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妙之意 幽深之理(书家评论)

 聽雨山房 2012-06-09
 

玄妙之意   幽深之理

书法,书法家. {6 b4 b. H% l

——论张锡庚书法艺术的人文蕴涵

0 }# b2 g  o( Y3 R( o* U

石延平


 
                                    3U8V6282.jpg

   

   中国古代书艺论是在大文化的精神中发生的,它既有技术层面的形态,更有深层的精神蕴涵的追寻。特别是宋以后的书法美学思想,因受陆王心学的影响,在审美检视中发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道”的理念观。他们认为“道乃人心中之道”。以心示道,玄之又玄,以生命去体验道之精神。心中取道,道在心中。“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苏轼)观张锡庚的书法,似有“道乃其心中之道”的“体道”之追寻。他以书法艺术的创作形式在阐扬自己的生命情怀。 

    在中国的艺术门类中,书法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生命精神幽深情怀的一种典型的述说形式,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审美精神在书法艺术的创作思维中得到了高度的体现与统一。中国人艺术思维的浩阔幽深之情怀,实是天地间的宇宙之情怀,其寻绎的:天、地、人构成了宇宙观的“三才”。人在文化的修为中身上聚集了天地之大德,这就是“儒家更加关注人的命运和人性”,表现在艺术中重视人的生命情怀就成了书法艺术的最根本特征。正因为这一基本特征,它决定书法内美的精神性和外美的形式性。它说明中国书法创作是以生命之情的喻象来阐释人本精神的,张锡庚的书法创作就是在这一状态中呈现出自己的生命情怀的,这是他人生姿态审美理想,对生命意义追寻的必然结果。法家5 c; k5 w- j1 j9 _2 X

    我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皆是由中国哲学思想导出,生发与成熟的。故此,长期以来学界都认为:“书法是天地阴阳化之'道’的表现,而天地阴阳变化之'道’,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的产生、成长与变化。”它说明书法艺术完全是受中国哲学的精神影响,它是以“取象”的方式对“道”之精神“图解”,并把人的生命的意义放在首位,从而形成道、生命、书法的精神性。《周易》有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万事万物,生命始终都是与书法紧密内联的,如书法的外在美,早在东汉时古人就把大自然中的生命物与生命样式来比拟书法的形体美了。《笔阵图》曾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苏东坡又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东坡居士直接把人的精神与人的生命当成书法的诸要素来加以比照,两者的互换,直接切入了“书与道”一体的生命形式。以“道”统摄万事,使其统一化,在书法精神的检视中“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本质上都是在以“道”之精神审视“艺”,这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特有的审美原则。锡庚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得到书坛的肯定,就在于他书法中追寻的生命情怀的道艺性 。

    张锡庚的书法,宗“二王”一系,得米南宫笔意,浸淫于宋明法帖的意态间。王宗遒丽劲健,万千变化,纯出自然。米字苏轼曾评曰:“风樯阵马,沉著痛快”。是为锡庚书学的整体架构。若从书法的精神层面探究,锡庚的字是在“取象”中建立生命的创作观的。“取象”是中国哲学上的一道重要的命题,后为书学借用并发展。简单说来,“取象”就是取之自然之象来喻书写之意。书家要深入自然,画家要搜遍奇峰,将自然物象提炼升华,转化为一种富有生命的线,并以此来凸显生命,在创作时将物态之情、宇宙之情与自我之情融为一体,在感性生命中的这些线条通过“我”的净化,凸显出一种蕴含生命的特有姿态。锡庚对于王字情有独钟,那充满雄秀之气的线墨线飞扬,以表性情,“纵横有可象”,它反映出了锡庚一种内心浓纤折衷,遒媚劲健的柔美之情;“奇纵变化、纯以圆劲”。这正是他道艺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自觉契会,或者说这就是他物我一体的生命意象。道在象中,道在心中。在锡庚书法的意态间,你可看出他是循二王一路以帖学为基石的。在字的书写形态中,风神潇洒,可以看出他是位理性与性情并重的书家。就书法的本体而言,就技法层面而言他广采博取,其正、草、隶、篆四体兼备,他以理性的勾沉探颐,点划间心手相印,情寓于中,而生命的追寻和崇高的理想溢于沉著痛快的毫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作品——道——书法家的修养,三者之间的统一成就了锡庚今天在书坛的艺术成就。难怪有人认为,它是以生命去体验的。当然,这一审美思想的根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重视的不是表面现象的真实,不是作品中写的是什么,不是主题和题材,而是艺术作品的本身,是艺术作品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宇宙原理'道’,以及与'道’冥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学识。艺术作品——道——艺术家的修养,这三者的统一,就成了中国的艺术,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艺术是以品定高下的;重修养,是我们书法艺术审美原则重要的标准。

    修养与书品,这已是书法美学中的一个审美原则,历来的书论都认为修养不高书品自然就不可能高。中国人的传统观“立德”是最重要的,古人就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因此,古人就认为,书法创作与人的修养高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性,锡庚的书风追求高逸圆健的超诣之境,这就说明他浩阔幽深的灵府中对高逸人品的神往与追寻。有这般的人生理念,在选择书体时他是偏于追求晋人之美的高古遗韵的风范之美。他写二王、索靖、智永等,取其大朴大美、妙造自然的意境,并能大化而出,笔意朴美高妙、意蕴绵长。从中可窥他对史学、书学内在的学养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吸收。故此,学书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必先立人品,后才能立书品。关于这点,近人林散之早有论述,先贤也有深刻的体验。“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这一评说十分妥帖,唐人颜真卿的字有“骏雄之品”,堂堂正气;而明人王铎,人品不高,其字有“骄横之气”,给人感觉虚张做作。可见人品高尚,对书艺的优劣是有绝对作用的,书法境界的高度与深度全在一个“品”字。,书法家  r& I( ^2 [- g' M

    当然,人品高也不等于书法艺术的成就就绝对能高,要想在各体书风都已成熟的今天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对书法美学发展史做一个深入的梳理。大凡有成就的大书家,都是另辟蹊径走自己的道路。对于此理,锡庚就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深知一千多年来书法审美意识流变与演进的三个阶段中各个不同时期的美意识观。那就是:第一阶段从汉代到唐代,它的特征是偏重于雄强的“中和之美”,这是一个追求情理统一大化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从晚唐到明朝,它的审美诉求是偏于形式上的“优美”,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反中和以丑为美的“狂狷个性”被张扬强调的抒情时代。第三个阶段是明末到清末,它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终结期,也是书学向近代转变的过渡期。这时的特征是,交叉行走,将前两个阶段的特征加以糅合,即扬弃又包容的一个整合期。清代书风是一个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糅合并重的转折期,它强调刚柔相间,壮美与优美融容。当我们检视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它便是将近代的书学思想积极地引向了现代的书道,这客观上为现代书学的变革、创新、崛起起了奠筑的作用。对于古人的终结与总结,锡庚找到了自己的经纬,要想在当代书法领域里有所创新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在人才辈出的当代书坛,这就更难了。他深知,如果走碑学的雄强一路,汉魏已有之;如果走帖学强调个性的“狂狷气”,明人已完善。间或二者的书学之风,清末已走到尽头。书学的创新难题已成为当代有识志士共同探索的方向,路在何方?锡庚几十年来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务实而又创新的探索路径。 i" A* w, _7 ~) w6 {9 I. D

   当代社会,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当然,书法艺术同别的艺术门类一样也渗透着时代的情感、思想、气息。当代的书法都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新、奇、怪”,这是社会的使然,也是“创新”的必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所追求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这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所决定的。因此,渴望平和,渴望平淡,就落在我们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书法家身上了。基于这般的理念追寻,锡庚那遒丽劲健,万千变化,纯出古风的创作,给我们眼界一新的感觉。这就是他灵府间“体道”的实现,真是大道空去,然而无所不在,它只有艺术家以生命去体悟吧。

    另外还有一解读的问题需要指出来的,那就是书家书卷气在作品中的蕴涵。有人认为:“书卷气往往是江南人的长处,同时又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书卷气是由士气而来,它是士大夫文人气质在作品中的体现。士气的表现要求书画家在用笔中求得,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对此曾有深刻论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这是一种品行的修为,也是文人书画家对自身修养和品质的看重。与士气并存的还有一种气,那就是“书卷气”,书卷气形成一是由环境影响,另一是由书本中吸取。内游与外游的结合深厚了书家的内蕴,宋人黄庭坚论书有曰:“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可见书卷气是一内在的品质,而非技法上的一种形式,书家必须要做到胸次廓彻,多读书书卷气才能上升,这与南人北人无关。我认为,锡庚的字中书卷之气溢于行间,不自觉地达到了高雅超逸之韵,表现出了一个文人雅士的追求。古人曰:“读书之功,焉可少哉!”书法是学养的厚积,而非技能的狃习。当然,游历也是书家必不可少的一课,锡庚始终在默默地做功课。

    综观锡庚的书法创作,他的艺术思想是受儒、道精神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之美”思想的影响较深。形成了他“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苏轼句)他的书法强调个人意趣,唯情是尊,不计工拙,但求遣兴畅怀。锡庚对宋明的书学得以继承,因此,他所崇尚的妍媚柔婉书风并被他大化而得。他的书法,以萧散熟率的笔画,放逸清妍的结体,表现出超逸洒脱和放逸柔优的艺术意境,这是一种柔美的符合当代人审美理念的书风,他的字在书道中“缘象识道”,是从“妙有”中把握“自然万化”的。中国书法是在取象中契会了取道的思想,因而,书中的象有了情韵,书中的道有了现实的生命情怀。这一人生的感悟,是天地万物间的升华,那便是道在心中与道在象中密不可分,书道乃人心中之道也,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在《书断》中对此体悟的最为深刻:“玄妙之意,出于万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让我们在“意、理”之间,寻绎锡庚书法创作中的意境诉求吧。


书法,书法家& X( X, c/ Q& n                                                                                                * o              2008年9月1日书法,书于京城居高堂

         (石延平,作者系:学者、美术史论家、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