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授课应远离的误区

 haidtao 2012-06-19

教师授课应远离的误区

www.jyb.cn 20120423 

作者:甄酉川  来源:现代教育报

 

近日,由本报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教科所和海淀教科所主办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53次活动举行,特级教师金玉俊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多年听课所得,为教师们指出了新课程标准视野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金玉俊说,在“到处流窜”、四处听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少教师的课题教学设计,仍然延续着上世纪50年代苏联教育家的风格,按老的教育思想编写教案、编排教学过程,导致教学很多地方和新课标精神是相悖的。

  创设情境不只为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第一点,叫做创设情景,激活学生自动参与。金玉俊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者一个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学习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为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最精髓的地方在于:创设一种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情绪,以及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环境,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支撑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听课的过程中,“不少老师把这个环节给弄偏差了”,教师为了导入新课,费了很大的劲,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但是没有将这种情绪创设传承在教学的全过程。

  创设情景要激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第一,情景创设要有新意,要具有挑战性;情景要有趣味,要紧靠教学主题,形式要新颖活泼。第二,可以与课程教学中整体培养的要项相呼应。第三,通过本堂教学课为解决后面某一个难点做好铺垫。

  提问不只为教学展示服务

  情景创设以后,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动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提一些以成人思维为基点的问题,应多想一想孩子们是怎样想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理解的”。

  教师提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给学生学会提问题做示范”,告诉他们怎样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整合、确定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应只是一个形式,后面的环节一定要跟上。金玉俊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说“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讲” “你提出来的那个问题,咱们今天不能研究”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咱们可以课下进行研究”,而把问题的确定圈定在老师原来教案所设的框里面,“这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为教学展示服务”。

  合作学习不排斥学生独立思考

  关于生生互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首先一点,”金玉俊指出,学生互动不存在万能模式,而合作学习不排斥学生独立思考,不排斥学生的质疑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亲历是正确的,但是亲历什么和怎么样亲历,这是值得考虑的。不是所有的过程,教学中都要学生亲历一遍。亲历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得到的这个知识,这个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生成。

  既然很多事情通过课堂教学并不能实现“亲历”,就要指导他们如何在课下学习,开拓其他的学习、亲历资源。

  不要非把结论都弄成经典式

  指导学生得到结论的关键在于,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管在什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让学生变成老师的思维而是要高于老师。”金玉俊举例说,美术课,只要给学生一个框儿、一个主题,让他们在这个框儿和主题的引导下,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去创作、创新,这时候学生就把老师教的东西用活了。正如齐白石对他的徒弟所说的一样: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金玉俊说,在得出结论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想说的东西,不要非把结论都弄成经典式。

  评价成果不仅仅是等级证明

  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等级证明。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成功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我感觉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体验失败也很必要。”并不是所有实验都是成功的,不要不成功也非要找几条来说成功了,这不是科学的方法,与事实不符。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大多数老师并未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反思的能力”,而学会反思对人生最终走向成功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 甄酉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