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医辨证步骤(上)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2-06-06

 中医辨证步骤(上)

 

[转载]中医辨证步骤(上)
 

 摘自潘启明博客

 

 

    中医辨证,可以分七歩走:脏腑定位、脏腑定性、性位合辨、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

 

 

 第一步 脏腑定位

 

  由于脏腑经络之间是一个连属的完整的整体,一切均可以五脏来加以归属,因此以下以五脏为中心就定位问题分别作如下归纳:

 

  肝(胆)的定位

 

  (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因此人体头部的两颞侧及巅顶部位,耳周围 部位,两胁肋部位,少腹及腹股沟部位,外阴部位以及两下肢两经相应循行部位,均属于肝(胆)部位。故凡厉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如:头顶及两颞侧头 痛,耳部疾患,两胁肋部位胀满疼痛,少腹痛,腹股沟疾患,外阴疾患,下肢相应部位疾患……等等,均可定位在旰(胆)。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

  肝(胆)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有,主疏泄,藏血,主筋、易动, 主决断、藏魂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功能方面的失调,例如某些时候肝疏泄失职,出现气滞血瘀现象,如胁肋胀满痞积,出血,运动障碍,及易兴奋激动,如 失眠、易惊、不能自制,病态决断不能,……等等表现,均可定位在肝(胆)。

 

  (3)从体征上的特点来定位

  肝胆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 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色青,脉弦等几种。因此凡属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爪甲干瘪,眼活动障碍,直视、斜视,精神反常表现以忿怒呼号为特点,肢体不 能屈伸自如,反酸,肤色发青,典型弦脉等,均可定位在肝。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来定位

  肝(胆)病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肝旺于春,春 病在阡,风入肝,这里所说的“肝旺于春”中的“旺”字,不能理解为“旺盛”或好的表现,而是指的一种偏亢现象,是一种病态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里,由 于春主升的原因,人体的肝也相应地紧张起来,因为紧张而容易发生疾病。由于如此,所以凡属春季发病,或者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均可定位在旰(胆)。关于 “肝旺于春”中的“旺。字巳如上述,其余如“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等处的“旺。字,均应作同样理解,以下不再作解释。

 

  (5)从病因上的特点来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郁怒伤肝”,因此凡属患者发病前有明显忿怒或抑郁病史者,均可定位在肝。

 

  (6)从体型、年龄,性别方面的特点来定位

  根据中医理论,体型清瘦,儿童或青少年、女性患者,其发生疾病多半与肝肾有关,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均可以考虑定位在旰(胆),或同时定位在肝(胆)。

 

  (7)从发病时间,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

  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然影响旰肾,治疗中误汗、误吐、误下或过用辛燥热毒之晶,亦必然影响肝肾。因此凡属长期迁延不愈的患者,或热性病晚期患者,或在治疗中过用汗,吐、下法,或服温热药太过患者,或长期服用金石类有毒药物患者,均可考虑定位在肝(胆),或同时定位在肝。

 

 

  脾(胃)的定位

 

  (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因此人体的鼻根部、头角部、前额部、下 颌部、舌部、上齿部、胃脘部、腹股沟部、胫骨外侧,均属于脾(胃)部位或属于与脾(胃)密切相关部位,故凡属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如:前顶或额部 疼痛,下颌开合不利,上齿痛,舌部疾患,胃脘部疼痛或胀满等等,均可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脾(胃)。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

  脾(胃)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是:主运化,司受纳,布津液、统 血、藏意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某些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津液分布失调现象,如水肿、腹水,消渴,部分出血性疾 病,记忆力减退,严重健忘……等等,均可以定位在脾(胃)。

 

  (3)从体征上的特点定位

  脾(胃)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声为歌, 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色黄,脉濡等几种,因此凡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口唇苍白无华,或焦枯皱揭,口腔溃疡,精神反常表现以喜歌唱为特点,呕吐,噫 气,呃逆,口中发甜,吐泻排出物发甜,黄疸,典型濡脉或中取脉象反常,均可定位在脾(胃)。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来定位

  脾(胃)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脾旺于长 夏”,所谓“长夏”,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说法不甚一致,有人说是在每年农历六月,有人说是在每年六七月份,大致是在每年夏至前后两个月左右一段时间,这一 段时间的特点是白昼比较长,天气比较热也比较潮湿,故名“长夏”。由于如此,所以凡属在夏季炎热潮湿气候中发病,或者患者发病与受潮湿密切相关,均可定位 在脾(胃)。

 

  (5)从病因上的特点来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思伤脾”,“饮食不节伤脾”,因此凡患者患病明显由于思虑过度或明显由于饮食原因所引起,例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等,均可定位在脾(胃)。

 

  (6)从体型、年龄方面的特点来定位

  体型肥胖患者,其发病多半与脾(胃)有关,儿童常易因饮食失节或食入不洁物致病,因此凡属上述患者,应多考虑定位脾(胃)的问题。

 

  (7)从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

  治疗上误用吐、下,或过用寒凉甘柔之品,都会影响脾 (胃),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应多考虑定位脾(胃)的问题。

 

  肾(膀胱)病的定位

 

  (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头部的巅顶、枕后位、项 部、脊背部、腰部、少腹部、膝部、腘部、足跟、足心、外阴部等,均属肾(膀胱)的部位,例如头痛以枕后部位为主,或枕后部位皮肤多发性疖肿,项背部痛,腰 脊痛或不能转侧屈伸,少腹痛,膝部或足跟痛,外阴疾患等等,均可定位在肾(膀胱),或同时定位在肾(膀胱)。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

  肾(膀胱)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是藏精,主发育生长,主骨,生 髓,通脑,主水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人体中某些生理必虚的精微物质不能潜藏而反常地排出体外,如遗精,早泄、遗尿,尿血,阴 道大量排液,消渴多尿,生长发育障碍,骨病、髓病、脑病,水液运行失调……等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定位在肾。

 

  (3)从体征上的特点定位

  肾(膀胱)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发,在齿,上开窍于耳, 下开窍于二阴,在声为呻为欠,在变动为慄,在味为咸,色黑,脉石等几种,因此凡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脱发、白发、齿动、齿脱、耳鸣、喜伸欠,战慄,口中 发咸,面黑,典型石脉等等,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定位

  肾(膀胱)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肾旺于冬”,“寒入肾”,因此凡属在每年冬季严寒季节发病或患发病明显与受寒冷作用有关,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5)从病因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恐伤肾”,“房劳伤肾”,因此凡患者发病明显由于过度恐惧所引起,或患者发病明显由于房劳过度或强力入房所引起,均可定位在肾(膀胱)。

 

  (6)从体型、年龄方面的特点定位

  体型消瘦、矮小患者,应首先考虑肾(膀胱)的问题,小儿由于年幼肾气未充,老年人由于年老肾气已衰,亦应首先考虑肾(膀胱)的问题,因此凡属上述患者,在定位上均应重视肾(膀胱)。

 

  (7)从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

  热病后期,或治疗上过用汗、吐、下法,或利尿太甚,或长服辛温大毒之晶,均能伤肾(膀胱),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应多考虑定位肾(膀胱)的问题。

 

  心(小肠)病的定位

 

  (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两眼内外眦,面颧部,胸 部正中,肩胛部、腋窝、手掌心、上肢内侧沿中指、小指线上相应部位,均属心(小肠)部位,另外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中医学命名曰“虚里”,认为是脉宗气所在 部位,由于“脉属于心”,“心主脉”,所以左乳下部位可以属于足阳明胃,也同时可以属于心(小肠)的部位,由于此,所以凡属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时,例 如:眼角糜烂,面颧部发红如涂朱,肩胛痛,腋窝或肘窝病变,手掌心潮热多汗,手中指、小指不用,胸前闷痛或心跳心慌,左乳下虚里部位其动应衣等等,均可定 位在心(小肠),或同时定位在心(小肠)。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

  心(小肠)在功能上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主要为:主神明,主血脉,主火,主热,主化等几个方面,因此凡属有上述方面的功能失调,例如神志昏迷,精神错乱,各种出血症状,皮肤斑疹,消谷善饥等,均可以定位在心(小肠)。

 

  (3)从体征上的特点来定位

  心(小肠)在体征上的特点,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 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色红,脉洪或脉率不齐等,因此凡属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面颧部发赤或面部疮痒,舌烂,口苦,精神反常表现以笑为主,多汗,洪脉或 脉率不齐如结代促涩等,均可以定位在心(小肠)。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定位

  心(小肠)病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根据脏象学说主要是“心旺于夏”,“热入心”,因此凡在夏季酷热季节或高温环境中发病,或患者发病明显由于受热所引起,均可以考虑定位在心(小肠)。

 

  (5)从病因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喜伤心”,“大汗亡阳。“苦入心”,因此凡属患者发病明显由于喜乐兴奋过度,或汗出太多,或过食苦寒之物所致者,均可以考虑定位在心(小肠)。

 

 

  肺(大肠)的定位

 

  (1)从临床表现部位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因此凡属人体鼻咽部,下牙床,肩背 部,胸部,肛门,腋部,两上肢肘部,手大次指均属于或同时属于肺(大肠)部位,凡患者症状表现在上述部位,例如:鼻病,咽喉病,下齿龈病,肩部疾患,胸 疼,咳唾引痛,手大次指不用,肘疼,肛门疾病等等,均可以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肺(大肠)。

 

  (2)从功能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肺(大肠)在功能上的特点主要为:

  “主治节”、“主气”,“司呼吸”、“藏魄”,“主声”、“知香臭”、“主传 导”等几个方面,所谓“魄”,根据张介宾《类经》中的解释:“魄之为用,能动能作”,“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及其精神意识,渐有知 觉,此则气之神也”。“魄之为用,痛痒之所作也。”因此凡属上述功能方面失调,例如:一切活动方面的障碍,如汗出异常,大小便的异常,呼吸道的疾病,如咳 嗽、哮喘、声嘶或失音,以及感觉运动方面的障碍等等,均可以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肺(大肠)。

 

  (3)从体征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肺(大肠)在体征上的特点主要是“肺合皮毛”,“开窍于鼻”, “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喘哮”,“在味为辛”,“色白”,“脉浮”等几种,因此凡属患者见上述体征,例如:皮毛枯槁,肌表调节功能障 碍,如自汗,盗汗,面白,咳喘,口辛,精神反常表现以喜哭善悲为特点,脉浮等,均可以定位或同时定位在肺(大肠)。

 

  (4)从发病季节气候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肺(大肠)的发病季节及其与气候方面的关系,主要是“肺旺于秋”,“燥入肺”,因此凡属在秋凉季节或过分干燥气候中发病,均可以考虑定位在肺(大肠)。

 

  (5)从病因上的特点定位

  根据脏象学说,“悲伤肺”,“形寒饮冷伤肺”,“辛入肺”,因此凡患者发病明显由于悲哀过度,或受寒饮冷,或过食辛燥之物所致者,均可以考虑定位在肺(大肠)。

 

  (6)从治疗经过上的特点定位

  治疗上汗下过度,或过用辛温燥烈之剂,都会损肺阴或耗肺气,因此凡属上述患者,亦应考虑定位肺(大肠)问题。

 

 

 

[转载]中医辨证步骤(上)

 

 

第二步 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

 

  所谓“定性”,是综合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决定患者疾病的性质。“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实际上都是辨别患者疾病性质的方法。八纲辨证,用于辨病情,难于辨别病因,比如“湿”证或“燥”证。而“病因”辨证中,例如“风”证或 “火”证,都有个寒热虚实问题。其他如“六经”辨证,“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也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把所有和定性有关的都归结起来, 则共有“阴”,“阳”,“气”,“血”,“虚”,“实”,“表”,“里”,“风”,“火”,“湿”,“燥”,“寒”,“毒”等十四项。分别介绍如下:

 

  “阴”证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阴”的特点:指功能上衰减的,不足的,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 的,寒凉的,称之为阴;物质上属于内在的,基础的,如血液,津液等,称之为阴;病理生理上代谢产物,非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甚至有害的物质,如痰,饮等等, 也均可以称为阴。血液,津液等一般称为阴精,而痰,饮等则称为“阴邪”。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功能上的衰退和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改变的一切临床表现均可 以定性为阴症。凡属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或不足,或某些病理生理产物的堆积、潴留,也可以归属于阴。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凡属患者发病缓,病程长,症状系属逐渐加重,尤其是老年或素体以功能衰退为特点之患者,在定性上为阴证。

 

  “阳”证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阳”的特点:一切功能上兴奋的,亢进的,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 亮的,温热的,外在的等事物和现象,都厉于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均可称之为阳,例如:心阳,脾阳,肾阳等等;使人体功能上产生病理性兴奋或亢进的各种因素 也可以称之为阳。正常功能一般称为阳气,而病失常兴奋或亢则称为阳邪。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功能上的亢进或紧张状态,呈进行性,兴奋性改变的一切临床表现, 均可以定性为阳证,凡属人体功能方面的疾病也均可归纳属于阳症。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凡属急性病特别是一般急性热病,病程不长,突然发病者,尤其是小儿或青中年患者,或平素体质尚壮实者,在定性上均考虑为阳证。

 

  “表”证定性

 

  (1)从临床症候特点定性

  “表”字,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主要是指人体肌表,因此凡属人体肌表在病因作用下 而出现之肌表调节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主要部位在人体肌表,例如发热时,肌表应出汗以散温,但病人发热无汗,体温正常时,肌表应无明显汗出,但病人汗多, 时自汗出。或病人肌表疼痛,或肌肤疮疡斑疹。这些或属于肌表功能失调,或属于肌表本身病变,均可以定性为“表”证。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表”证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指热性病的初起,从病势上说属于早期轻浅阶段,因此凡属热性病的初起,均可以定性为“表”证。

 

  “里”证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里”字,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指人体肌表以内的器官,因此凡属人体肌表以内 的各个器官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现之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主要部位在人体内脏,例如:高热时肌表调节功能并无障碍,热高汗多,完全相应,热高原因系由于内热炽 盛,而非由于肌表不能散热,或病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内脏,如腹痛、呕噁,烦渴、便结、尿赤……等等,这些均属人体内脏病变,因此均可以定性为“里”证。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里”证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指热性病的延续深入,从病势上说属于热性病的中期或后期重深阶段,因此凡属热性病的中后期,均可以定性为“里”证,其不属热性病的其他疾病,只要其主要病变不在肌表而在内脏者,亦可以定性为“里”证。

 

  “虚”证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虚”字,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精气不足,《内经》谓“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谓“精”,就是指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气”,就是人体正常调节代偿功能的动力。凡属人体 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现之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缺乏或不足,或正常的人体调节代偿防御等功能低下,都可以定性为“虚”证。其属于生理活动代偿功能的缺乏 或不足者,叫“精虚”或“阴虚”,其属于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动力低下或不足者,叫“气虚”。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虚”证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根中医学认识,主要是发病缓起,病程较长,或 由于先天不足,或由于后天失调,或继发于“热”证,“实”证之后,或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或不及时,如误汗,误吐、误下,过用温燥苦寒药,等等,因此凡属是有 上述发病与病程上特点之患者,在定性上均应首先考虑“虚”证。

 

 

 “实”证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实”字,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指人体的“邪气有余”,《内经》谓:“邪气盛 则实”(《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渭“邪”,就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或人体本身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各种物质,因此凡属致病 因素毒力强大或人体内各种有害物质的堆积和潴留,例如,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腹满、便结、腹水、胸水……等等,都可以定性为“实” 证。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实”证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是发病急,病势猛,或继发于“表”证之后,或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或不及时,因此凡属是有上述发病与病程上特点之患者,在定性上均应考虑“实”证。

 

  “气”分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气”字,根据中医学认识,其义有二:一是指气体,如“噫气”、“矢气”、“腹 胀气”……等临床表现中所说的“气”,其二是指一切功能本身,与“阳”症相似,例如:“气虚”、“气盛”等辨证中所说的“气”,由于如此,所以凡属患者临 床表现上以功能上的障碍为特点或症状上以气体滞留或通利不畅为主,如前述之噫气,呃逆,腹胀,矢气……等患者,均可以定性在“气分”。其属于功能上的一时 性障碍者,一般称为“气滞”,其属于功能低下而出现障碍者,一般称为“气虚”,其属于功能方面过度亢进致病者,一般则称“气盛”。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气分”疾病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与阳证相似,一般情况下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多系突然发病,有比较明显的发病诱因,因此凡属具有上述发病与病程上特点的患者,在定性上均应首先考虑“气分”疾病。

 

  “血”分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血”字,根据中医学认识,其义亦有二:其一是指血液,例如“吐血”,“便 血”、“鼻衄”、“齿衄。“肌衄。……等临床表现中所说的“血”,其二则是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所必需的某些物质,例如“血虚生风”、“血虚肝旺。……等 辨证术语中所说的“血。。由于如此,所以凡属患者临床表现上以生理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为主,或者症状上以出血或瘀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以定性在 “血分”。其属于生理必需营养物质缺乏致病者,一般称为“血虚”,其属于出血或血行障碍致病者,一般称为“血瘀”。

 

  (2)从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定性

  “血分”疾病在发病与病程上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与阴证有相似之处,一般情况 下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常继发于“气分”疾病之后,但由于外伤原因而引起的出血或瘀血情况则亦可发病急,病程短,直接出现“血分”疾病,此属例外。凡属在 临床上具上述发病与病程上特点的患者,在定性上均应首先考虑“血分”疾病。

 

  “寒”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寒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寒性凝滞,澄彻清冷。因此凡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凝滞不通,症状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观或排泄物表现澄彻清冷,例如: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小便清彻,四肢厥冷,完谷不化,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均可定性为寒。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上定性

  冬主寒,因此凡发病季节在冬季或低温环境,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寒有关,都可以考虑定性为寒证。

 

  “热”(火)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火(热)的主要特点是:炎上、温热,红亮,化物。因此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兴奋、亢进为特点者,例如:燥狂,发热,红肿热痛,消谷善饥,烦渴引饮,便结,溲赤等等,均可以定性为火(热)病。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上定性

  夏主火,主热,因此凡发病季节在夏季炎热酷暑时期,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热,例如:在酷暑或高温环境中得病等等,均可以考虑定性或同时定性为火(热)病。

 

  “湿”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湿胜则肿,湿胜则濡泻,湿流关节,举凡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液态病理生理产物,中医均认为属湿,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述物质偏多或潴留为特点者,例如:浮肿、多痰,泻痢、白带多,黄疸,排泄不畅如小便不利,无汗等等,均可以定性为湿。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上定性

  长夏主湿,因此发病季节如夏季潮湿较重时期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湿,例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较重等有关的,均可以考虑定性为湿病。

 

  “燥”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燥胜则干,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因此凡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干燥枯涸为特点者,例如:口燥、咽干、皮肤干涸失润,大便干燥等等,均可以定性为燥。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上定性

  秋主燥,因此凡发病季节在秋季或气候明显干燥时期,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干燥有关,例如:因高热消耗,汗、吐、下等体内津液丧失过多,或饮水不足等等,均可以定性为燥病,

 

  “风”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风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认识主要是“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篇》),“风以动 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窜动,颤动抽搐,麻木瘫痪,例如:阵发性头痛,游走性关节肌肉痛,阵 发性皮疹,惊痫抽搐,半身不遂等等,均可定性为风。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上定性

  风病的发病季节与诱因,根据中医学认识,春主风,因此凡发病在春季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以考虑定性或同时定性为风病。

 

  “毒”病定性

 

  (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

  可以定性为火病而系暴发,临床症征以高热,肢厥、神昏、谵妄、吐泻纯青水、皮肤斑疹或肤色青紫,脉沉伏。舌红绛或青紫,苔焦干者,均可考虑为毒病。

 

  (2)从发病原因上定性

  发病前有食物或药物中毒之可能,如误食菌类、野菜、死畜、死禽、郁肉、漏脯等食物或砒,铅、卤水、乌头等有毒药物发病者,均可定性为毒病。 

 

 

 

[转载]中医辨证步骤(上)


 

第三步 定位与定性合参

 

  所谓合参,即根据患者各方面表现,在确定了疾病所在部位及其证候性质以后,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里仅以风、火、湿、燥、寒的病因定性为例,结合定位简要作如下分析,其他八纲辨证的定性,可以类推,这里不再赘述。

 

  (一)肝(胆)病

 

  1.肝(胆)风

  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风者,曰肝(胆)风。例如:卒然眩仆,惊痫抽搐。

  2.肝(胆)寒

  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寒者,曰肝(胆)寒。例如:瘫痪肢厥,胁肋疼痛而喜热恶冷,或睾丸冷痛,阴囊发凉,发烦不寐而多痰呕恶,喜热饮。

  3.肝(胆)湿

  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湿者,曰肝(胆)湿。例如:肢体不用而合并水肿,外阴肿胀,黄疸。

  4.肝(胆)火(热)

  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火(热)者,曰肝(胆)火(热)。例如:眩晕惊痫而有高热,或目赤肿痛,或喜怒易惊,不能自制。

  5.肝(胆)燥

  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燥者,曰肝(胆)燥。例如:目干涩,或具有前述症候而同时出现燥象者。

 

  (二)脾(胃)病

 

  1.脾(胃)风

  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风者,曰脾(胃)风。例如:阵发性吐泻,胃脘痛时来时止,或吐泻合并痉挛拘急。

  2.脾(胃)寒

  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寒者,日脾(胃)寒。例如:吐泻,腹痛,喜热喜按,吐泻物澄彻清冷或完谷不化。

  3.脾(胃)湿

  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湿者,日脾(胃)湿。例如:胃脘胀满,呕恶,泻痢。

  4.脾(胃)火(热)

  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火(热)者,曰脾(胃)火(热)。例如:消谷善饥,暴注下迫,泻痢赤白,呕苦,吐酸,口烂生疮。

  5.脾(胃)燥

  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燥者,曰脾(胃)燥。例如: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三)肾(膀胱)病

 

  1.肾(膀胱)风

  可以定位在肾(膀胱),定性为风者,曰肾(膀胱)风。例如:癃闭,阵发性腰痛,浮肿初起发热恶寒,外阴搔痒。

  2.肾(膀胱)寒

  可以定位在肾(膀跳),定性为寒者,曰肾(膀胱)寒。例如:腰疼,浮肿,小便不利,阳瘘,遗精,而同时恶冷喜热,小便澄彻清长,阴冷。

  3.肾(膀胱)火(热)

  可以定位在肾(膀胱),定性为火(热)者,曰肾(膀胱)火(热)。例如:小便红赤,涩厢淋漓,脓尿,血尿,眩晕,齿动。

  4.肾(膀胱)湿

  可以定位在肾(膀胱),定性为湿者,曰肾(膀胱)湿。例如:浮肿,小便不利,腰重。

  5.肾(膀胱)燥

  可以定位在肾(膀胱),定性为燥者,曰肾(膀胱)燥。例如,腰痛尿少,尿道热,发槁,齿枯,齿衄。

 

  (四)心(小肠)病

 

  1.心(小肠)风

  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风者,曰心(小肠)风。例如:突然晕厥,谵语狂妄,《证治要诀》谓:“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言语时或错乱。。或心前区疼痛时作时止。

  2.心(小肠)寒

  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寒者,曰心(小肠)寒。例如,身冷,肢厥,油汗,完谷不化。

  3.心(小肠)湿

  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湿者,曰心(小肠)湿。例如:有心(小肠)症征,如心悸,肢厥而同时出现浮肿,痰涌。

  4.心(小肠)火(热)

  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火(热)者,曰心(小肠)火(热)。例如:心烦,舌烂、尿赤、便结。

  5.心(小肠)燥

  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燥者,曰心(小肠)燥。例如:舌干,便结,尿少。

 

  (五)肺(大肠)病

 

  1.肺(大肠)风

  可以定位在肺(大肠),定性为风者,曰肺(大肠)风。例如:鼻堵,哮喘,阵发性便血。

  2.肺(大肠)寒

  可以定位在肺(大肠),定性为寒者,曰肺(大肠)寒。例如:咳嗽,气喘,痰涎澄彻清冷,吐白泡沫痰,脱肛。

  3.肺(大肠)湿

  可以定位在肺(大肠),定性为湿者,曰肺(大肠)湿。例如:咳嗽多痰,下痢。

  4.肺(大肠)火(热)

  可以定位在肺(大肠),定性为火(热)者,曰肺(大肠)热(火)。例如:咳喘唾脓痰,咯血,泻痢赤白,肛门肿痛。

  5.肺(大肠)操

  可以定位在大肠,定性为燥者,曰肺(大肠)燥。例如:干咳无痰,咽干口燥,大便秘结。

 

 [转载]中医辨证步骤(上)

 

  第四步 必先五胜

 

  《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

 

  “必先五胜”,是在各种发病机转中,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当中,分析其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根据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确定其究属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一)关于定位

 

  1.肝(胆)病

 

  (1)肝(胆)本经自病,即疾病原发在肝(胆),比较单纯。例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惊而出现胁肋疼痛或失眠,惊痫抽搐。

  (2)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

  1)脾(胃)病及肝(胆),先有脾(胃)病,肝(胆)病系继发于脾(胃)病之后。例如:土败木贼,脾虚肝乘,患者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2)肾(膀胱)病及肝(胆) 先有肾(膀胱)病,肝 (胆)病系继发于肾(膀胱)病之后。例如:肾虚肝旺,患者先有遗精,阳痿以后继发头晕失眠。

  3)心(小肠)病及肝(胆) 先有心(小肠)病,肝胆病系继发于肾(膀胱)病之后。例如:血虚肝旺,患者先失血,以后继发眩晕、抽搐。

  4)肺(大肠)病及肝(胆) 先有肺(大肠)病,肝(胆)病继发于肺(大肠)病之后。例如:肺虚肝侮,金不制木,患者先有咳嗽、气喘,以后继发痉挛拘急,或眩晕不寐。

 

  2.脾(胃)病

 

  (1)脾(胃)本经自病

  疾病原发在脾(胃) 例如:饮食伤脾(胃),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之物而出现胃痛、吐泻。

  (2)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

  1)肝(胆)病及脾(胃) 先有肝(胆)病,脾(胃)病系继发于肝(胆)病之后。例如:肝盛乘脾,肝气横逆犯胃,先有抑郁忿怒,然后相继出现胁痛,呕恶食减。

  2)肾(膀胱)病及脾胃 先有肾(膀胱)病,脾(胃),病系继发于肾(膀胱)病之后。例如:命火不能生脾土,先有房劳伤肾、继发肌肉消瘦,食减便溏,五更泄泻,或先有小便不利,全身浮肿而继发呕吐、恶心。

  3)心(小肠)病及脾(胃) 先有心(小肠)病,脾(胃)病系继发于心(小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心跳气短,以后出现呕恶。

  4)肺(大肠)病及脾胃 先有肺(大肠)病,脾(胃)病系继发于肺(大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咳嗽,在剧烈咳嗽情况下出现恶心呕吐。

 

  3.肾(膀胱)病

 

  (1)肾(膀胱)本经自病,病原发在肾(膀胱)。例如:因房劳过度或极度恐惧情况下,出现遗精,阳痿,尿失禁、腰痛。

  (2)继发于其他脏器疾病之后

  1)肝(胆)病及肾(膀胱) 先有肝(胆)病,肾(膀胱)病系继发于肝(胆)病之后。例如:由于长期抑郁或忿怒情况下而出现遗精、遗尿。

  2)脾(胃)病及肾(膀胱) 先有脾(胃)病,肾(膀胱)病系继发于肝胆病之后。例如:先有食减、便溏,以后又出现腰痛,遗精,眩晕,耳鸣,脱发。

  3)心(小肠)病及肾(膀胱) 先有心(小肠)病,肾(膀胱)病系继发于心(小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心悸气短,以后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4)肺(大肠)病及肾(膀胱) 先有肺(大肠)病,肾(膀胱)病系继发于肺(大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咳嗽,以后继发腰痛,尿血,尿闭,尿失禁。

 

  4.心(小肠)病

 

  (1)心(小肠)本经自病

  原发在心(小肠)。例如,炎热酷暑或在高温环境中出现神昏肢厥,或由喜乐过度而出现心悸、心前区痛。

  (1)继发于其他脏器疾病之后

  1)肝(胆)病及心(小肠) 先有肝胆病,心(小肠)病系继发于盱(胆)病之后。例如;先有胁肋疼痛或惊痫抽搐,然后继发神志昏迷或出血。

  2)脾(胃)病及心(小肠) 先有脾(胃)病,心(小肠)病系继发于脾(胃)病之后。例如;先有吐泻,继发神昏,肢厥,出血。

  3)肾(膀胱)病及心(小肠) 先有肾(膀胱)病,心(小肠)病系继发于肾(膀胱)病之后。例如;先有阳痿、遗精或小便不利,然后心悸气短或神志昏迷。

  4)肺(大肠)病及心(小肠) 先有肺(大肠)疾病,心(小肠)病系继发于肺(大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咳喘,然后继发心悸,出血。

 

  5.肺(大肠)病

 

  (1)肺(大肠)本经自病,原发在肺(大肠)。例如:由形寒饮冷而出现咳喘,鼻堵,声嘶。

  (2)继发于其他脏器疾病之后

  1)肝(胆)病及肺(大肠) 先有肝(胆)病,肺(大肠)病系继发于肝(胆)病之后。例如:先有胁肋满痛,或惊痫抽搐,以后继发痰鸣气喘,大小便失禁。

  2)脾(胃)病及肺(大肠) 先有脾(胃)病,肺(大肠)病系继发于脾(胃)病之后。例如:先有吐泻、腹满,食减,以后继发咳嗽气喘或声低气微,下痢脱肛。

  3)肾(膀胱)病及肺(大肠) 先有肾(膀胱)病,肺 (大肠)病系继发于肾(膀胱)病之后。例如:先有小便不利,浮肿,以后继发咳喘。

  4)心(小肠)病及肺(大肠) 先有心(小肠)病,肺 (大肠)病系继发于心(小肠)病之后。例如:先有心悸心慌,然后继发气喘,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关于定性

 

  仍以风火湿燥寒为例,其他类推,从略。

 

  1.风证

 

  (1)原发风证

  一开始就表现为风证。例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2)继发风证

  1)热极生风 先有热证,风证系继发于热证的基础上。例如:先有高热,然后继发惊痫抽搐。

  2)寒胜拘急 先有寒证,风证系继发于寒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汗漏不止,或下利清谷,然后继发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2.寒证

 

  (1)原发寒证

  一开始即表现为寒证。例如:吐泻不止,下利清谷,四肢厥逆。

  (2)继发寒证

  1)阳虚生寒 先有一般阳虚证征,寒证系继发于平素阳虚的基础上。例如:患者久病阳虚,逐渐出现肢厥脉微。

  2)因热生厥,热深厥深 先有热症,寒证系继发于热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高热,或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以后迅速出现脉微肢厥。

 

  3.湿证

 

  (1)原发湿证

  即在病因作用下,一开始就表现为湿证。例如:吐泻、浮肿、小便不利。

  (2)继发湿证

  1)阳虚生湿 先有寒证、湿证系继发于寒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心跳气短等心阳虚衰现象,以后再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2)因热生湿 先有热证,湿证系继发于热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发热或局部红肿热痛,以后再继发黄疸,脓血便、脓痰、或局部渗出物。

 

  4.火(热)证

 

  (1)原发火(热)证

  即在病因作用下,直接表现为火(热)证。例如:发热,烦渴、汗出,局部红肿热痛。

  (2)继发火(热)证

  1)因热生火 先有热证,以后热象逐步增剧,形成火象。例如:由于一般发热而至高热神昏,谵语狂妄,或红肿热痛等局部病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龙雷之火(相火)妄动 先有寒症,虚证,火(热)证系继发于寒证基础之上。例如:某些慢性病出现的发热,或病人临危前出现的烦躁,高热,回光返照现象。

 

  5.燥证

 

  (1)原发燥证

  即在病因作用下,直接表现为燥证。例如:由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而引起的津液不足,口干,舌燥,便干。

  (2)继发燥证

  1)因热而燥 先有热证,燥象系继发于热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发热,以后再出现咽干口燥,大便于结。

  2)因寒而燥 先有寒证虚证,燥象系继发于寒证虚证的基础之上。例如:先有腹胀,便溏、浮肿,小便不利,以后再出现口渴欲饮。

  总之,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热),湿、燥、寒、毒都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发其他改变,例如:风证的基础上可以继发火(热),湿、燥、寒等等。上述着重在寒热两方面,不过举例言其常见者,其余的读者可以类推。

 

 

资料来源:http://panqiming.blog.hexun.com/52389419_d.html

 

 

 

 

脏腑阴阳辩证具体表现症状表 中医…

 

中医证的概念与分类 中医辨证的理论发展模

 

人体体质类型与中医证的基本关系

 

探讨阴阳理论中医证的意义与人体体质的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