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保健药茶

 hangxing_441 2012-06-10

  
  药茶,是指以饮茶方式饮用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单一或数种药物,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及润肤美容的功效。下面介绍《肝胆系疾患防治类药茶》,供参考选用。

  溪黄草茶:溪黄草3O克(鲜品 6O克),酢浆草1O克,铁线草12克。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散瘀;①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②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制法】按上方组成比例,加大剂量10倍,共研为未。每次用40~5O克,置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约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宜忌】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慎用。

  【按语】溪黄草又名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等,系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草的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性味甘苦、凉。《常用中药彩色图谱》说它“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是民间治疗黄疸型肝炎的常用药。本方遵守“无湿不成疸”的古训,着重利湿退黄,配酢浆草、铁线草以增强清热解热的效能。且三药均具有凉血散瘀的作用,有利于肝脏的血液循环,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因此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宜慎用。

  板蓝大青茶:板蓝根、大青叶各3O克,茶叶15克。水煎煮取汁代茶饮,1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急性肝炎,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恶寒发热,肝区饱胀或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浮弦滑。

  【制法】原方用量加大20倍,研为粗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至将尽时,再冲再饮。每日1~2剂,连服2周。

  【宜忌】原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宜饭后饮用。

  【按语】板蓝根系大青属十字花科越年生草木植物草大青的根,叶名大青叶,性味苦寒,属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说它“治肝炎,腮腺炎。”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品含靛甙、β-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丙、丁)等。具有抗菌、抗病毒及解毒作用。本方以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抗肝炎病毒,佐以茶叶利湿退黄,又可芳香醒脾及调和大青叶、板蓝根苦寒之味。原方中仅注明茶叶,实际运用当以绿茶更为切合病机。另外需注意的是本方偏于苦寒,虚寒体质的人应当慎用。

  蛇舌草泄肝茶:白花蛇舌草50克,茵陈15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黄疸型肝炎,恶寒发热,倦怠乏力,身目俱黄,色如橘皮,纳差,小便黄赤如浓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O倍,共研粗末。每次用6O~9O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连服2周。

  【宜忌】孕妇不宜服用。

  【按语】白花蛇舌草,甘苦而寒,属清热解毒药,兼能凉血活血,消痈治疮。《广西中草药》认为它能“治扁桃体炎,阑尾炎,肝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三十一烷、豆甾醇、乌索酸、齐墩果酸、白花蛇香草素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菌消炎等作用。本方以白花蛇舌草,配伍退黄要药茵陈,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退黄,佐以生甘草,增强解毒功能,又可调和二药的苦寒之性。本方能显著地改善免疫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炎病人。蛇舌草在方中用量达50克,活血力量较强,故孕妇不宜应用,以免引起流产。

  茵陈绿茶: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功用】清热利湿,通腑退黄;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O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O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O~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按语】《河间六书》认为“以湿热相搏而体发黄也”,故后世家常道“无湿不成疸”,湿热之邪交阻于脾胃,肝胆疏泄失司,致胆汁外溢肌肤,流注膀跳而致身目黄染,小便黄赤,本方以茵陈、大黄利尿、通腑、清热退黄,因势利导使邪祛有路。茵陈苦辛、微寒,为利湿退黄良药,据药理研究,本品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经动物试验均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了胆汁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另外,其有效成分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改善肝功能。绿茶性凉,可调和茵陈、大黄的苦寒之味,而不改变其药性,便于长期服用。黄疸日久,身目黄染色晦黯,形寒喜温,多属寒湿证,俗称阴黄,不宜应用本方。

  消黄茶:车前草、半边莲、茵陈各15克,糖适量。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利胆;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胆石症、胆道感染,身目俱黄,色鲜明如橘皮,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②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制法】上方前三味加大10倍量,研为粗末。每次用5O~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15分钟后,取出清液,加入适量糖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O~15天。

  【宜忌】肝肾阴虚见舌红苔光,脉细数及脾胃虚寒见喜温饮,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者不宜用。

  【按语】车前草性味甘寒,功能清热利尿;半边莲辛平、微苦,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三药联合运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之效。加入适量的糖以制约苦寒异味,防止苦寒损伤脾胃。据报道,半边莲对许多菌株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能治毒蛇咬伤,单味水煎剂对晚期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茵陈系退黄良药,具有保肝、抗菌、利尿等作用。因此本方除退黄、消除腹水以外,还能治疗泌尿系感染、结石及肾炎水肿、菌痢等。本方偏于苦寒,易伤阴败胃,故肝肾阴虚及脾胃虚寒证均不宜饮用。

  板蓝清肝茶:板蓝根30克,茵陈15克,炒黄柏9克。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退黄;传染性肝炎,恶寒发热,倦怠乏力,身目黄染,纳差,小便短赤如浓茶,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5倍,研为粗末。每次用50~60克,放入保温瓶中,冲入沸水泡闷15~2O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7~10天。

  【宜忌】原有溃疡病者宜食后饮用。

  【按语】板蓝根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说它:“治肝炎,腮腺炎”。本方以板蓝根为主清热解毒,佐以茵陈利湿退黄,黄柏苦寒燥湿泄降,针对传染性肝炎湿热蕴结的病机。现代研究表明:板蓝根含靛甙、 谷甾醇、靛红、板蓝根结晶(乙、丙、丁)等,具有抗病毒及解毒等作用。本方苦寒太过,故易伤阴耗气,碍脾伤胃。溃疡病按中医辨证多属虚寒证,不宜应用本方。

  黄疸肝炎茶:柴胡10克,赤芍12克,生大黄7克,制半夏、炒陈皮各9克。

  【功用】疏肝通腑,和胃退黄;病毒性肝炎或郁胆型肝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胁肋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制法】原方用量加大2O倍,共研粗末。每次用4O~5O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连服7~1O天。

  【宜忌】急黄、阴黄、萎黄及慢性腹泻病人不宜应用。

  【按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蕴结或砂石阻滞肝胆,致使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热盛阳明而致大便秘结;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柴胡疏肝解郁,《滇南本草》说它能“除肝家邪热”,用作主药。佐以半夏、陈皮和胃止呕,生大黄峻猛通腑,泻阳明实火,使邪有出路,更配赤芍以照顾胁肋胀痛这一次要症状。急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暴发性重症肝炎,起病急骤,很快转入肝昏迷,如用本方治疗,尤如杯水车薪,往往会延误病情;阴黄,指慢性肝病伴黄疸,颜色晦黯,多属虚实夹杂症,本方则以攻逐祛邪为主,故不可运用。萎黄,多因虫积食滞,脾胃虚弱,气血双亏而致,周身皮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不黄,巩膜不黄,尚伴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慌失眠等症状,以虚症多见,相当于钩虫病,故更不宜运用本方。慢性结肠炎病人常伴慢性腹泻,因本方应用了大黄,往往使腹泻加重而导致水、电解质大量丢失,也不宜应用。现代实验表明:柴胡含挥发油、柴胡醇、油酸、亚油酸等多种成分,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病原体及保护肝脏的作用。活血化瘀药如赤芍,有利于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茵栀茶:茵陈15克,焦山栀9克,陈皮7克。

  【功用】清热利湿,润下退黄;黄疸型肝炎,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有时伴失眠,舌苔黄腻,脉弦数。

  【制法】 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O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连用7~10天。

  【宜忌】急黄、阴黄、萎黄忌用。

  【按语】茵陈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幼苗,苦辛、凉。清热利湿,利水退黄,为除黄要药。山栀苦寒,清热利湿,清三焦实火,润肠通便,两者相配,通利二便,使邪热湿浊从下而解。张仲景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以”,后世医家有“无湿不成疸”之说。本方从清热利湿、润下退黄着手,佐以辛温、和胃之陈皮,防止苦寒太甚,伤胃败脾。现代研究表明:茵陈含蒿属香豆精、茵陈烯、茵陈烯,具有保肝、抗菌、利尿的作用。急黄,起病急,传变快,应用本方会延误病情。阴黄,多属虚实错杂证,虽有黄疸,但黄色晦黯,治疗宜攻补兼施,本方以攻邪为主,故也不宜应用。萎黄,虽然有皮肤发黄,则颜色萎暗,巩膜、小便不黄,多属虫积食滞,脾胃虚弱、气血双亏证,应以健脾养胃、补气益血为治则。

  半边莲茵陈茶:半边莲3O克,茵陈15克,白茅根4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退黄;黄疸型肝炎,恶寒发热,纳差,倦怠,全身乏力,身目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肝区胀痛,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制法】上方药味加大剂量2O倍,研成粗末。每次用5O~7O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泡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宜忌】急性暴发性重症肝炎不宜应用。

  【按语】半边莲系桔梗科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性味辛平,能凉血解毒,清热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含生物碱、黄酮甙、皂甙、氨基酸,生物碱中主要为山梗茶碱,具有抗菌、利尿等作用,配以利尿退黄之茵陈,抑制肝炎病毒,佐以白茅根利尿祛湿退黄,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急性暴发性肝炎病情危重,不宜用此方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保肝茶:茵陈15克,郁金、丹参各9克,板蓝根12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退黄;急、慢性肝炎,皮肤及巩膜黄染,周身乏力,纳差,头面部、颈部散布蜘蛛痣,肝区胀痛或刺痛,舌红苔黄边布瘀点,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酶谱增高,胆红素升高,肝炎标志物检查阳性。

  【制法】按原方组成比例,加大20倍量,共为粗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15~20分钟,频频代茶饮服。每日1~2剂。

  【宜忌】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慎用。

  【按语】《本草经疏》说:“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阳所生病也。”本方以茵陈为主,清热利湿退黄,配以板蓝根以增强其清热解毒、抗肝炎病毒的能力,郁金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丹参养血、活血、凉血,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汤”。以照顾慢性肝病引起的情志抑郁、气滞血瘀的次要症状。现代药理研究报道:茵陈有护肝、抗病毒的作用,郁金、丹参能显著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可采取半量,如无不良反应,再加至方中剂量。

  鸡骨草茶:鸡骨草30~50克,佩兰9克。水煎服,1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舒肝;①急性肝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纳差,上腹部饱胀,小便色黄,或伴恶寒发热。②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炎症状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酶谱增高,免疫功能不全,蛋白电脉异常,也可出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乙肝两对半检查异常,具有传染性。③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腹水、肝掌、蜘蛛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亦可合并门静脉高压、脾肿大。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4O~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连服2周。

  【宜忌】脾胃虚寒较甚者不宜久服。

  【按语】鸡骨草是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为木质缠绕藤本。是流传于民间的草药,古代本草书无记载,主要含相思碱、胆碱等有效化学成分。目前较普遍地应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及降酶。其性味甘凉,无毒。《南宁市药物志》说它“消炎解毒,治传染性肝炎……”。《常用中药手册》说本品:“清热利湿,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本草推陈》说“有解热利尿、活血止痛作用。”本方配以佩兰芳香化湿醒脾,使药汁便于入服,而除其异味。本方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因其性略偏凉,脾虚胃寒,常感胃脘冷痛、慢性腹泻的病人,不宜长期服用。

  金花菜茶:野苜蓿、茵陈各15克。水煎服, 1日1剂。

  【功用】利湿退黄,和胃活络;黄疸型肝炎,症见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纳差,厌油,肝脾肿大,肝区叩痛,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3O~5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2剂,连服15天。

  【宜忌】急黄不宜饮用。

  【按语】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多因外感时疫,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司,脾胃运化失健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和胃活络。芷蓿,又名金花菜,为豆科植物,性味甘平涩,无毒,能利大小肠,安中和胃,活络舒筋。金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在本方中用以和胃、通络,以改善肝脏血液循环,供给维生素,促进肝细胞功能的恢复。配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保肝,相得益彰。急黄,相当于急性重症暴发性肝炎,特点是起病急,转变快,很快转入昏迷状态,全身凝血机制障碍等,应用本方会延误病情。

  虎杖茵陈茶:虎杖、茵陈、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陈皮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急性病毒性肝炎,症见纳差乏力,恶心厌油,黄疸或无黄疸,肝区叩痛,肝大或腹胀,脾肿大;肝功能检查阳性。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60~9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20分钟,代茶频饮。随冲随饮。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按语】急性病毒性肝炎,多因素体湿盛,外感时疫,或饮食不洁,情志不舒而发病,致使湿热瘀阻,肝胆疏泄失司。虎杖性味苦平微寒,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兼能利湿退黄。现代实验表明:虎杖含大黄素、大黄酚,具有抗病毒等功能,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本方以虎杖为主要药物,配伍退黄圣药茵陈,清热解毒、抗肝炎病毒之板蓝根、蒲公英,共奏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效。反佐辛温之陈皮,以防止苦寒太过,损伤脾胃,又可改善药味,便于入口。全方偏于苦寒,故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病人,不宜长期服用。

  全针菜茶:金针菜鲜根15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退黄;①黄疸型肝炎。症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周身乏力,纳差、厌油,尿黄。②血吸虫病中、晚期。粪检虫卵孵化阳性,肝脾肿大,腹水等。③结核性腹膜炎、自发性腹膜炎。症见腹部膨隆,腹水,腹部按之有揉面感,午后潮热,盗汗,消瘦,腹水可查及抗酸杆菌。或基础病为肝硬化,并发结核性腹膜炎,细菌性腹膜炎,大量腹水。

  【制法】上方加水煎至沸腾后15分钟,取计约150毫升,置暖水瓶中;随倒随饮。1日1剂。

  【宜忌】不宜研末久服,易蓄积中毒。

  【按语】金针菜,古名忘忧,又名萱草。属百合科植物,根可入药,江苏、安徽地区称之为“黎芦”,性味甘寒,有毒。本品含有五种蒽醌化合物: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及戊素。其中乙素为治疗肺结核的成份。另有一种甾体化合物。研究表明:本品有利尿、消肿、消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主治水气、身黄。江苏地区曾用此根治疗血吸虫病,但它的有效成份和毒性难以分离开来,特别是根研末服用,易蓄积中毒,故目前已停用。

  大小蓟茶:大蓟、小蓟鲜草各6O克。

  【功用】清热解毒,护肝退黄;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纳差,厌油,肝脾肿大,小便色黄,肝功能异常等。

  【制法】将鲜草洗净捣烂,绞取药汁,以温开水和服。1日2剂。

  【宜忌】低血压病人慎用。

  【按语】大、小蓟均属菊科植物,全国均有分布。两药性能相近,甘凉,无毒。大蓟含挥发油、生物碱、树脂、菊糖、氰甙类,小蓟含生物碱、皂甙。具有抗菌、降压、消炎、止血、清热解毒、恢复肝功能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民间常用此方治疗黄疸型肝炎。因为两药均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故原有低血压的病人不宜长期饮用。

  清肝降酶茶:垂盆草30克,大青叶10克,虎杖15克。

  【功用】清利湿热,解毒降酶;病毒性肝炎。黄疸不明显或黄疸消退后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居高不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40~60克,置于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者宜食后饮用。

  【按语】垂盆草系景天科植物的全草,性味甘凉,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现代药理报道其主要含垂盆草甙、氨基酸、糖类、黄酮类等。有护肝、降低转氨酶及抗菌作用。虎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大青叶清热解毒,均是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良药,三者联合运用抗肝炎病毒,降酶护肝的作用显著增强。

  茜草茵陈茶: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O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功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O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O~7O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按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多因内外合邪,致使湿热蕴结于脾胃,阻滞于肝胆,导致湿热瘀阻,肝胆大于疏泄,湿热郁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黄疸。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茜草性味苦寒,是凉血活血,通经止血药,用以疏利肝经之瘀滞,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有加速退黄的作用。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淮山药滋补脾肾,扶助正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甘草助脾解毒。四药合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茵陈茅术茶:茵陈3O克,茅术15克,砂糖适量。

  【功用】祛湿退黄,宽胸燥湿;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不明显,或无恶寒发热,头重如裹,四肢倦怠,周身酸楚,胸闷,脘痞,肝脾肿大,肝区叩痛,口干不欲饮,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舌红苔厚腻,脉濡。

  【制法】上药量加大2O倍,共研为末。每次用4O~6O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泡闷2O分钟后,取清汁加适量糖饮用。

  【宜忌】阳黄,热重于湿型不宜饮用。

  【按语】黄疸型肝炎,多属湿热蕴结证。但要分清湿、热孰轻孰重,治疗法则也有所不同。湿重于热者,应以祛湿为主,或治以辛开苦降,或分消走泄,或运脾燥湿。宣上、畅中、渗下视证而定。热重于湿者,则以清热为主,利湿为辅。本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者,方中茵陈为主药,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圣药,现代药理报道认为本品能利胆,促进肝细胞再生,利尿等功能。配伍苦温而燥之苍术,燥湿化痰、宽胸行气运脾。全方着眼祛除湿邪这一主要病理因素,寒、温兼投,清、燥同施,令湿浊之邪无所躲避。

  麦芽茵陈茶:大麦芽、茵陈各5O克,橘皮25克。

  【功用】疏肝理气,消食退黄;急、慢性肝炎后遗症,症见胸闷,腹部痞胀,食欲不振,肝区胀痛,每因情志抑郁而加重等。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5倍,共研为末。每次用6O~8O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阴虚火旺证不宜服用。

  【按语】急、慢性肝炎后遗症所出现的症候群,隶属中医肝郁气滞证范畴。多因肝郁气滞、脾胃运化失健所致,治疗宜疏肝理气、消食健脾。方中大麦芽属消食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生麦芽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故宜用生品;配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以荡涤余邪;橘皮性味辛温,行气健脾化痰。全方攻补并进,具有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的恢复,调整全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以理气疏肝为主,如阴虚,证见舌红少苔,口干欲饮,甚或盗汗,消瘦,则不宜应用。理气太过,势必使阴虚症状加重。

  利腹水茶:玉米须3O~6O克,冬瓜子15克,赤豆3O克。

  【功用】利尿逐水,解毒调中;肝硬化腹水。症见腹部膨隆,腹水,腹壁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等。

  【制法】先煮赤豆,至糜烂,再入玉米须、冬瓜子煮片刻,取汁置保温瓶中,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病人慎用。

  按语肝主疏泄,可调达脾胃气机,肝病久深,疏泄失职,脾升清失权,土不制水,水湿内聚而成腹水。治宜利尿逐水,因势利导。现代药理报道:玉米须有利尿、降压、降糖等作用,在本方中用作主药,配合冬瓜子、赤豆利尿、解毒、调中、开胃,具有保肝、调节整体机能的作用。本方利尿排水力量峻猛,可与西药利尿剂相媲美。因方中玉米须有降压、降糖的作用,故原有低血压、低血糖的病人慎用。另外在应用本方的时候,宜适当补钾,并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五味子茶:五味子细末3克。

  【功用】益阴生津,降转氨酶;传染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居高不降,口干欲饮,或伴盗汗,湿热症状不显。

  【制法】上药以沸水冲泡,代茶饮服,1日2~3次。

  【宜忌】湿热症状明显者不宜应用。

  【按语】五味子,系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的果实。属收敛药,性味甘、酸、温,无毒。含挥发油、脂肪、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具有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促进新陈代谢,降转氨酶等作用。中医认为该品能补虚劳、强阴益津、止汗、止泄,属于治标药。因其具有酸敛作用,故湿热症状,如黄疸、苔腻等明显者,饮用后反而有恋邪留湿之患。

  灵芝甘草茶:灵芝6克,甘草5克。

  【功用】补益肝气,保肝强身;慢性迁延性肝炎,原有肝炎病毒感染史,持续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反复波动,γ球蛋白正常,肝活检很少见肝细胞坏死。全身症状以神疲、乏力、纳差、腹胀、大便溏薄、心悸、健忘、寐差为主。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4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20~3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慢性活动性肝炎不宜饮用。

  【按语】灵芝属多孔菌科灵芝属,为寄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根部的硬质伞状蕈类,其赤芝、紫芝供药用。性味甘平,无毒。《神农本草经》说它能“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中国药植图鉴》说它“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慢性迁延性肝炎,多属中医虚证范畴,肝、脾、心气俱亏,运化乏力,血不养神,故本方以补益为主,补肝气、益心智、强身体、保真精。现代研究表明,灵芝能保护肝脏,强心,镇静,提高动物的耐缺氧能力等作用。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以黄疸、反复发热、脾、肝肿大、蜘蛛痣等为主。大多起病隐匿,仅有1/3以下病例呈急性发病,肝功能损害严重,常有肝细胞坏死。还可并见腹痛、关节痛、肾炎等肝外表现。多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故不宜单用本方治疗。

  消胆结石茶:炙鸡内金9克,金钱草15克,广郁金10克,京三梭5克。

  【功用】消积化石,疏肝利胆;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反复右上腹部疼痛,牵及右肩背部,每因情志不舒或进食油腻后而诱发、加重。有时因结石梗阻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30~4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宜忌】孕妇忌用。

  【按语】鸡内金是雉科动物鸡砂囊的角质内壁,性平味甘,能消积化滞、宽中健脾。《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祖国医学认为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司,湿热内蕴日久煎熬成石。结石形成以后,阻于胆及胆道,又会加重肝胆疏泄失司。本方以鸡内金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化石之金钱草,疏肝理气活血之郁金,破积化瘀之莪术,共奏消石化积、疏利肝胆之效。因郁金、莪术为活血化瘀药,故孕妇不宜饮用,以免引起流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鸡内金含胃激素、角蛋白等。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运动,加快胃排空等作用。由于增快了胃排空,也相对地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利于去除结石。

  利胆消石茶:金钱草20克,炒黄柏10克,炒枳实9克,大黄5克。

  【功用】清热通腑,利胆消石;胆囊炎、胆石症见右上腹部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厌油腻,大便干结难解,口干苦,舌红苔黄腻,或伴有巩膜、皮肤黄染,甚至皮肤瘙痒。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5倍,共研为末。每次用40~50克,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20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宜食后服用。

  【按语】金钱草系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辛微寒。功能利水通淋,清热解毒,《四川中药志》说它“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黄疸,肺痈”。祖国医学认为肝胆疏泄失司,湿热蕴结日久煎熬成石是胆囊炎、胆石症主要病机,本方以金钱草为主,清利湿热、退黄排石,佐以炒枳实、大黄、黄柏以通腑泻浊,合符“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古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钱草含挥发油、熊果醇、β-谷甾醇、棕榈酸、氨基酸、鞣质、钾盐等,具有利尿、利胆作用。

  茵陈玉米须茶: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O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按语】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司是胆囊炎、胆石症、传染性肝炎的共同病机。本方以王米须、茵陈、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利胆退黄。符合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方中玉米须甘平、无毒,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苦味糖甙、皂甙、生物碱。具有利胆、利尿、止血、降压的作用。茵陈为利湿退黄要药,蒲公英清热解毒,三药相合,相得益彰。因玉米须在方中用量独重,且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故原有低血压、低血糖的病人,应谨慎饮用。

  薏米根茶:薏米根60~90克(鲜品加倍)。

  【功用】驱蛔安脏,利尿退黄;①阻塞性黄疸,尤其胆道蛔虫梗阻者。症见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呈陶土色,上腹部绞痛等。②泌尿系感染。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难尽。③肾炎及非特异性水肿。见下肢水肿,小便不利。

  【制法】上方加水煎至沸腾后15分钟,去滓,取汁约250毫升,置暖水瓶中,随倒随饮。1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按语】薏米属禾本科植物。实、根均可入药,根甘、寒,无毒。含薏苡醇,β、γ-谷甾醇,具有驱蛔安脏、利尿消肿、退黄的作用。民间常用此治疗蛔虫感染、尿路感染、水肿等。因此性寒,故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饮用。

  柴胡疏肝茶:柴胡7克,炒枳壳、制香附各9克,赤芍10克,陈皮6克。

  【功用】疏肝理气,消痞止痛;肝郁气滞证。见两胁肋疼痛,上腹痞胀,嗳气则舒,遇情绪抑郁而加重。也用于肝炎及带状疱疹后两胁肋疼痛,对胆囊炎、胆石症、胃炎疼痛(气滞型)也有一定的疗效。

  【制法】上药以急火煎至沸腾后15分钟,去滓置暖水瓶中,随倒随饮。若肝郁明显,加郁金9克。

  【宜忌】胆囊炎、肝炎、带状疱疹初起恶寒发热,口苦,舌红苔黄者不宜应用。

  【按语】柴胡属发表和解、退热升阳、疏肝解郁药,性味苦、微寒。《滇南木草》说它治“右胁肝气疼痛”。本方从柴胡疏肝饮化裁而来,以柴胡为主药疏肝解郁,配以炒枳壳、香附、陈皮、赤芍以加强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含挥发油、柴胡醇、油酸、亚油酸等多种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病原体及保护肝脏的作用。纵观全方,清热力量不足,故胆囊炎、肝炎、带状疱疹初起恶寒发热等热象明显者不宜饮用。

  绿梅茶:绿萼梅10克,绿茶4克。

  【功用】理气疏肝,和胃止痛;肝胃不和证。证见两胁胀痛,胃脘痞胀疼痛,郁闷不舒,食纳减少等。

  【制法】上方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兑开水再饮。1日1剂。

  【宜忌】阴虚重症不宜饮用。

  【按语】绿萼梅性味甘温,理气止痛,芳香醒脾,古今医家多谓其“理气而不伤阴”。本方以绿萼梅为主药,疏肝理气,和胃、醒脾止痛,少佐绿茶,制约其温性,适用于肝胃气痛证。但阴虚重症见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喜冷饮等亦不宜长期饮用,久用理气之味,必将伤阴耗气。

  玫瑰花茶:玫瑰花10克。

  【功用】疏肝和胃,活血止痛;两胁胀痛或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加重,嗳气则舒,常用于肝炎恢复期及胆囊炎、胆石症发作期的辅助治疗。

  【制法】4~6月间,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或晒干,用时摘除花柄及蒂,每次用1O克,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1日2~3次。

  【宜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弦劲之阴虚火旺证者不宜长期、大量饮服。

  【按语】玫瑰花系蔷薇科植物玫瑰初放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脾经。《本草正义》说“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其主要成份为玫瑰花油,易挥发,故不宜盖闷,以免药效降低。因其性温,虽然大部分方书说它理气而不伤阴,但阴虚重症仍应慎用,或加用橄榄数枚。

  佛手茶:鲜佛手25克,或干品1O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服。

  【功用】疏肝理气,和胃化痰;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牵及两胁,上腹痞胀,恶心呕吐,咳喘咯痰以及胃神经痛。

  【制法】上药切碎,以沸水冲泡,盖闷10分钟,代茶频饮,兑水再饮。1日1剂。

  【宜忌】阴虚见舌红少苔、口干者忌用。

  【按语】佛手含柠檬油素、香叶木甙和橙皮甙,其醇提取物有解痉止痛作用。属芸香科植物,性味辛、苦、酸、温,能行气化痰、醒酒。因此本品对胃炎、胃痉挛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运用时应当注意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脾胃虚寒患者见两胁、胃脘疼痛喜温食,得温后疼痛缓解方可运用。临床报道,佛手可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食物与治疗》用佛手姜汤(佛手、生姜、白糖)治疗肝胃不和证。

  苏木茶:苏木12克。

  【功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①各种肝、胆疾病见胁肋疼痛如针刺样,舌边布紫气或瘀斑瘀点。②胸膜炎恢复期之胸胁疼痛。③肋间神经痛,特别是带状疱疹后遗症。

  【制法】上药切片,用水煎煮至沸腾后,兑开水频饮。 1日1剂。

  【宜忌】虚证见胁肋隐痛,无气滞血瘀征象者不宜应用。

  【按语】苏木又名棕木、赤木,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味甘咸,性平,入心、肝经,擅于行血破瘀,消肿止痛。祖国医学认为刺痛属瘀血疼痛,瘀血阻于经络,脉络不通则痛,本方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切合血瘀疼痛的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苏木的水煎剂对心血管有强力的收缩作用,还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宁等对离体蛙心的毒性。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对多种病菌具有抗菌的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作用显著。因此近代医家常用此治疗心功能衰竭。本方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应用日久易耗气耗血,故虚证疼痛不宜饮用。

  甘松止痛茶:甘松9克,炒白芍12克,沉香曲10克。

  【功用】理气和胃,缓急止痛;肝胃不和,脘腹疼痛,以胀痛为主,喜温拒按,得嗳气及矢气后好转,纳谷不香。

  【制法】上方三药捣碎,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

  【宜忌】气虚血热者忌服。

  【按语】甘松系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为多年生草本。性味甘温。具有理气止痛、理脾开胃之效。《本草汇言》说它“理脾畅胃”、“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含马兜玲烯、甘松酮等多种化学成份,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等。本方以甘松为主药,行气止痛、理脾开胃,配以炒白芍,一动一静,一散一收,缓急行气,佐以沉香曲,降逆和胃。动静相得,至善至美。适用于气滞胃寒型胃脘痛证。全方理气力宏,偏于温热,故气虚血热证不宜饮用。

  甘松止痛茶:甘松9克,炒白芍12克,沉香曲10克。

  【功用】理气和胃,缓急止痛;肝胃不和,脘腹疼痛,以胀痛为主,喜温拒按,得嗳气及矢气后好转,纳谷不香。

  【制法】上方三药捣碎,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

  【宜忌】气虚血热者忌服。

  【按语】甘松系败酱科植物甘松香或宽叶甘松的根茎及根,为多年生草本。性味甘温。具有理气止痛、理脾开胃之效。《本草汇言》说它“理脾畅胃”、“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含马兜玲烯、甘松酮等多种化学成份,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等。本方以甘松为主药,行气止痛、理脾开胃,配以炒白芍,一动一静,一散一收,缓急行气,佐以沉香曲,降逆和胃。动静相得,至善至美。适用于气滞胃寒型胃脘痛证。全方理气力宏,偏于温热,故气虚血热证不宜饮用。

  鲜萹蓄茶:鲜萹蓄1OO克,生姜汁5~6滴。

  【功用】清热利湿,利尿退黄;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小便短赤,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制法】先将鲜蓄捣烂,加凉开水1OO毫升,绞汁,再加生姜汁5~6滴,分2~3次服。1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型胃脘疼痛患者宜饭后服用。

  【按语】萹蓄系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寒。以清热利湿、利尿消炎见长,《本草纲目》说它能“治霍乱、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含萹蓄甙、槲皮甙、α-儿茶精、没食子酸以及生物碱等,具有利尿、抑菌、降血压等作用。祖国医药认为“无湿不成疸”,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本方以萹蓄为主清热利湿、利尿退黄,少佐生姜以防止其苦寒太过,免伤胃败胃之虞

  玉壶茶:人参、天花粉、麦门冬适量。

  【功用】益气生津,降糖止渴;①消渴病,多食、多饮,形体消瘦,乏力,脉虚。②劳伤虚损,久咳虚热,口干舌燥之证。

  【制法】取人参、麦冬、天花粉,以1:2:3的比例,共研粗末,每日用30克,纱布包,置保温瓶中,以沸水300毫升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服,饮完再加开水,以药汁泡尽为止。

  【宜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痛、或下痢、滑泄夹有粘凉者忌服。

  【按语】《仁斋直指方论》原用上药研末为丸治消渴,今以药末煎水,改为药茶,颇为实用方便。人参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在此以小剂量常饮,对诸虚不足、年老体衰者有调补气血、宁心安神、增进饮食、恢复体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人参可降低血糖、尿糖,并能改善糖尿病人的全身虚弱症状,对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故对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作出据《中医药信息》报导,国内学者研制的新型降糖剂如“消渴平片”、“消渴降糖片”等均选用本方三味。人参品种的选择,阳虚明显者,可用红参或别直参;酷暑季节可选西洋参。还需注意:服人参时不可同时食萝卜,茶叶亦在禁忌之列。

  利胆消炎茶:柴胡、广郁金各9克,炒黄柏1O克,青皮、陈皮各7克。

  【功用】疏肝解郁,清热利胆;胆囊炎。右胁痛或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纳差,厌油腻,恶心呕吐,口干苦,或伴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40~5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频频饮服。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证慎用。

  【按语】肝胆同主疏泄,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失疏泄,故右胁或上腹疼痛,湿热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健,则纳差、恶心呕吐、口干苦。本方以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加郁金、青皮、陈皮理气活血止痛功力倍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降,令湿热无所避。纵观全方辛苦合化,着眼中焦,切合病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如见上腹部疼痛,喜温喜按,则不宜服用本方,因为本方偏于苦寒。现代药理报道柴胡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