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逸萍:张爱玲的《流言》像是跟人说话

 烟寻水 2012-06-14
张爱玲的见识(一)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
你要她去拾破烂,
一小片一小片耐心的给拼起来,
像孩子们玩拼图游戏似的——也许拼个十年八年也拼不全。

----《心经》张爱玲

郭逸萍

宅在斗室,神游世界。

我最崇尚的人生就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

无论它是什么。

我最羡慕的人就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还能开怀大笑的人,无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张爱玲的见识(一)

想来张爱玲是我母亲那一辈的同龄人,生在民国长在民国,解放时不过三十岁。对于他们,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周围上一辈的亲戚,我的公公婆婆,同学的爸爸妈妈,包括年纪大一点的老师不都是民国人吗?虽说由于政治的原因,上一辈的人很少对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的孩子讲他们的过去,(这往往会带来麻烦)。共产党夺取政权以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洗脑,思想改造,使得所有的人都取得一个共识,(哪怕是表面上的)旧社会的东西都是坏的,腐朽的,必须掘弃的。这种做法到了文化革命达到了高峰,破四旧恨不得把民国时代,四九年以前留下的一切都拆了烧了毁了,不留一丝痕迹。必须承认这种努力是有成效的,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共和国一代人,在大陆这边,明显的出现了断层,在我们身上“民国范儿”基本都被根除了。

其实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哪一个不是从民国走过来的?虽然他们是革命者,但他们自身并脱不了民国的气息。可是他们却不喜欢国民们保留它。解放后从上到下的洗脑工程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只读得到国家指定可以读到的书,了解国家指定让我们了解的历史。比如我们只知道徐悲鸿,不知道林风眠,只知道鲁迅不知道胡适,只知道矛盾巴金不知道沈从文张爱玲,只知道郭沫若不知道陈寅恪,只知道聂耳冼星海不知道黄自黎锦晖,只知道梅兰芳不知道尚小云……。总之领导让我们知道谁我们就知道谁,领导让我们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了解到什么程度。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一天等我们终于读到看到听到以前被封杀的东西,我们会大吃一惊,甚至会不知所措。比如我们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小说时,我们很是诧异,原来民国的社会,民国的人是这样的!原来张爱玲一说话就比丁玲冰心更加掷地有声!原来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如张爱玲能有如此才华,能发出哪怕到今天也仍然让人寻味千百回的见地!可是你知道,解放后张爱玲无事可做,小说不能写,电影不能编,生活没有着落。她被通知去街道居民委员会去登记,人家问她,会写自己的名字吗。想着她自己从今以后就要被这样一群大嫂大妈领导,她知道她必须离开了,虽然她曾在她的文章里说过她喜欢上海,喜欢中国。她说,活在中国就有这样的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要是我就舍不得离开中国,还没离开家就已经想家了。(《诗与胡说》,传奇)但是她还是离开了,一九五二年离开中国大陆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一般人都会认为人的见识是随着年龄阅历而递增的。人老到一定时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会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走的路比你走的桥还多,等等……,于是就自以为见多识广了。其实有时候见识与年龄一点都没有关系,活了一辈子,到老了,一脑门子的糊涂账的人多得是,而年纪轻轻就已经见多识广的人也还是有的,张爱玲就是一个。

翻开张爱玲那本随笔散文专辑《流言》,一九四四年发表,你随处可见她不过一个才二十三四岁的女子,就已经对人生爱情宗教,对文学写作电影服饰绘画音乐舞蹈就已经有了如此不同凡响的看法和认识。到现在,六七十年过去了,我们读起这些文章,仍然会忍不住惊叹,说得太深刻了!角度太独到了!说得太到位了!!难怪她的作品能引来这么多的关注,几十年了还让人们乐此不疲。虽说她传奇式的家庭背景和特殊的经历使她成为被猎奇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张爱玲的真识卓见做根基,文学作品做支柱,在如今新人新事如潮,世人喜新厌旧的大趋势里,她早就被淹没在浩瀚无际的历史汪洋大海中了。但是如今,任何时候,只要你在键盘上随意敲进,比如一袭美丽的袍,比如低到尘埃里,比如生孩子生出死亡来,你都能百度,谷歌出无穷多的关于她的词条来。虽然张爱玲一直被误读被曲解被围观,但是这就是如今的张爱玲现象。我常常想,在她自我封闭的二十多年中,她的作品一次次地再版,其实她已经知道她自己在华文世界里的影响,但是她已经没有了兴奋,也许正如她自己所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两篇文章,也是发了疯似地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见到。就现在 已经没那么容易兴奋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 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传奇再版前言》

张爱玲对她自己当时可能要面临的灾难是有预感的,所以她喊出了“出名要趁早啊”。她可能不会想到,如今这句话如同号角,催命般地驱使着俊男美女们,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但是他们只想着投机取巧,只怪运气总不是那么好,他们并不知道张爱玲从小就为这一天做着准备。不然她怎么能做到开始和高峰同时完成,怎么能使她的作品一出手就成经典?!




张爱玲的见识(二)

手里捧着一本《流言》,像是听一位老朋友说话,时而为之一振,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疑惑不解,时而五体投地,隔着时空,隔着阴阳两界。

我们都知道人的观念思想见解一般都离不开其时代环境的影响,一种思潮,一种认识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却不能长久。可是有的人,他/她像是站在时间,时代的外面,我不愿意说前面,(因为也许天地就是个圆,人生就是个轮回,最后分不清前后),他们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恒的,到什么时候都觉得对,到了什么年代都觉得有道理。张爱玲就是这样。说起来她并不是文学理论家,不过就是写点小说而已,可她谈到文学创作,谈到她自己对写作角度的把握,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回味不已。比如她认为,虽然弄文学的人都喜欢写飞扬的人生,但人生安稳恰恰是人生飞扬的底子;飞扬的人生是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而安稳却是永恒的。虽然这种安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破坏一次,但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比如她认为,她笔下的人物都不是英雄,他们是一个时代广大的负荷者,虽然不彻底,但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她说,她不把虚伪和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写出现代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

张爱玲在一九四四年,她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说出了这样的话,难怪她的作品一出手便成为经典,难怪夏志清在他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用四十几页的篇幅记录分析她的成就,难怪从她大红大紫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如今,(虽说在这中间大陆封锁了她的作品)差不多七十年过去了,读她的小说和杂文仍然韵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的人生观是很悲观的,但是你可注意到,她又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对衣食住行有很高品味,会享受,并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每活一天其实都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行走,朝着死亡靠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沿路看看风景,帮一帮需要帮助的人,吃吃美食,谈谈恋爱,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张爱玲的不幸身世众所周知,年轻的时候生活在乱世,考伦敦大学得了个东亚第一,战争却爆发;三年香港大学成绩优异,科科考第一,临毕业日本人占领香港,一把大火把成绩记录全部烧光;回到还被日本人统治着的上海,缺衣少食,人心慌慌;她对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体会得更为深刻。我最记得她的一段话,当她在一个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的,不时传来警车凄厉的鸣叫,让人冷到人心里去的惨淡的夜晚听到当时的流行歌曲“蔷薇蔷薇到处开”,她说,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的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就是绢绸的蔷薇,缀在帽沿,袖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是啊,人总得在漫无边际的绝望中找到那么一点希望,不然怎么活!张爱玲在大的悲观背景下,总是给人一些小欢喜,小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