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像力缺失点滴溯源……6

 秀水拖蓝 2012-06-08

   我们的孩子缺少想像力的根源在哪儿?源头绝不止一处!俺决定从自己能感受到的一切蛛丝马迹中探询——

    本周末——12月12日《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下午1:30由俺主持召开“杨之光先生美术教育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得陈卫和老师将作题目为《三思:何来、何在、何为》的主旨发言,现将陈老师的发言提纲抄录如下:

    “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儿童画与艺术家作品同堂展出,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进入到更高层次,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个展览作为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代表性事件,令人们关注,让时间铭记。

    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儿童美术教学有一个主题词:创意,它和创想、创作、创新、创造等联系在一起,她以明确的教学理念加上美术教师们的智慧和孩子们热情,向我们呈现如此令人惊叹、丰富多彩教学成果,使每个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人不得不思索——儿童何来这样的艺术创造力?创意思维训练美术教学作用何在?新世纪儿童美术教育应该何为?能量何来、作用何在、教育何为构成我们思维的线索和维度。

    首先,看到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带给我们的感动不分种族地域,可能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美术馆展览只是一次集中展示。通过美术作品的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儿童身上的精神能量、人类潜藏的巨大精神能量,连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也说要花毕生时间和精力向儿童学习创作。这些能量在儿童时代能够得以释放,进入成人时期却难以释放,反而可能备受压抑不断消减。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这样释放自己精神能量,至少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大多数儿童表现平平,不是这些孩子不行而是他们没有机会。获得机会的条件是提供美术活动平台,需要适合儿童心理表现的氛围环境,需要拥有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教师。从杨之光美术中心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看到,美术活动是释放儿童精神能量的最好平台,使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表现自己内在的想法,创造自己当然的作品。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却是创意迭出、妙不可言。获得这种机会就是一次人生美丽的绽放,给自己留下创造的经历,给他人留下创想的启发。在强调创意人才的创新社会,这也许就是美好人生的起点,每个儿童都有权利得到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在强调创意人才培养的新世纪,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创意思维美术课程应运而生,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儿童美术教学已经迈过艺术技能训练的门槛,开始更高的艺术教育追求。相对于脱离应试教育和分数压力的校外美术课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轻装上阵”,以艺术为名大玩一把,带给我们一个儿童美术教育的新世界。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儿童创造性表现,实质上是师生获得教与学自由的结果,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也许只有美术教学才可能为师生提供“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只有营造一种共同游戏状态的美术教学,自由和创造才会真正实现。我这样的观点一定被科学看待美术教学的人们反对,但是会得到艺术看待美术教学的人们赞成,我们到底是要科学地进行儿童美术教学或是艺术地进行儿童美术教学,仍然是一个可以讨论的现实问题!

    我觉得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潜藏巨大的精神能量,为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得到释放?除开没有获得获得机会没有美术活动平台,更加实质的问题是没有进入到师生共同游戏的状态。艺术本来就是一个游戏,当我们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美术教学,轻松自由和积极投入必将促使创意产生,我们期待着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中都会出现精神能量的“井喷”。也许杨之光美术中心的老师和孩子们会有这方面的感受体会和生动案例,看到他们的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我有这样的联想。

    以游戏构建美术教学,用自由激发创意思维,通过艺术释放精神能量,这是创新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儿童美术教育提升的希望。”

    阅读了陈老师的文章您做和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