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难忘芷江的初恋

 th4180 2012-06-15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芷江后宫门坊内有一块石碑,长2.66米、宽1.33米,青石质地。别看此碑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却价值非凡。前来参观拓印者络绎不绝。因为,石碑上不仅仅有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青年时期(18岁)惟一留世的书法手迹,而且这块石碑也是沈从文先生初恋在芷江的历史见证。

师尊王羲之

1920年底,17岁的沈从文从凤凰来到芷江,投靠当时在芷江当警察局长的五舅,被安排在警备队做事。进队后,队里同事们常议论前任队长段治贤,说他“勇敢善战”,“率队清乡屡斩巨匪”,沈从文听了,非常钦佩,平日生活奉段为楷模,这就是沈从文后来为段治贤书写墓志铭的缘由。

当时,沈从文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练字,常常苦练到深夜。舅父见他求学上进,便推荐他到团访局当师爷。在团访局里,沈从文见邓师父的字有眉有眼,就拜他为师。邓师爷见沈从文书法功底不错,便收他为弟子,给他讲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乐方朔画赞》、《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帮他分析各书法家的长处,指出他书法上的不足,勉励他在书法的神韵、情趣、笔意上下苦功。一天,沈从文邀同事邓佑亭等喝酒,酒年事已高即兴挥毫书写一首古诗。邓师爷观后十分高兴地说:“从文,看来你同书法有缘,数日来长进很大,只是这字还显内力不足,且心神未合一。”沈从文本来对自己前一段苦练字的进步十分满意,想今日露一手,让众人惊讶,被邓师爷这一说,酒醒七分。他向来是虚心求教之人,立即单腿跪地说:“请恩师明示!”邓师爷将沈从文扶起,带他到桌边说:“字有刚有柔,运笔时更要刚柔适度,轻一分不可,重一分不行。‘来’为写字之本。目凝视、心集于神,心神一体;心主力,神主韵,心神联手,气韵自然诸生。”沈从文沉吟良久,忽然醒悟地说:“明白了,明白了,我是心思没集中,运笔未能随意。”邓其鉴笑笑说:“你只明白了五分,还须细细琢磨!”沈从文从此对书法练得更刻苦了,任凭别人打牌、赌博、抽鸦片,他只是趴在桌子上挥毫泼墨,一趴就是半天、一天。

这年夏天,沈从文的母亲也从凤凰来到芷江,在青去街租了一套房子,和沈从文住在一起。此后,沈从文更有工夫练字了。一次,友人马泽淮找他,有门外喊了大半天,没有人应,他进门看个究竟,只见沈从文正在用心写字,他悄悄走上前,伸手将沈从文手中的笔用力一抽,笔未抽出。沈从文惊醒了,直起身,见是马泽淮,忙问:“马兄什么时候来的?”马泽淮说:“刚才,你练字已进入无天无地无你无我之境了,将来定能成为大器!”“马兄取笑了。”

命走桃花运

马泽淮是沅州(芷江的旧称)城里一中等人家子弟,父母双亡,姐弟俩厮守过日子。他同沈从文年纪相仿。模样清秀,说话文文雅雅,且爱好书法,笔走长龙,一手潇洒自如的行书也令沈从文钦羡,以字会友,便成了沈从文家的常客。马泽淮的姐姐马泽惠,长弟弟一岁,长得十分美貌。丹凤眼,月牙眉,樱桃嘴,亭亭玉立,似出水芙蓉。她上过中学堂,知书达理,擅长书法。这样,沈从文同马家姐弟常在一起探讨书法的秘诀,渐渐地,沈从文写了一首刘禹锡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送给马泽惠。明是叫她指点书法上的不足,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马小姐是聪明人,看完诗后,给沈从文回了信,语音含蓄,并将一个用了十几种彩线精心刺绣的鸳鸯荷包送给了沈从文,抛出相思红豆。有了一手好字,沈从文在沅州城越越受人青睐,几位年长的亲戚和当地有名望的绅士、富商都想找他做女婿。沈从文的母亲及七姨父熊捷三(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弟弟)找到沈从文征求意见,沈从文一一谢绝。他心目中只有马泽惠小姐。他们志同道合,马小姐又送了他信物,他岂能负心?沉默良久,沈从文便劝母亲说:“我的婚事,用不着大人操心,我自有喜欢之人。”第二天,沈从文跟佑亭谈起此事,佑亭笑着拍了他一巴掌说:“你小子真走桃花运!”

留下绝世瑰宝

一天,五舅找到沈从文说:“警察局拿出两百块银元,要给大前年因公殉难的警备队长段治贤立墓碑,以表彰他的功绩,慰藉死者于九泉,勉励后来者效忠于地方。”他将邓佑亭叔叔邓其鉴撰写的碑文交给沈从文,要他用章草和篆额写在石碑上,沈从文欣然从命。

石碑搁在东紫阁外的凉亭里,是从城外明山运来的。那天,邓其鉴领着邓佑亭和沈从文来到凉亭,见石板搁在石墩上,碑石磨得十分平细,是块质地极好的青石碑。此后十多天,沈从文倾注心血于石碑上,蹲着写,趴着写,坐着写,疲倦了,伸伸筋骨继续写。一天写不了多少字,但天天写且持之以恒。其间,只有邓佑亭、马泽淮常来作伴。有一次,马小姐托弟弟给沈从文送来一条香纱手绢,上有马小姐狼毫题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日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字迹清秀,极有神韵,搅得沈从文春心萌动。为报马小姐爱慕真情,他书写更用功了。此时,春寒料峭,一连下了数天大雪,凉亭里更是朔风刮耳,虽生有炭火,也难驱寒气。手冻僵了,在火边烤烤,吹口气呵呵,绝不辍笔。由于沈从文的执著,终于为后人留下了这块绝世瑰宝。说来也巧,这块石碑几经磨难,却完好无损。此墓碑原埋于城东郭,民国27年(1938年)抗战抢修飞机场,坟被平了,而石碑被抛在机场东侧水沟里,50年代有人将这块碑抬去做了桥板,60年代初,石碑又被人抬去做洗衣板,70年代初,被沈从文同事史家后裔发现并抬回家中典藏,直到80年代末被文管所收藏于天后宫内,成为芷江的一大景观。

出走芷江之迷

沈从文在芷江做过师爷,当过税官,整整呆了三年。加上他初恋的情人在芷江,因此,他对芷江极有感情,曾有人动员他回凤凰做官,被他一口拒绝。后来他却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并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芷江。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马小姐的缘故。那时,沈从文一边苦练书法,一边沉醉于热恋之中。在一天天黑时,沅州城外,突然枪炮声、喊杀声一片,一直打到半夜,土匪伤亡惨重。恼羞成怒的土匪就在城边放了一把火,八百多栋木房付之一炬。沈从文极担心马小姐的安危,几次想冲出去找马小姐,但被母亲死死拖住。他理解母亲的心情,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生怕有个闪失。沈从文心急如焚,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城里城外枪炮声停了,土匪退了。城内却留下一片废墟,残砖断瓦,死尸到处都是。他急忙去找马泽惠,跑到马家一看,面目全非,家具摔满庭院……是遭了土匪的劫难了,还是……从此马家姐弟在沅州城失踪了。沈从文四处寻觅,忙了一个多月,毫无线索。初恋的沈从文痛不欲生,终于瞒着母亲,黑夜登上氵舞水一叶小舟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芷江。事后,邓佑亭常愤恨而惋惜地说:“都怪那些该死的土匪,要不,沈从文也不会悄悄离开芷江的。”

沈从文流泪

芷江发现沈从文青年时期的手迹,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很快在全国炸响,前来拓印和观仰者纷至沓来。

1988年夏,沈从文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得知芷江发现了沈从文青年时期亲笔书舟、篆额的石碑,欣喜得老泪纵横,几天几晚都合不拢眼。这为后人研究沈从文章草书法和青年时期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直接依据。他不顾六旬高龄,冒着炎炎烈日,千里迢迢从北京专程赶到芷江,并从省城长沙请了一个拓片高手,拓了五份碑文拓片。当时沈老已重病瘫痪在床,不能动弹。当黄永玉回京把拓片展给病危中的沈老看时,沈老用发抖的双手捧着拓片,70年前沅州的生活小景又仿佛历历在目,拖着沙哑、艰难的声音连连说:“想不到沅州还有我的字呀!想不到沅州还有我的字呀……”泪水潸然而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