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仁和尚画“冷”和“静”

 秀水拖蓝 2012-06-08

   弘仁和尚是中国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僧人画家。他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是安徽歙县人。他的家族曾经是世代书香门第,由于幼年丧父,导致家庭渐渐贫困,而他又非常孝敬老母,为了尽孝,他决定不结婚,以免拖家带口影响了老母的生活。同样,他琴棋书画也是样样行,而且酷爱绘画,所以他坚决不走仕途,以免读死书,做昏官。他靠卖柴禾,为别人抄写文书养家糊口。明代灭亡,他即出家,削发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别名渐江。它的生活经历为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独到的特色——“冷”。由于出家后弘仁和尚常年住在黄山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所以他可以尽情饱览黄山胜景,当然,一有机会,他就四处云游,遍及许多名山大川。黄山独特的景致给古今无数画家带来了灵感,现代绘画大师李可染就曾说过:“要画好中国画,必须从黄山山水写生中去学习体验。”常年与黄山相伴的弘仁和尚自然会从黄山的独特景致中汲取创作的甘泉。在弘仁和尚生活的年代,黄山可不像今天一样游人如织,我们从弘仁和尚的画中就可以感到那时的黄山特色——“静”。
    弘仁和尚的绘画风格是从遍学古人开始的,他先从宋代画家的技法入手,然后学元四家,尤其是深得倪瓒的笔意。为了寻访古代名家的真迹,他有意识地与收藏家们结交。因为居住在黄山,近水楼台,弘仁和尚常取黄山景物为画稿,写生做画。他画的《黄山图》共有60幅,都是黄山的实景写生,每幅均注出地名,每幅的画幅虽小,但是幅幅构思奇巧,别有思致。图后附题跋1册,大都是与弘仁和尚有交往的文人墨客朋友所写。其中萧云从的题跋说:“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弘仁和尚通过对黄山不同景色的不同描绘将自己从前人那里学到的技法全部溶入到这六十件作品中。《黄山图》可以说是弘仁和尚对自己学习的一次检验,一次总结,真正在师古人、师造化(自然)的前提下,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从中看不出任何对前人的抄袭,对自然的模仿。正如现代绘画大师黄宾虹所说:“黄大痴、僧渐江皆自称学人,学者非云复古,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
    黄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多石少土,多悬崖峭壁和深谷,山如石块堆砌而成,山石缝隙之间顽强地长出许多的树木,特别是苍松翠柏,从而形成了石柱、石笋和林木共生的独特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弘仁和尚所画的山石即如黄山之石,都是大团块,几乎块块方折如几何图形,层层叠架,具有一种很强的平面装饰意味。面对弘仁和尚的高山大石,你是否能想起一句名言:“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这只是弘仁和尚之后好几百年的法国画家塞尚常被人利用的一句话。在弘仁和尚的画中,方形、矩形、锥形的岩石交叉对应,山形大都是以纵横两种直线构成,即使有斜线,角度也非常小,带给观者一种“冷俊”的感觉,蕴含着结构内部的多样统一。和常人所画的山水不同,弘仁和尚画山石的时候基本是简洁凝练的以淡墨勾勒为主,很少大面积的运用皴擦,只作简略的直笔皴擦合淡墨渲染,这就突出了石质光滑坚硬,山体崇伟严整的特色。而淡墨的渲染又恰到好处地将山石本身的转折关系和山石之间的层次表现了出来。当然,弘仁和尚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停留在大块山石构成的冷峻之中,他非常明白对比的原理,他知道形体的方正与浑圆,线条的直与曲,墨色的淡与浓、大与小会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所以,在弘仁和尚的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铺徐宛曲的溪流,芦苇杂木、屋舍板桥、松林杂木和以浓墨够画的长松巨柏。这一切带来了“生”的气息。带来了一种“平静”,甚至是“寂静”

特别致歉:各位朋友,不知道为了什么,图片总放不进来,只能劳各位看干枯的文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