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汉留侯张良身世考

 普洱张 2012-06-11

本文作者不详,来源于网络,如果作者看到此文请与我联系。

 

 

张良到底是何许人呢?《史记》曰:“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既然《史记》称其祖父、父五世相韩,而据正文,以及“索隐谓大父及父相韩五王,故云五代。”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大概的时间跨度。

 

韩昭侯

前358-前333

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韩襄王

前311-前296

韩釐王

前295-前271

韩悼惠王

前272-前239

 

从韩昭侯30年(前333年)至韩桓惠王23年(前250年),前后跨度为84年。而其祖父既在韩昭侯时已经做了相国,最迟应在韩昭侯30年(前333年)以前。也就是说从其祖父相韩,到其父卒,时间上将近百年。从这么大的时间跨度上看,张良与大父开地及父平的祖孙、父子关系看起来不太靠谱。

而《史记》又有:“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

司马迁父子生活的年代距汉初不远,说留侯有这样的自述应当比较可靠。那么张良祖上世代做韩国的相国应该确有其事。不过,也许是在关系上没有弄清楚,开地和平可能并不是张良的祖父与父亲,甚至这二人也并不是父子关系。

据《史记·韩世家》记载:“(韩昭侯)八年,申不害相韩。”申不害从韩昭侯八年(前351年)至22年(前337年)为相国,共十五年。据此,开地相韩应在申不害之后,即最早在公元前337年。

而在申不害之后最有名的韩相应为公仲,从韩昭侯至韩僖王(韩釐王)六年(公元前290年)。公仲又有公仲朋与公仲侈,而公仲侈卒于僖王六年,之后由韩辰任相国。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能活还长的寿名,而且连续做了四十几年的相国,可能性不大,所以公仲朋与公仲侈应当为两个人。自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50年(即张良之父平去世)又有四十年之久。假设韩朋之后韩国的相国是张良的父亲,他应该叫“韩平”才算合理。而自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230年这二十年间,韩国的相国是谁,和张良家族有什么关系,现在已不可考证。

前面已提到,张良自己说“家世相韩”,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而《史记》中“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与《史记索隐》“索隐谓大父及父相韩五王,故云五代”,实际上有很大的矛盾。那么,到底是自己家五代人去做了相国,还是两代人做过五代国君的相国,这是矛盾之所在。而根据《战国策》的记载,从韩昭侯时期至韩桓惠王23年间,至少有七位相国,即申不害之前任、申不害、楚昭献、韩朋、韩侈、韩辰、韩平(张良之父)。很明显,如果这里面某两人为父子,他们加起来也不可能做过五代国君的相国。在这七个人中,除申不害的前任不可考,申不害、楚昭献非韩国贵族外,其余四人皆是韩国贵族,都姓姬。

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即韩朋→韩侈→韩辰→韩平(张良之父)→韩良(张良)这样一个家族谱系。当然除平与张良之外,其他两两之间还不能断定一定是父子关系,但这样的顺序应该没有问题了。同时《史记》中“大父开地”句,更不能理解为张良的祖父叫开地了。“大父”在此不能当作“祖父”来看,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先祖”,也就是张良的某位祖先;而“开地”自然也不是人名,那么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开创基业的意思。

张良的祖先实际就是韩国早期,也可能是位列诸侯之前的某一位国君,其中的一支后代发展成了张良家族,而这个家族一战国时期一直是韩国重要的贵族,并且从战国中期到晚期一直担任韩国的相国。所以张良实际应该叫“韩良”或“姬良”。在他幼年时,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二十年后,秦国灭掉了韩国,当时韩良还不到而立之年,所以还没有做官。国破家亡后他出外游学,并开始找机会刺杀秦始皇。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一位大力士,并得知秦始皇巡游的队伍经过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这里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官道正在低洼处,很适合行刺。但他在这里刺杀秦始皇的行动还是没有成功,二百多斤的大铁锤只砸中了队伍的副车,没有伤到秦始皇。这件事让秦始皇很生气,下令全国通缉刺客。韩良只好改名为“张良”,并逃亡到下邳,过上了隐匿的生活。后来就是“圯桥拾履”黄石公赠其《三公兵法》三篇,借此得以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

他的身世大概始上所述。但他是什么地方人,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史记》索隐云: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汉书》顾氏按云:後汉书云“张良出於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历史上很多人讨论过张良祖籍,但因没有直接记载,所以都只是推测。但我们梳理一下不能看出这样一条线索:韩人、城父人。首先,张良是韩国贵族已无异议,那么关于城父之说,历来学者并没的反对,只是就城父位置及具体化到现代地理上来就有了很大分歧。其次,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而今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张店村被认定为张良故里,并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依据只是颇似汉碑的一通隶书红石碣,则不免失之武断。虽然,在今郏县李口乡一带,有张店、大张庄、小张庄等多个张姓村落。大张庄村中仍有张家祠堂,为清代建筑,据说张店村原来也有祠堂,后来废毁。这些张姓村落和当地群众历来都非常尊崇张良,视张良为先祖先贤。但唯一能说明的只能是这些人有可能是张良后裔,其他的一切却似乎毫无关系。

前面已据史书推测,张良本不应叫“张良”,以“韩”或“姬”为姓方可。另外,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所以,自其子张不疑之后方以张为姓,而故乡宗族均不以张为姓。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对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度评价早已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圣贤。而他那“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也已成为两千年来我国处世哲学的智慧典范。他的盖世才华成就了他不朽的功业,在中国历史上他注定要名垂千古;他的无欲无求显现了他高尚的德操,这使得他成为历来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身世详情,不知道他出生在那一年,在那个地方,但他伟大的名字却会被华夏民族永远传扬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