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库门里弄

 楼兰映画 2012-06-11
第一节 石库门里弄住宅

       

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它是在里弄木板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这种住宅的正面大门一般采用花岗石或宁波红石(砂岩)作门框,配上两扇黑漆厚木大门,一副铜环或铁环,门宽约1.4米,门高约2.8米,门头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长方形或半圆形凹凸花纹,人们称这种住宅为石库门住宅。

石库门住宅最显著的特点是,群体布局紧凑,相互毗连,成片纵向或横向排列,其单体平面及结构则是继承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形式,它比四合院占地省,又比欧美式洋房造价低。最初,这种住宅出现于英租界,即今黄浦江以西,河南路以东,延安东路以北,北京东路以南地带,其后流传于上海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几乎遍布全市大小弄堂,成为上海民居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这类住宅达20万幢以上。

石库门里弄住宅分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两类,老式石库门中又分早期和后期两种。

一、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清同治八年至宣统二年(1869~1910年)是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兴盛时期。当时,里弄的规模不大,一般在10个或20个单元之间,总平面布置采用横向或纵向联列组合,弄的布局极似江南城镇住宅的“避弄”,住宅的平面布置为双开间一厢房或三开间二厢房。大门的位置在房屋的中轴线上,大门入口处有一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天井,主屋正中为客堂,左右为厢房或次间,客堂后面设横向楼梯,往后为长方形天井,最后为单层灶披间。住宅前部为二层,后部为一层。石库门围墙较高,仅略低于厢房的屋檐。山墙用马头山墙、观音兜山墙和荷叶山墙,外墙为土窑砖,刷纸筋石灰。大门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或弧形凹凸花纹,客堂地坪铺方砖或木地板,客堂前装六扇或八扇落地长窗。住宅为砖木结构,立帖式,混凝土做基础,上砌砖柱墩、石鼓墩,五柱落地,楼搁栅用杉木,上铺杉木板,屋盖桁条,上铺砖望板和蝴蝶瓦。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上海解放以后,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大都已拆除翻建。据历史资料记载,最早出现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建造在宝善街(今广东路)286—300弄的公顺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造在宽克路(今宁波路)120弄的兴仁里;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建造在厦门路137弄及苏州路(今浙江中路)559-609弄的洪德里;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在大马路新大马头街(今中山南路)482弄的棉阳里、496弄的吉祥里、六大马头(今豆市街)119弄的敦仁里;有民国3年(1914年)建造在汉口路271弄及河南中路271弄的兆福里等。

兴仁里

位于北京东路以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以东,由一条南北向的主弄和四条东西向的支弄组成,三面出口,通道系用长石料铺砌。主弄在宽克路(今宁波路)120弄,弄长107.5米。全里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

该里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英租界建造最早的里弄之一。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附图中,已经标有该里。兴仁里建有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房屋24幢,里弄内30个单元,是三开间二厢及五开间二厢,四合院型的二层楼房联排格局,沿街店铺27个单元,为单开间住宅。共计建筑面积9157平方米。

[兴仁里住宅平面图]

兴仁里以钱庄多而闻名,弄内有大小钱庄20家,仅宁波方家经营的就有安康、安裕、赓裕3家,其中安康钱庄从同治九年就创建于该弄26号内。1949年上海解放后钱庄及商号相继歇业,该里逐渐成为居民住宅区。1980年原有房屋拆除,重建成混合结构六层住宅楼11幢,配有煤气、卫生等生活设施。沿河南中路、北京东路、宁波路的街面房屋底层辟为商店。

兆福里

坐落在汉口路与河南路(今河南中路)转角处,总弄进口为汉口路271弄,支弄进口为河南中路271弄,占地4300平方米。建造于民国3年(1914年),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共36个单元。该里建有沿街底层店铺住宅24个单元,其中2个过街楼。弄内建有三开间二厢的住宅9个单元,五开间二厢的住宅3个单元,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

兆福里是较典型的早期石库门多开间住宅之一。主通道长59米,宽3.5米。房屋高大,天井宽阔,用料粗壮,天井地坪及厢房间矮墙,均用红色或青色石灰岩、砂岩石料制作。正屋后面有狭长后天井,厨房上有木晒台、山墙出顶,采用排风墙形式。尽管房屋目前有些已被搭没,有些已被拆除,有些在修理中作了改动,但从建筑总体,还保持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格局。1987年经过大修,房屋破漏情况有所改善。

[兆福里]

二、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8年(1910~1919年),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兴盛。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在总体布置、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装饰方面较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有所改进。住宅的总体排列比较整齐,狭窄的弄堂适当放宽;单体设计由原来的三开间二厢房变为单开间或双开间一厢房,后天井的面积缩小,并把横向改为纵向,住宅的通风、采光条件稍有改善,又能丰富后天井立面的外观。在栏杆、门窗、扶梯、柱头、发券等装饰方面开始采用西方建筑细部处理手法,石库门门头采用半圆形或三角形,以后又采用长方形山花装饰,栏杆开始用铸铁或熟铁做成花纹,楼搁栅由杉木改用洋松,楼板铺洋松企口板,屋面沿口做封檐板及白铁落水管。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现存的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20世纪初建造在河南路(今河南中路)80弄、广东路237弄和东棋盘街60弄的昌兴里。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造在西江路(今淮海中路)与麦赛尔蒂罗路(今兴安路)、贝勒路(今黄陂南路)与马浪路(今马当路)之间的宝康里。有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1910~1912年)建造在长浜路(今延安中路)1238、1256弄的慈厚南里。有清宣统三年至民国5年(1911~1916年)建造在望志路110弄(今兴业路80弄)、贝勒路(今黄陂南路)374弄的树德北里。有民国3年(1914年)建造在新闸路568-638弄、大田路(今大通路)464-546弄(双)、463-553弄(单)、西苏州路(今南苏州路)1463-1497号的斯文里。有民国4年建造在大马路(今南京东路)799弄的大庆里等。

[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

斯文里

坐落在苏州南路以南,新闸路以北,大田路两侧。以路为界,分称东、西斯文里。该里设有20条东西横向的通道,东侧12条通道坐东朝西,西侧8条通道坐西朝东,通道口分别通向大田路。合计占地面积4.66万平方米。

该处原是一片野草丛生的坟地。后被辟为广肇山庄。民国3年(1914年)由英籍犹太人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得基地,于同年至民国9年(1920年)由英商新康洋行陆续建成砖木结构,二、三层楼石库门里弄住宅39排(幢),706个单元。其中东斯文里21排(幢),388个单元,始建于民国3年,西斯文里18排(幢),318个单元,始建于民国7年。东、西斯文里的建筑面积合计为4.8万平方米。是上海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规模最大的里弄。

该里弄总体布置由沿街房屋和弄内房屋构成,排列比较整齐。街面房屋沿街坊周边建造,弄内房屋采用联排式布局。东斯文里依地形建造21排房屋,每排17~24个单元;西斯文里建造18排房屋,每排16~23个单元。弄内联排式房屋西端与沿街房屋之间的主通道,宽5米,通道出入口沿街房屋为过街楼,通往各联排房屋的支弄,宽约4米。

斯文里的住宅单体设计,能适应小型家庭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需要。平面布置多数为单开间,少数为二开间一厢房。住宅开间宽3.5米左右,进深13.5米左右。底层客堂间和厢房约23平方米,二楼为相同面积的卧室。辅助用房灶披间上面设亭子间及晒台。后天井采用纵向布置,面积约3平方米,并使毗邻住宅后天井两两相对,形成较大空间,借以改善辅助用房的通风和采光。晒台的地坪及过梁等采用混凝土材料。无卫生设施。

斯文里建成初期租赁者甚少,因当时该地段偏僻,又嫌其房屋建于乱坟之上。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杨浦、虹口、闸北等地居民纷纷南迁“租界”,东、西斯文里旋即成为人口密集的地区。上海解放后,经过整治,该里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原已相当拥挤的住房更为拥挤,历史悠久的后期石库门住宅则显得更加陈旧。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市人民政府拟定了改造计划,正分期实施。

[斯文里]

大庆里

位于南京东路与九江路、西藏中路与云南中路之间的方形基地上,总体布置规则整齐,由一条总弄、两条支弄组成,总弄南北贯通全里,北口设在南京东路799弄,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相望,弄长95米,宽4米。另有云南中路341、371两条东西向支弄,连通各排房屋。

[大庆里住宅平面图]

大庆里前身叫恒庆里,民国4年(1915年)重新翻造,建成砖木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39幢,建筑面积10156平方米,并更名大庆里。该里由三开间二厢房联排组成,厢房进深大,均有前后厢房之分。主屋二层,后面次屋一层,顶上为晒台,次屋夹在两侧后厢房之间,次屋与横向楼梯间之间用天井相隔,天井宽度为一个开间,取消了主屋后部独立的平房次屋,住宅在栏杆、门窗、扶梯、柱头、百叶窗、牛腿、砧砌发券等局部装饰,模仿西洋建筑细部处理手法。该里沿南京东路、西藏中路和云南中路都是铺面商店。弄内房屋整齐,注意朝向,通道宽阔。业主翻造时特意在西藏中路380号楼上加筑高台亭一座,高台亭因年久失修,于1954年拆除。

大庆里地处闹市中心,房租昂贵,原住户中大多是收入较高者。上海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大庆里由房管部门管理。该里房屋于1995年经土地批租拆除。

第二节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民国8~19年(1919~1930年),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盛行。其时,上海一方面人口已增至200万,住房更加紧缺;另一方面那种独立的封闭式早期石库门住宅已不适应大家庭日益解体的需求,因而,促使里弄住宅在建筑设计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亦称改良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它既保持了原有石库门里弄住宅形式,又逐渐采用混凝土结构和新颖建筑材料。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规模较前扩大,有的纵横成片,形成街坊;弄堂宽度由3米放宽到4米以上,支弄一般在3米。房屋层高开始降低,楼层由二层增至三层,后披屋改为二层,底层作灶间,上层为亭子间。楼梯坡度较前平坦,围墙高度由5米降低为4米;室内生活设施日臻完善,开始装有卫生设备。房屋造型改用人字屋架和人字山墙,上做水泥压顶;外墙不用纸筋石灰粉刷,改为清水墙面。石库门的框柱由原来的石料改为錾假石、汰石子等材料,房屋结构大多采用砖墙承重,以代替立帖结构承重,摒弃花门兜、马头山墙的传统方法(见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插图)。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总体布置比以前更注意朝向,一般都朝南,呈横向联列,以改善通风和采光条件。单体布置由原来的三开间二厢房改为单开间或双开间一厢房,民国19年以后,又出现间半式的住宅。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现存的典型较多。其中有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造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567弄的铭德里(今汉阳里),有民国9年建造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358弄的尚贤坊;有民国13年建造在福州路726弄的会乐里;有民国14年建造在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121弄的高福里和建造在马浪路(今马当路)306弄的普庆里;有民国17年建造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有民国17年建造在大境路97弄的开明里;有民国18年建造在界路(今天目东路)85弄,爱而近路(今安庆路)366弄的均益里;有民国19年建造在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440、456、496弄的建业里等等。

会乐里

位于福州路726弄,靠近西藏路(今西藏中路)与云南中路之间,坐北朝南,由一条南北朝向总弄和4条横向东西对称支弄组成,总弄南北贯通,南道口设在福州路,弄长85米、宽4.6米。占地0.8万平方米。

会乐里初建于19世纪末,民国13年(1924年)由业主刘某将原会乐里重新翻建成目前式样,弄名沿用会乐里原名。该里建有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的石库门住宅6排,74个单元,其中沿街店铺房屋46个单元,大部分为单开间;弄内房屋28个单元,其中三开间的16个单元,双开间的12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一堂二厢,天井宽敞,为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全里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会乐里]

会乐里住宅沿街为店铺,二楼设有挑出木阳台,后为亭子间及晒台,外观与上海一般沿街店铺住宅相似。弄内支弄口筑券,弄口呈牌坊拱形,上嵌“东一弄”、“西一弄”的弄名。沿总弄两侧的二层楼住宅,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挑阳台,住宅正屋前厢房与中厢房宽度一致,不设虎口窗,后厢房直达后弄,小天井后附屋为厨房,楼上有亭子间,亭子间上面为晒台,室内装饰为美松,中间客厅地面用水泥花砖铺设。

会乐里是昔日上海有名的“风化区”,弄内房屋大多作了改建、搭建,后天井全部搭没,设置移挪扶梯,原设置在客厅后部的直跑扶梯拆除,以扩展客厅面积,后厢房以及晒台上也都搭建成客房。上海解放后,经过整顿,会乐里成为劳动人民的聚居地,弄内办起了青少年活动室、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主通道两边筑起成行的花坛,种植攀绿植物和四季花卉,环境整洁美观,成为一条新型的里弄。该里于1995年拆除重建。

建业里

位于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祁齐路(今岳阳路)转角处,即建国西路440、456、496弄。该里由440弄(东弄)、456弄(中弄)、496弄(西弄)三条坐北朝南的总弄和六条东西横向的支弄组成,弄堂铺水泥地面。主通道设在建国西路,支弄通向岳阳路。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

建业里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由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并以建造单位名称定名。该里建有砖木结构的二层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22排(幢),254个单元,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其中下为店铺、上为居民的住宅40个单元,沿建国西路商业网点集中。中块不仅沿路设商店,弄内也有二排店铺,店铺之间有步行空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是该里的一大特点。弄内有住宅214个单元,分东、中、西三块,东块、中块单元的厨房,均为横天井,二楼有亭子间。西块住宅正屋为二层,正屋与次屋之间设有1.8米宽的扶梯间,上为一坡水斜屋顶,下设高窟,供扶梯间通风和采光。东、西二块支弄间还留有小量隙地,可供居民活动。

[建业里西侧马头山墙]

建业里的住房传统建筑风格浓烈,每排房屋采用红砖清水墙面、江南水乡建筑屋顶,房屋尽端砌有1.2米长、2.5厘米宽的护角石,支弄与总弄口衔接处有砖砌发券拱门;西弄住宅西侧为马头山墙。

第三节 广式里弄住宅

       

广式里弄住宅是从石库门里弄住宅脱胎而成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以及土地日益紧张等原因,导致里弄住宅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上海里弄住宅建设除以新式石库门为主外,又有广式里弄住宅的兴建。广式里弄住宅房屋较低矮,外观式样与广东城市住宅相近。居民大多数为广东籍人与一部分在沪的日本人,故一般称广式里弄住宅,也有称“东洋房子”的。

广式里弄住宅开始分布在虹口区的吴淞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虬江路,杨浦区的韬朋路(今通北路)、杨树浦路一带,后来扩展到黄浦区、长宁区、南市区以及普陀区一带地价便宜的地段或工厂附近。广式里弄住宅又分“老广式”与“新广式”两种。

一、老广式里弄住宅

老广式里弄住宅,总体布局排列为行列式,单开间毗连。在单体平面上去掉了石库门及前天井,总进深相应减浅,平面布置为前客堂,层高为二层,底层在3.3米左右,二层在3米上下,后有单层灶披间,在结构、用料上比石库门里弄住宅稍差些。砖木结构立帖式,正面为板窗。底层正中有两扇木板门,两侧开木板窗,二层正中开一小板窗(后来有的改用玻璃门窗)。蝴蝶瓦屋面,地坪用泥土夯实。住宅设备,有的屋内无自来水,有的有水、电,无煤气和卫生。一般是三至四户居民合住一幢。

现存的实例有:杨浦区的八埭头,虹口区的鸿安里,黄浦区的九江里和荣寿里。

八埭头

位于韬朋路(今通北路)134弄。坐落在麦特拉司路(今平凉路)以南,通北路以东,扬州路以北,汾州路以西的方形基地上。该里有一条坐东朝西、东西贯通的主通道,通道口设在通北路134弄。全里占地面积14028平方米。

[八埭头住宅平面图]

八埭头老广式里弄住宅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天主教会投资建造,有八埭房屋组成,每埭14间,八埭头因此得名。该里是当地建造较早、规模较大的里弄住宅。建有225个单元老广式房屋,建筑面积16151平方米。该里弄堂狭窄,通风和采光较差。住宅设备仅有水、电,无煤气和卫生设备。3至4户居民合住一个单元。

鸿安里

位于鸭绿南路(今海宁路)590弄、老靶子路(今武进路)541弄。坐落在海宁路以北,武进路以南,东邻同昌里,西靠武进大楼。该里由一条坐北朝南、南北贯通的总弄和17条东西向的支弄组成,总弄南道口设在海宁路590弄,北道口通武进路541弄。

该里是老广式里弄房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天主教会投资建造。房屋18排(每排14个单元左右),合计243个单元,建筑面积14933平方米。其中沿武进路和海宁路为广式街面房屋,二排27单元,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海宁路590弄弄内1-79号、95-445号(单)为老广式里弄住宅,16排,216个单元,建筑面积13160平方米。该里房屋,前门面临弄堂,开间小,每单元建筑面积60~66平方米。房屋层高、结构、设备与其他老广式里弄房屋基本相同。一般四至五户居民合住一个单元。居住条件差,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洗衣、洗菜、烧饭、吃饭、休息和夏天纳凉大都在屋外的弄堂内。1984年前后,弄内房屋曾进行全面整修,现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九江里

位于云南路(今云南中路)308弄、广西路(今广西北路)297弄。坐落在云南中路以东,九江路以南,广西北路以西,南临慈和里的长方形基地上。该里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主通道,西道口设在云南中路308弄,东道口通广西北路297弄。主通道长85米,宽2.5米。全里占地面积1735平方米。

该里建于民国4年(1915年),以路名命名。建有老广式里弄房屋45个单元,建筑面积3785.1平方米,其中沿广西北路299-305号为坐两朝东的老广式街面房屋,4个单元,建筑面积274.5平方米;沿九江路691-735号为坐南朝北的老广式街面房屋,23个单元,建筑面积1682.9平方米;沿云南中路310-322号为坐东朝西的老广式街面房屋,7个单元,建筑面积462.2平方米;在云南中路308弄弄内2-36号(双)为坐北朝南的老广式里弄房屋,18个单元,建筑面积1365.5平方米。该里房屋建造年久,已决定拆除重建。

荣寿里

位于六马路(今北海路)18弄、福建中路75弄。坐落在北海路以北,福建中路以西,北邻广东路,西邻载福里(北海路36弄)的长方形基地上。该里有二条主通道组成,一条道口通福建中路75弄,一条道口通北海路18弄。主通道长73米,宽3米。占地面积2152平方米。

该里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有老广式房屋21个单元,建筑面积2303平方米,其中坐西朝东9个单元(沿福建中路59-73号(单)),为老广式街面房屋,建筑面积924平方米;沿北海路4-16号、20-30号(双),12个单元坐北朝南为老广式街面房屋,建筑面积1379平方米;在北海路18弄弄内2-9号,7个单元为老广式里弄住宅,建筑面积1263平方米。该里老广式房屋层数为二层,平面布置,底层为前客堂、卧室,后有单披灶间。二层为前后卧室。

二、新广式里弄住宅

民国8年(1919年)以后,出现了新广式里弄住宅。新广式里弄住宅,基本上保持老广式房屋的形式。总体布局亦呈横向联排的行列式,单开间毗连,砖木结构。在单体布置上,房屋开间由原来的4米左右缩为3.5米;进深由14米改浅为6.5米;房屋层高由原来的3.8~4.2米,改为底层3.3米,二层3米左右;房屋正面改用砖墙及玻璃门窗;屋面采用机制瓦;后面原来的单披灶间亦改为二层,与主屋联成一体,底层为厨房,上层为亭子间及水泥晒台;主屋二层,底层作起居室、卧室,楼上均为卧室,小楼梯置于房屋中部,取消了小天井,平面紧凑。新广式里弄住宅租金较贵,后来有许多房屋经过改装为日侨居住。

现存的实例有:杨浦区的华忻坊,普陀区的蓝安坊、南樱华里(新华南里)。

华忻坊

位于杨树浦路1991弄和2011弄。坐落在杨浦路以北,周家牌路以南,西邻依仁里,东近临青路的方形基地上。该里设二条坐北朝南的主通道,出入口分别通杨树浦路1991弄和2011弄。主通道宽为4.26米,全里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

华忻坊建于民国10年(1921年),由盛杏荪出资建造,作为华盛织布局职工住宅。建有新广式里弄住宅213个单元,其中沿杨树浦路有25个单元为新广式街面房屋,弄内多数为单开间的房屋。此外19-21号3个单元因火灾毁坏,后改建为平房。全里广式里弄房屋建筑面积16172平方米。该里房屋为坐北朝南,横向联排的行列式,单开间毗连、砖木结构立帖式,层数为二层,房屋正面为砖墙及玻璃门窗。住宅设备简陋,有水、电,无煤气和卫生设备。

[华忻坊]

蓝安坊

位于小沙渡路(今西康路)1001弄南侧55-97号。坐落在西康路以西,槟榔路(今安远路)以北,西邻西康路1001弄2弄。该里设有3条主通道,北道口分别通向西康路1001弄。弄堂间距3米。全里占地面积1068平方米。

蓝安坊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业主蔡氏投资,取名蓝安坊。建有砖木结构楼房4幢,合计18个单元,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该里总体布局呈横向联排的行列式,单开间毗连。房屋坐两朝东。单体平面紧凑,除缺少石库门和前天井以外,与后期石库门住宅相同。层数为二层,主屋底层为起居室,楼上均为卧室,后房亦为二层,与主屋联成一体,底层为厨房,楼上为亭子间及水泥晒台,小扶梯置于房屋中部。房屋开间3.5米,进深6.5米。层高底层3.3米,二层3米左右。结构用材坚固,立面为机制青砖石灰嵌缝的清水墙,房屋正面木板门,玻璃窗,机制瓦屋面。弄堂宽敞,房屋高爽,通风和采光较好。有水、电,无煤气和卫生设备。

南樱华里(新华南里)

位于赫德路(今常德路)1212-1228弄(双)、1213-1231弄(单)及沿街1204-1210号、1205-1211号、1233-1237号;新会路342-390号(双);劳勃生路(今长寿路)305-343号、349-371号。坐落在长寿路以南,新会路以北,常德路东西两侧,东邻长寿里,西靠梅芳里。该里设有19条东西横向的通道,东侧9条,西侧10条,道口分别通向常德路。全里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南樱华里新广式里弄住宅,建于民国11年(1922年),由日商内外棉财团投资,因长寿路北建有樱华里,故路南习称南樱华里,抗战以后改名英华里,1953年更名为新华南里。房屋坐北朝南。该里有广式里弄房屋26排,沿街广式店面房屋4排(幢),合计370个单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每10~12单元联成一排,每4~5个单元间有防火墙。

此房屋的结构比蓝安坊新广式里弄房屋稍差,砖木结构,底层为砖墙,正面木板门,玻璃窗。二层为裙板墙(后大修时改为砖墙),正中两扇玻璃窗。室内设备较差,每排房屋原来仅有一只自来水龙头(后来大修时改装每个单元有一只自来水龙头)。居住条件很差,弄堂间距仅2米,通风和采光均差,底层阴暗闷湿。居住对象系日商棉纺厂的中国工人,4户合住一个单元。其中常德路东侧1212弄10-12号房屋于1958年倒塌,后重建为混合结构三层房1幢,还有靠长寿路的常德路东侧1228弄房屋于1980年拆除,重建混合结构多层楼房1幢。

第四节 新式里弄住宅

       

新式里弄住宅是在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从石库门里弄住宅发展到花园里弄住宅的一种中间形式,解放前称为“连接式小花园洋房”,解放后改称新式里弄住宅。这类住宅继承了石库门住宅的某些传统做法,也渗入了许多西方建筑的设计手法。

新式里弄住宅建造的全盛时期是民国13~27年(1924~1938年)。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外国人携资来上海做生意,要求解决住房;国内部分富裕阶层对旧式里弄住宅已不满足,向往好的朝向、间距、通风以及隔音的住房,还力求配置方便生活的煤气、卫生等设备。因此,在2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式里弄住宅。

新式里弄住宅主要分布在虹口、静安和卢湾三个区,以静安区的数量为最多。当时,这三个区的人口密度和土地价格都低于市中心地区,而且环境属于闹中取静的地段,因而新式里弄住宅迅速发展起来。以后,新式里弄住宅建设又往西推进,转入现在的徐汇和长宁两区,其他如杨浦、普陀等区,仅有少数几处,南市区仅有尚文路龙门村1处,闸北区则为空白。

[新式里弄住宅]

新式里弄住宅较之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很多不同之处。新式里弄住宅改变了石库门住宅的前天井布局,代之为2~5平方米水泥地坪的小庭院。小庭院内可安放盆景,栽花植树,形成一个小花园。小庭院与支弄之间一般均用矮围墙、透空栏杆或竹篱笆等分隔,不但日照条件较石库门住宅的高围墙小天井好,而且有个小空间环境宜人。后天井一般均由石板地改为水泥地,作为后门通道或厨房的辅助场地。新式里弄住宅广泛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基础材料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多为机制红砖,墙面初期多为汰石子,后期多为拉毛水泥,也有以卵石水泥饰面。屋顶多为坡屋顶,它的隔热、保温、防水性能都好,适合上海多雨、冬冷、夏热的气候。

新式里弄住宅与石库门里弄住宅的最大区别在于内部的生活设施配置。新式里弄住宅都配置了卫生间,备有盥洗、沐浴等设备,一般卫生间的安排为:底层小卫生(设面盆、抽水马桶)一套,供来客及佣人使用;二楼大卫生(设面盆、马桶、浴缸)一套,供主人使用;三楼小卫生一套,供子女及亲友使用。也有些新式里弄住宅标准较低,没有大卫生间,只是在底层设小卫生设备一套。新式里弄住宅大都设有取暖装置,作为热源的炉子,一般安置在厨房内或厨房附近,冷热箱均架设在坡屋顶内。

新式里弄住宅一般为行列式,总弄宽度6米左右,支弄在3.5米以上,较之石库门里弄住宅的通道宽度放大近一倍,其时因小汽车已经流行,标准高的新式里弄住宅还设汽车间,其里弄通道的宽度则按行驶汽车的要求再放宽。

新式里弄住宅多数为三层,少数为二层,也有假三层、四层的。为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住宅的进深缩小,开间放大。一般进深在10~14米之间,开间大致在3.6~4.8米之间。室内设置小门厅、起居室、卧室、厨房间、餐厅、书房、小壁橱、工友室。新式里弄住宅能适应不同人口家庭的需要,因而发展很快。到上海解放,这类住宅的建筑面积达469万平方米,占里弄住宅的24.2%。它的单体平面布置分为三种,即单开间,间半式,双开间,其中以单开间最多,双开间住宅仅在后期有少量建造,反映了当时新式里弄住户的家庭结构多为小型。

一、单开间式住宅

单开间式住宅的平面布置,一般由前、中、后三段组成。前、中段为正屋,层高是底层3.5米,二、三层3.35米;屋顶大多是坡顶,极少数为平屋顶,有的用坡顶空间增设楼层,以增加使用面积,楼层高度约2.40米。前段的房间朝向良好。底层为起居室、餐室,二、三层为卧室。中段划成二部分,一部分为楼梯段(一般设双跑或三跑扶梯),楼梯平台的高度相当于附屋楼层的楼面,便于前后接通;另一部分为后天井和卫生间。后段为附屋,层数一般同正屋,少数高出正屋一层。附屋底层为厨房间,层高2.40米,二、三楼为卧室,层高2.30米。

此类住宅现存的较多,其中较典型有民国19年(1930年)由天主教会普爱堂投资在静安区海格路(今华山路)229、241、251、263、275、285弄建造的大胜胡同,砖木结构,三层楼房8排,116个单元。有民国12年由万国储蓄会集资在卢湾区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建造的万宜坊,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5排,101个单元;有民国14年由永安公司投资在虹口区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1943、1953、1963、1973弄及窦乐安路(今多伦路)162、172、182弄建造的永安里,亦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6排,187个单元;有民国17年由中南银行投资,在静安区福煦路(今延安中路)887弄建造的模范村,亦为砖混结构,三层楼,13排,77个单元;有民国22年由天主教会普爱堂投资,在卢湾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927弄建造的霞飞坊(今淮海坊),砖混结构,三层楼房9排,199个单元;有民国27年由地产商周湘云出资,在静安区巨籁达路(今巨鹿路)820弄建造的景华新村,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4排,69个单元等。

万宜坊

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坐落在重庆南路东侧,劳神父路(今合肥路)以北,近淡水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的方形基地上,有1条主通道,宽5米,以及4条东西横向和2条南北纵向的支通道组成的总体平面。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

万宜坊建于民国12年(1923年)。由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弄内有房屋4排,90个单元,沿街店面房屋1排,11个单元(包括205弄过街楼),单层汽车间16间,二层汽车间4间,共计建筑面积17063平方米,定名万宜坊。

万宜坊住宅为砖混结构,弄内为假三层,沿街为三层楼,型式为单开间平面布置,仅屋顶略有区别,沿街为前后二坡顶,弄内为折坡式带有假三层屋顶,拉毛粉刷墙面。它的布局是行列式,房屋坐东朝西,南北毗连。底层设置店铺,楼上为住宅。弄内住宅前后平列4排,南北朝向,房屋门前留有汽车行驶的回转用地,并利用多余边角地建造汽车间,整体布局合理、经济,惟当时对地基沉陷估计不足,以致后来每逢暴雨,时有积水。

万宜坊弄内住宅的底层前部,有1.8米进深的小天井,以矮围墙与里弄分隔,底层起居室透过矮围墙,借用里弄空间通风采光。起居室前廊檐设有游廊,正对大门处一段为走道口。起居室后为扶梯间,扶梯下为贮藏室,正对扶梯起步处为厨房间,从厨房侧面天井内进出,小天井为厨房通达后门的过道。二楼扶梯转弯平台处为亭子间,前部有大卧室1间,内有壁橱和阳台,另有三件套卫生间。三楼有大、小卧室各1间,设三件套卫生,但不设阳台、壁橱,仅利用折坡式屋顶下层空间设置贮藏室。沿街房屋底层为店铺,二楼、三楼设置与弄内住宅大致相同,二楼设有半挑阳台。室内面积稍大于弄内住宅。

万宜坊54号住宅,为中国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他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居这里,一直住到民国25年。该房底层为会客室;二楼后部约7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是书房,室内存放着笔砚及手稿,展示他身居斗室,胸怀大志的笔墨生涯。前楼是他的卧室,内有壁橱和阳台;三楼2间住房是他的小女与母亲的卧室。该房1956年经市人民委员会修复并命名为邹韬奋纪念馆,1958年11月5日对外开放。1959年5月由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宜坊]

二、间半式住宅

间半式住宅的平面布置为一个大开间,分隔成一宽一窄两部分,窄的正好是宽的一半,俗称为间半式。宽的为主要房间,窄的是楼梯间。前后两段组合,前段为正屋,后段为附屋。底层宽的一间前端与入口并列处为平台,平台后为起居室与餐室。窄的一间(楼梯间)前面为主要入口,正对入口为楼梯,穿过楼梯间便是后段的厨房与后天井。前段正屋,二、三层各有卧室2间,有的设凹式阳台,有的避免影响主要房间采光,而不设平台、阳台。后段附屋开间为正屋宽度的一半,建在楼梯间的后部,另一半则为后天井。附屋底层是厨房,与正屋餐室贴邻,且有门通向后天井,二、三层为卧室,平屋顶为晒台。有的在厨房内设置狭小扶梯,直上附屋小卧室。

间半式新式里弄住宅,一般都有三件套的卫生间,设置在二、三楼卧室附近,使用方便。有的还在后天井内增设单件套小卫生,供来客及佣人使用。

间半式新式里弄住宅现存的也不少,其中有虹口区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2388弄的新绿里,三层楼,砖木结构,28个单元住宅。还有建在卢湾区的金谷村等。

金谷村

位于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18弄。坐落在绍兴路北侧,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西侧,近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占地11666.55平方米。金谷村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系砖木结构,三层楼住宅6排,99个单元。建筑面积17364平方米。

该村有1条较宽的主通道,南道口通绍兴路,有5条东西横向的支弄连接各排房屋,其中有3条支弄东端与今瑞金二路相通,其西端和其他条支弄均为尽端。加之各宅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自成一体,小庭院植树种花,显得异常安宁。房屋为联排式,其中间半式住宅的半开间为纵向楼梯间,前部入口设有小过厅,底层单开间为起居室、餐室,二、三层为卧室,卫生间设于楼梯间之前部。此外,在后院内建有户外楼梯和小厕所,专供佣人使用,进出需穿越厨房。屋顶为折腰式大坡顶,假三层顶上开老虎窗,房屋造型别致,街景优美。

[金谷村住宅]

三、双开间式住宅

双开间式住宅的平面布置分二种:一种是外观与石库门里弄住宅相似,只是在住宅内添置了卫生设备。当时有少数人员主张提高建筑功能,反对改变传统住宅建筑的平面布置,因而出现形似石库门的新式里弄住宅,如福煦路(今延安中路)414弄福明村等,这种住宅的布局,居室面积大,但形式陈旧,出现不久,便不再续建。另一种是标准较高的双开间式住宅,开间宽的8米,窄的7.2米。进深9~12米,层高与单开间住宅相同。一般分前后两段,前段为2个主要房间,后段的布置则随楼梯位置而变化。楼梯布置在一侧的,在前后房间之间留出一条短内廊,用作楼梯与房间穿越交通的缓冲地。楼梯布置在后段中间,各房间环楼梯间出入。室内上下三层楼共有大小8个房间,三件套的卫生间2间。这类住宅适用于一户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后部层高较低,小卧室的平屋顶兼作晒台,设计时具有潜在可变因素,只要稍加修改,即可成为2个单元的三层楼新式里弄住宅,如蒲石路(今长乐路)613弄沪江别墅中间几个单元就是后加改建的。这类住宅现存的有民国15年(1926年)建造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25弄及威海卫路(今威海路)625弄的静安别墅,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3排,183个单元;有民国22年由四明银行出资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424弄建造的福明村,为砖混结构的二层楼,外观与平面形似石库门的新式里弄住宅,50个单元;有民国28年由浙江银行出资在蒲石路(今长乐路)613弄建造的沪江别墅,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8排(幢),29个单元;有民国36年由中国农业银行出资在法华路(今新华路)73、74弄建造的红庄,为砖木结构,三、四层楼房5排,37个单元。还有荣康别墅等。

荣康别墅

位于善钟路(今常熟路)104、108、112、116、120弄及沿路124号,长乐路802-816号。坐落在常熟路西侧,蒲石路(今长乐路)北侧,近海格路(今华山路)、麦琪路(今乌鲁木齐中路),占地面积5726.6平方米。

[荣康别墅]

荣康别墅建于民国28年(1939年)。该处原系私人花园住宅,民国20年改为正始中学,民国25年中学迁移,由荣康地产公司改建成砖木结构三层楼新式里弄住宅,共6排,52个单元。建筑面积9910平方米。以公司名定名荣康别墅。

该处总体平面布局是,有5条东西横向的主通道,分别通向常熟路。弄内房屋呈南北朝向,104-120弄内42个单元住宅,屋前有2米进深小花园。沿常熟路124号为东西朝向,长乐路802号房屋为沿路建筑,没有花园;长乐路804-816号8个单元住宅,因地形宽窄不一,屋前花园深浅也不一,窄的2米,宽的10米。房屋为联排双开间分户行列。前段底层为起居室、餐室,二、三楼各有卧室2间和三件套卫生间。后段底层为厨房间,二、三楼为亭子间和佣人卧室。房屋建筑为砖墙承重,水泥砂浆外粉刷,窗间墙用面砖粘贴,钢筋混凝土刚性平屋面;室内铺木地板,卫生间铺马赛克地坪;厨房间、亭子间为水泥地面;钢窗、胶合板木门,洋松装修;底层沿路、沿弄的窗户都装有铁窗栅。

第五节 花园里弄住宅

       

花园里弄住宅属于高级住宅,是建于里弄内的独立式住宅。除采用里弄住宅的外形以外,其建筑标准和室内装饰、煤卫设施都更考究,有的已接近独立式花园住宅,主要分布在徐汇、卢湾、静安、长宁等区。到上海解放,这类住宅共有建筑面积134.1万平方米,占里弄住宅的6.92%。

花园里弄住宅,少量的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前后发展较快,30年代后建造量更大,有的则是在新式里弄住宅的基础上改建成花园里弄住宅。这种住宅在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方面有独到之处。

同新式里弄住宅相比,花园里弄住宅在总体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更趋向近代化,空地和绿化面积较大。辟有专用绿地,屋前或后庭院种植花草树木的空地面积较大,有的甚至超过建筑面积二倍,宽度大于支弄,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小洋房。花园里弄住宅的总体布局采用半独立式,即双宅毗连在一起,或几幢住宅毗连在一起,房屋间距宽阔,里弄的宽度与建筑物高度之比例为1:1以上。花园里弄住宅的建筑形式多样,有的采用立体方匣子式,平面布置一般采用  形和  形,凸凹多变;房屋的开间较阔,有二开间、二开间半、三开间,进深较浅,煤、卫设施齐全,一般均有护墙壁,主要房间设置壁炉,供冬季采暖用。花园里弄住宅有三个出入口,一是主出入口,能直接进入客厅;二是次出入口,直接通往楼梯间和户内各室,作平时出入使用;三是厨房出入口。花园里弄住宅多为混合结构,较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立面处理多用细线条,门窗多用几何图形,墙面做水泥拉毛,并用淡颜色粉刷;屋面有的用机筒瓦,有的用琉璃瓦。

花园里弄住宅分早期和后期两种型式。

一、早期花园里弄住宅

民国14年(1925年)以前建造的花园里弄住宅,规模一般不大,宅前有独用庭院,其深度大于弄堂的宽度,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用料大体与新式里弄相同,楼高三层或假三层,以双联式为最多,开间大都是间半式,平面布局与新式里弄住宅的间半式相似,整间开间为4.8米左右,半间在2.4~2.7米之间,进深14米左右。居室为前后套间,底层前部为起居室,后部为餐室。主屋上层为前后卧室及卫生间,宅后有翼屋作为辅助用房,并与主屋分前后宅,其间架以木桥联通,或设木梯以代桥。辅助用房层高和地坪都较主屋低,楼上为佣人住房。早期花园里弄住宅大都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如卵石外粉刷,清水墙,木门窗,以及砖柱和砖栏等,屋面材料最早用瓦楞铁皮,后用机制平瓦,也有用小青瓦的,室内装饰有护墙壁、壁炉、铺硬木地板、木门窗,卫生设备齐全。

现存的早期花园里弄住宅较多,其典型建筑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造在静安区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707弄的王家厍花园;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在徐汇区格罗希路(今延庆路)4弄的花园住宅;民国3年(1914年)建造在虹口区狄思威路(今溧阳路)1156弄的花园住宅;民国14年建造在卢湾区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9—45弄的凡尔顿花园(今长乐村)等。

王家厍花园

位于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707弄,坐落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西侧,近静安寺路(南京西路)、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王家厍花园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银行投资建造,有砖混结构假三层楼房2排(幢),24个单元,建筑面积12101平方米。

[王家厍花园]

该处房屋呈南北朝向,东西联列,双联式。屋前庭院栽有花木,周围筑矮围墙,主屋入口处筑有4步台阶,半圆形门檐、门楣,砖木承重,外观红砖墙面,并采用凹凸轮廓形。室内铺美松地板,木门窗。正屋平面布局为间半式,半间作纵向双折扶梯,整间为起居室,后部为餐室,二、三层均为前后卧室。宅后有翼房作为辅助用房。室内设有壁炉,每个单元设大卫生2套,小卫生1套。屋面两侧及后面四坡顶,正面砖圈相连,山尖并举,显得古雅秀丽。现因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加之居住人口过多,房屋已呈颓败状况。

二、后期花园里弄住宅

民国14年(1925年)以后建造的花园里弄住宅,因考虑节约用地,在总体布局上较多采用长排联列式,也有采用双联式、短排式的。房屋间距放宽,弄内道路结合地形自由布置。房屋的开间有的达15米左右,套间呈左右横向布置。开间有单开间、间半式、双开间,也有少数采用二间半和三开间的。此时,宅后辅助翼屋有的已移入整幢房屋之中,与前部主屋连成一体。底层为厨房,其上为亭子间,再上是晒台。宅前主屋底层为起居室,二、三层为卧室,均有独用卫生间。房屋层高大都在三层以下,也有四层的。层高一般底层为3.6米,二层3.3米,三层3米。住宅结构大都已采用混凝土构件。

现存的后期花园里弄住宅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民国14年由普益地产公司出资建造在长宁区安和寺路(今新华路)7211弄、329弄的“外国弄堂”;有民国19年由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在徐汇区雷米路(今永康路)175弄内的花园住宅;有民国22年由私人投资建造在长宁区安和寺路(今新华路)693弄的梅泉别墅;有民国23年建造在徐汇区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365弄的福履新村;有民国26年由多家富商出资建造在长宁区愚园路1088弄的宏业花园;有民国27年由中和银行出资建造在静安区威海卫路(今威海路)727弄的威海别墅;有民国27至28年由浙江兴业银行出资建造在徐汇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85弄的上方新村;有民国30年由中国农业银行出资建造在徐汇区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506弄的懿园等;有民国31年由上海兴业信托社建造在市光路133弄的三十六宅(36幢花园住宅)。

沙发花园(上方花园)

坐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南侧,东邻新康花园,西近宝建路(今宝庆路),南近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占地面积26633.47平方米。该花园始建于民国5年(1916年),系英籍犹太人沙发所建私园,与新康花园相毗连,园中布局是西洋花园格局,有喷水池、草坪、花木葱宠,内景与复兴公园相似。民国22年园地售于浙江兴业银行。民国27年至30年由该行投资分期建造混合结构住宅5排,75个单元,其中三层花园里弄住宅68个单元,四层公寓1个单元,三、四层新式里弄住宅各3个单元,另有平房汽车间3间,合计建筑面积24502平方米,仍名沙发花园,解放后改名为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上方花园”四字为著名出版家张元济题名书写。

该花园里弄住宅弄堂宽广,有1条坐南朝北的主弄,北道口通淮海中路;道口有一块较大的长方形绿化园地,三棵大雪松挺立,花木繁茂;弄内有4条东西横向的支弄,并在中部偏南横贯一条两端封闭式的宽阔通道,南北平列5排住宅,排列整齐。每个单元门前都有小花园。布局在北部3排,36个单元,占地面积较大,每个单元占地约150平方米左右;南部2排,32个单元,占地面积较小,每个单元占地约70平方米左右。

该花园里弄住宅建筑形式为西班牙平顶型,平面布局由甲、乙、丙、丁、戌5种型式单元组成。甲式住宅为横向长方形,底层起居室与餐室为左右相联的横向布置,入室前有小门厅,后部为书房及辅助用房,有小卫生设备1套。二楼大小卧室4~5个,前卧室内设挑阳台,设大卫生设备1套,三楼卧室2个,设大卫生设备1套,少数也另装小卫生设备1套。晒台设在居室北部,卧室前有小平台。每个单元都设汽车间。乙式住宅与甲式大同小异,其餐室及部分卧室前端做成半圆弧形,卧室略小,南向卧室前部设挑阳台,底层设小卫生,二、三楼各设大卫生设备1套。丙式住宅底层起居室。前端设有外廊,后部设有小天井,上部为卧室平台。丁式住宅底层起居室,右侧有小门厅,前部有平台,二层为挑阳台,三层设有露天平台。戌式与丁式大同小异,起居室右侧无小门厅。

该处住宅装饰纤细,丰富多彩;门窗大小、形状、位置和数量也各不相同;栅门、窗栅、阳台栏杆多用铸铁精制;室内宽敞明亮,采光通风良好,铺硬木地板,煤卫设施齐全。

弄内中部偏南横贯一条宽阔通道,原拟为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的延伸路,后未筑通,1985年改建成狭长微型花园,铁栏围绕,并建有水泥伞亭、长方四角亭、紫藤架、葡萄架、假山等建筑小品。弄内57、63、64号房屋的晒台,于1986年各增加一层简屋。

[上方花园]

第六节 公寓里弄住宅

       

公寓里弄住宅是在花园里弄住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上海地价昂贵,营造商从建造花园里弄住宅转向建造公寓里弄住宅,其总体布置比较紧凑,每幢房屋的每层内可设几套居住单元,再由若干居住单元集合为一个建筑群体,其绿化由分散转向集中,成为公共绿地,以节省用地;寓外取消围墙,代之以弄口大门,其外观与花园里弄住宅相仿。同独立式高层公寓的明显区别是,其楼层一般在三至四层,以一梯二户至四户居多,每户可各自关断。

公寓里弄住宅大都建于民国20至34年(1931~1945年),此时,由于建筑材料、营造技术、机械设备等条件限制,多数为砖木或混合结构。建筑造型崇尚洋化,有西班牙式、日本式等,屋顶盖机制瓦,一般为二坡顶,也有四坡顶。外墙多用水泥拉毛或汰石子等,也有用清水墙面的。室内布置及装饰讲究适用、简洁,居室面积缩小,较多采用壁橱;阳台一般不再挑出,而在起居室前设较深的凹阳台;室内设备较好,每户一般设二套大卫生设备,有的还设有煤气、暖气装置。

到上海解放,此类住宅共有91.6万平方米,占里弄住宅的4.73%。

公寓里弄住宅以其总体布局划分,有条状型公寓、点状型公寓、蝴蝶型公寓、花园型公寓,也有自由式和行列式公寓,但较多的为半独立式、独立式和联列式三种。

一、半独立式公寓

半独立式公寓,其布局由2个单元毗连在一起。单元平面四个开间,进深加大,并在后部中间嵌入对环楼梯,形成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4个部位,每户各占一角,形成一梯4户住宅,每户2间居室。这类公寓有永嘉新村和茂海新村等。

永嘉新村

位于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580弄,坐落在永嘉路北侧,近岳阳路、乌鲁木齐南路。占地面积36955.18平方米。

永嘉新村建于民国36年(1947年),由交通银行投资建造。砖木结构,分东西两部。东部为三层楼房4排,12个单元;西部为二层楼房8排,35个单元,合计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路名定名永嘉新村。

该新村总体平面为里弄式,单体平面分甲、乙、丙三种类型。甲型为蝴蝶式拼接公寓,前后平列4幢,每幢有3个单元组成联接体,它的进口及楼梯嵌在单元的中部,每层有4套二室户,每户包括卧室、起居室、厨房、浴厕间和保姆小卧室。乙型为四开间拼接单元,共有10幢,20个单元,每层有4套二室户。丙型为六开间拼接单元,共6幢,12个单元,每层有2套三室户。此外,另有三个拐角单元的组合体。公寓南北朝向,寓内穿堂风良好,居室大小在16~18平方米之间。公寓排列整齐,寓前寓后及通道两旁均种植树木花卉,环境幽静。

[永嘉新村甲型公寓]

茂海新村

位于东煦华德路(今东长治路)1047弄。坐落在东长治路北侧,茂海路(今海门路)以西,近塘山路(今唐山路)、公平路,占地面积4120平方米。

茂海新村建于民国30年(1941年),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6排,15个单元,建筑面积3676平方米,定名茂海新村。该新村沿东长治路1排6个单元为二层楼房。弄内5排,9个单元为公寓里弄住宅,单体平面都是一梯二户。弄内中间3排,3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室户4套居室,共12套;东西两侧2排,各3个单元,共有三室户16套,二室户8套,合计三室户28套,二室户8套,每户有卧室、起居室、厨房、浴厕间等。为了获得好的朝向,东西两侧单元的进口部位,采用不同设置,东侧坐东朝西,西侧坐西朝东。外观朴素,立面为青砖清水墙,屋面红瓦4坡顶。该公寓除多一间简陋的佣人卧室以外,平面安排接近现代新建公寓。

[茂海新村]

二、独立式公寓

独立式里弄公寓的布局,单元平面为四开间,一梯二户,三面开窗,不与其它住宅联接建造,体型一般呈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故又称点状公寓。它的进口及楼梯一般嵌在正屋的中部,不占南面朝向,辅助用房以及它的入口和楼梯,设于正屋的后部,接近里弄,出入方便。这类公寓有亚尔培公寓(今陕南村)和新康花园等。

亚尔培公寓(今陕南村)

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151-187号,坐落在陕西南路东侧,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北侧,东近迈尔西路(今茂名南路),北近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占地面积1.62万平方米。

亚尔培公寓,又名皇家公寓,建于民国29年(1940年),由天主教普爱堂投资建造,四层混合结构,点状公寓16幢,32个单元,二层砖木结构楼房3排,37个单元,另有汽车间86间。全部建筑面积23147平方米。上海解放后改名陕南村。

[陕南村]

该公寓基地位于陕西南路与复兴中路转角处,由于地形颇不规则,故总体布置采用双单元点状错列式,弄内有同类型的双单元四层楼公寓16幢,32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室户8套,合计256套。每套一户居住,包括起居室、卧室、餐室、厨房、浴厕间和佣人卧室等,分前后二段,前面为主要房间,室内均有壁橱,卧室与浴厕间相通,隔墙为起居室,在起居室南端设有半圆形八角亭相通,起居室与餐室之间设活动拉门分隔,后面为次要房间,即厨房间、佣人卧室及小件套卫生间,以及为佣人使用的便梯。公寓在底层入口处均设有小门厅,二层以上不另设门厅,直达扶梯间。每幢公寓均单独设锅炉间、煤仓以及垃圾管道等。公寓间距为1:0.5~1:0.8不等,由于利用点状空隙得当,通风采光不受影响,并结合地形,布置汽车间和道路,空隙土地植以花卉和树木,四季常青,并有花岗石砌筑的人行小道,纵横在绿茵草坪之间,形成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

新康花园

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73弄1-22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80弄1-4号,坐落在淮海中路南侧,复兴中路北侧,近毕勋路(今汾阳路)、宝建路(今宝庆路),与上方花园相邻,占地面积19.52亩(13013.3平方米)。

新康花园建于民国5年(1916年),原为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新康洋行建造的私人花园。民国22年(1933年)改建成由15幢公寓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有砖木结构二层公寓11幢,建筑面积4169平方米,混合结构五层公寓4幢,平房汽车间及附屋25间,合计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民国26年后曾改名欢乐庭院。1949年9月10日更名为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南部五层公寓]

该处总体布置是由15幢公寓组成的建筑群,有1条宽6.5米、南北贯通的主通道和8条5.5米宽、东西尽端的支通道组成总体平面。15幢公寓分南北两部分,布置在主通道两侧。南部即复兴中路1360弄1-4号,为四角对峙的4幢五层混合结构点状型公寓,呈正方形,对角耸立,间距宽大,公寓中间设公用大庭园,汽车间布置在主通道中段。点状型公寓单体平面,一、二、三层每层有2套二室户,共24套,四、五层为2套跃层四室户,计8套;北部即淮海中路1273弄1—22号,为二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式公寓11幢。该公寓单体平面每层1套四室户,合计22套,每套有独用出入口,房间为横向联列布置,卧室、起居室均在前部,坐北朝南,后部为餐室、厨房间、佣人卧室。起居室部位在中间,左右为卧室,均设内阳台。每幢公寓底层有汽车间,上面为晒台。建筑式样新颖、考究,室内装饰精致,隔音隔热,硬木地板,煤卫设备齐全。寓外环境优雅,门前有小花园,在南北通道两侧花园内,种有高大塔形雪松,北道口有一大块长方形绿化园地,松杉挺立,花木掩映。

三、联列式公寓

联列式里弄公寓,布局由二个或三个以上单元组成联接体,形成一个长条形,故又称条状公寓,其基本单元平面是四个开间,对环楼梯设在中间,一梯二户,每户2个开间,前后分二段,共有四块部位,前面二块是主要房间,后部一块是次要房间,另一块是厨房间、卫生间和佣人卧室。分户门直接开在楼梯间内,有的除主楼梯外,尚有与主楼梯相隔离的便梯,平时为佣人使用,紧急时可作疏散用。这类公寓有紫苑庄和花园公寓等。

紫苑庄

位于施高塔路(今山阴路)41弄1-10号。坐落在山阴路东侧,南邻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近宝安路、吉祥路。

紫苑庄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由日商投资建造,砖木结构,二层日本式公寓1排,10个单元,建筑面积894平方米。

该处系结合地形嵌建公寓,有1条2.5米宽的前通道和1条3米宽的后通道组成的长形总体平面。寓前有庭院绿化。单体房屋低矮,平面布置比较紧凑,一梯二户单元为前后套间,进深浅,室内设卧室壁橱。后入口设小天井,通风良好。楼梯间做部分挑平台,较为经济适用。浴厕合一,有适当分隔。二层窗前装有小格子外挑木扶栏阳台。煤气设施齐全,壁橱、鞋柜、电表箱等部位设置周详。

花园公寓

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173弄。坐落在南京西路南侧,威海卫路(今威海路)北侧,西邻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东近慕尔呜路(今茂名北路),占地面积13.73亩(9153.24平方米)。花园公寓建于民国20年(1931年),建有混合结构四层楼公寓1排,3个单元,三层公寓3排,7个单元,二层汽车间及附屋2排,86个单元。合计建筑面积13215平方米。该公寓前后均有花园,故名花园公寓。

[花园公寓]

该公寓为联列式。由1条坐南朝北的主通道和5条东西横向的支通道组成总体平面。4排公寓布置在主通道东侧。第一排沿南京西路设置,四层楼,3个单元,底层为店铺,二、三、四层为住宅,有二室户6套,三室户12套,共18套居室,分三个出入口由南京西路直接出入。第二、三、四排都是弄内三层楼联列式公寓。第二排2个单元,有12套四室户,分2个出入口进出。第三排3个单元,有6套二室户,6套五室户,共12套居室,分3个出入口进出。第四排为汽车间及附屋。全公寓共有60套居室,其中二室户12套,三室户30套,四室户12套,五室户6套。公寓设有地下室,第一排地下室直通第二排(现改为咖啡馆),第三、四排的地下室为炉子间(第三排地下室现改为街道货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