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气质量数据看看别人的“脸色”未尝不可

 yxblyyr 2012-06-07

空气质量数据看看别人的“脸色”未尝不可

理性看待中美空气质量报告“分歧”

惠铭生

近日,有不少市民在苹果手机上可以免费查看北京空气质量报告,可这份报告却是来自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数据。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是 “良”或“轻微污染”,大使馆的数据则是“有毒害”。天壤之别的用词,让不少市民疑惑到底哪个才是真的?面对公众的质疑,北京环保局称数据不能看别人的“脸色”,专家则附和:“不要盲目信某国大使馆。”(综合11月1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消息)

与中美物价相比不同,中美空气质量报告有“分歧”,检测的对象却是同一片蓝天、同一座城市的、同一时段的空气质量,按理说,在科学面前,真理只有一个。北京空气质量好坏,不应有两个不同声音。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大使馆的空气监测站记录数据,往往比北京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糟糕的多,以至于让各种诧异和不解

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困惑的,因为双方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皆有不同。比如,美国驻华大使馆检测的是一个“站点”的空气质量;而北京环保部门的检测数据则是取自27个检测站点的平均值。再如,美国大使馆根据美国环保署的空气质量指数范围来测量,测量的是“PM2.5细微颗粒物”,就是直径为2.5微米或更小的微粒,而中国政府空气污染指数测量的是“PM10”,即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

那么,到底谁的检测数据更科学、更权威呢?我相信,公众还是青睐于美方数据。道理很简单,大而化之的空气质量“平均值”貌似科学,实则充满悖论逻辑。衡量偌大一座北京城的空气质量状况,取多个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在数学上讲是科学的,但具体到个人,则很不科学。空气质量是不能平均的,此环境好,彼环境差,两者一平均,就变成”良好”了,这样所谓的“整体水平”岂不是自欺欺人。

再者,检测依据的国际标准越低,检测出的空气质量状况相应就越好。相对于美国检测标准,我们的检测标准太低了。比如,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经吸入后能滞留在人体肺部,对人类健康特别有害但是,我们不列入检测范围,并不等于这些颗粒物不伤我们身体,如此浅显的道理谁都清楚。

学不分国界,中美空气质量报告有“分歧”,无损民族尊严与国格。面对分歧,我们应该站在科学立场上,站在民生的角度理性分析,多看看别人的“脸色”,向发达国家的检测标准看齐,有何不好?动辄意气用事,固执之见,拿一些低标准的检测结果聊以自慰,糊弄公众,即自欺也是欺人,甚至是害民。

虽然,北京环保局声数据不能看别人的“脸色”,专家引导公众“不要盲目信某国大使馆。”但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城市的市民抱怨政府公布的空气监测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感受不符也不排除有政绩的冲动因素。此前就有专家指出:一些城市的有关方面有意把一些空气质量监测站设在低污染地区,改变空气污染指数中被衡量的有害物质的组合,把重点放在那些不太普遍的污染物上。像这类检测数据,公众相信才是真正的盲信。其实,目前PM2.5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技术早不是问题,但就是人为排斥。

当今,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但悲哀的是,北京环保部门以及有些专家竟然还相当不屑,言之凿凿不看别人“脸色”。我们素来不是喜欢讲与国际接轨,喜欢去国外考察学习人家各种先进经验和做法。如今,美国驻华大使馆就在我们门口,近在咫尺,我们为什么不看人家的“脸色”、虚心学习呢?比如,官方检测空气质量依据的标准要发达国家看齐,而且公布的检测数据除了真实,还要具体、细致,不能用一个平均值去掩盖了一座城市诸多糟糕的环境质量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