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纽约街球

 昵称10152067 2012-06-07
纽约街头篮球人才济济,牛鬼蛇神应有尽有,比体能,可能比 NBA 球员更能一飞冲天,比创意,可能比 NBA 球员更让人大开眼界。 

   先来到纽约的涂鸭墙,就是一番震撼,纽约随处可见的涂鸭,在此成了艺术,创作之华丽、灿烂、鲜明,没有亲眼见到,很难体会这种慑人的感觉,涂鸭墙内还有篮球架,整体搭配起来就像是过去所想像的纽约街头篮球场。  

   以纽约曼哈顿南北两大斗牛圣地,一是下城 (Downtown) 的「西四街 (West 4 Street) 」,一是上城 (Uptown) 的「洛克公园 (Rucker Park),目前正如火如荼展开街头篮球锦标赛,前者有Nike 赞助,后者则由 Reebok 撑腰,两大知名运动厂商争相街头篮球赛互别苗头的场景,很难想像吧! 


  『西四街』与『洛克公园』倒底哪个才是街头篮球场的至尊圣殿? 

  「洛克公园」才是街头篮球场中的街头篮球场,「西四街」是因地利之便,吸引众多人潮驻足围观,才会打出较响亮的名号,「洛克公园」除了交通不便与治安问题外,比场地,「洛克公园」气派许多,「西四街」场地根本不标准,才只有正规场地的三分之二,比竞争程度,「洛克公园」才是名符其实的「适者生存」街头篮球表徵。   

 光形容「洛克公园」的派头,就令人惊奇,全尺寸球场,两座标准篮架,还是玻璃纤维篮板,reg 形容到时候的比赛场面,球场内四周皆会有活动座椅,比赛采买票进场,电视台会挑选精采比赛进行转播,周边还会有警力维持稚序,除了赞助的 Reebok会招待 NBA 球星到场观战或小试身手 (过去曾陆续邀请七六人Allen Iverson 、暴龙 Vince Carter、Garnett 与活塞 Joe Smith 等人 )外,唱片公司也会邀请知名艺人到场献艺,集篮球与演艺等娱乐于大成,无怪乎会称为「娱乐者篮球经典赛」 

  洛克公园可以说是街头篮球赛「职业化」的典范,他们自称自己的比赛为「娱乐者篮球经典赛 (Entertainers Basketball Classic,简称 EBC),以娱乐性来标榜自己的风格,球场的设施也不在话下,比赛场地为标准规格,还有玻璃纤维强化篮板与弹性篮框,场地每到每年赛季皆会重新油漆、粉刷,四周皆有活动看台,比赛时要买票进场,周边还有警力维持秩序,和职业球赛已经没有两样。 

  街头篮球赛能搞成「职业化」的水准,从场地、场务、卡司、包装、行销与宣传,无一不向「职业化」看齐,无怪乎 Greg 走路有风,讲话很大声,还很不屑的说,现在其他街头篮球赛,甚至NBA都抄袭他们的创意。 

  秀出你最行拿手的绝招,勇于表现你的风格,这就是哈林区街头篮球的生存「铁则」!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  

  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使球从篮筐里落下来竟花了22个春秋 

  最早的篮筐,因为是用来装蜜桃的竹制篮筐,篮筐下部有底,每次将球投进去后都要搬 梯子爬上去把球取下来才能重新开球继续比赛。反反复复搬梯子爬上爬下取球,成了当时进 行篮球游戏的一大累赘,于是,不少人有过改进篮筐的想法。不久以后,奈史密斯在与同事 们的合议下,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底部没有封闭但 其口径比球小的球篮。使用这种球篮比赛,每投中一球,比搬梯子取球方便多了,因为它只 需用竹竿将球捅出篮筐。但是,即便如此,此时还没有人想到要投进球后使球自动从篮筐里 落下来。 

  1893年,开始出现在篮留下面用网袋代替筐身和筐底的球篮,但进球后仍要用专门拴在网上的绳子将球抖落下来。这比用竹竿捅球似乎又进了一大步。 用竹竿捅球和用绳子抖落球的篮筐,同时并存了较长一段时间。其间,运动员们还试想过别的一些改进办法,所以无底篮筐也开始在这段时期中出现过。直至1913年,金属篮圈下面挂无底线网的篮筐才开始普遍采用。  

   谁会想到,从最动的搬梯子取球,到去掉网底使投中的球自动落下来,就这么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创举,我们的先辈竟花费了22个春秋的心力。 现代比赛用的篮筐更规范。按规定,它应包括篮圈和篮网两部分。篮圈内径45厘米,应牢固安装在规定的篮板上,篮圈离地面3.O5米,板面与篮圈内沿最近点为15厘米。篮网要用白色缆绳结成,长40至45厘米,悬挂在篮留下面。另外,还有一种在圈颈部位装有弹簧的“抗压”篮筐。不过,在世界大赛中使用这种篮筐,必须经过国际篮联技术委局会审查、批准。   篮板原来的名字叫“遮板”。随着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进和完善,篮板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见下图)。   起初,在篮球还叫“筐球”的时候,篮筐后边并没有篮板、后来因为比赛时投不进的球 常常“飞”到围观的观众中引起哄闹,于是就有人设法用一块不大规则的铁丝网遮在篮筐后 面。这便是篮板前称“遮板”的由来。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直到50年代,虽然篮板的功能 早已发生变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经常把抢篮板球称为抢“遮板球”。   1894年,球场上开始出现把篮筐固定在木板上,用木板代替铁丝网,这种篮板虽然形状各异。五花八门,但因为它有时能将投不进的球反弹入筐,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所以一出现便很受队员们的欢迎。在此基础上,1895年还是由青年会国际学校率先推出一种统一规格为4英尺X6英尺的成形篮板便被广泛采用。  

   直至1932年成立国际篮联以后,篮板才逐步被明确规定为:厚度为3厘米,形状直呈1.05米高、l.80米宽的长方形,板面必须平整,并漆成白色,同时还规定,篮面下沿离地面 2.90米.被固定在板面上一会底盘圈水平面距地面3.05米,应漆成澄色。从1954年起,规则还规定.沿篮板四周的最边沿应画有5厘米宽的黑线(透明篮板面白色),上板面的中央处还要画一横宽O.59米、竖高0.45米的长方形、黑(白)框,线宽也是5厘米,框的底线上沿与篮圈水平面齐平。以上这些规格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未变。不过在此期间,由于球员投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和“巨人”的涌现,为增加投篮难度,有人曾建议把长方形篮板改为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并升高篮圈高度。后来,椭圆形篮板与长方形篮板虽然并存过一段时期,但一直未被重要比赛所采用,最终被淘汰。   透明的玻璃篮板是1910年前后出现的,但因造价高,工艺复杂,迄今除大型比赛和少数国家外,有利于促进群众活动且用得较多的还是木制篮板。当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经过改进的合成玻璃篮板的普及率也正在日益增长。近些年,一种用0.15米厚度橡胶或 塑料等软体物包过的合成玻璃篮板已经面世,这可保护球员在空中受到碰撞时少受或不受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