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协调发展的基础夯实

 田王老羊 2012-06-12
把协调发展的基础夯实
本报记者 党涤寰 王 伟 周 琳

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李楼村。48岁的种粮大户王东海,看着联合收割机穿梭于金黄色的麦浪里,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他告诉记者,他在承包的670亩地里种植良种小麦,亩产达到1000多斤,今年将增收14万元。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让种粮农民尝到了甜头。

河南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不论是保存量还是求增量,保障粮食生产都是现实的经济问题,更是不能牺牲、没有退路的政治责任,容不得有半点含糊。”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

河南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少,保粮任务十分艰巨。到2011年,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在此高基数上继续实现稳定增长,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为了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河南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在延津县王楼乡,记者看到全乡农民即将迁入6个崭新的新型农村社区。依托社区成立的土地流转服务站,目前已流转土地9600亩。有关部门计算,如果河南城镇化水平达到50%,大体还需要450万亩土地;2011年河南乡村建设用地人均248平方米,如果把人均建设用地降低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地,大体实现供求平衡。而且随着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可能,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将得以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正源源不断地向新型农业现代化“输血”。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

“我们温麦系列良种在全国累计推广3.2亿亩,增创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温县农科所所长薛世跃介绍,温县祥云镇喜合村的农民吕平安,已培育通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9个,小麦新品种4个,平均亩产超1000斤。以“豫麦49—198”为例,该品种至今推广面积达1.39亿亩,对小麦增产贡献率达40%,平均每亩增收约100元。

2011年,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100%,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7%,现代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2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遍布黄河两岸。

只有良种还远远不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新型职业农民给新型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更多惊喜。

“我们的铁棍山药原来靠人工栽培,每亩投入5000多元,仅产2500斤。现在通过引入开沟松土机和种植新技术,每亩只需投入200元,亩产突破2600斤。”博爱县金城乡南屯村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说,2009年他组建合作社至今,已培训40多名职业农机手,他们每天忙碌于跨区作业,已经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和职业新农民每年为合作社带来纯收入150多万元,产值600多万元。

河南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采用南北多地域交叉种植的方法,我们避免了气候影响,保证了有机蔬菜市场的稳定供应。”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敏说,他们在许昌县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播种、栽培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农业技术创新,生产出来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常年直供港澳市场,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幅提高。

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河南的重大任务。2000年以来全省农民增收加快,但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增收的压力依然很大。

魏仲生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全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二是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任务很重。农业比重偏大,以工促农的能力相当有限,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依然存在。要增收,还要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沁阳市王曲乡北山村的农民邱建成,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带头人。邱建成承包土地超过1750亩,拥有农机156台。他牵头组建的沁阳市康辉农机合作社,种植土地超过2000亩,不但有2.5万吨粮库,还全部采用免耕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化种植方式,仅需社员50多名。

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邱昌玉说:“我家的12亩地都流转给了邱建成。现在我的工作是给合作社开农机,月薪1500多元。依靠机械化、标准化种植,合作社的每亩小麦比一般种植户多产100斤,卖粮的收入增加了,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每亩地800多元,我的年收入超过3万元,比城里打工挣得多。”

如今,河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4万多家,入社农户超过200万户,年销售农产品可分配盈余19.2亿元,入社农户年收入增幅在20%以上。

“合作固然重要,但实现农业产业化才是发挥河南农业资源优势、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焦作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梁海利说。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例证。公司副经理戚为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斤小麦价格约1元,按照出粉率60%计算,6两面粉的价格至少要达到1.2元,高级面粉甚至超过2元。如果制作成速冻饺子皮,一斤小麦的效益能提高更多。

这样的比较效益不仅惠及企业本身,更惠及参与其中的农户。目前,郑州市惠济区周边50公里已形成速冻产业集聚区,胖哥、思念、云鹤等速冻食品企业纷纷加入,最多时达100多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超过3万人,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周边数万户生猪养殖户、小麦种植户走上了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化致富路。

截至目前,河南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19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330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成为一座座肩挑“三农”、连接城乡的桥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