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2-06-06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用于医学,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用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

  心气虚:临床表现为心慌、易受惊吓、心口憋闷、短气,头晕。

  心血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肺寒:咳喘、咯痰清稀量多。

  肺热:咯痰,痰黄粘不易咯出。

  肺燥:干咳无痰或少而粘,卡在喉咙很难咯出。

  肠燥:大便干结,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

  表证:指病位在肌肤表层的症状。一般指外感初期,起病急,病程短。

  里证:病位深在脏器。即非表证的一切症候。

  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机体阳气偏盛或受热邪所表现的症候。

  虚证:为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有阴、阳、气、血虚损的区别。

  实证:由邪气过盛所反映的一类病症。
  里急后重:解大便前腹痛,欲排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却窘迫而排出不畅,称后重。二者合称里急后重。

  虚坐努责:时时欲便,临厕时却努挣难出,与上者比较而言程度要重,且腹痛不甚。

  呃逆、嗳气

  呃逆:俗名“打嗝”,系胃气上逆,从喉部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其声音短而频。

  嗳气:为胃中气体上冲喉咙发出的声音,其声音长而缓。

  恶(wū)寒、畏寒

  恶寒:患者本身有寒冷的感觉,虽覆加衣物和被子或靠近火源仍觉寒冷者,名为恶寒。

  畏寒:自觉身体怕冷,但添加衣被或靠近火源寒冷感觉即缓解者称畏寒。

  自汗、盗汗

  自汗:日间常汗出,稍动即甚者。多为气虚、阳虚证。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属阴虚证。

  郑声、谵语

  郑声:指说话时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低音弱者。

  谵语:指说话时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心中懊哝:指自觉心中烦热,闷乱不安的症状。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不恶寒,反恶热者。

  潮热:指病人发热好似潮汐之定时,或定时热甚。常见的为日晡潮热,该热热势较高,每于日晡(即申时,每日下午3~5时)发热或热更甚,又称阳明潮热。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称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split## 六合:
经别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对组合叫六合:

一合: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

  二合: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

  三合: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

  四合: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五合: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

  六合:手阳明经别与手太阴经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