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集古走向创作

 昵称974066 2012-06-13

    本文的起因是因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目前出版了4本,据说全套共8册)。前几天,在郑州和胡紫桂兄、胡海成兄小聚,说到集字这个话题,我让他们写一篇集字创作到正常创作关系的文章,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应允写这篇文章。

    成文后,得胡海成兄修改,使拙文润色不少,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将与《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丛书中的部分集字作品一起,刊发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

 

 

从集古走向创作

 

谷国伟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从古至今,每一位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书家,无一不在临摹经典法帖中下了很大的功夫。

 

诚然,所有在临摹上所下的功夫,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创作服务。但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人临摹古帖,能够做到惟妙惟肖,甚至还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当抛开古帖去进行创作时,却任笔为体,写得一塌糊涂,好像临过的帖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书者在临摹和创作之间,没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转换,导致了临摹和创作脱节。

 

临摹和创作之间如何转换?两者之间是否有架桥梁,能得以从临摹迅速转换到创作?这是摆在很多学书者面前的困惑。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其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集字创作。

关于“集古字”创作,最有名的莫过于“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了。米芾习书,自谓“集古字”,虽有人以此为笑柄,但米芾却从不计较。王文治曾赞美米芾“集古字”时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从米芾“集古字”到最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芾书法成功的缘由,以及“集古字”对于书法创作效果的重要性。
米芾那个时代,要见到经典碑帖都很难,别说从碑帖中集出一首诗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有帝王将相、收藏名流、富豪人家才能有幸目睹的前代碑帖真迹以及仿制品,早已被普及。尤其是当印刷以及出版事业发展到当下的高度,可以实现对名帖名拓进行高仿真的复制,不仅可以下真迹一等,甚至还可以丝毫不逊于真迹;非但如此,还能对历代的名帖名拓进行任意的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以方便人们的学习、品赏和馈赠。这些都为我们学习经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加之多媒体的便捷,更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即便如此,我们能否将历代法帖都烂熟于心?能否在创作中做到随手拈来?我们虽然说有可能,但是难度极大,这可能需要穷毕生之精力。
可以说,“集古字”的方法属于半临半创,相较于“从临摹直接到创作”更接近了创作一大步。在专业的艺术书店,我们可以看到书架上很多种集字创作的书籍。最早是一些单个碑帖的集字联,然后是《王羲之行书集字古诗》之类集同一人法书于一幅作品中的。如今已经到了对各个时代、不同风格作品进行集字成诗、词的出版物,从单一到综合,从单一取法到各种书体,越来越丰富了。这些出版物,对于那些对书法创作还稍显生疏的作者来说是极好的帮手,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或直接进行临摹,或在尺幅不同的纸张上变换一下章法,而后直接参加展览。同时,这些出版物在市场上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表明,人们对集古字进行创作的方法越来越认同,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集古字”在从临摹过度到创作的过程中所充当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毋庸质疑的是,将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古代经典碑帖范字汇集成文的集字帖,对于学书者而言,非常便捷,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可能存在风格不统一的现象。其中有些可能取自“二王”,有些取自《书谱》,有些取自王宠,等等。在一件作品中,章法的构成需要的是整篇的和谐和丰富,气息的统一和贯通,但是囿于范本和一些生僻字,这些高标准要求可能无法一一得到满足,这就造成了整篇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
当然,集古字进行创作也仅仅是迈向熟练自如创作的一个过程和台阶,它并不是我们终极的目标,倘若仅仅停留在此,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依靠集古这个“拐杖”,帮助我们迅速进入到创作的境界中去,进而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附部分集字作品: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转载]从集古走向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