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压力管理

 杂货店伙计 2012-06-12

 

 

 

 

《道德经》与压力管理

 

 

 

    各位机关企业和机构负责人:以下是我的压力管理讲座讲稿,涉及主题包括职业压力、婚姻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成长和亲子关系问题、情绪管理问题等。

 

 

一、认识压力

 

     1、什么是心理压力?外界事件超出内心承受能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影响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心态决定一切。

 

     2、心理压力的表现种类:

 

情绪表现:不舒服、烦燥、抑郁、焦虑、恐惧、愤怒、失眠多梦等

 

躯体表现:心堵、心累、乏力、莫名的疼痛难受(肩背疼、肢体酸凉麻木等)、身心疾病(乳腺癌、子宫肌瘤、溃疡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行为表现:抽烟酗酒、购物狂、工作狂、饮食障碍、网瘾、性成瘾、自残自杀

 

 

    二、人为什么会有心理压力或心理痛苦呢?

 

    1、因为不了解内在心理规律,违背心理规律,没有按照“道”的方式生活。

 

    心理规律是什么?“道”法自然、阴阳合一的辩证法。

 

宇宙自然的辩证规律:《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厮不善矣,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的自然规律是矛盾对立统一,是辨证的,宇宙就是阴阳合一的相互转化,有白天就有夜晚,有阳光就有阴雨,有春生就有秋落,有高山就有低谷……

 

   内在心灵世界的辩证规律: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勤奋和懒惰、自信和自卑、爱与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快乐和烦恼等等。《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真正的完美是完整,不是完美主义。

 

2、“自我”、“思想”是压力的内在根源:但我们的头脑里有欲望、期待、渴望、理想、甚至幻想,让我们只接受好的,不接受不好的,我们内在的整体由此产生矛盾和分裂对立,开始自我消耗能量,一切压力烦恼都由此而生。所以佛说:人生有83种烦恼(阴阳合一的自然规律),第84种烦恼是人不想有任何烦恼。第84种烦恼是我们头脑自我的期待,只接受一半的存在,是人为造成的。

 

    3、我们是如何违背心理自然规律而导致不能承受的压力重负的?因为不了解心理自然规律,所以不能活在当下的自然存在里,而是活在过去、未来等头脑想象里,所以心理产生期待(只想要好的,不想要不好的),有期待又不能承受期待落空的失败感就产生了痛苦,或者期待得到满足后彻底失败的空虚。

 

    期待就是理想、梦想、幻想等,就是追求目标和结果。要理想要结果不能享受现在是因为对现在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内在有一个不足或空虚,即价值焦虑——我是不是足够好?为了填满内心的空洞,我们开始向外寻求和追逐,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认可,希望得到金钱、物质、权力、地位、名望、爱情等等,希望通过社会认同来证明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但向外求这种方式的满足只是暂时的,最终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一旦得到了的东西马上就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又开始在焦虑中开始下一次证明,形成所谓的追求完美主义,凡事总希望好的结果,不想要坏的结果,结果是当坏的结果出现时不愿接受,内心压力逐渐累积,发现外在拥有的一切并没有解脱自己,仍然不能自我认同,自己成了满足他人和社会愿望的奴隶,内心不自由积累很大的压力。其次,当一个不断追逐的人一切都有的时候,那是一种彻底的失败,因为以前当他没有许多时他还可以希望说“只要我有了什么什么就好了”,但现在他外在客观上已经没有什么可追求没有什么可希望的了,他内心的空洞怎么办?那个空虚空洞空荡荡的感觉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看到有些功成名就的人最终会选择自杀,留给他们的追随者很多遗憾和迷惑的深层心理原因(张国荣、三毛)。这种极端压力就是一种过度社会化的结果。

 

 

三、生命是一次修行,如何修炼自己以解脱压力烦恼?让“心随境转”变成“境随心转”。

 

    可见,当心理感觉有压力存在时,外因是生活事件,内因却是我们内心的空洞以及我们对待空洞的态度——也是对待自己及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才能真正从压力中解脱从而过一种少压力或没有压力的生活?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学会按照“道”的方式活着,超越上述二元对立的一切,学会自我认同,不过度追求社会认同,保持自然人(阴阳完整的两面)与社会化(头脑评价要求一半的存在)之间的和谐。具体方式如下:

 

    1、学会接受;享受当下

 

    接受什么?接受自己的“不好”部分。同时接受别人、接受现实的“不好”部分。对内不要欺骗自己,接受你内心的真相(好和坏两部分),对外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现实,明白自己的需要和局限。

 

    接受是面对,不是忍耐也不是转移。忍耐只能积累更多的压力,转移只是暂时逃避了压力,同样积累了压力。只有面对接受了压力,你自身曾经被排斥的能量才解放出来,为你所用,你会感觉它就是你的一部分,你就不再感觉也不会叫它为压力,这就是化压力为能量。此外更重要的是接受不仅是头脑接受,更要落实到心理,是整个身心灵一体的完整接受,而不是头脑明白道理实际却做不到,那是身心分裂。当我们身心分裂的时候,就会感觉能量不足,所以无法应对外界工作和生活中的事件,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容易的事到自己就特别难,因为你只用了头脑这一部分能量,而人是一个整体,身体很大一部分能量都被束缚,所以会感觉无力。最后澄清一个误解,接受并不是消极不努力不进步。接受会让你接受道的完整的两部分,会让你的内心更整合,更包容,会帮你增强心理能量,而不是只活在一半的生命里,会使你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仍然拥有一颗平常心,提高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仍然能安时处顺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已经拥有的,你会活得很好,以一个活得很好的你等到内在和外在足够成熟时再自然地做出选择或改变,你难道不会活得更好吗?

 

(《道德经》:载赢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接受内心的真相后,外在也许是拿起了曾经害怕面对的内心的真正需要,也许是放下了曾经执着的某些东西及纠结,也许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总之,原来的所谓“压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你,是没有问题的!

 

    2、学会放弃,生命重生

 

    放弃什么?放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解自己的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我们的生命一直是在追求、在得到或失败的状态中循环而从不曾主动放弃,放弃传统、僵化或束缚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我们就会在不断努力得到的同时感觉生命的空虚、无价值、无意义。学会放弃,就是在你还不知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之前,你应先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要的,学会做生命的减法,放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找到你自己,只有不再随波逐流,向内寻找去发现你自己,你才能轻松自在地过属于你这个生命个体的生活。这样你就摆脱了父母文化的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学会放弃其实就是寻找自我,是一场根本的内心革命,它让我们的生命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要学会适应社会,但很少有人知道相对于我们的整体生命来说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是:人需要学会抗拒文化适应。当我们和父母文化要求保持距离,了解社会及文化要求带给我们的内心制约与枷锁,我们就会在不断地感受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保持联系,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有放弃才有新生,重新调整自己的需要与外界需要的顺序,整合真实自我,再与社会需要连接,不再盲目取悦外界需要。该不挣的钱不去挣了,该不要的名不去要了,该不要的权利地位不去要了,该不要的关系就不要了、、、当我们冲破自己内心的制约和束缚,就会发现勇敢面对生命中的重大选择,生命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是一个感悟自性,水落石出的蜕变过程。

 

    当我们成为自己,我们就能肯定自己,才有自我认同,才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再有价值焦虑,不再有自己是好还是不好的疑惑,才不再盲目寻求社会认同,我们才摆脱了来自外界和内心的期待,这时的我们“定乎内外之间,辩乎荣辱之境”,不再受外界的说法和评价左右,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时的我们从外在看来好像并不完美,但大成若缺,看上去不符合社会完美价值标准的我们才真实自然、平和从容。

 

    做自己的感觉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是完全的内心自由的感觉,顺其自然的感觉,是随缘的感觉。云和水有什么压力呢?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学会超越,发现自性

 

    超越什么?超越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每一次超越都让我们的人格又一次趋于完善,而人格的完善程度决定了我们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说学会放弃让我们超越世俗的价值标准,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那么学会忘我才能让我们超越自己,从自我“想这样想那样”的自我中心思想中走出来,放下自我,回归内在本自具足的纯洁完善丰富和谐的本性,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甚至宇宙自然社会的一体性。回归后的我们放下了执著心,不再外求价值,我们能感受到内心的圆满与整合,对自己很满意,对自己的现在很满意,所以不再有野心和期待,不再有理想和目标,能够真正活在当下淡定自如。我们的心智人格已经完全成熟,对别人已经不再欲求。有,能享受生活,没有,依然自得其乐,无论处于任何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在的。这样的人,内心拥有绝对的自由,因此他是没有压力,绝对快乐幸福的人。当然能够达到这样的人很少,但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在趋于这样的境界过程中修炼!(《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何达到忘我超越的境界?参加慧明内观静心班,通过静心内观修行,整合身心灵,调整身心压力,将向外追逐的有为生活与向内探索的无为自性相结合,关注自身人格的完善与成长,深入发现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圆满自性,过一个内在安足恬淡,外在大道至简的生活,以一颗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当能熟练内观时,我们在生活中能随时随地观照觉察自己,认识了解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和谐相处,不再追求完美主义,达到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完美是完整:接受美也接受丑,接受善也接受恶,接受成功也接受失败,接受爱也接受恨、、、接受一切对立依存的二元性,内在的平静与圆满让我们感觉到宁静恬淡,生命开始满足开始庆祝,你是鱼就在水里游,你是鸟就在天上飞!忘我的人内心不再动摇,没有任何诱惑与压力能够影响到他能够打扰到他,那是一种绝对的无压力状态,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它和外物的得失、有无、多少无关,那是幸福的极致!(《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以上三种心灵成长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它一一说明,实际上接受、放弃、超越并没有明显的分界:当我们学会接受某些东西的同时就会自然放下某些东西,当我们能放下某些东西的同时我们就超越了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最后我们就会达到忘我。在忘我的状态里,人就像白云、树木、飞鸟、游鱼一样自由自然的以自性存在,那就是没有压力或少有压力的生活。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经》: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