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代初:榔头敲出“海南牌”汽车

 穿越知识库 2012-06-06
1970年代初:榔头敲出“海南牌”汽车

  汽车制造如今都是在流水线上完成的,但在1970年代初,海南人用榔头等简单工具,手工制造出汽车,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这组老照片展示的就是1970年海南本土生产的第一批汽车。

  海南能不能制造汽车?

  1969年底,《红旗》杂志刊登一条新闻:江西汽车厂制造出“井冈山牌”汽车。这在海南引起巨大反响。

  当时的海南,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特别是地区、县企业及农村公社的汽车运输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那时候海南的公路上,偶尔才能见到汽车,有时候甚至几天看不到一辆汽车。”海南汽车修理厂老职工郑有甫说:“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农产品基本是靠畜拉人挑的办法运输。”

  那个时代,汽车是国家计划控制的产品,由于海南不生产汽车,需要到内陆去申请去排队,偶尔买到一辆汽车也是费尽周折。当时,一些农村公社和企业不得不采取以物易物的方法到内陆换二手汽车。

  为了发展城乡交流,方便群众生活,海南党政机关、各基层单位以及普通群众都提出一个问题:“江西能制造汽车,海南能不能制造汽车?”

  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海南汽车修理厂干部、工人中引起极大震动,但是,大部分人对制造汽车缺乏信心。他们认为,汽车修理厂修理汽车还可以,制造汽车根本不可能。

  后来,在海南党政领导的组织下,全厂工人进行认真讨论,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回顾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自力更生制造出两台东方红拖拉机的情景。最后,工人们一致认为,只要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当家作主的精神用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上来,是能够制造出汽车的。

  1970年初,汽车修理厂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组成学习团,到江西汽车厂取经。学习时间不长,但江西汽车厂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制造汽车的经验,更坚定了他们制造海南汽车的信心。

  学习团回来后,汽车修理厂报请海南革委会批准,决定制造汽车,并定名为“海南牌”。

  自力更生敲出“海南牌”汽车

  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专门设备及模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郑有甫回忆说:“当时最有利的条件,是能够找来一辆汽车,照着样子画图纸搞设计。”

  海南汽车修理厂前身是在解放后接管的国民党汽车修理厂。解放初期,在“大跃进”精神鼓舞下,修理厂进行了一些技术革新,机械设备虽然数量有较大增长,但实际使用率和发挥的效益并不高。特别是受极左思潮影响,有些革新设备成功只限于报喜,大多数是用旧废材料改装和拼凑而成的,并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当时还有一大难题,就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试制之前的1968年底和1969年初,厂里工程师和多数技术人员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只剩下两三个技术人员。

  老职工刘德杰本来是一名钳工,但却担负起“海南牌”发动机攻关的重任。他与100多名工人日夜在车间奋战。同时,还有几百人参加驾驶室、车厢、飞轮、变速箱壳、离合器压板、偏心轴、轮胎钢圈、汽缸等几十个部件的联合大会战。

  为鼓舞工人们的干劲,厂革委会提出“造出‘海南牌’,向五一节献礼”的战斗口号。而此时,距五一节只剩两个月时间。

  刘德杰说,那时候,工人革命热情高涨、干劲冲天,人人都投入到汽车制造中来了,汽车修理厂榔头敲打声像一场大合唱,日夜不停。

  在没有专用机器设备情况下,汽车模具都是先用木头刻出来,制成模型后进行浇铸,然后再手工加工。发动机是汽车最重要的部件,最难制作,也没有现成的可以模仿,工人们只能依靠平时修理汽车的经验,千百次的试验、摸索,凭着土机床、大铁锤硬是制造出汽车发动机、汽缸、曲轴等主要部件,并且在五一节之前成功制造两辆“海南牌”汽车。

  这一次的成功,得到上级革委会的赞扬。厂革委会乘势提出“造20辆‘海南牌’向国庆节献礼”的更大目标。

  试制两辆汽车时,由于汽车尚未定型,整个驾驶室、车头盖等都是手工敲出来的。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研制出专门设备。如果按两个月造两辆车的速度算,到国庆节的5个月时间,最多只能造成6辆汽车。

  成批生产“海南牌”汽车,靠手工肯定是敲不出来的。厂革委会在全厂组织一次技术革新和专机设备攻关活动,坚持思想工作到现场、生产调度到现场、技术指导到现场的做法。边生产、边试验、边改革,很快制成牛头包床、分火头镗床、六轴镗床、曲轴机床等一批专机。

  凭着这批自制的专机设备,在距离国庆节还有4天的时候,工人们终于又制造21辆“海南牌”汽车,开创了海南第一次成批生产汽车的历史。

  广州参展“好评如潮”

  1970年秋天,广州秋季交易会举办,海南人开去一辆“海南牌”汽车,各方的反应称得上是“好评如潮”。

  “我们国家还不能制造汽车,你们一个小厂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这是一位越南驻广州领事馆领事参观后的评价。

  郑有甫说,广交会期间,广东汽车修理一厂还特意停产放假一天,目的是让全厂职工现场参观“海南牌“样车。

  “海南牌”汽车的展出,还吸引不少客商的眼光,他们纷纷要求订购。当时,北京宣武区商业局购买一辆后,使“海南牌”汽车在北京变成热门货,各单位争相来海南订购。

  1972年,国家组织全国第一次国产汽车质量检查试验,全国共有9个汽车厂参加:第一汽车厂、云南汽车厂、青海汽车厂、南京汽车厂、武汉汽车厂、江西汽车厂、广州汽车厂、江淮汽车厂和海南汽车修理厂。其中,海南是惟一的非专业汽车制造厂。

  试验分为2万公里的可靠性试验和10万公里耐久性试验,历时一年半。试验过程中,海南汽车暴露出一些问题。但试验评审专家指出,“海南牌”能够参加全国试验的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毕竟,全国只有9个汽车厂有资格参加。

  试验中暴露的问题,后来经技术工人刻苦攻关,基本上得以解决。据统计,1970年至1979年的9年中,海南汽车修理厂共生产“海南牌”汽车646辆。这些汽车的80%由海南革委会生产组直接分配到岛内各人民公社、县企业及海南运输公司各车队,其余部分销往广东、江西、广西、湖南、贵州、北京、新疆、黑龙江等省区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海南牌”汽车自身由于存在吨位小、耗油大等问题,1980年,海南汽车修理厂停止生产。

  “海南牌”汽车,虽然存在只有短短10年时间,但是它的诞生,见证了一个激情奔发、敢想敢干的年代;它的使用,在海南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