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境界[哲理美文]

 婉林 2012-06-10

 

 

寻访境界



禅曰境界有三重: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的解读如下:
看山即是山,不知山有多高,水有多深。
看山不是山,只因山在云雾中,朦胧、恍惚、缥缈,难知真面目。
看山还是山,云雾消散,山依然是山。

    有人说三境界,有人说四境界,也有人说无穷境界。我更喜欢理性的形容为肯定的境界,否定的境界,虚或的境界。

    这三个境界,借用王国维的境界论,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然后我再加一个虚或之境。
    虚或之境,是心灵所在的地方,是我所在的地方,可以叫做:入我之境。即真正的做回了自己。
    有我之境,包含了我自身的若干境界,也有几个层次,比如欲望境,精神境。以欲望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欲望之层次,以精神追求为人生目标,就是精神之境。从欲望到纯粹精神,又有若干层次,这里不细分。
    无我之境,可以理解为佛所说的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有,空,都是实境,并没有进入虚境。虚或之境,是真正进入了精神之内的境界,实境都是外在境。金庸的打狗棒法说,天下无狗,就是最高境界,其实这只是外在境的最高境界,实在境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三境界,四境界,无穷境界,其实都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性基础。要么是有无,要么是肯定、否定、虚或,理性环节再加入具体的经验感受,就形成了不同的境界。

任何境界,其实都是从物到心的一个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性越来越纯净。所谓境界,其实就是心性的虚或程度,是生命的虚或程度。境界越低,越接近实在,越虚或,境界越高。

达到某种境界,仅仅是一个高度,一个制高点。而山脚依然在大地上,云雾下的山脚,依然是广阔的高原。
 
拾一些零碎的花蕊,葬在那梦的优雅里


所谓学到老,活到老。学什么呢?

学也有三个方面:
    一是物质的知识。多少人为真理而献身,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吾爱吾师,但尤爱真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
    二是做人的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做人的道理,是书本学不到的,成绩好,不等于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是精神的知识。人类对精神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直观阶段。人类目前对精神理性的认知,基本上等于0。精神的世界,有自己理性,并非完全的不可知。理性是对精神的最大关爱,冲动是魔鬼。理解生命,就是关爱生命,理解精神,就是关爱精神。


一生何求?求什么?求有人爱,有人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问天下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什么都可以不求人,但是情感要求人。求爱,求婚,就是要求。

情感有三方面:
亲情。母子情深,父爱如山。

爱情。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情永恒。
友情。友谊天长地久。

    境界低的人,境界高的人,同样有情感。人不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总有情感。无论山峰耸立有多高,脚下的根依然扎在土地上。无论知性高低,都有情感,即使是傻瓜都有情感,伟人,圣人,都有情感,他们也是人。


    总的来说,人的精神追求,有三个方面:境界追求,知性追求,情感追求。

境界是心,知性是我,情感是人。
三个追求,那么欲望在哪里呢?

    欲望?三个都是欲望。追求嘛就是欲望,只不过欲望包含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
拾一些零碎的花蕊,葬在那梦的优雅里
 
 
婉林个人图书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