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称大荟萃 (收藏查阅)

 爱雅阁 2012-06-09

A:文房四宝别称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  

     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  
    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近,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  
   砚:弘家陶泓。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笔: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毫州楮郡平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现就文房四宝在古代诗歌中的称谓分类归纳一下:
 一、 笔
     玉管 “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 “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 (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 “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 (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唐?;韩偓《安贫》)
    斑管 “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 (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 “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 (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 “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 “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 (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 “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 (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 “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 (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 “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  “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  “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 “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 “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 “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 “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 (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 “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 “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 “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 “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 (魏 ?;曹植《薤露行》)
    毛颖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 “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 (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 “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 “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 “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 “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 (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二、 墨
     玄圭 “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 (宋?;杨万里《春兴》)
     玄玉 “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 (明?;高启《赠卖墨陶叟》)
     玄珠 “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
     陈玄 “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 (宋?;庄季裕《鸡肋篇》)
     乌丸 “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 (宋?;陈师道《古墨行》)
     乌玉玦 “近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松烟 “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 (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正观许道宁山水图》
     松液 “要与陶泓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 (元?;宋无《端石砚》)
     松煤 “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 (宋?;欧阳修《石篆》)
     松腴 “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 (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麝煤 “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 (唐?;韩偓《横塘》)
     珍煤 “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灶煤 “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书煤 “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唐?;薛涛《四友赞》)
     黑蛟 “绿蚁滟樽芳酝热,黑蛟落纸草书颠。” (宋?;陆游《醉书山亭壁》)
     翠饼 “何以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云笏。” (宋?;苏轼《赠潘谷》
     龙宾 “龙宾十二吾何用,不意龙文入吾手。” (元?;泰不华《桐花烟为吴国良赋》)
 三、 纸
      楮 “若入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楮生 “楮生毛颖贺得友,坐令几案增光辉。” (元?;许有壬《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祝》
      楮先生 “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 (宋?;陆游《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
      玉楮 “云母光笼玉楮温,得来原自剡溪濆。” (元?;陈端《以剡溪赠待诏》)
玉鸾纹 “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勤寄荜门。” (元?;陈基《无题》)
      云肪 “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 (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云蓝 “道士有神传火枣,故人无字入云蓝。”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一)
      剡藤 “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 (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
      溪藤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剡溪藤 “我有剡溪藤一副,无人重写妙莲花。” (清?;金人瑞《题邵僧弥画》)
     麦光 “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 (宋?;苏轼《和人求笔迹》)
      笺 “宴分王母乐,诏授薛涛笺。” (元?;王逢《宫中行乐词》)
 四、砚
      砚台 “夕阳照个新叶红,似要题诗落烟台。” (唐?;司空图《偶诗五首》其一)
      砚瓦 “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 (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
      砚田 “以文为业砚为田。” ( 宋?;戴复古《寄王溪林逢吉》)
      石田 “药里但随庭草积,学徒应供石田荒。” (清?;方文《病中寄邓柬之》)
      石友 “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 (宋?;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
      石泓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寒泓 “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
      陶泓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龙尾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宋?;苏轼《龙尾砚歌》)
     墨海 “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 (宋?;程俱《谢人惠砚》)
     黑白月 “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 (宋?;苏轼《龙尾石月砚铭》)
 B.天空、星星、太阳、的别称
一.银河的雅称 
星汉: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汉:陆机《拟明月皎月光》: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
清汉:陆机《拟迢迢牵牛星》:昭昭清汉晖
银河: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渺(邈)云汉
绛河: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星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天河: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山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银湾:李贺《溪晚凉》玉烟清湿白如幢,银湾小转流天来
银汉: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还壁题》: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二.天的别称
苍 皇 空 乾 日 上 霄 虚 玄 阳 爷 圆
碧海 碧汉 碧空 碧寥 碧落 碧旻 碧翁 碧霄 碧虚 碧宇 碧宙 苍苍
苍昊 苍颢 苍极 苍流 苍窿 苍旻 苍冥 苍穹 苍天 苍玄 苍宇 层穹
长空 撑犁 撑里 大父 大高 大皇 大钧 大罗 大漠 大器 大区 大始
大素 大虚 大一 大员 大圆 大圜 丹霄 高碧 高盖 高空 高冥 高穹
高圆 规空 规天 昊苍 昊空 昊乾 昊穹 昊天 皓天 颢穹 洪覆 洪钧
洪陶 皇乾 皇穹 皇天 积气 九苍 九颢 九冥 九乾 九天 九霄 九重
空白 空碧 空苍 空翠 空浮 空际 空阔 空廓 空寥 空绿 空虚 蓝蔚
老天 灵空 灵虚 灵曜 灵耀 旻灵 旻穹 旻天 旻寓 闵天 冥极 穆清
祁连 乾穹 乾宇 乾元 青丙 青苍 青汉 青昊 青旷 青廓 青冥 青暝
青穹 青天 青霄 青虚 青玄 青圆 青云 轻霄 清汉 清穹 清玄 穷昊
穹碧 穹仓 穹苍 穹阊 穹盖 穹昊 穹极 穹跨 穹灵 穹隆 穹窿 穹庐
穹旻 穹冥 穹穹 穹天 穹庭 穹玄 穹仪 穹宇 穹圆 穹祗 日边 上苍
上高 上界 上空 上灵 上穹 上天 上玄 上圆 上宰 神皇 太浩 太皓
太皇 太空 太清 太虚 泰清 泰元 提婆 天边 天盖 天公 天际 天幕
天穹 天上 天翁 天宇 蔚兰 蔚蓝 霄汉 霄极 霄冥 霄上 霄元 虚碧
虚廓 虚亡 玄盖 玄浑 玄玄 璇盖 阳体 阳物 一大 幽圜 玉界 玉清
玉宇 元穹 元天 圆苍 圆盖 圆精 圆灵 圆穹 圆天 圆象 圆宰 圜焘
圜宰 云表 云汉 云天 云霄 真宰 中天 重苍 重霄 重玄 重阳 紫汉
紫冥 紫清 紫穹 紫霄 紫虚 紫宙
阿布喀 碧罗天 碧翁翁 老天爷 六点儿 腾格里 重霄九
  大家品着茶慢慢玩味,内容甚巨,几经压缩,后续各类还有三个篇幅。
 
C.月亮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圆影(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本字""),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
--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

  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
""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
""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
""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
""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在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如:
  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5.其他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由此形成的别称非常丰富。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又叫"结璘"),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瞿塘怀古》)

  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精、阴兔、阴魄……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宋·毛滂《诉衷情》)

 我们国家的文字最有意思,外语要是表达起来单调得多!可见国人温情细腻哦!

 

D.酒的别称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先民欢迎。人们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杯中物 :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中写道,“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  
      金波 :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秬鬯 :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诗经。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传〕: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笺」:秬鬯,黑黍酒也,谓之鬯者,芬香条畅也。王赐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庙,告其先祖。  
      白堕: 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据北魏《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 
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 :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传】:春酒,冻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壶觞 :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白居易在《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诗中写道,“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壶中物: 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 这是上等酒的代称。据《文选·左思<魏都赋>》记载,“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张载在《酃酒赋》中写道,“中山冬启,醇酎秋发”。  
       酌 :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问、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 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传」:酤,酒。  
       醑 :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李白在《送别》诗中写道,“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杨万里在《小蓬莱酌酒》诗中写道,”餐菊为粮露为醑”。 
       醍醐: 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将归一绝》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 :这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苏轼在《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中写道,“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又据《书言故事·酒类》记载,“御赐酒曰黄封” 。 
       清酌: 古代称祭祀用的酒。据《礼·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昔酒  ;这是指久酿的酒。据《周礼·天宫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贾公彦注释说:“昔酒者,久酿乃孰,故以昔酒为名,酌无事之人饮之”。 
      缥酒: 这是指绿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启》中写道,“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宋代苏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中,写有“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 这是酒的拟称。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
        曲道士、曲居士: 这是对酒的戏称。宋代陆游在《初夏幽居》诗中写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黄庭坚在《杂诗》之五中写道,“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 :本意指酒母。据《尚书·说命》记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据《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来也作为酒的代称。
      春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 :这本来是对劣质酒的贬称。冯时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恶酒曰茅柴”。亦是对市沽薄酒的特称。吴聿在《观林诗话》中写道,“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在明代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的记载。  
      香蚁、浮蚁: 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
      天禄 :这是酒的别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称为“天禄大夫”。  
      椒浆 :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写道,“奠桂酒兮椒浆”。
      忘忧物 :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晋代陶潜在《饮酒》诗之七中,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  
      扫愁帚、钓诗钩 :宋代大文豪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它。后来就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狂药: 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下羁而得名。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酒兵: 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代李延寿撰的《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
      般若汤: 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也有“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清圣、浊贤 :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引《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晋代陈寿在《三国志·徐邈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E.茶的别称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自唐·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隨著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如“龍井”﹑“烏龍“﹑“毛峰”﹑“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雨前”等等。茶稱謂極多。

F.朋友的别称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朋友是“五伦”之一。朋友有各种各样的,因而汉语中“朋友”的别称也有很多种。笔者特汇集如下:

1.半面之交:只见到一面的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几十年后,在路上见到那个车匠,应奉还认得他并同他打招呼。也作“半面之旧”。

2.一面之交: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3.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的朋友。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李稷拜访文彦博事。

4.倾盖之交: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浃洽。”

5.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也作“莫逆交”。《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白居易曾有诗:“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7.刎颈之交: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金石之交:友情深厚如同金石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后汉书·韩信传》: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9.金兰之交:交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0.忘年之交:彼此忘记年岁的长幼,而以才能德行为主相交往的朋友。也作“亡年友”或“亡年交”(亡:同“忘”)。《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

11.尔汝之交:超越年龄、辈份的亲密朋友。《文士传》:三国时的祢衡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当时已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孔融十分喜爱祢衡的才气,后来两人结为密友。而此时祢衡尚未满二十,孔融却已年过半百了。

12.竹马之交:幼年结交的朋友。也作“竹马之好”或“竹马之友”。《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13.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深厚的朋友。也作“再世交”。《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指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14.杵臼之交:贫贱相交的朋友。也作“杵臼交”。《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凭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舂米棒槌与石臼。舂米的事,古代是贱者所役)之间。”

15.患难之交:同在一起经历过忧患、困难的朋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16.贫贱之交:穷困潦倒时结下的知心朋友。也作“贫贱之知”。《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7.青云之交:与仕宦(即权势者)交的朋友。《书言故事》记载:江淹一次喝酒后感慨地说:“袁明叔与我,有青云交,非直衔杯酒而已。”

18.君子之交:不计功名利禄,以声气相求,道德相期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9.文字交: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20.总角之好: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也作“总角之交”。

21.鸡黍之约:真诚相待,一诺千金的朋友。《搜神记》(卷十一):张劭、范式相友,两人春天在京城话别,范式对张劭说:秋天的某一天当到府上拜见你父母大人,到了那天,张劭让母亲杀鸡煮黍待客,其母说:事情已过了两年,且相距几千里,范式能来吗?话音未落,范式风尘仆仆地竟赶到了。

22.诤友:能直言谏过的朋友。也作“争友”。《荀子·子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23.亲如手足:比喻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四》:“想兄弟情亲如手足。”也作“情同手足”。

24.连璧:才华并美的朋友。《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也作“联璧”。

“朋友”,也有贬义的,但比较少。如:

25.小人之交:过于亲热而态度不庄重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6.狐朋狗友:干不当事情的朋友、伙伴。《红楼梦》第十四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27.酒肉朋友:伙同着吃喝玩乐的朋友。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第二折:“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你要索取荆州,不来问我,关张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那荆州来。”

G.父母类别称

 父亲 的别称常 见 的有 “严 亲”、“严 君 ”、“所天”、“太公 ”、“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尊大人”、“府丈”、“家尊”、“家大人”等;
  母亲 的别称常见的有 “尊慈”、“尊堂”、“尊萱”、“慈亲 ”、“仙萱”、“寿堂”、“太君”、“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亲”、“萱闱”、“慈闱”、“堂前”、“北堂萱”等; 
  公公的别称常见的有“公爹”、“老人公”、“家公”、“亲翁”、“舅”、“嫜”、“君舅”等;婆婆的别称常见的有“婆母”、“家婆”、“老人婆”、“阿姑”、“君姑”等;
  岳父的别称常见的有“岳丈”、“丈人”、“岳翁”、“妇公”、“妻公”、“内父”、“外父”、“外舅”“泰山”、“丈人老”、“丈人爸”、“岳老子”、“丈迎老”、“冰翁”、“冰叟”等;
  岳母的别称常见的有“岳母娘”、“丈母娘”“泰水”、“外姑”、“丈人婆”、“外母”等;
    女婿:
东床,乘龙

 

H.四季别称
农历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以花命名的農曆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農曆各月份的又一別稱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複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醜、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I.中国城市别称
广州———花城,羊城
重庆———山城,雾都
湘潭———锰都,莲城
重庆———雾都,山城
长沙———星城,潭城
成都———蓉城,锦城
昆明———春城,花城

南阳———宛
南宁———邕
宁波———甬
开封———汴

武汉———江城
上海———淞沪
金华———婺城
承德———热河
莆田———荔城
潮州———凤城
济宁———任城
徐州———彭城
大同———平城
嘉兴———禾城
安庆———宜城
西昌———月城
抚顺———煤都
扬州———芜城
宜兴———陶都
杭州———武林
温州———鹿城
衢州———柯城
蚌埠———珠城
泉州———鲤城
漳州———芗城
许昌———烟城
惠州———鹅城
柳州———龙城
泸州———酒城
内江———甜城
个旧———锡都
金昌———镍都
青岛———岛城
烟台———港城
曲阜———圣城
东营———油城
湘潭———莲城
衡阳———雁城
福州———榕城
大连———滨城
长春———车城
十堰———车城
苏州———水城
厦门———鹭城
鞍山———钢城
呼市———青城
哈市———冰城

吐鲁番——火洲
哈尔滨——冰城
景德镇——瓷都
冷水江——锑都
齐齐哈尔—鹤城

潍坊———风筝城
拉萨———日光城
石狮———服装城
聊城———凤凰城
瑞丽———小香港
曲靖———麒麟城
拉萨———日光城

延安———革命圣地
绍兴———越,蠡城
太原———并,龙城
南京———宁,石头城
济南———泉城,历城
南昌———洪城,英雄城
包头———鹿城,草原钢城

J.年龄别称

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K.花卉别称

1.牡丹的别名 木芍药、百两金、伊洛传芳、花后、贵客、洛阳花、鹿韭、雄红、赏客、鼠姑、醒酒花、 京花(千叶牡丹) 2.梅花的别名一枝春、木母、花魁、状元花、国香、梅兄(对梅花的雅称)、梅妻(对梅花的戏称)、清客、寄春君、暗香疏影(梅花的代称)、九疑仙人(绿萼梅的别名)、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九英梅、久客、小黄香、奇友、黄梅花、寒客 3.兰花的别名 王者香、国香、幽客、香祖、侍女、媚世 4.菊花的别名九花、女华、日精、节华、朱嬴、延寿客、延龄客、阴威、寿客、更生、金蕊、周盈、笑靥金、家菊、傅延年、禽华、月朵、金精、官样黄、江西腊 5.丁香的别名 百结花、素客、情客 6.杜鹃花的别名 山踯躅、红踯躅、映山红、谢豹花、踯跼、踯躅 7.海棠的别名 川红、名友、蜀客、蜀锦、醉美人 8.栀子的别名 木丹、林兰、越桃、禅客、鲜支 9.木槿的别名 王蒸、日及、时客、疟子花、面花、爱老、朝开暮落花、朝生、朝华、朝蕣、裹梅花、藩篱草 10.荷花的别名 莲花、芙蕖、菡萏、芰荷、水芝、芙蓉、水华、水芸、水旦、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 11.合欢的别名 马塍、马缨花、青囊、夜合 12.木芙蓉的别名 木莲、木蕖、拒霜、断肠草 13.凌霄花的别名 势客、鬼目、陵苕14.芍药的别名 可离、白犬、当离、近客、将离、娇客、馀容、离草、婪尾春、玉盘盂(白芍药的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的别名) 15.水仙花的别名 金盏银台、栗玉花、凌波仙子、雅客、雅蒜 16.牵牛花的别名 长十八、狗耳草、喇叭花、勤娘子 17.月季花的别名 斗雪红、紫华、痴客 18.杨花的别称 狂客 19.山茶花的别名 一捻红、月丹、玉茗(白山茶花的别称) 20.瑞圣花的别名 丰瑞花、闺客 21.麝囊花的别名 紫风流 22.瑞香花的别名 蓬莱紫、锦熏笼、麝囊 23.春花的别名 僭客 24.辛夷的别名 女郎花 25.木笔花的名 书客 26.木兰的别名 新夷 27.曼陀罗花的别名 山茄子、风茄、恶客 28.金钱花的别名 子午花、润笔花、阇提花 29.凤仙花的别名 夹竹桃、羽客、金凤、指甲草、染指甲草、急性子 (凤仙花种子的别名) 30.乌莲花的别名 仙人花、连缬花 31.紫荆的别名 内消、蚍蜉 32.紫薇的别名 百日红、怕痒树、官样花、 猴郎达树、满堂红 33.石榴的异名 石醋醋、村客 34.桂花的别名 七里香、广寒仙、木樨、仙客、金粟 35.木犀的别名 九里香、严客、岩桂 36.酴醿花的别名 才客、木香、独步春、雅客、韵友 旋花的别名 豚肠草、筋根 37.款冬花的别名 赦肺侯、橐吾 38.罂粟花的别名 米囊花、象谷、锦被花、满园春 39.玉蕊花的别名 乌朕花、散水花 40.李花的别名 苇绡、俗客 41.梨花的别名 瀛州玉雨、鬼客 42.茉莉的别名 小南强、狎客、柰花、萼绿君、鬘华 43.玉簪花的别名 白鹤仙、花戚里、绿庄严 44.蔷薇花的别名 玉鸡苗、买笑、锦被堆 45.菱花的别名 水客、忠客 46.夹竹桃的别名 拘那夷、俱那卫 47.山矾的别名 七里香、幽客 48.锦带花的别名 文官花、海仙 49.杜鹃花的别名 山石榴 50.绣球花的别名 雪毬 51.玚花的别名 米囊 52.佛桑花的别名 照殿红 53.刺桐花的别名 鹦哥花 54.芙蓉花的别名 绮帐 55.木莲的谑称 醉客 56.木兰的别名 女郎花 57.含笑花的异 佞客 58.木棉花的别名 攀枝花 59.杏花的别名 及第花 60.林檎花的别名 月临花 61.橘花的雅称 隽客 
62.棣棠花的别名 俗客 63.瑰花的别名 刺客、徘徊花 64.琼花的别客 65.鼓子花的别名 田客 66.赛兰香的别名 伊兰 67.红豆蔻花的别名 鸳鸯花68.丽春的别名 百般娇 69.石竹花的别名 洛阳花 70.蜀葵的别名 一丈红 71.郁金香的别名 紫述香72.夜合花的别名 乌赖树 73.向日莲的别名 夜合 74.金凤花的别名 好女儿花 75.红蓝花的别名 黄蓝 76.石蝉花的别名 玉蝉花 77.旋覆花的别名 滴滴金 78.秋海棠的别名 八月春、断肠花 79.素馨花的别名 花嬖倖 80.鸡冠花的别名 洗手花 81.山姜花的别名 含胎花


  这些资料收集起来随时备查可比用起来在网上对比查找方便的多哩!磨刀不误砍柴工哦!


 

L.十二生肖别称

老鼠的别称

在我国,家鼠除老鼠、耗子的别称外,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等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它无可奈何的心态。 在《山海经》中,如《北山经》记有“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的寓鸟,还记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的耳鼠,另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的飞鼠。这些动物子虚乌有,全是想象的产物,与动物分类学无关。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一些鼠名也很奇特,反映了古人对鼠的分类。鼯(shí)鼠,《尔雅·释兽》郭璞注:“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jué)鼠。”鼢(fén)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 “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也。”鼨(zhōng)鼠,是一种有像豹一样斑纹的鼠。 《新唐书·卢藏用传》:“弟若虚,多才博物。陇西辛怡谏为职方,有获异鼠者,豹首虎臆,大如拳。怡谏谓之鼮鼠而赋之。若虚曰: ‘非也,此许慎所谓鼨鼠,豹文而形小。’一座惊服。”鼮(tíng)鼠,一种斑纹如豹的鼠。《尔雅·释兽》:“豹文鼮鼠。”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

牛的别称

十二生肖以丑为牛,故称牛为丑。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丑,牛也。”牛有异名“土畜”。《魏书·礼志一》:“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牛牢(牢,乃养生畜的圈)大,故称牛为“大牢”。李时珍《本草纲目》:“《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古时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后专指牛。《大戴礼记》:“诸侯之祭,牛曰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牛称“一元大武”或简称“大武”。牛又被戏称“黑牡丹”。宋代苏轼《墨花》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也有人将“觳觫”为代称牛。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为形容牛的恐惧样,后以为牛的代称。

 

虎的别称

老虎,通常人称 “兽中王”。它还有不少别称——

君:这是据 《说文》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虎,山兽之君。”

于菟(读作屋途):这是古代楚国人对虎的称呼。(於菟)

李父、李耳、伯都:西汉扬雄所撰 《方言》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滩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大虫:晋干宝 《搜神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封使君:典出 《太平御览述异记》。据说汉宣城太守封邵,有一天忽然变成老虎而吃城里老百姓,当地有民谣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活民死食民。”使君,是人们对太守的尊称。这故事反映了人民对贪官的憎恨。

斑子:唐人戴孚 《广异记·斑子》一节说:“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有客在,宜速去也’。”

寅客、寅兽:十二生肖以寅为虎,故称。

兔的别称

“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可见,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兔子就有了初步认识,并创造出了“兔”这个字。在一本记述后弈日常生活的书中也有“兔”字:“后弈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这段描写充满神话色彩,说,这只野兔的形体竟然如同驴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后关到一只木头笼子里莫名其妙丢失了。

古代神话,相传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兔为“月精”、“月德”。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兔在古代,还有“明视”的雅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兔肥则目开而视明。”

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的语言中,对兔有一些特殊的称呼。比如,元代赵孟頫写过一首《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这里的“讨来”,是蒙古语,指的是兔。东北某些地区,把兔称为“跳猫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望外窜。”在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梵语中,则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属兔,有人便称兔为“卯畜”。至于民间“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别称,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为兔的上唇中央有一条裂缝,如鼻有穴。

龙的别称

中国神话中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前人分龙为四种:

有鳞者称蛟龙,

有翼者称为应龙,

有角者称虬龙,

无角者称螭龙。

古文中有:"云螭"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四》:“虽欲腾丹谿,云螭非我驾。” 吕延济 注:“云螭,龙也。” 李白 《古风》之十一:“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池生碧莲花,千叶光陆离。服食可腾化,游空驾云螭。”

马的别称

马的代称和别名很多。如“飞黄”,就是马,如果在讲马的成语中用上“飞黄腾达”那肯定是不错的。

飞黄是传说中周穆王巡视天下所乘坐的八骏之一,但在《穆天子传》中,天子之骏却是以下八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绿耳。明代徐渭《赠陈君》诗云:“王良御八骏,技绝物有神”,可见这八个名字都可以指代马。

秦始皇也有七匹名马,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奔电,五曰飞翮,六曰铜爵,七曰晨凫。这七个名字也是马的代称。

除了八骏还有九逸,那是汉文帝的马。据《西京杂记》:“汉文帝有良马九匹……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绝君,一名逸骠,一名紫燕骝,一名绿螭骢,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绝尘,号为九逸。”这九个名字也都代称马。

另外如三国名将吕布乘坐的“赤兔”,一说便知道指马;张飞的马名“玉追”;唐玄宗有马名“玉花骢”;宋仁宗有马名“玉逍遥”;唐魏王李继岌的爱马有“八百哥”“雪面娘”“衔蝉奴”等。苏轼笔下写到过“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韩干牧马图》);“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闻洮西捷报》),这“玉螭”“八尺龙”均指马。

 

羊的别称

1、胡髯郎,青鸟(太意外了)

南朝 任昉 《述异记》卷上:“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

2、长髯主簿、髯鬚主簿、髯须参军

《初学记》卷二九引晋崔豹《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

今本《古今注·鸟兽》作“髯鬚主簿”。

《中华古今注》卷下:“羊,一名髯鬚参军。”

3、膻根

根据类说中的记载,膻根即是指羊。

4、珍郎

清异录中记载,武后喜欢吃冷羊肉,所以她特赐给张昌宗冷羊肉,并附上信札,上面写着:「珍郎杀身以奉国。」所以后世又称羊为「珍郎」。

5、卷娄

庶物异名疏上说:羊另一名称叫卷娄,庄子称舜为卷娄,便是因为舜的背脊弯曲。

6、夏羊

尔雅义疏中说:黑色的羊又称做「夏羊」,不论雄雌都有羊角。

7、胡须郎

博物志记载:没有羊角的称羖羊,又称胡须郎。

8、白沙龙

清异录上说:冯翊这个地方出产羊,而且取名叫做白沙龙,肉非常鲜嫩,吃过的人,都推说冯翊的白沙龙为世上第一。

9 白石道人:

事物绀珠上记载:羊另一别名为白石道人。神仙传上说:皇初平十五岁时,家人叫他牧羊,牧羊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见他品性温良谨慎,就将他带到金华山的石室,有意授道予他。皇初平的兄长见他久日未归,便四处寻访,经过整整一年也未见踪迹,后来有一日在市集上碰到一位道士,就向前问他,道士告诉兄长,金华山有个牧羊的孩童叫皇初平。于是就跟着这位道士前去,果然,皇初平在此,其兄向他问羊群的下落,皇初平回答说:在山的东边,其兄前往去寻视,只看见白石,并没有看到羊,皇初平说:「羊在这里啊!」但他的兄长仍然没有见到,初平于是前去喊羊,果然白石都变回羊群。今称羊为「白石道人」便是出于此。

10、嵩山君

搜神记上说:汉初齐国后裔梁文家中有一个祭神的祠堂,有一天祭祀时,突然从祭祀中放在座上的皂帐里传出人声来,而且自称为嵩山君,从帐中可看出它的须髯长垂颐下,于是便呼叫他,却听到它发出羊鸣声,一看之下,原来是袁公路家中畜养的羊,「嵩山君」的别称便是由这段记载而来。

11、独笋子

事物绀珠上记载:李栖筠家中畜养的羊,呼名叫独笋子。「独笋子」一名的由来便是出于此。

猴子的别称

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另外:

马骝:

广东话,大概是因为孙悟空

猢狲:

王孙: 这个比较偏僻.

典出于《初学记》二九汉王延寿《王孙赋》:“原天地之造化,实神伟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无物而弗为。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既是狡猾的野兽,脸孔却像个老头子,躯体却只有“小儿”大,当然是指猴子了。

柳宗元《憎王孙文序》:“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如果猿是猴子,那么王孙应该是和猴子相近的东西,比如说山魈?

山花子:这个只在云南有称呼吧 ,在师宗的丹凤、雄壁、葵山三镇结合部的堵杂、大哨、小板桥河、新河等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子里,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谷活动。这种活动十分奇特。“山花子”是师宗民间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对猴子的别称,顾名思义,“绑山花子”就是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却是由人装扮的。

鸡的别称

鸡的别称和指代词颇多,笔者仅从手头的资料就检索到六七十个之多,现粗加整理,按词语字数的多少排列于后,供广大联友撰写乙酉年新春联时参考:

(1)二字词语:三足·专栖·五德·玉羽·扑虎·司晨·朱公·朱朱·凫翁·充庖·守信·赤帻·花冠·酉禽·兑禽·妒敌·鸣桑·知廉·金禽·金畜·冠胄·祝祝·栖桀·栖埘·积阳·烛夜·啄黍·距锋·衔珠·喔咿·雄父·窗禽·巽羽·锦翅·德禽·翰音·羹本

(2)三字词语:山家凤·见类鸣·东方牲·会稽公·伺晨鸟·呼俦食·鸣必三·鸣地中·知时畜·知将旦·织竹护·秋侯子·钻篱菜·称将军·惊晓梦·惮为牺·傍舍栖·寒上距·德标五·戴冠郎

(3)四字词语:长鸣都尉·玉衡星精·白昼啼云·酉日将军·鸣与风应·拾虫哺狗·绛帻昂然

狗的别称

,,,,豺舅,地羊,黄耳,韩卢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嗅觉很灵敏,能嗅出一百万多种物质的气味;听觉也很灵敏,能听到振动频率在十万赫兹以上的声音,而人只能听到三万赫兹以下的声音。狗又叫“犬”,但多作书面语。俗以十二地支之戌和十二生肖之狗相配,故以戌称狗。狗古称尨,《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天使尨也吠。”毛传:“尨,狗也非礼相陵则狗吠。”马瑞辰通释:“龙,盖田犬,吠大之通名。”又称“庞”。又俗称“豺舅”,《尔雅翼·释兽二》:“豺:也传狗者豺之舅,遇豺狗,辄跪如拜状”。又称“地羊”,是古方言异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狗》:“犬,齐人名地羊。” 西晋的陆机,有狗名黄耳,曾为陆机传递家书,所以为狗的代称。又称“韩卢”,原指战国时韩国善跑的黑狗。《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如驰韩卢而遂蹇兔也。”鲍彪注引《博物志》:“韩有黑犬,名卢。”所以韩卢泛指狗。

                                猪的别称

“猪”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别称。

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有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如因面部黑色而称“黑面郎”。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说:“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M.年龄别称

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十岁以下称‘黄口’。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十三-十五岁也称“舞勺之年”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十五—至二十岁也称“舞象之年”。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暂时收录古典文学爱好者常用之雅称,与各位朋友共同细细品味华夏文字的精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