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墙内外故事多--访苏州城墙博物馆顾问钱公麟

 苏迷 2014-11-23
城墙内外故事多
——访苏州城墙博物馆顾问钱公麟
城墙博物馆序厅
 小学生参观城墙博物馆
 
  ■首席记者李婷
  2013年10月,苏州城墙博物馆在相门城墙景区内正式落成开放,该馆是由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建成并管理的。一年来,这个记录苏州城、苏州城墙历史的专业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人们了解、研究苏州历史的一个重要平台,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博专家、苏州城墙博物馆顾问钱公麟先生。

  壕沟、土墩都可能是最初的城墙雏形

  从事苏州考古工作数十年的钱公麟认为,城墙是城的标志,而城的起源与文明发展、阶级分化等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前进有着重要的关联。
  城墙,是由土或砖石筑砌的刚性实体,并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高度,城墙一般都在城市或建筑组群的周围,其最初的形态应该源于原始社会房屋的壁体和围墙,以后发展为聚落的寨墙,当聚落扩展为城市时,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形式。在苏州地区的多处文化期遗址中,钱公麟留意到了壕沟、土墩与聚落区的关联度,“如果以浙江发现的良渚大城为基准,事实上在今天的张浦、甪直一带,也可能存在过一个良渚大城。天然形成的水道、冲积堆,都有可能被古人利用来开凿堆筑为壕沟、土墩。人类是在不断地成长和改变自然的尝试中走向文明的。”
  他特别认为,对一个城址的判断,要以考古地层学为基础,“考古地层学的关键简单归纳一下是两句话,早期地层里绝对不会有晚期地层里的东西,晚期地层里有可能出现早期地层的东西。苏州城墙博物馆建馆时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收到它的镇馆之宝——早期城墙的夯土层。那是去年4月份对城墙进行考古工作时发现的,就目前来讲能保存如此早的城墙夯土是绝无仅有。这个沙土中有水分,一干之后就没办法保存了,所以专业人员用了先进的科学手段,用塑胶灌进去,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苏州最早城墙的标本。”

  苏州城墙与苏州水系是“荣辱与共”的关系

  对苏州城墙产生研究兴趣的出发点,正是钱公麟参与的1980年相门古水城门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对相门古水城门的发掘,钱公麟发现历史上苏州可能拥有过3座进水门,5座出水门;这些水城门的设计和使用对于完全依赖自然界的古人来说,其实际功用是十分巨大的:“发大水的时候,把进水门的水下门关起来,把出水门的水下门打开,排出城内河道中的积水,以防内涝;如果天干雨少水小,那就得蓄水保生活,把出水门关起来,进水门打开,让城外之水供给城内居民取用。”
  他进一步分析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巨大智慧含量:“苏州小桥流水的奥妙全在桥门洞,各种各样的桥洞事实上是城内水系的一个流速调节器。水流慢的地方,用小桥洞加快水流,水流快的地方,用多孔、大孔桥洞来缓冲一下。因此我们今天看水系看河流,不能只注意它们的航运功能,因为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这些河流与水道排在第一位的职能是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交通运输的功能是排在后面的。如果想到古人从事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利用、引导城内水系的最佳使用状态,我们今天在治理苏州水系的诸多难题时,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启发与应对了。”

  “城墙有个特点——屡坏屡建”

  按普遍的学术观点,城墙可分狭义、广义两个方面。狭义城墙仅限于城市的范畴,即包括一切城市的内、外城垣,以及其中某些特殊构筑如瓮城、夹城等。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改朝换代的争斗从未停止,城墙的建造、破坏基本成为这种争斗的标志性事件,“所以,我认为城墙的历史如果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屡坏屡建。”钱公麟由此认为苏州城墙博物馆的重要与可贵之处就在于,争取在现有条件下,把城墙发展过程中还能够找到并保存下来的不同历史时段的稀缺物证与资料,予以收集、保管、陈列、研究。
  他进而表示:苏州城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城内有不少土墩,在民国时期的苏州地图上还能看到标出的许多土墩。大公园中的土墩上就出过战国时期的遗物。1976年发掘平门城墙,在17层夯土层上发现30多座六朝墓葬。由此我们认为,今天所看到的城墙是分段的。某段城墙下面如果发现土井、灰坑,说明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附近生活了,所以在生活区中留下了很多遗迹。城墙地下的东西肯定是早于城墙。与此同时城墙里面又出了包含物,怎么认识呢?这些夯土层之上的遗物,城墙肯定早于它。这就指向了城墙在不同时空中存在着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屡坏屡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