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菌和病毒的常识

 源源妹妹 2012-06-14

 作者                 艾望华

    人生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外界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当医生说到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时,相信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二者区别。

 

    十七世纪荷兰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列文虎克,他的职业是给一家法庭守门兼敲钟,平时的业余爱好是磨镜片。他把圆形玻璃磨成周边薄中间厚的凸镜,再用它做成一个装置可以将极微小的东西放大三百倍左右,这个装置就是今天的显微镜。有一天列文虎克用他的显微镜作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发现,在肉眼看不见任何东西的界面他发现了一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就是后来由这项发现所催生的微生物学所研究的一个对象——细菌。列文虎克成为人类第一个无意间闯入微观世界的人,为此他受到了英国女王和俄国皇帝的召见。

 

    人的肉眼只能看到两百微米的东西,绝大多数细菌的大小在0.25微米。通常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状三种,它们的结构与动植物的细胞相似而不同。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有新陈代谢功能的活体;有膜包裹着的液体,液体中都有控制遗传的DNA大分子。不同的方面除了细菌的胞壁外多了一层称为荚膜的粘液膜、菌体密布菌毛和一根较长的鞭毛外,细菌和普通细胞最大的不同在于:1. 细菌的细胞液内没有叫做线粒体的细胞器,因此产生能量供应整体活动的方式不同。2. 细菌没有细胞核,它的遗传物质DNA裸露在细胞液中。

 

    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水、土壤、桌面、手掌等等日常所见有形的物体甚至无形的空气都有细菌。地球上细菌的种类多到难以统计,而总体数量反而被科学家测算出来,大约为五乘十的三十次方个,这是微观世界的天文数字,它表明细菌是世上数量最大的生物,超过动植物数量总和的许多倍。人类粪便20%的重量为细菌所占,而人体内和体表的细菌数目比全身细胞数还要多!

          

              细菌和病毒的常识
                        (大肠杆菌,本照片连同下一张均为百度网图片搜索所得)

   

    庆幸的是大多数细菌对人无害,有些甚至有益。例如,我们胃里的乳酸杆菌和肠内的大肠杆菌不仅是消化过程的好帮手,而且还能对抗侵入的致病菌。大肠杆菌不光有这两大作用,而且它还能在肠道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但就是这个“好”细菌,如果一不小心出现在我们的手上,再沾染到食物上,最后进到了胃里,就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这就是饭前便后要洗手的道理所在。细菌导致疾病有三方面原因: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种类如霍乱弧菌、伤寒杆菌侵入人体;细菌的数量较大以致人体正常的菌群和自身免疫系统抵抗不了;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致病性不强、数量少的细菌侵入人体也可导致疾病。人体细菌感染因不同的菌种会有不同的症状,但有些表现是普遍的:感染的局部有红、肿、热、痛及化脓外,全身表现为寒战、发烧、全身酸痛、血液内白细胞增高等等。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人多马克在染料中偶然发现的抑菌药磺胺、以及四十年代弗莱明等人发明并制备的杀菌药青霉素标志着人类初步征服了杀人无数的细菌。近三十年来,关于细菌新的危机开始来临,由于滥用抗生素,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能耐受一切抗菌药物的超级细菌(MRSA,如图所示),这被看作是让人类恐慌的事件。笔者曾在加拿大一家医院就见过一名这样的病人,他一个人住一间病房,每天他房间的空气都要消毒一次,医生、护士进入他的房间都是全副武装得象宇航员一样。所以,相关国家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可是,中国这些年还在重复西方国家现已改正的错误——滥用抗菌素!举个例子,本来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或者流感病人去了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医生会以“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为由,开出大剂量抗菌素处方,民众把这种现象叫做“动不动就打吊針”。其实,这种行为无益缓解病情且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除此以外,还有个更坏的后果就是病人今后真有一天需要使用抗菌素时会发现因耐药而无效!中国大陆的医疗部门广泛存在这种故意以损害病人的利益来获取经济效益的现象。

                  细菌和病毒的常识

                       ( 图为能耐受一切抗生素的“超级细菌”MRSA )

   

    所以,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非医学专业的百姓们应该多掌握一些医学科普知识,例如了解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有什么不同就很有意义。

 

    所谓病毒,乃是一种被蛋白质分子膜包裹起来的核酸大分子,它和细菌的大小之比如同芝麻和西瓜,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它由链条状核酸大分子和蛋白质联系而成,外包的膜称为病毒壳。病毒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它是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的一种最原始微生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没有单细胞的完整结构而必须在其它动植物的细胞内才可表现出自我复制的生命特性,而复制过程所需能量和辅助酶均挪用于这个寄宿的细胞。换句话说,没有寄生于宿主细胞的病毒是非生物,是一种有致病活力的高分子,寄生状态的病毒才属于生物范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侵入人体的病毒是难以杀灭的,因为它在人体细胞内,如果杀灭它就意味着首先要破坏它寄宿的人体细胞,这就近似于同归于尽。事实上,科学界至今也没有发现或发明任何一种药物象青霉素杀菌那样来杀灭人体内的致病病毒。正因如此,即使是最简单的感冒类疾病,也不可能在它的初期用药治愈,必须挨过七到十四天待人体自身产生抗体后自愈。虽然没有发明出杀病毒药,可是聪明的人类用接种疫苗的方式遏制了某些病毒在人间肆虐,如既致命又毁容的天花病毒和导致幼儿跛腿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谓疫苗就是分离出病毒,破坏它的复制能力但保留它的基本结构,再将这种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结果这个人的体内就产生了抵抗这种病毒的抗体,他的余生就不会患上这种病毒引起的疾病。


     细菌和病毒的常识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俗称艾滋病毒

   

    病毒对人要么是有致病性的,要么是无害的,对人无害的病毒很可能对其他动植物有害。和细菌不同的是没有一种病毒是对人直接有益的。而且,病毒也不像细菌那样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的双手一定有细菌,但不一定有病毒。不同的致病病毒会寄生在不同器官的细胞中,如狂犬病毒寄生在神经细胞和脑细胞,艾滋病毒寄生于免疫组织细胞,肝炎病毒寄生于肝细胞,病毒自我复制的后果是宿主细胞崩解,使得这些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出现相应的症状。此外,病毒在复制时还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小分子化学毒素,它们从宿主细胞膜逸出进入血液导致全身酸痛或其他不适,这一点和细菌类似。病毒感染人体后,有时会潜伏数月或十多年不显症状,如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的携带者。致病菌侵入人体一般不会有如此长的潜伏期。

 

    针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患者能自行掌握的有这么几条:

 

1,细菌感染多有高烧;病毒感染高烧较少,多为低烧或不发烧。

2,细菌感染全身酸痛较重,精神萎靡,食欲差,这些症状初期轻,三天后渐重;病毒感染时的全身症状较轻,但刚发作时较重。

3,细菌感染呼吸道时,会有流脓涕或咳脓痰;病毒感染一般不会如此。

4,细菌感染时,血液白细胞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不升有时反降,但淋巴细胞通常会升高。

5,凡是体表出现疖肿、红肿,或者伤口出现化脓就可视为细菌感染;凡是体表发生疱疹、丘疹、扁平疣类体征则多为病毒感染。

6,细菌感染呼吸道,口咽部组织暗红,且肿胀较重,有时见扁桃体有脓栓病毒感染时口咽部组织鲜红,肿胀较轻,扁桃体或颊粘膜有疱疹,且局部疼痛较重,则可视为病毒感染。

7,使用抗菌素治疗有效者是细菌感染,无效者为病毒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