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扇子 |
来源:《开明》2011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1-11-18 作者:周新华 |
一到六月,天渐渐的热了。报纸上满是花花绿绿的空调广告。不知怎的就想到古代的事去了。我想,从前天也是热的,但彼时既无空调,亦无电扇,古人可怎么消夏呢?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在古代,暑天恐怕主要还是靠扇子扇风来纳凉。扇子古称“摇风”,又叫“凉友”,宋人陶谷《清异录》载,有人家庭院的凉亭柱上,就刻有“凉友招清风”的联语。从前的扇子门类可谓多矣,但究其质,总不外乎竹、木、葵、蒲之类。扇面考究的用绫罗绸纱,古诗文里是常提到的。《杖扇新录》载,有一种蝉翼团扇,裁黑纱绷面,以铅粉绘细竹万竿,薄如蝉翼,据云入手轻快,满座凉风。不过我总感觉那种“轻罗小扇”扑扑流萤合适,要说扇风倒还是蒲扇之类来得实用。 古人是很会动脑筋的。光一柄扇子扇起来不痛快,于是有人发明了轮扇,也叫风轮。《西京杂记》卷一载,汉代巧匠丁缓造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样看来,这种轮扇也就是跟纺车差不多式样的东西,要靠人来举柄摇动的。它的享用者,我猜猜也不会是劳动人民。果不其然,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禁中纳凉就用这种风轮,还要更讲究,在庭中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牛槿、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鼓以风轮,清芬满殿”。一边纳凉,一边还要连带闻花香,够奢侈的。 宋人周邦彦《浣溪沙》词云:“宝扇轻圆浅画缯,象床平稳细穿藤。飞蝇不到避壶冰。 翠枕面凉频忆睡,玉箫手汗错成声。日长无方要人凭。”这是难得的一首写古人消夏的词句。内中“宝扇轻圆”,当指前述绫罗绷面的纨扇了,“翠枕”不消说,自是青瓷枕,古人消夏妙品。而对于“飞蝇不到避壶冰”句,后人笺释是,冰气寒,故蝇避之。宋人梅尧臣《韩子华遗冰》诗有“开盘一见水玉璞,置坐百步无青蝇“,亦同此意。这样置冰于室,祛暑兼驱蝇,确是妙法。《中国美术全集》收录元人刘贯道的一幅《消夏图》:芭蕉荫下,画屏一边,一子手执拂子,坦胸赤足,背倚隐囊,斜凭“象床”;旁边一具矮几,几上一个海棠花口的大冰鉴,里面堆满格格棱棱小山也似的冰。此图恰可与周邦彦词互为注脚。 上面摘引的,是我十多年前在杭报上刊载的一篇小文《古人消夏图》中的一段。说是讲消夏,其实泰半谈的是扇子。但现在看来,可能当时因为篇幅所限,都是点到即止,很不过瘾。所以这一篇“古物新谭”,决意好好说说这扇子。 说到扇子,首先勾起人们关于童年回忆的就是蒲扇,也就是芭蕉扇。前几天刚好是“六·一”,晚上重看《子恺漫画》,见有一幅“瞻瞻的车”,画的是丰先生的长子丰华瞻幼时用两柄芭蕉扇拼成一部脚踏车的样子,自己骑在上头,童趣盎然,令人不禁莞尔。事实上,关于芭蕉扇,丰子恺先生在《庐山游记之三》这篇散文中,也有一段绝妙的描述。文中写到大家在含鄱亭里吃茶,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芭蕉扇走进亭子来。问他为什么带芭蕉扇,他回答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下雨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蕉扇。”说得真好。 其实会勾起我们这代人怀旧情绪的还有一种麦杆扇。麦杆扇简称麦扇,亦称麦秸扇、麦草扇。清人王廷鼎《杖扇新录》载:“麦扇以麦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这说的是实情,麦秸杆扇确乎是通行于江浙一带。我小时在乡下舅舅家过暑假,夏收麦子之后,我见我那些表姐们,就在用麦杆编这种扇子。 据说在江南民间,还有这样的风习,就是用麦杆扇来当定亲的信物,甚至还有当嫁妆的。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扇子打得越精细,说明姑娘的手越巧;扇子打得越漂亮,就显得姑娘越美丽。后一句不见得,但前一句是有道理的。这也难怪为什么那个年代江浙大部分农村妇女都会编织麦杆扇,特别是年轻姑娘更是通过编麦杆扇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种风俗越来越少了,连麦杆扇也很难找到了。前些日晚上去学校的干洗店送洗衣服,店主是一位陕北延安来的少妇,她手里居然摇着一把陈旧的麦秆扇,让我惊喜不已,如同发掘出土的文物一般,拿在手里把玩了半天。 说到扇子的种类,我十几年前那篇小文里,实在是太以偏概全了,扇子种类何其多矣。以形制而言,有长柄扇、短柄扇、团扇和折扇;以材质而论,有羽毛扇、竹扇、檀香扇、蒲扇、葵扇、麦杆扇、绢扇、纸扇、象牙扇、玳瑁扇、茧扇、牛骨扇、藤编扇、槟榔扇、鸭脚扇……数不胜数。 这个“鸭脚扇”较生僻些,要解释一下。倒也不是拿真的鸭脚掌来做扇子,它其实是以竹、纸为材制作而成。《杖扇新录》载:“鸭脚扇,以竹片长尺余,三分之,留一以为柄,劈其二,薄而密作数十片,以细线编之如帚,用纸粘两面。或用绢锦缘其边作团扇形,亦可书画其上,入手甚轻,形如鸭掌,故名。”有点意思吧。 另有“槟榔扇”,也并不是以真的槟榔叶制成。清人笔记载,“闽人采巨笋箨(也就是笋壳,笔者注)压平,阔六七寸,长尺余,背赭而面白,以其色似槟榔,故即以槟榔名之。用红木、楠木或玳瑁作柄,其白面,土人专炙广东线香,画花鸟其上,名曰‘香画’。或用铁丝烧红烙之。”也颇为别致。 说了不少扇子的种类,其实还是有必要来回溯一下扇子的由来。 有人以为,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在夏日炎热之时,出于障日、招风取凉、驱赶虫蚊之需,很可能随手摘取植物叶片或禽羽,进行简单制作,这便是扇子的起源。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原始时期的扇子虽迄今未发现实物,但从距今五千余年的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二百余件竹编器物和丝织品、苎麻织品来看,当时出现竹编、苇编等材料制作扇子,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故《尔雅》有云:“以木为扉,以苇为扇。” 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当时最为常见的是竹扇和羽毛扇两种。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有奴隶手执长柄扇的图像,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图像。 羽毛扇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使用而深入人心,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何其潇洒。事实上羽毛扇在天气炎热的南方地区颇为常见。傅玄云:“摇鸢鸟翼者,吴楚也。”嵇含云:“执鹤翼,楚之士也。”战国时,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当时大夫宋玉、唐勒陪伴楚王左右,手执极其罕见的白鹤羽扇,还受到与会诸侯的嘲笑。后经宋玉侃侃而辩,羽毛扇才得到诸侯们的认可,并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晋陆机还专门写了一篇《羽扇赋》以记此事。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湖北江陵的战国中期大中型楚墓中发现多件羽毛扇实物,如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就出有一件战国木柄羽扇残件,是我国出土时间最早的扇子实物。竹扇实物在湖北楚墓中也有发现,如包山二号墓就出有竹扇二件,大小各一。 竹扇在当时称为竹便面。这是一种用细竹篾编形制成的呈半规形的扇子,因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竹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可使用。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一件被专家称为“便面”的竹编扇子,扇把不是居中而是偏向一侧,形状有点像现在的菜刀。扇子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的扇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扇子的结构发生了一个对后世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即将原来偏在一侧的扇柄移到中间,成为以扇柄为中轴,竹木为架,左右对称,形似圆月的平扇。这种对称式平扇出现后,即成为中国传统风格的扇形,并盛行于此后的两千余年间。 其次,扇子的使用更趋普通。扇子初始还有礼仪作用,到秦汉时,其功能已主要为夏季驱暑。如当时的《春秋繁露》中有“以龙致雨,以扇逐暑”之说。又,汉代崔骃《扇铭》:“动摇清风,以御炎暑。” 第三,扇子的名称和品种也较过去更为丰富。相传,汉成帝非常宠爱皇后赵飞燕,曾赐给她五明扇、七华扇、云母扇、翟羽扇、蝉翼扇等。这其中的云母扇即是以云母为装饰材料之扇。北宋苏颂《本草图经》卷一《玉石上品》云:“云母,生泰山山谷、齐卢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者为上。……二月采,其片绝有大而莹洁者,今人或以饰灯笼,亦古屏扇之遗事也。”唐人李郢《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冰,偶成长句》诗云:“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 再者,扇子的形制更加成熟。汉代的扇子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汉画像石中所绘的团扇多为女性使用,矩形扇则为男性使用。如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女主人背后有两侍女各持一团扇,男主人身后则是一男仆手持矩形扇为其送风。此外,尚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形。扇柄材料也呈多样化,有木、竹、骨等,还用流苏、玉器等作装饰,使扇子更加美观。 西汉时,以丝织的绢、绫、罗之类织品作扇面已颇为盛行了,时有白绮扇、纨扇等名目。班孟坚有《白绮扇赋》。由于它形状团圆似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故时人也称之为“合欢扇”或“团扇”,又因其起初仅流行于宫中,故又名“宫扇”。 不过令国人想不到的可能是,现在大家比较习用的折扇,并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它倒是舶来品。据研究,折扇是在北宋初年从日本和朝鲜分两路传入中国的。据《宋史·日本传》记载,其时日本高僧遗弟子向宋太宗进献宝物,其中包括“金银莳绘扇梠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据专家考证,蝙蝠扇和白松扇等,均为折叠扇。这是中国有关日本折扇的最早文献记载。 此后,高丽(今朝鲜)仿造日本折扇而制的折扇也开始传入中国。北宋熙宁七年(1074),朝鲜使者来华时,带来一种用鸦青纸作扇面的折叠扇。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朝鲜使者又带来“松扇三合、折迭扇二只”。这里提到的白松扇,也有记载是水柳木皮制成者。如宋邓椿《画继》卷一0《杂说》载:“高丽松扇如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故谓之松扇。东坡谓:‘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析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黄庭坚曾写过多首与高丽松扇有关的诗,如《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猩毛束笔鱼网纸,松柎织扇清相似。摇动怀袖风雨来,想见阶前落松子。张侯哦诗松韵寒,六月火云蒸肉山。持赠小君聊一笑,不须射雉彀黄间。” 说到扇子的别名,以折扇为最多。折扇又名撒扇、折迭扇、聚头扇、聚骨扇、折子扇、旋风扇等,也有人因此扇状似蝙蝠,称其为“蝙蝠扇”。因其折叠起来面积较小,能够自如地出入怀袖,故成为文人雅士的宠爱,有“怀袖雅物”之称。 折扇刚舶来时,大多还是素面。到了明清之际,折叠扇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在扇面题字、绘画的风气开始盛行,这也成就了中国绘画中的一项特色产品——扇面画。 据文献记载,明代文人墨客在折扇上题诗作画的风气,始于永乐年间。如明李日华云:“折叠扇,古名聚头扇。元时倭人始贡。永乐间稍效为之,至挥洒字画,则始成化间。”至宣德年间,达官显贵及文人学士在朝会、宴庆之时,相互观赏袖中所藏折扇珍品,蔚然成风。当时,号称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及周之冕、陈洪绶、董其昌为首的“画中九友”等喜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在艺坛上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是后,书画折叠扇风气大盛,名宦显贵和书画家们都善笔于折扇,遂成明清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一柄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绘大折扇,共15骨,骨长82厘米,扇面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这是迄今所知当时最大的折扇。两面均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画的是《柳荫赏花》,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朱瞻基即宣德皇帝,是以画老鼠出了名的,想不到他画人物花鸟也来得。 到了清代,折扇制作的材料越来越精,可以说是极奇穷巧。扇骨骨料有用象牙、玳瑁、檀香、沉香、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的,以及红木、乌木、鸡翅木等名贵木料。扇骨上镂雕精巧、纤细的图案,并采用螺钿、雕漆等高级工艺。扇面有白纸三矾的,有五色缤纷的,有糊香涂面的,有捶金的,有洒金的,品类繁多,不一而足。 事实上,扇子本是扇风之实用物,弄得这样穷奢极侈,倒有点违背其原本之义了。还是北宋蔡襄在《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诗里说得好:“山僧遗我白纸扇,入手轻快清风多。物无大小贵适用,何必吴绫与蜀罗。”“物无大小贵适用”,一千多年前的人的识见,我看比现代许多人开明得多。 近日有朋友送我一柄竹骨纸扇,扇面是刘海粟、黄胄、陈大羽、夏伊乔等合作的一幅《松石双鹰图》(当然是仿制的),刘老并题诗一首,中有句云:“空谷古松起怒涛,双鹰突出霜月高。四顾九宵动矫翅,八荒六月生寒飙……”画好,字好,诗虽一般,但有“霜月”、“寒飙”字样,在大热天看着就凉爽,于是很喜欢,整日介带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摇一下,也混充一回风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