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哲理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6-12

 

三国演义》,不朽的传世巨著,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它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魅力之深,可谓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包涵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用人术、战略论百科全书。书中人物的命运、战例的成败及谋略的得失,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揭示出做人的真谛和处理的原则。

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立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赛,却在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围攻而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评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一哲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军事上,就要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敌我双方的力量以及指挥官的脾气等出发,从而制订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马谡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者,只会生搬硬套孙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而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果酿成惨重失败、试法被斩的悲剧。

    马谡的悲剧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照搬本本的主观主义。教师可在讲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时引用该例。

草船借箭的联想

    东吴都督周瑜出于嫉妒之心,决意要加害诸葛亮,他命诸葛亮在10日之内监造10万支箭,以便应战。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应允,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在一大雾之夜,用20只扎满稻草人的船只靠近曹军水寨。曹军以为敌人来偷袭,万余名弩弓手乱箭射向敌船。诸葛亮命军士将船靠前受箭。等日高雾散,诸葛亮才命令收船回营,此时20只船两边的稻草人上密密麻麻排满箭枝。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按时送上10万枝箭,逃脱了周瑜对自己的谋害。

    【评析】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诸葛亮懂得气象知识,推测出三天之内江上会起大雾。同时诸葛亮也掌握了曹操用兵的特点和规律,断定曹操在大雾中不敢贸然出兵。正是基于对这种天时和人事的规律的认识,诸葛亮轻轻松松获取10万枝箭,逃过一劫,不得不令周瑜惊叹于他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故事启示我们,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周瑜之死的内外因分析

    建安十五年冬,一代俊杰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声中气绝身亡,年仅36岁。一般人都认为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不错,诸葛亮的确施用过三气周瑜之计。周瑜费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了南郡城,结果却被诸葛亮借机占领,真是一场辛苦为谁忙?气得周瑜昏死过去,这是一气周瑜。周瑜想用美人计骗刘备来东吴成亲时杀之,结果诸葛亮用三个锦囊妙计帮助刘备娶到孙尚香并顺利逃出虎口,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不省人事,这是二气周瑜。周瑜欲施假途灭虢之计攻取荆州,结果诸葛亮的一番劝告使周瑜处于进退两难、十分尴尬的境,真是几番算定总成空,气得周瑜又一次昏厥,不久周瑜怀着满腹遗恨而死去,这是三气周瑜。

    诸葛亮能气死周瑜,为什么不能气死司马懿呢?

    【评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诸葛亮施计气周瑜只是外因,周瑜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其本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病态心理。周瑜虽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但终不是直接所杀;周瑜如果有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量,诸葛亮也只能无可奈何了。所以与其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倒不如说是周瑜自杀的。

    周瑜之死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但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从诸葛亮之死看适度原则

    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五丈病逝,历时28年,他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巧夺荆州、计取成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但诸葛亮只活了五十四岁,由于他的早逝,不仅没有使蜀汉实现收复中原,重整王朝的夙愿,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诸葛亮虽说死于疾病,但其实是操荣过度,积劳成疾,累死的。他为了先帝之遗愿连年征战,殚精竭虑,事必躬亲,汗流终日,这种超强度的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肌体健康。再加上诸葛亮为报君恩,夙夜忧虑,寝食难安,一旦遇上挫折便饮恨无穷,这种心理上的过度焦虑又严重地摧残了他的精神。诸葛亮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英年早逝,也就不足为怪了。

    【评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后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欠把握适度原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敬业精神是可嘉的,但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夙夜操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诸葛亮本想通过自己的勤恳工作来完成先帝的托孤重任,由于违背了适度原则,结果却适得其反。

    诸葛亮之死启示我们,世上万物皆有度,违背了适度原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它的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