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凹凸甲乙 2012-06-10
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重庆市城口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http://ck.cq.gov.cn   2012年3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林旭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努力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日益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劳动成本的提高、对资源消耗的管控、市场需求的弱化,都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增幅的下降,并最终进入到一个平稳运行期。所谓平稳运行,既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常态,也是多数发达国家早已进入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诸多因素予以保证,其中包括良好的国家政治、法制环境、民生福利、教育水平、国防安全和科技创新力。而这一切的根本保证都来自于国家的一种内力,这就是文化。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艺术工作并致力于公共外交的文化工作者,我想就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在这里谈几点看法。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前提是卓有成效的本土文化普及

  要成功地向外部介绍一种文化,传播者首先要熟悉和热爱自身的文化,但目前我们的文化在本土传播方面明显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深谙传统文化的学者和传播者。

  多年以来,我国的境外文化传播模式存在着思路、品种和手法上的“三个单一”问题。我们能够向世界提供的往往是武术、杂技、舞狮、方块字、唐装汉服等文化视觉感受,传播形式流于概念化和表层化,难以企及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尝试把易经、诗词、风水学等传统文化符号介绍到国外,但同样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传播效应,最多让外国人觉得好看、热闹,留下的影响无非是:中国人能打,中国人手巧,中国人耍杂一绝,中国人思想深奥,仅此而已。

  很多人把上述的“三个单一”归结为手法和思路上的问题,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存在着密切关联。

  要成功地向外部介绍一种文化,传播者首先要熟悉和热爱自身的文化,但目前我们的文化在本土传播方面明显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深谙传统文化的学者和传播者。国内某网站曾做过一个有上万人参与的民意调查,其中有近70%的网友表示他们是通过自学来了解民族文化的,这一事实反映出了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薄弱。文化在本土推广尚且如此,国际传播就更难有效展开了。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会加快我国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上的节奏,同时也难免使得一些文化行为被急功近利的动机所左右。功利地对待文化,必然导致文化研学的肤浅,而文化研学的肤浅,又必然导致文化交流的肤浅。

  当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明显带有着功利的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在侧重于“应试”和“谋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往往会比较重视外语以及有助于谋生的实用类科目的教育,而忽略了与道德、情操、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的国学教育。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财富,需要广大民众熟悉它、亲近它、发展它。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制定在国内普及国学的长期战略和周密计划,需要建立由政府和民间共同促进的专门机构,还需要建设起一支深谙国学、能够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化语境、致力于传统文化在国内普及的人才队伍。总之,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先要喜欢;要教授别人,自己要先悟透;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