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大家杨甲三

 半边锅煮禅心 2012-06-08
  • 杨甲三“三边三间”定位
  • 【名家生平】                          
  • 杨甲三(1919-2001),汉族,江苏省武进县人。13岁起先后拜吴秉森、承澹庵、华庆云等先生为师,尽得名家真传,其后悬壶于江苏。20世纪50年代任职于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195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一直承担针灸基础与针灸临床教学工作。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针灸系首任系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杨甲三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 【学术成就】
  • 杨甲三擅长针药治疗各种老年病、偏瘫、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骨质增生等。他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受国家委派先后赴20多个国家为外国国家元首和高级领导人治疗。1962年至1963年他曾先后5次去印度尼西亚参加医疗保健工作,并曾为苏加诺总统治愈顽疾,荣获印度尼西亚“四级好男儿”国家勋章。20世纪60-90年代,参加中央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并于1990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的表彰奖励。
  • 杨甲三从医六十多年,精勤不倦,殚思竭虑,致力发展针灸学术。他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大凡取穴,当有纵横两个方面的坐标定位。纵向定位通常是根据骨度分寸的取穴定位方法,但还需横向定位方法,纵横相交才能准确定位。杨甲三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所谓“三边”是指骨边、筋边、肉边;所谓“三间”,是指骨间、筋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腧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骨、筋、肉解剖标志完成。杨甲三所总结的针刺取穴规律,融合了腧穴本质的基本认识与人体解剖特点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取得满意的针灸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因此,《杨甲三取穴经验》、《针灸取穴法》一经面市,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被翻译多种文字,前后发行了近300万册,以此为脚本完成的同名电影教学片成为重要的中医高校电教教材,并于1985年获得卫生部乙等科研成果奖。杨氏取穴法总结出的经穴定位的规律性,已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手法,是杨甲三在临床与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特的毫针进针方法。他认为传统的双手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也存在着速度慢、费时费力等不足。因此杨甲三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怒爪切”之功,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进针方法。此时,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其进针方式有四种:悬空下压式(简称空压式)、角度转变下压式(简称角度压式)、捻转下压式(简称捻压式)、连续压式。这四式进针法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不同、临床补泻的操作需要等任意选用,每一式又都形成了操作规范,其特点是准确少痛、轻巧快速、规范实用。这种灵巧地运用手指分工、指力腕力、距离、角度的多要素有机融合的进针方式,适用于人体各部穴位,也适用于任何长度的毫针。此法在国内已被天津中医学院等院校录像作为教学资料,在赴日本讲学时也被摄制成教学片而加以推广,法国《中医》杂志将其译成法文,行销法国。
  • 在潜心研究针灸学的同时,杨甲三将精力全放在了中医人才的培养上。20世纪50年代,杨甲三考订了历代有代表性的针灸医籍中的十四经经穴的分布位置,编制出版了解放后最早的经穴挂图之一的《针灸经穴挂图》。随后60年代,杨甲三汲取各针灸名家的取穴经验,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心得,编著了《针灸临床取穴图解》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即广为流传,并被译成日、英、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为针灸教学及临床提供了形象化的图画资料。其他高校教材《腧穴学》、教参《针灸学》等影响亦遍及海内外。他还撰写了“十四经经穴主治及其配伍”、“毫针单手进针”等11篇论文。杨甲三的著作在国内外中医针灸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培养的大批国内外针灸专门人才,在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