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维护社会和谐 ——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神话故事随想 摘 要:赫西阿德,赫翁,他的长诗《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第一本由作者个人署名的作品,他却因财产纠纷,和他弟弟“不和”。为了训诫他弟 弟,重建兄弟间的和谐,他写了这首长诗,闪耀于文化源头。登河源,尽览“汇涓滴夺地势以成溪流”的江河本色;叩访赫翁,体悟他化解兄弟间的财务纠纷以求和解的路数,也能一览人们“谋求人间和谐举措”的本色,或“基本原理”吧?
。 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和 打开“潘多拉魔盒”,将一切瘟疫、灾难散播人间,唯独将“希望”留在盒底的潘多拉
1,赫西俄德的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神话故事受到关注
在希腊神话中,赫西阿德(以下简称为“赫翁”)的《工作与时日》(尤其是它的前105行),耐人寻味,时有论者,耐人牵挂,其原因安在?
且从头想来。就人的本能而言,人是动物中的最弱者;要不,他们就不会用树棍、石块当工具、武器,还得合群协力才能谋生了;即使人学会了用火(外部热能),他们依然要合群协力,方能生存,以至于今。
有利的事物,终归也会有弊。依赖于外物、外能,还有合群协力,其实,也都是强加给人的枷锁;也是人类自绝于“大自然”的条件;人们无可奈何,只得去承受它们所带来的诸多悲哀和痛苦。这在地球生物圈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就说合群协力求生存吧!群居后的人,依然是弱者,远不如老是耷拉着尾巴,看似萎靡卑下、困顿龌龊、同样群居的非洲鬣狗!它们就凭逐步演化(兴许,这才是真格的进化!)出的一付钢牙(据说,“咬力”天下第一),和持续奔跑的耐力,称雄丛林,敢与狮群抗衡。人,归依人群,自然期待“人群”能够长期存在、强大。于是,人群的“理”、“利”和“义”,一套又一套的出世!任何人要在人群中生存,就得克己、“顾大局”,以维护群体的“理”、“利”和“义”,确保群体不致分崩离析。维护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和谐”,以求团结一致,齐心“对外”,既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之一,也就成为人们共谋生计的第一要义。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一贯倡导“报国高于尽孝,更高于个人安危”。春秋时郑国子产被谤,就表白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公元前538年);林则徐赴戍赋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八四二年八月),当可为这里的“一贯”二字作证。
其实,这种为私利而合群,又要念念不忘克制私利、捐弃私利的心态,在一切群居动物中,应当说都是一种“常态”。人群中不能人人都是“管理”国家的皇帝、总统或者“主人”;群落中,不可能个个都是“王”;其他的“绝大多数”,都得毫不含糊地应付“大王脸色”(或“主流意识”),“管好”自己的言行。群落越大,“大王脸色”越复杂、诡谲,越难对付!这是群居动物的“宿命”。即便是“王”,也得“懂点规矩”,其结果之一,就是对“自由”的深切质疑:群居动物,何来自由?
如何才能维护人类群居的“和谐”呢?悠悠千古,这未解之谜!
赫翁构思出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神话故事(本文中,简写为“潘多拉神话”),与他需要化解和他弟弟之间因财产纠纷引出的“不和”有关。当然,他们兄弟不和,乃小事一桩,却事关分财、逐利,实为“标准的”人间纷争;兴许,赫翁的著述,为后辈提供了一份化解人间冲突的早期答案。这,是这段故事受到关注的缘由之一。
赫翁,他的长诗《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第一本由作者个人署名的作品;据说,他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上半叶;这位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老老老前辈,可能也是第一位认为“一代不如一代”、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可他,说道起诸神来,宛如言谈他的父兄、长辈,自然秉持令人心仪的淳朴而又爽朗的古风,他敬畏诸神、恪守神谕,念念不忘。读他的书,就得跟随这位前辈,感受“凡事神指引,事事有依凭”的哪种舒心爽气,真是“穆如清风”!
何况,据说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文化遗存,那绝对是“原创”;赫翁化解兄弟不和的举措,兴许也应是“源头活水”吧;追本溯源,实实为中国读书人之所好!盖因一登河源,即可尽览“汇涓滴夺地势以成溪流”的江河本色;赫翁的“潘多拉神话”,亦能让人一览“谋求人间和谐举措”的本色,或“基本原理”吧!这,怕是这段故事受到关注的缘由之二了。
2,如何去看潘多拉神话
2-1,神,私心以为,自然不过是凡人想出来的;神话更是人编的。神,多半具有凡人期望具有,却绝不可能具有的本领,甚至神威。凡人因此敬畏神,当然也推崇神,因为诸神,体现了人们那些绝不可能实现的期望(比如长生不死)。这类期望,其实和所谓“理想”相仿;理想(特别是有关国家、社会的诸多理想),也多半只是人们奋斗的目标;要不,怎么会说“哲学家都是失败者”呢!
2-2,但凡说讲潘多拉神话者,只讲故事,赫翁为何要编写这样的神话故事,赫翁对这个故事自个儿作的结论,在讲说者的话语中,则多半了不可寻,似乎无需提及;这确实令人瞩目。
这样,论说潘多拉神话者,多半按照自个儿的眼光,用这个故事中的概念,演绎他自个的结论,颇像是在鉴赏一件瓷器,说道些“釉色莹润,纹饰疏朗,色调雅致”之类的一己之见,全不念及窑工艺人何以要如此这般。赫翁的潘多拉神话,在刘小枫教授的眼光里,说的是“宙斯实际上的意图是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奠定制度基础”。在无牧森林先生的眼光里,却认为,“刘教授如此理解,是对“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怀疑:自由对人来说是必需的吗?自由主义的自由对人来说必然是善的吗 ?”(请参阅:无牧森林博文:解放了的潘多拉(2012-05-21 09:05:35))
议论,一旦迂阔、高韬,不沾一尘,就难知所云了;毕竟,读书,不是为自个儿买一件瓷器。还是先问一问,这位老老老前辈,何以要写《工作与时日》,何以要如此这般地向他弟弟讲述“潘多拉神话”的“真情”吧。
3,赫翁编潘多拉神话故事的原因和他得出的结论
3-1,据《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中的《译者序》,原来,父亲去世后,赫翁和他弟弟佩尔塞斯分了家;家产,佩尔塞斯靠贿赂王爷,“获得并拿走了较大的一份”(引用的该书原文,均以楷书字体标出)。 该书中译者,对赫翁何以要写作《工作与时日》,有以下似不背离这首长诗的判断:“其后他弟弟因游手好闲或奢侈享乐,变穷了,又来乞求或企图再挑起诉讼。《工作与时日》这首长诗便是诗人在这一境况中受到刺激开始创作的,既为了训诫兄弟,也用以劝喻世人。”为了弥合他和他弟弟之间的“不和”,让弟弟能回归“正道”,且看,哥哥怎样“训诫兄弟”。
《工作与时日》的开篇颂词,约二百个汉字,哥哥请来善歌唱的缪斯神女,为她们的父神宙斯唱颂歌;颂扬宙斯操控人寰,威力无边;吃五谷、会死的凡人的生死、荣辱,“全依伟大宙斯的意愿”,凡人只能虔诚地祈求宙斯“往下界看看,侧耳听听,了解真情,声张正义,使判断公允”,总之,道尽了被管治者的无奈和忠诚。颂词的最后一句,很值得注意,颂词不颂神了,却大有意趣地转向了他弟弟:“还有你,佩尔塞斯啊,我将对你述说真情。”这“真情”中的“情”而且“真”,感情浓烈、责任深沉!
面对弟兄不和,哥哥首先向弟弟诉说人间“不和”的“实情”。赫翁说,(可能让人们不和、争执的)不和女神,有两位(她们都能使不和者双方,觉得对方违逆己意,应当与对方理论、拌嘴,对簿公堂,甚至争斗和战争)。其中的一位,“只要人能理解她,就会对她大唱赞歌”(她使得人感到“违逆己意”,其实,这种“违逆”,对人大有裨益)。另一位不和女神,“天性残忍,挑起罪恶的战争和争斗;只是因为永生天神的意愿,人类不得已而崇拜这种粗厉的不和女神,实际上没人喜欢她。”
他随即就劝他弟弟,“不要让那个乐于伤害(人)的不和女神把你的心从工作中移开,去注意和倾听法庭上的争讼。一个人如果还没有把一年的粮食……及时收贮回家中,他是没什么心思上法庭去拌嘴和争讼的。”
何以“粮食没及时回家,就别去拌嘴”?赫翁的理由,也直接来源于神的意愿:“诸神不让人类知道生活的方法,否则,你工作一天或许就能轻松地获得足够的储备,以至一整年都不需要再为生活而劳作了;或许立刻就可以把船舵卸下置于烟上,牛和壮骡翻耕过的田地又会变成荒地。但是愤怒的宙斯不让人类知道谋生之法,因为狡猾的普罗米修斯欺骗了他。因此,宙斯为人类设计了悲哀。”
之后,就讲述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意思,和“事前诸葛亮”差不多)和潘多拉的故事,以阐释:宙斯的权威和公正、“诸神不让人类知道生活的方法”,以及“宙斯为人类设计了悲哀”之合情、合理;再就是结论:所以,凡人还得要日出而作,终年劳作,尽管有点无可奈何,也只能接受一切“全依伟大宙斯的意愿”这一命运。
3-2讲完这个故事的“真情”,赫翁再次重申:“须知在此之前,人类各部落原本生活在没有罪恶、没有劳累,没有疾病的大地上,命运三女神给人类带来了这些灾难。”“因此,欺骗宙斯和蒙混他的心志是不可能的。即使像伊阿珀托斯之子、善良的普罗米修斯那么足智多谋,也没有能逃脱宙斯的盛怒,且受到他那结实锁链的惩处。”赫翁就用这样的话语,一再提醒他弟弟,谁也不能“逃脱宙斯的盛怒”,“全依伟大宙斯的意愿”吧。
赫翁还讲了若干与宙斯有关的神话故事,以及农耕、海外经商的事务和经验,寄托他消除“不和”、重建兄弟和谐的“真情”。 4,赫翁怎样谋求人间“和谐”
4-1,赫翁给弟弟诉“真情”!自然也是为了他自己能继续“安之若素”地过他的“农民和牧人的勤劳生活”。可这“情”字,在汉语里,牵肠挂肚,总含深情,承载责任;否则,没了“这深情、这责任”而又要用这个“情”字,就是诚心糟践他自己。有了这“情”,即使说道“情形”二字,一查词典,也能感到,那是“真情、实情”;所谓“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后汉书·西域传论》)。于是,待人、论事,总讲究“合乎情理”,依情断理才能服人;所谓追求依据实情,按理论断,臻于实事求是;退而言之,“虽不能察(知晓原委,察而断之),必以情断之”《国语·鲁语上》;可见这“情”之分量。兴许赫翁心里,“真情”,也如上所述,就是实情吧;真是含情载理,牵肠挂肚!总之,理,当系于实,源于真情!所赖,则是人间深情!这“深情”,应是谋求“和谐”的基础,重建和解的起点 !
正是基于这个“情”字,赫翁在劝诫一开始,就总论人间“不和”,要弟弟“不要让那个乐于伤害(人)的不和女神把你的心从工作中移开”,按那个“第二位'不和女神’”的愿望,把哥哥当作不共戴天的“死冤家”,视为敌人;这,自然是重建和谐的前提了。
4-2,何为“实”:、何为“真”?存亡演化,终有痕迹、符兆。凡人,有生、死,用饮、食,且群居、互动以谋生;凡此种种,皆人之符兆。而生死、饮食、群居互动,素来如此,当为人之实、即为人之真,且亘古不易至于今,终成人之实“性”。这实“性”,才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人性,必孕含其自身之秩序;人循其序,察其序,自可言说、进而认定其中之“理”。作如是观,则“理”,也使“想”出来的,当归结为大脑产物!如是,“天下一致,而百虑丛生”,这人间世界,能不喧嚣攘扰,万世不休!而符兆永存,则其“理”永存,也就有其“实”、有其“真”。
4-3,论者曰:“群动之物,无不以生为主。”属于群居动物之类的人,自当“以生为主”。生死,难以由自己做主;饮食,遂为求生者自主谋生之实核、要务,也才有了“民以食为天”之公论。
赫翁的“一年粮食是否及时收储家中”再理论其他之说,不也是“以生为主”?在他编写的“潘多拉神话”中,宙斯“不让人类知道生活的方法”,逼令人、神分离,凡人必须到凡间终生劳作;尽管这样做,人自个儿必须经受灾难、没了希望,无可奈何,他,赫翁,也要高扬“全依伟大宙斯的意愿”的主张,“安之若命”,听从宙斯的安排,日出而作,甘受辛劳;凡此种种,莫不基于“民以食为天”的需要。
这“民以食为天”,也是赫翁编写“潘多拉神话”的目的:建立“按'宙斯的意愿’办”这一结论(其实,赫翁晓得庄稼如何长出来,他自己才让宙斯有这样的意愿),逼令凡人下凡,即使含辛茹苦,也得辛勤劳作,正当而公允地自食其力,确保自己的生存。于是,仓廪实,民自安;群体少内斗,焉能崩溃哉!
4-4,赫翁的意愿,化为“宙斯的意愿”,哪,赫翁(他们)怎么会想出应该按“宙斯的意愿”生活这样的结论呢?约而言之如下。
动物都是“以旧知去揣摩未知”;人也不例外。于是,众多自然现象,都被“人化”成为“雷公”、“风伯”之类的的“神”;外形像人的神,还都有人的脾性,连诸神的群体,也都和人群相仿。这有书为证:翻阅神话,恍若披览史书(均以“神王”的“家国大事”为主题:兄弟阋墙,弑父夺母;纵横捭阖,争权夺利,扩充势力范围)。甚至赫翁就认为“诸神和人类有同一个起源”。人与神的重大差别,是:神永生,人必死;人需劳作,才能有五谷吃;而神无需劳作,却应有尽有(或无需饮食)!天长日久,赫翁们,能不自解、自嘲地想到,“诸神(会生活,却)不让人类知道生活的方法”吗?
但最有意味的,是赫翁他还要设想出一串人、神之间的恩怨情仇,甚至不惜安排了一位诸神世界中的“逆子贰臣”普罗米修斯(事前诸葛亮),让他出来“闹事”,与宙斯作对,写成了他的“潘多拉神话”故事,以证明“愤怒的宙斯不让人类知道谋生的方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是“连哄带骗”,好让他弟弟认为宙斯“愤怒”得有理,进而为宙斯的权威所震慑,于是安心劳作、受苦,公允地取得自己的生活资料,从根本上化解了他们兄弟间的“不和”,获得凡人社会所需的“和谐”,他赫翁也不受财产损失,安心劳作。恐吓,总是降服人的基本手段;就连博爱度世的种种宗教,也莫不“合情合理”地将这一条,纳入教义之中。
难道,能写出流芳千古的《工作与时日》,“一直守在家乡”、“过着农民和牧人的勤劳生活”的赫翁(据《工作与时日·译者序》),对于必须顺应四时,终年操劳,精心侍弄五谷,方有好年景,他就完全没有一点实际感受?赫翁何以不用这近于科学的亲身实际经验,去说服他弟弟,却宁愿“舍近求远”,费力虚构出“潘多拉神话”故事,抬出所谓“据有无限威慑力”的宙斯!这些令人想到,“科学真理”能否解决人间是非的争论,耐人玩味!
面对人文源头中的赫翁,对他“谋求人间和谐的举措”,能一览些什么呢?佛心见佛,魔眼见摩罗!不好再说,也就不再说了!
受宙斯惩罚的普罗米修斯:神鹰每天啄食他那不会死亡的肝脏;夜晚,肝脏又恢复原状;第二天,神鹰再来啄食;如是,三万年!美踝的阿尔克墨涅的勇敢之子赫拉克勒斯才杀死了这只大鹰,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 这不无宙斯的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