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城墙

 苏迷 2012-06-11

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

 

    站在古城墙上,遥想2500年前一座城池正从脚下拔地而起,也许你耳边会响起犹如动雷的夯土声,眼前会浮现夯起夯落粗犷号歌的先祖群象。当伍子胥指挥成千上万的筑城大军,在此夯起吴都城第一道城墙时,苏州城便写下了它第一页历史。当这座城市拥有“江东一都会”、“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等桂冠的时刻,古城墙见证了;当这座城市遭受“吴越之争”、“候景之乱”、“蒙骑南下”、“金兵进犯”、“明将破城”、“清兵入关”等战争祸难的时候,古城墙经历了。

    古城墙是苏州历史的明证,也是苏州历史重要一部分。

    公元前473年——古城墙历史上的首把战火。《吴地记》收佚文记云:“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黄渎土,为大小二城。”周敬王六年,即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重筑吴国都城。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古人称城墙为城墉,最早为夯土或夯土版筑。春秋末期夯土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各国城垣已全部用夯土版筑。筑于春秋末年的古代苏州城垣,原为土城墙,只有水陆城门才用到石料和木料。尽管如此,阖闾大城以举世瞩目的雄姿横空出世,一度雄居东南。可惜这座城池不久后的命运,被建城功臣伍子胥一语言中。伍子胥忠言遭诬,当吴王夫差赐他死时曾预言:“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今不知“东门”何指,也不知伍子胥是否有灵看到吴国的灭亡,但当越入长驱直入这座城市的时候,古城墙首当其冲饱尝了战火烽烟。它见证了春秋末年吴国兴衰的全过程。

    公元922年——古城墙的砌筑首次用以砖材。中国古代,“城”的本义指“内城墙”。古人云:“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五代龙德二年,吴越国钱鏐占据苏、杭之后,自称苏州为“中吴府”,由其子钱元璙镇守。当时北方战乱纷仍,为加强防务,巩固政权,钱鏐“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唯恐不及”,采取“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大兴土木,修整城池。苏州城墙首次以砖包砌,内外构筑深壕。新筑砖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坚固雄伟,气势不同于先前土城。筑城用材起了质的变化,筑城工艺水平极大提高。我国古代,苏州是最早以砖砌筑城墙的城市之一,这在苏州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公元1229年——古城墙的形制首次被刻录存世。南宋淳熙、嘉定年间,苏州有长达百年的安定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市地位显著提高。“苏湖熟,粮仓足”,“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太平盛世,又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宋代统治者两次大修平江府城。府城修复后,于南宋绍定二年,由郡守李寿朋主持碑刻《平江图》。从留存至今的《平江图》看府城形制,城恒有二重,子城略偏于大城东南。城门开启五个,西有阊门,南是盘门,北为齐门,东则分置娄、葑两门,皆为水陆两门并列。南宋重新修缮的美丽古城,在元兵平定江南时(公元1279年)遭到重创,“凡城池悉命夷堙,故民杂居堞之上。虽设五门,荡无关防”,古城墙几乎全部遭毁。直至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抵御农民起义反元,当朝“诏天下缮完城郭”,苏州城才重新修筑被毁城墙。经过修缮,新城周围四十五里,城高三丈二尺,开濠倍加深广。古城墙保存宋代五门外,重新辟修闭塞的胥门。

    公元1357年——古城墙首次在六城门加筑瓮城。元至正十七年张士诚占据苏州,改平江府为隆平府,宣布建立“大周”,改号“天佑”,自称“诚王”。在原子城方位,即今古城区皇废基一带,大兴土木,修建王府。为坚固城防设施,张士诚命在六城门加筑瓮城(又称月城)。阊门曾出土元代“新建瓮城记”铭碑,其碑文记载:“隆平府阊门,元设二关,天裕三年,本处守郡御总兵管武毅将军万户任士元,申禀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一同启奉王令,复造南北两关,重加备御,出足以振千里之威风,入则以布万民之德泽,三军整肃,一郡安居,保障城池之永固,开兴社稷以攸宁。天裕四年四月”。张土诚在占据苏州期间,始建瓮城,并辟南北两园为城市粮食战备基地,他于古城建设的贡献,功绩在簿,被历代苏州人认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将破城而入,古城墙破坏惨重,唐元以来遗迹荡然无存,明初仅见城南之城门颓垣。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战争重疮的苏州古城又有一次大规模的建修。洪武《苏州府志》记载,修筑后的城墙,据官府实测,周长三十四里五十三步九分,南北十二里,东西九里。比之元末,城墙虽缩短了十一里,但“高广坚致,度越畴昔”。明正德《姑苏志》载:城高二丈三尺,女墙高六尺,基广约三丈五尺。沿宋元旧制,开启阊、胥、盘、葑、齐、娄六门。其时,各门皆有吊桥以通出入,都建有城楼及瓮城。入清之后,经战争破坏的苏州古城墙又多次得以修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右布政司驻于苏州,巡按御史秦世桢修葺了各城门楼和望楼,瓮城如故。康熙元年(1662年),巡抚都御史韩世琦改筑城垣,拓女墙,城周四十五里,高二丈八尺,宽一丈八尺,女墙高六尺,城墙周长恢复旧制,瓮城保存完整。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洋枪队攻占苏州城,娄门、盘门等毁于战火。太平军退出苏州城后,各城门开始逐年修复,唯有阊门瓮城末恢复。

    公元1928年——古城墙首次为辟交通要道改造旧城门。鸦片战争的洋枪洋炮,让围城“固若金汤”之功能转眼成了过去式。当穿梭在城门洞里的两轮黄包车变成三轮车,三轮变成四轮汽车的时候,围城迎着时代的车轮变身成现代式。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制定了《工务计划与实施》书,当局为便利交通,着手改造旧城门。1928年,平门重新开启,并列设置两个高大城门,北接外城河上梅村桥,南通古城内卧龙街(今人民路)。之后,又相继实施了几座旧城门的改造工程。1929年,为增加城西交通主干道路,古城新辟金门,设置三门洞,为罗马建筑形式。1934年,仿金门罗马式,当局又对老阊门进行了改建,设置一大二小并列城门。1940年,在古胥门北辟建新胥门,门洞直对万年桥。然而,国无宁日的近代,苏州古城墙,乃至整座古城,风雨飘摇,遍体鳞伤,日益破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古城墙首次遭遇非战争因素的毁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记载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九五一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之物……今议拆城,拆之则河道前横,不足以便交通。若欲造桥,则当桥堍开新城门足矣。奚必毁古迹’”。他深深担忧,“苏州城殆因予言而得保存乎?”可惜的是,至1958年,除盘门、古胥门和民国时期所建的金门外,其余城门全被拆除,城墙几乎全部被毁。从此蓝天下不再见古城墙绵延的天际线,护城河中也不再有古城墙的峻美倒影。古城成了裸城。这场发生在和平年代的拆城运动,某种程度而言,其破坏性不亚于战争的浩劫,它摧毁的是先祖的功业,切割的是历史文化,亵渎的是人类文明。6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认识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真正价值时,苏州古城原15公里长的古城墙,幸存下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据目前实测,比较完整的为1249.98米,只占原总长度的百分之8.2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虽然修复了204.42米,但也仅为城墙总长度的百分之1.34。苏州城墙破坏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苏州古城墙人为的破坏行为,至今仍有发生。

    今天,城墙原有的功能作用固然不再需要,但从历史的角度说,城墙是一个集古代城市规划、建筑、军事、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等的历史文化堆积层,当代人应赋予它新的生机活力,去更多发掘这份遗产的现代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要保护、修复和利用苏州的古城墙。苏州政协提出了“分级分类保护和修复古城墙,为古城申遗创造必备条件”的积极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墙是苏州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苏州古城墙今后的历史如何书写,苏州人正在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