精雕细琢,紧紧抓住每一节随堂课锤炼自己的板书、语言、应变能力;紧紧抓住每一节随堂课锤炼教学技艺,丰厚文化底蕴;紧紧抓住每一节随堂课反思教学得与失,积淀教学经验与智慧……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说公开课是成长路上的高峰体验,那一节节的随堂课就是最平凡却也最珍贵的基石了。没有一节节平凡的随堂课奠基,我怎能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扬州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呢?上好每一节随堂课,珍惜每一次机会进行锻炼,让我们用厚度成就人生的高度!

研修班——我幸福成长的加油站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仔细思量,这话不无道理。工作至今,我参加过许多研修班和培训班,从中我大受裨益。1996年我在南京参加了江苏省教科研培训班,2002年在无锡参加了全国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培训,2005年参加了江苏省实验小学校长培训班,2006年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2007年至今我一直参加我县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虽然这些培训班或研修班,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年,但正是这些研修班和培训班让我聆听到了魏书生、李镇西、肖川、陈尚荣、袁浩等大家的精彩报告,让我观摩到了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王崧舟等大师的精彩课堂。他们的精彩报告和课堂改变了我的思想,转变了我的观念,丰厚了我的理论,提升了我的水平,唤醒了我专业成长的梦想。

在我参加过的所有培训班和研修班中,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近三年参加的我县小语名师研修班。这个研修班共有13名学员,都是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由省特级教师刘咏春、马式先领衔,并聘请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著名的课程专家吴永军教授为导师。吴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有亲和力和凝聚力。他每两月来研修班一次,每次来他都讲得很少,有时甚至不讲,都让我们讲,让我们上课、评课,让我们开展读书交流,让我们进行思辨和思维的碰撞。我觉得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我们能有机会和吴教授亲密接触,得到这位大师面对面的指点,让我们享受到了研究生的待遇。虽然吴教授来的次数并不多,但他却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许多思想,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每次来他都要推荐一些教育专著或与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让我们阅读。说实话,以前我很少读书,教育专著读得更少,只是时常翻翻业务刊物罢了。因此,我的理论功底十分单薄。自从参加了名师研修班,在吴教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我渐渐感到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因为研修班有好几位成员特别爱看书,而且已经读了许多专著,每次研讨他们都侃侃而谈,我自惭形秽;因为研修班先后走出了三位省特级教师,两位市特级教师,而我却发展滞后。于是,我开始逼迫自己读书,读吴教授推荐的书——《科学与人文》《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什么是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这些专著中我获取了教育的智慧与灵感,开始理性地思考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所有这些改变,都得感谢吴教授,感谢名师研修班。

名师研修班不仅让我成长为一位具有书卷气的老师,还让我成长为一名研究型的老师。我清楚的记得,研修班第一次活动时,吴永军教授就要求我们每个成员谈研究的课题。我们津津乐道的课题,没想到都被他直言不讳地否决了,当时我很茫然。后来,吴教授要求我们研修班成员选择一个课题进行集体研究。经过大家的反复酝酿,终于确立了《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并申报省级立项。近三年,我们研修班始终围绕“文化语文”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轮流上观摩课,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评课,活动结束每人都要撰写一篇论文,最后还要完成两万字的结业论文。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压力,人的潜能就不能激发。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我有了行动,我的潜能得以开发。2008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篇论文还获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我欣喜若狂,信心倍增。从那以后,我开始勤于研究,勤于笔耕,一篇又一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说参加名师研修班很辛苦,既要完成学校工作,又要参加许多活动,承担不少任务,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考核,但研修班给我注入了源泉和动力,让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研修班就是我幸福成长的加油站。

公开课——我幸福成长的助推器

一提到公开课,有人就会想到作秀,想到假课。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任何一节公开课都凝聚着个人和集体的智慧,都是个人和团队多次实践反复打磨的结晶,无论是教者还是听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仔细回顾我的成长经历,还真的和公开课分不开。我上过许多公开课,有校级的、镇级的,也有县级的、市级的。公开课磨砺了我成长,成了我幸福成长的助推器。《李时珍》《示儿》《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灰椋鸟》《月光启蒙》……一节节公开课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在一个乡镇中心小学,那时我20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执教的是三年级一篇课文《周总理的睡衣》。当时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现代化设备,仅有几块小黑板,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虚心请教,反复琢磨,自制教具,真可谓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居然获得了成功。从此,学校只要有语文公开课或赛课,就把机会给我,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公开课上得好的缘故吧。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公开课的锻炼,我才会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公开课是一种展示,也是一次挑战;是一种磨砺,也是一次提升。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去年九月,我有幸承担了扬州市小语年会公开课的任务,这是我市语文档次最高的一次盛会,也是我展示级别最高的舞台。我执教的是五年级教材《莫高窟》,这是一篇介绍景物的说明文,课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表达方式特点鲜明。为了上好这课,我在县教研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刘咏春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三次试教,教案修改了八稿。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晚上,我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宿,或查阅资料,或修改教案,或制作课件;白天,我在办公室里有时一坐就是半天,潜心研究教材,用心揣摩教案,竟忘了放学,忘了回家。三次试教,八次修改,真是让我“脱了一层皮”。最终,我综合三次试教意见再次调整教学设计,删繁就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不再盲目追求教学的“厚重”。“冗繁削尽留清瘦”,我把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作为《莫高窟》教学的重点,贯穿教学始终,实现了由文本思想内容到文本表达形式的转变,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公开课展示的是精彩瞬间,收获的却是整个过程。在备课、磨课、上课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如何钻研教材,如何设计教学,如何评课。我从心底里感谢刘咏春主任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从她身上我感悟到了特级教师的执著与严谨;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些参与我公开课研究的老师们,从你们身上我汲取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我坚信,每一节公开课都能助推我们的专业成长,让你走得更快、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品味和研究语文教学则更为美丽!我会永远在这条美丽的道路上幸福地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