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探讨(1)

 关心明天 2012-06-14

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探讨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从高走向低。当然,它不是一条直线的往下走,而是反复向下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学者们给出各种理由,但都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其实,所谓气候,不只是气温的变化,还有降雨量的变化。这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学者们却将降雨量的情况忽略了。事实上,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几千年来不仅年平均气温不断下降,年降雨量也不断减少,江河水位不断下降,湖泊逐渐干涸消失。

 

那么,什么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呢?只要留意一下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黄河、长江之间,就是大约北纬30-40°之间是中国的核心区域。以中原为核心地区,大概包括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大禹治水后形成天下九州的范围。

我在前一篇文章已经对地球北纬30°区域在四千年前(即地球运行发生改变之前)的气候情况进行了推测。下面就四千年来,中国核心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地球运行发生改变是否有关的问题做个探讨。

 

先来看看四千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

中国著名地理学、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特点是冷暖交替,反复向下的变化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三大段:

1、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100年(夏商时期),是一个温暖时期。

2、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是一个寒暖交错时期。其中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西周前期)是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是温暖期。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期)是寒冷期。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北宋初期)是温暖期。公元1000年到1200年(两宋时期)寒冷期。公元1200年到1400年(南宋后期、元代时期)是温暖期。

3、从公元1400年至1900年(明清时期),是一个寒冷时期。

五千年气候的变化曲线呈波浪式,各个高峰(暖期)或低谷(冷期)出现的时间大致相等。在每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时间里,可以分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是一个小循环,温度变动范围为1 -0.5

总的来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变迁的情况,是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寒冷期越来越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如图1

 

我查阅中国历史文献,有关气象物候的记载很多。我相信这些记载是可信的,因为气象物候并不包含政治文化色彩,一般都能反映真实情况;有些记录是间接的,更没有刻意而为的嫌疑。

我认为,竺可桢对中国近几千年气候年均气温变化的研究与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历史气温是一个反复向下的走势。下面按历史时间顺序,列举一些与气温相关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

 

四千年前(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成功,划定天下九州。其中河南(黄河中下游以南)一带为豫州。豫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个人牵着一头象。说明大洪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有野象活动的。

从现代考古资料看到,在西安市附近的半坡村(北纬34°左右),有一个仰韶文化遗址(约距今5600—6080年前),发现有獐、竹鼠和貉等动物的骨骼遗骸獐、竹鼠和貉等属于亚热带的动物,当地早已没有了。《西安半坡》)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约公元前1400-1100年)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獐、竹鼠等小型动物,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大型动物的遗骨。貘和象都是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中国古生物志》)

在殷墟遗址一带出土大量甲骨文,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关于野象的记载,如“今月其雨,只象”,“于癸亥眚象,易日”等。眚是打猎的意思。象作为打猎的对象,显然是野生的。

这些文献记载说明大洪水前,黄河流域是亚热带气候,与我在《四千年前地球北纬30°气候的推测》一文对地球运行改变之前,地球北纬30-40°的气候分析的情况差不多,而且这种气候在大洪水之后还延续了一段时间。

 

大约三千年前,西周时期(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中原一带的气候忽然变得寒冷了。这段时间大约持续了250年,黄河流域一带找不到有关野象存在的信息。

气候突然变寒冷的信息却有不少,比如《诗经?豳风?七月》有这样的描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几句诗的大意是:七月要留心观察火星,九月天气转凉缝衣服。或许某天发布闭塞令,或许某日出现寒风凛冽,既无棉衣又无粗布衣,怎么度过寒冷的岁末?

“豳风”指关中盆地以西,今日甘肃和陕西相邻的地区(北纬34°左右)的风俗。从人们日常生活所反映的情况,说明当时气候的改变是巨大的,人们对冬天的来临似乎充满畏惧,寒冷的天气令人难以适应。

 

从公元前850年开始,中原一带的气候回暖,一直到秦、汉时代(公元初年),时间长达800多年。《春秋》有多处记载温暖的气候,如“(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

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发现有大象的记载,不过,野象群已经不在黄河流域,迁移到秦岭以南,淮河下游地区(北纬33°)了

《诗经·鲁颂》有一篇“泮水”的诗云: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有人认为“元龟象齿”是“淮夷”(今淮河下游地区)民族向鲁国君献出的宝物。

《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国)“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意思是说,我们楚国,有各种大型野生动物,如犀(犀牛)、犛、兕(狮子)、象等,应有尽有。

 

以上资料虽然零碎,不成系统,但还是可以看出大洪水之后两千年间,中原一带气候变化的大概情况。

地球的运行发生改变之后,原来温暖的气候维持大约一千年后开始出现第一个寒冷期,经过两百多年的寒冷之后,虽然中原地区的气候回暖了,但没有回到原来的温暖程度,野象群南迁,离开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

(待续)

1、竺可桢描绘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曲线图。

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探讨(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