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地名对照(五)

 月夕雨 2012-06-10
兖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鲁西南及豫东地区。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南朝宋移瑕丘(今兖州)。唐兖州仅有今兖州、济宁等几个县市。明清为兖州府。府治时名滋阳。
  庙街--在黑龙江口北岸。1850年,俄筑寨称尼古拉耶夫斯克,1858年《瑷珲条约》为俄割占。
  怯绿连河--即驴驹河或龙居河,今译克鲁伦河,自蒙古国大肯特山东南,直至我国呼伦湖,长三千余里。
  怛罗斯--“怛”作“恒”者误,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唐高仙芝在此为大食所败,被俘士兵传造纸术至中亚细亚。
  郑--西周末郑国始封,在今陕西华县东,后东迁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州--隋初置郑州,治成皋,唐迁管城,即今郑州。
  单父--在今山东单县,春秋属鲁,秦置县。五代后唐为单州治所,明改单县。
  单子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
  单于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统漠南突厥部落。
  河中--①唐河中府在今晋西南,原为蒲州,治河东(今永济县蒲州镇)。又为方镇,后期号护国军。②西域地名的河中府指今苏联撒马尔罕。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度府,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东--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⑧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河北--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东路改治河间府(今河间)。⑧192S年,国民党啤府改直隶为河北省。
  河外--见“河内”,又秦人以河东为河外,因秦、晋各以自己的一方为内。
  河西--汉唐以来一般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唐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武威)。
  河州--前凉分凉州置河州,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唐后期属吐蕃。宋熙宁复置。明清或为卫,或为州。民国为导河县。
  河阳--汉河阳县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县南。金移至今县。明初撤销,并入孟州。历代都洛阳者,常以河阳为重镇。北魏筑三城,北中城在北岸,中禅城在黄河中沙洲上,南城在南岸。唐后期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以镇之。
  河阴--唐在今荥阳北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元明县治屡迁,均在今荥阳东北。清乾隆时并入荥泽。民国复置,后又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
  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
  河南--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⑧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河桥--古代黄河桥屡见记载。最早为战国秦昭襄王时建筑的蒲津桥,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间。最著名者为晋杜预在富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西北)所建浮桥。北宋时尚存。
  河朔--指黄河以北。
  河源--隋置河源郡,治亦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本吐谷浑地。隋末仍入吐谷浑。唐置河源军,治今西宁东南,后为吐蕃所有。
  河西务--天津市武清西北北运河西岸集镇。元在此接运海运漕粮。
  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与雅砻江相会后的一段。
  泸州--今四川泸州。南朝梁置,治所初名江阳,即今泸州。
  油口--亦壁战后,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油口,在今湖北公安北,为古油水入长江之口。油水,今松溪县以上名界溪河。公安县境之河已淤塞。
  泗口--即清口,古泅水在此入淮,在今江苏清江西南。
  泗水--①古泅水长一千数百里,为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起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向西至今兖州后,向南至今济宁市东的鲁桥镇,再循今运河南下,穿过今南阳湖,由今昭阳湖西继续向南到今徐州东北,再从现存的淤黄河故道东南下,至清江市附近入淮河。鲁桥以上的泗河至今仍存,以下则面目全非。徐州以下一段,金代被黄河所夺,黄河于清咸丰间北迁后,这段河道完全淤废,故古泅水的下游不复存在。鲁桥到徐州段,即古泅水中游,元明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而且在明隆庆、万历以后,这段运河的河道移到昭阳湖、微山湖以东,原来的泗水中游水源断绝,从南阳镇(在鲁桥镇西南,位于南阳湖和昭阳湖的分界点上)到徐州一段,完全变成了平地。②秦有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汉改沛郡。
  泗州一一北周末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乾隆时移治今泗县。民国度州。现属安徽。
  泌阳--唐天宝时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即今河南唐河。
  泓--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败绩。故河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古涣水支流。
  泽州--隋改建州为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东北,唐移晋城。唐中叶后置泽潞(昭义军)节度使,潞指潞州,今山西长治。
  泾原--①唐后期方镇有泾原(彰义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②宋有泾原路,从陕西路析出,治渭州(今甘肃平凉)。金废。
  泾惠渠--汉武帝时开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唐以后废。1930-1935年,水利家李仪祉主持改建,定名泾惠渠。
  宝庆--南宋、明、清以今湖南邵阳为治所的宝庆府(元为路),宋宝庆元年(1225年)自邵州升置。民国废。
  定州--北魏改安州为定州,北齐改其治所卢奴为安喜县,即今河北定县。北宋末定州为中山府。明改定州。
  定襄--汉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隋曾以云州为定襄郡。
  定军山--在陕西勉县西南。诸葛亮葬此。
  宕渠--汉末刘备分巴西郡置宕渠郡,治宕渠,在今四川渠县东北。隋宕渠郡即渠州。
  宜州--①南朝梁所置,在今鄂西沿江,治夷陵(今宜昌西北)。②唐所置,在今广西宜山一带。⑧辽末所置,在今辽宁义县,金改为义州。
  宜昌--清雍正末升夷陵州为宜昌府,治东湖,即今宜昌。民国废府,以府治为宜昌县。今有宜昌市、宜昌县。
  官渡--在今东北,为古官渡水渡口。
  宛平--1012年,辽改幽都县为宛平县,与析津同为辽南京析津府治所。自此北京城垣位置虽有变化,宛平均在城之西部。1928年移宛平于芦沟桥。1952年并入北京丰台区。
  宛县一-本战国楚邑,秦置宛县,在今河南南阳。
  宛陵--宣城(今属安徽)在隋以前名宛陵。
  郓州一-隋置,治万安(今郓城东)。唐治所在须昌(今东平西北)。宋治须城(今东平),宣和时升为东平府。
  房陵--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
  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古为一湖,元分为三湖,今有两湖,与汉居延泽位置或有出入。
  肃州--今甘肃酒泉旧名肃州,始于隋朝。
  建业--212年孙权始以今南京为建业。西晋灭吴,用旧名株陵,既而分为秣陵、建业。西晋末,避愍帝讳改建康。
  建宁--①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南朝梁末废。②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治建安(今福建建瓯)。元为路。明又为府。民国废。
  建州--①唐置,治建安,辖闽江上游一带。②契丹有建州,治永霸(今朝阳西南)。明初废。
  建安--今福建建瓯,东汉末分侯官县置。孙吴分会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县为治所。福建与浙江分治始此。以后建安郡渐缩小为今福建西北部。隋唐以闽州、建州为建安郡。
  建昌--①宋于今江西南城置建昌军。元为路。明清为建昌府。民国废府。②今四川西昌一带,南诏蒙氏置建昌府。元为路。明置卫,改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改宁远府。
  建康-一①即今南京,见名城专条。⑧前凉建康郡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唐武则天时,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地入吐蕃。
  建州卫--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在今吉林市东南,以阿哈出(李思诚)为指挥使。八年至十年间,再在今吉林珲春与朝鲜庆源、会宁一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以后两部迁至今辽宁新宾县境。正统七年(1442年),明增置建州右卫,以猛哥弟范察为指挥使,猛哥子董山继左卫任。
  陕甲--作为大行政区,始于北宋陕西路,所辖不包括今秦岭以南的陕南,而包有今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山西、河南各一小部。熙宁时分为永兴军路、秦风路。
  陕州--北魏置,治陕县(今陕县),包有今三门峡市等地。民国废州,以本州为县。
  陕西三边一一明陕西三边指延绥(榆林)、宁夏、甘肃三镇。主官官名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姑苏--苏州别称,市西南有姑苏山(胥台山),春秋吴王阖闾在山上筑有姑苏台。
  姑孰--东晋在今安徽当涂筑缄名姑孰,又名南洲。
  姑臧--即今甘肃武威,汉置。迭为汉武威郡、魏晋凉州治所,前、后、南、北四凉都城,唐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
  始兴--孙吴分桂阳郡置始兴郡,治曲江(今韶关南),辖今粤北地区。隋废。唐为韶州始兴郡。
  始安--孙吴分零陵置始安郡,治始安县(今桂林,汉置县)。隋废。唐为桂州始安郡。始安县于唐初改临桂。
  迦师城一-唐疏勒镇驻迦师城,在今新疆喀什市。
  参合陂一-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后燕慕容宝攻北魏,在此大败。
  孤竹--商周古国,在今河北卢龙南。
  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周亚夫屯兵处。
  绍兴--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并府治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
  孟州--唐置,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金移治至今县地。明降孟州为孟县。
  孟津--今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古为黄河重要渡口。
  孟渚--古薮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唐时周围尚达五十里。金元后因黄河冲决湮废。
  孟养一-明土司孟养在今缅甸孟养。清乾隆后属缅甸。
  孟密--明土司,万历间入缅甸,清初一度内属。
  甾川--西汉吴楚七国之一,治剧(今山东寿光南)。
  沓中一-蜀汉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承天--①明世宗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清为安陆府。②郑成功以今台南市为治所,置承天府,辖台、澎等岛,相当于今台湾省。郑经改东宁省。
  承德--清有二承德。一为县,即今沈阳,为奉天府治。一即今河北承德。雍正改热河直隶厅为承德直隶州,乾隆初年改热河厅,后期改承德府。民国废府,以府洽为承德县,为热河特别区域、热河省省会。今为河北承德市。
  函谷关--战国秦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置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移关址于今新安东,于原函谷关地置弘农县。新函谷关废于曹魏时。
  春明--都城的别称,因唐长安城东面正门春明门得名。
  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旧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此江,其实并无其事,上海亦非黄歇封地。
  贰师城--古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
  城父--古城父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亦称“夷”,先为陈地,后入楚,汉置县。南朝宋并入浚仪,隋改浚仪为城父。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复原名。明废。
  城阻--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城颍--春秋郑城颍在今河南襄城东北。
  城濮--晋文公破楚子玉处,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旧陈留附近。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
  项县--在今河南沈丘。古项国,秦置县。隋改名项城。明移项城于沈丘西南,仍以故地为沈丘县。今项城则在沈丘西北。
  胡里改--金代地名,在今黑龙江依兰。徽、钦二宗囚处。
  柘县--秦汉魏有此县,在今河南柘城北。
  柘林--①西魏北周有柘林,先为郡,后为县,在今河南唐河西南。②上海市奉贤县南有柘林镇,明倭寇曾屯此。
  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曾为商代国都。
  相州--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移今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金为彰德府。
  相国寺--河南开封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建。唐宋均扩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重修。
  柏人--汉柏人县在今河北隆尧西。
  柏举--楚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
  柏海--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赞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
  柳中--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班勇驻此。
  柳州--唐改南昆州置,治马平(今柳州)。明清有柳州府。
  柳林--在今北京市通县南。元末毛贵军进至此地。
  柳城--西汉柳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南。北魏并入龙城县。隋改龙城为龙山,再改为柳城,在今朝阳。辽为兴中县。
  柳条边--清顺治至康熙时陆续建成,用柳条筑篱,禁止边内人民越篱采参放牧.分老边、新边。老边从今辽宁凤城南,北经新宾、开原,向西南到山海关。新边从开原向东北至今吉林市北。
  抱罕--古袍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向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
  栎阳--秦汉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
  树敦城--吐谷浑旧都,在今青海西宁西北。
  荆--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得名。
  荆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
  荆南--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
  荆湖--宋荆湖路治江陵,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
  荆溪--清雍正分宜兴置荆溪,同城而治。民国合并。
  荆紫关--在河南浙川县西。
  勃海郡--汉勃(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天津市及冀、鲁一部。东汉治南皮(今县东北)。隋为沧州勃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今沧州市所在地在汉勃海郡中,而在隋沧州勃海郡界外。
  勃利州--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勃律--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
  南山--汉长安在秦岭以北,故称秦岭终南为南山。张骞穿过河西走廊,称南面之山为南山,即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南宁--唐南宁州在今云南曲靖一带,元亦曾以曲靖为南宁州。今广西南宁,唐为邕州宜化县。元后期改邕州路为南宁路。明为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城为邕宁县。今有南宁市、邕宁县。
  南安--①汉末曾改汉阳郡(公元74年以前为天水郡)为南安郡。隋废。②宋分虔州置南安军,治大庾(今为大余)。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南阳--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南京--①唐肃宗时一度号成都为南京.②渤海有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境内。⑧辽先以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而以幽州为南京析津府。④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⑤金先以平州为南京,旋废。后以开封为南京。⑥明成祖迁都北京,乃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清为江宁府,习称南京。民国亦然。1927年始以南京为正式地名。
  南都--①东汉称南阳郡治宛为南都。②唐肃宗时曾以江陵府为南都。⑧南唐在北宋初曾以南昌为南都。④明人常称南京为南都。
  南徐--南朝宋在京口(今镇江)置南徐州,辖地本在江北,后改为江南。
  南笼--今贵州安龙,清代曾名南笼。
  南康--晋南康郡治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后移赣县(今赣州)。隋唐为虔州南康郡。此为赣南之南康。宋于赣北置南康军,治星子。元为路,明曾称西宁府,后仍为南康府。民国废府。
  南剑--宋于福建置南剑州,治南平。元为延牢路。
  南兖--南朝宋改东晋侨置的兖州为南兖州,先治京口,后移广陵(今扬州西北),辖地在淮南。北魏也有南兖州,治涡阳(今安徽蒙城)。后郡境变动,治小黄(今毫县),在旧南兖的西北面。北周改为毫州。
  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隋南郡即荆州。
  南海--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南越--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越”亦作“粤”。秦在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汉之际,龙川令赵佗据其地,为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
  南兰陵--南朝宋有南兰陵郡,治今江苏常州西北。
  南运河--清代称从天津到临清的一段运河(卫河)为南运河,天津以北(白河)为北运河。
  草桥关--在今河北高阳东。五代后晋时入契丹,周世宗复取其地。
  荥阳--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荥泽--今郑州西北有旧荣泽县,隋改广武县置,明中叶曾稍南移。1931年废。
  药杀水--中亚锡尔河的古名。
  赵州--北齐改殷州置,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唐移平棘,即今赵县。明省平棘入州。民国以本州为赵县。
  赵城--隋置赵城县。1954年与洪洞合并。今为山西洪洞县北的赵城镇。
  赵郡--汉赵国在今河北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
  硐州--今作硇洲或匈州,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的岛屿。宋末,帝昰、帝昺曾驻此。
  咸平--辽置咸平县,在今辽宁开原东北。辽咸州,金咸州路、咸平府,均以此为治所。元复为咸平县。明改开原。
  咸阳--秦咸阳在今咸阳东北二十里。唐再置咸阳县,在今咸阳东,明移至今县。
  轵关--轵道的关隘,见“太行八陉”。北齐曾在此筑长缄二百里。
  临川--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设临川郡。本治南城(今南城东南),晋治临汝(今抚州西)。隋唐为抚州临川郡。
  临邛--秦置县,在今四川邛崃。西魏在其地置临邛郡。隋有雅州临邛郡。唐析雅州,另置邛州临邛郡(雅州为卢山郡),宋为邛州,治所在临邛。
  临江--①今四川忠县,汉为临江县。明初将县并入忠州。②东晋曾在今江苏如皋南置临江县,北周废。⑧今江西清江县西临江镇,宋于此设临江军,辖今清江等县。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临安--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临汾一一汉置临汾县,在今山西新绛东北,北齐并人太平县。隋再置临汾,在今市。隋为晋州临汾郡治所。唐改临汾郡为平阳郡。
  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从东汉到北魏,为安定郡、泾州治所。西魏废县。隋复置,在今镇原。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蒙古并入镇原州。
  临城一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发生土匪孙美瑶劫火车巨案。
  临洮--今甘肃岷县,古名临洮,秦置,西魏与隋末都曾暂改溢乐。秦长城西端在此。
  临晋--战国秦汉的临晋在今陕西大荔东旧朝邑县东南。东汉末移今大荔。晋改大荔。北魏仍为临晋,又改华阴。西魏为华州(改同州)治所。
  临海--孙吴分会稽所置郡,治临海(今属浙江)。隋唐为台州临海郡。
  临茁--“茁”亦作“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西周、春秋、战国齐都。初名营丘。子城周十里,大城四十里。
  临湘--从秦至隋,今长沙为临湘县。隋改长沙。
  临潢--西拉木伦河古名潢水,契丹上京临潢府即因而得名。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
  临濠一一元曾改濠州为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明初为中都,旋改凤阳府,治凤阳。
  临晋关--蒲津渡口要隘,战国魏筑关,在今陕西大荔东。后有蒲津关、蒲关、大庆关等名。
  临渝关--即渝关(山海关)。
  哈拉和卓--约元明之际所建城堡,在今吐鲁番东南六十里,堡之西南有汉唐高昌城故址。
  峡州--北周改拓州置,在长江三峡之口,治夷陵,辖今宜昌等地。明为夷陵州,即今宜昌。
  峡路--宋分西川路置,治兴元府(今汉中)。后又分为利州、夔州二路。
  蛲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绕此关进至蓝田南。
  峥嵘洲--在今湖北黄冈西北长江中的沙洲。东晋刘毅破桓玄处。
  昭义--唐昭义军领泽、潞、磁、邢、铭等州,参“泽州”。
  昭文--清雍正分江苏常热置昭文,取昭明太子读书处之意,民国仍并入常熟。
  昭关--春秋时吴楚间要隘,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小岘山,其地两山对峙。传为伍子胥入吴所经。
  昭陵--唐太宗墓称昭陵,在陕西醴泉东北五十里九峻山。又清太宗(皇太极)墓亦称昭陵,在沈阳北郊。
  昭君墓--即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以南。
  昭莫多--蒙古语树木。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清军破噶尔丹处。
  毗沙--唐在于阗国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
  毗陵--春秋吴季札封地延陵,汉置毗陵县(今江苏常州)。晋置毗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丹徒镇)。后郡与县均改名晋陵。隋唐为常州毗障郡。
  郢--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即今江陵西北纪南城,至前278年,秦白起破郢,为楚都四百余年。中间昭王一度迁若,惠王迁鄢,均暂时性质。但二地因而亦称为郢,江陵之郢亦称纪郢,以相区别。其后楚迁陈,迁巨阳,迁寿春,均称为郢。
  郢州--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南朝宋从荆、湘、江、豫四州析置。隋灭陈,改为鄂州。另一郢州以今钟祥为治所,西魏始置。故在隋统一前的数十年间,两郢州并存,相去亦不远。钟祥的郢州,元升安陆府。
  郧--春秋时有郧国,在湖北安陆或郧县,为楚所灭。
  郧阳--明成化时分襄阳府置郧阳府,治郧县。时在荆襄流民起义失败后,明政府在流民群集处增设府县,以加强统治。民国废府。
  贵乡--前燕曾置贵乡郡,东魏于其地分馆陶县置贵乡县,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五伏后唐改广晋,后汉改大名。
  贵阳--明隆庆间改程番府置贵阳府。民国废府。
  贵德--辽有贵德州,治贵德,在今辽宁抚顺北。蒙古废。
  贵霜王国--大月氏贵霜翕侯丘就劫于公元一世纪上半期创立,至二世纪前期迦腻色迦时,成为中亚大国,北起花刺子模,东南有印度半岛西北部,都城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后渐衰,五世纪为恹哒所灭。
  显州--辽在今辽宁北镇一带置显州,治奉先(今北镇西南)。金升广宁府。
  昱岭--今浙江临安县西部天日山要隘,有昱岭关。
  思南--明土司,后置府,治所在今贵州思南。民国废府。
  思恩--唐有思思州,明置府,治所在今广西武鸣北旧思恩。民国初改武鸣府,旋即废府。
  幽州--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海河以北的天津市等。其后缩小。唐又为方镇,见“范阳”。契丹为南京幽都府。
  幽蓟十六州--北宋末又称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割给契丹之地,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十六州为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
  科布多--科布多城,原在科布多河畔,1730年筑成。1763年迁布扬图河畔,现为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1761年,乾隆派参赞大臣驻科布多,统辖阿尔泰山南北麓厄鲁特蒙古及阿尔泰、阿尔泰诺尔两乌梁海部落,受
  驻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将军节制。科布多遂为政区名称。两乌梁海被俄割占大部后,清廷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统率阿尔泰乌梁海的剩余部分(民国并入新疆)。1912年,科布多厄鲁特亦为受俄国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所占。
  钟离--秦以楚邑置县名钟离,在今凤阳东北。晋于此置郡,亦名钟离。隋唐为濠州钟离郡;参见“临濠”。
  钦州--今广西钦州,隋始有此名,治钦江,在今钦州东北。宋移治安远,即今钦州。明废安选入州。民国度州,州治为钦县。今为钦州县。原属广东,1965年划归广西。

复州--①北周置,治建兴(今湖北沔阳,隋改今名),唐后期移竟陵(今天门)。南末后期再移沔阳。元为沔阳府。②辽复州治在今辽宁复县东北,辖今复县地。蒙古废。
  香山一一①洛阳龙门山东之香山,唐白居易居此。②北京西郊西山有香山,主峰鬼见愁;⑧南宋绍兴末分东莞县置香山县,1925年改中山县。
  重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恭州为重庆府,治巴县(今重庆市)。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府治为巴县。1927年设重庆特别市,后改普通市。
  保宁一一元升阆州为保宁府,治阆中(今属四川)。民国废府。
  保安--宋以延州永康镇置保安军,即今陕西志丹。
  保定--元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治清苑,即今保定。明仍为府,辖境小于元时。民国废府。府治为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保德--宋改定羌军为保德军,金为州;即今陕西保德。
  信州--①南朝梁置信州,治鱼腹(今奉节东)。唐改夔州。②唐乾元时以上饶《今属江西>为治所,置信州。元为路;元末,朱元璋升为广信府。民国废府。
  信安一一①隋改端州为信安郡,治高要(今属广东)。唐仍为端州,②宋澶渊之盟后;改破虏军为信安军,在今河北霸县东北信安镇。金改为县。
  信都--①秦在今河北邢台西南置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②汉在今河北冀县置信都县。又置信都国,后改广川国、信都郡。隋唐为冀州信都郡。这些郡(国)都治信都县。明撤销信都县,并入冀州。
  侯官--福建旧有侯官县,治今福州。“侯”本为“侯”,汉曾在此置候官。西晋因置此县。隋改闽县。唐又分出,后与闽县同城。民国并为闽侯县。
  顺天--明建都北京后,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治大兴、宛平(今北京市)。清中叶后辖境略小。1914年始废。改为京兆地方。
  顺庆--南宋后期升果州为顺庆府,治南充(今属四川)。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顺昌一一宋政和间升颍州为顺昌府,治汝阴,即今安徽阜阳。金仍为颍州。
  顺德一一元初升邢州为顺德府,旋为路,治邢台(今属河北)。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皇都一一契丹上京初建时称皇都,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
  泉州一一①西汉至北魏前期,在今天津武清西南,有泉州县。②隋灭陈后,改丰州为泉州,包括今福建全省,以后唐分建数州,辖境缩小。景云二年(711年)改原泉州为闽州,辖闽江下游地;而于晋江县(今泉州)另置泉州。宋元泉州辖晋江流域,并及金门、厦门、澎湖群岛等地。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