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思明居士 2020-04-05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所以,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广泛筑城墙。其中,距离我们较近的明清留下了许多城墙的遗址,如南京明城墙、西安古城墙、荆州古城墙以及辽宁兴城的古城墙等,但是你知道城墙的起源与成形是在什么时候吗?

史前: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中国古代城墙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时期的“沟壕(或围壕、围沟)”。目前考古发掘的史前遗址中,许多都有沟壕,如较早的一批,湖南澧县的八十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等,距今8000年。河南舞阳遗址发现的壕沟有可能是聚落的环壕遗迹。环壕围绕着原始聚落而形成。其作用,不过是聚落的边界可以用来储水,在某些特殊时期可以用来灌溉、防洪,同时,还可以阻挡某些野兽的侵害。

最初只是在挖壕沟的时候将挖出来的土,堆土成堤,这便可以看作是城墙的最早形态。随后,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或许发现,由于土堤距离壕沟较近,因为容易坍塌,并且土堤的高度使堤下容易产生死角,在聚落与聚落的斗争中,不利于防御。因此便演变出了壕与堤分离的形态,这样的形态也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城墙。

此外,除了土城墙,还有不挖壕沟的以石块堆砌的城墙。如内蒙古大青地区的阿拉善古城遗址,这主要也是与先民们的居住环境有关。干燥的地区,并且就近就有丰富的石料,或许,以石料为城墙会是更好的选择。

起初原始聚落多向心分布,身份较高的人居于部落的中心,因此城壕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后面随着先民发现了房屋阳面与阴面的秘密,房屋的分布便都受阳光朝向影响,房屋的分布因此较为整齐,城壕便演变成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四边形。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战斗的频繁、兵器的发展、“礼制”的出现,城墙的升级

在母系社会晚期,剩余财物的积累使得社会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分级。分级不单是聚落内部,聚落与聚落之间也出现了分级。聚落之间因此战争较之前也更加频繁,兵器进一步升级。史前没有(或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但是根据一些先秦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段时间部落斗争十分频繁,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如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逐鹿之战,黄帝战蚩尤的传说,黄帝与太昊少昊之战等等,在这其中,还有“蚩尤作兵”,“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的记载,所以或可推测,由于战争的频繁,武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城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据统计,战国时期的230次的战争中有三分之二是与攻城有关的。城墙的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墨子》一书中就有相当的篇幅是有关于筑城的,总结下来主要有墙顶设施及城门处的设施等。墙顶上的设施可以为守城的士兵提供掩护,并且可以监视敌方的一举一动,从而对敌人进行很好的反击。而城门上,许多是设有机关的。

除了斗争,礼制的出现也对城墙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大大推动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奴隶制、礼仪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统治者治理、强化的工具。在周初时,伴随着如金字塔般的分封制,礼制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礼制体现在国家制度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不同等级所配备的城的规模的要求。

《注》中有:“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百步;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官方五百步。”

从这段儿可以看出,周礼中对于公侯伯子男以及官所居之城的规模有明确的限定。但统一规定城均为方形。同时,对于城垣的高度也有等级限制。依据《周礼》中的相关记载可知道,王城的城垣高约七丈,诸侯城的城垣高约五丈,而都城的城垣高约三丈。

秦汉至盛唐:成熟的古城墙

到了秦汉及盛唐,古代城墙进一步发展,后世城墙上的要素在这一阶段基本成形。具体的体现在瓮城、马面、城门上的发展。

瓮城,在这段时期,边城城门外会再设立矩形小城,也就是瓮城。瓮城墙与主墙同一高度,厚度也一致。瓮城门旁设一侧,不与城门相对,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城门。马面,多为弧形,突出于墙体表面,高于城墙顶。可以起到侧射,预防敌人攀爬的作用。和瓮城一样,马面也是多发现于边城。

而都城的城墙变化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城门上。一是门阙的形制。“阙”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汉画像石上的“阙”

汉代时都城城门外设“阙”基本上成为定制。但门与阙的具体形式在后世又有变化。如下图所示,汉代时门与阙是分立的,而自北魏开始,门阙开始相连,并得到了沿用。并且汉代的宫城与京城的城门普遍使用双阙,而魏晋之后仅在宫城或京城的正门使用阙。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再者,由汉到唐的城门多为“多门道”城门。如汉长安城四面城垣的十二座城门,使用的都是“一门三道”的形制,班固《西都赋》中也有“被三条之广路”。目前考古发掘的汉到唐的城门也基本上是“一门三道”。可见“一门三道”在当时已是固定的形制。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子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的兴起于地方城市,到了唐代普及,元代时基本消失。其实,历朝历代对于筑造城墙基本上都是持积极的态度的,只有元朝例外。元朝禁止筑造城墙的政策持续到至正十二年,也就是1352年,已经是元朝统治的晚期了。随着各地农民起义的爆发,统治者终于认识到了城墙的重要性,下令筑造城墙,可惜为时已晚。

古代城墙是城市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并且修筑城墙基本上都是官方的行为,也更能体现当时的技术发展。对于研究古代生产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