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美百名作曲家作品简表

 黑老赵 2012-06-20

欧美百名作曲家作品简表

 

音乐,是人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著名作曲家多如繁星,世界名曲浩如烟海。这里,按音乐历史时期划分,列出文艺复兴后欧美一百名著名作曲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供音乐爱好者在了解音乐史、欣赏世界名曲时参考。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意大利
    蒙特威尔地(1567—1643),生于医生家庭。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首创管弦乐队伴奏歌剧。歌剧《沈佩阿的加冕》、《奥菲欧》。

法国
拉摩(1683—1764)。歌剧《希波里特与阿丽希》、《卡斯托与波鲁》、《达尔丹努斯》、《平凡之人》。

德国
    一、巴赫(1685—1750),伟大的音乐家,生于音乐世家。《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G弦上的咏叹调》、《圣诞清唱剧》、《键盘练习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悼歌》、《音乐的奉献》、《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等。
    二、韩德尔(1685—1759),伟大的音乐家,英籍,生于宫廷侍仆家庭。歌剧《阿西斯与加拉蒂亚》、《阿尔西那》、《奥兰多》等,清唱剧《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耶弗他》、《犹太·马加比》、《扫罗》、《参孙》、《塞墨勒》等,管弦乐《焰火音乐》、交响组曲《水上音乐》、《哈利路亚协奏曲》。


古典时期(1750—1820)

奥地利
    一、格鲁克(1714—1787),生于园林管理员家庭。歌剧《阿塔赛斯》、《阿尔西斯特》、《阿尔米德》、《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伊菲姬尼在陶里德》、《奥菲欧与欧律狄刻》等。
二、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近代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奠基人。《哈利路亚交响曲》、《伦教交响曲》(又名《扎洛蒙交响曲》,共十二部,其中《惊愕》、《军队》、《时钟》,《鼓声》,《伦敦》最著名)、《告别交响曲》、《号角交响曲》、《王后交响曲》、《悼念交响曲》、四重奏《鸟儿》、《梦境》、《骑手》、《狩猎》、《云雀》、《太阳》、《日出》、《天鹅之歌》等,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三、莫扎特(1756—1791),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宫庭乐师家庭。幼年显露非凡音乐才能,被称为“神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女人心》等,《阿黛菜德协奏曲》、《加冕协奏曲》、交响曲《朱庇特》、《林茨》、《巴黎》、《布拉格》等,四重奏《狩猎》、《普鲁士》等。

德国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音乐家,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生于平民家庭。交响曲《英雄(第三)》、《命运(第五)》、《田园(第六)》、《合唱(第九)》等九部,序曲《爱格蒙特》、《科里奥兰》、钢琴奏鸣曲《悲论》、《月光》、《暴风雨》、《葬礼进行曲》、《告别》、《热情》等三十二首,《皇帝(第五)钢琴协奏曲》、《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第五协奏曲)》、《庄严弥撒曲》,歌曲《阿黛莱德》,声乐套曲《遥寄远方的爱人》。


浪漫时期(1820—1900)

德国
    一、韦伯(1786—1826),生于旅行剧团领班家庭。歌剧《自由射手》、《阿布哈森》、《欧利安特》、《奥伯龙》,交响序曲《欢庆》,钢琴曲《邀舞》。
二、梅耶贝尔(1791—1864),生于银行家家庭。歌剧《恶魔罗勃》、《先知》、《北方的明星》、《非洲女》。
三、门德尔松(1809—1847),生于银行家家庭。序曲《芬格尔山洞》、《美丽的《梅露西娜》、《吕伊·布拉斯》、《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仲夏夜之梦》,交响曲《苏格兰(第三)》、《意大利(第四)》,《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清唱剧《以利亚》、《圣保罗》,独创《无词歌》钢琴曲体裁,共四十八首。
四、舒曼(1810—1856),生于书商家庭。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阿贝格变奏曲》、《阿拉伯风格》、《新事曲》,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百余首歌曲,交响曲《春天(第一)》、《莱茵(第三)》等,序曲《曼弗雷德》、《a小调钢琴协奏曲》,歌剧《基诺费娃》。
五、瓦格纳(1813—1883),歌剧大师,生于小官吏家庭。歌剧《利恩齐》、《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尼伯龙根的指坏》(由《莱茵河的黄金》,《英魂传唤使》、《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四部歌剧组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罗恩格林》、《名歌手》等,序曲《浮士德》,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等。
六、勃拉姆兹(1833—1897),生于音乐家庭,极少用标题,模仿贝多芬风格。《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第一、二、三、四交响曲》、序曲《学院节庆》、《悲剧》、钢琴曲《爱德华》、《韩国尔主题变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声乐套曲《情歌》、《梅格罗尼浪漫曲》,小提琴《雨水奏鸣曲》,声乐与乐队《女低音狂想曲》、《德意志安魂曲》、《命运之歌》。
七、布鲁赫(1838—1920),生于音乐家庭。《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希伯来祷歌》,歌剧《罗勒莱》及交响曲、清唱剧、室内乐等。
八、理查·施特劳斯(1864一1949),生于音乐家庭。交响诗《唐璜》、《堂·吉阿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家庭交响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艾伦施皮格尔》、《阿尔卑斯山交响曲》、《麦克佩斯》九部,歌剧《莎乐美》、《玫瑰骑士》、《埃及的海伦》、《阿拉贝拉》、《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岛上》、《随想曲》、《火荒》、《厄勒克特拉》、《没有影子的女人》、《贡特拉姆》、《沉默的女人》等,交响幻想曲《意大利之行》。

奥地利
    一、舒伯特(1797—1828),生于教师家庭,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交响曲《悲剧(第四)》、《未完成(第八)》、《C大调(第九)》等,四重奏《死与少女》、五重奏《鳟鱼》、钢琴套曲《音乐的瞬间》,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程》、《天鹅之死》、剧乐《罗莎蒙》,艺术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五百六十七首及一百多首合唱曲。
二、布鲁克纳(1824—1896),生于乡村教师家庭。交响曲《瓦格纳(第三)》、《浪漫(第四)》、《悲剧(第五)》、《哲学(第六)》、《第七》、《启示(第八)》、《未完成(第九)》等。
三、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轻音乐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生于音乐家庭,与父同名。圆舞曲《蓝色的多瑞何》、《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玫瑰园》、《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加速度》、《晨刊》,《一千零一夜》、《维也纳的气质》等。波尔卡等曲《雷鸣与闪电》、《拨奏》等,轻歌剧《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
四、马勒(1860—1911),生于犹太小商人家庭。交响曲《泰坦(第一)》、《复活(第二)》、《巨人(第五)》、《悲剧(第六)》、《夜曲(第七)》、《千人(第八)》、《大地之歌》等,声乐套曲《孩子们的死亡之歌》,歌曲《旅伴之歌》、《青年的魔角》等。
五、沃尔夫(1860—1903)。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其中《意大利歌曲集》四十六首,《西班牙歌曲集》四十四首,交响诗《潘台西里亚》,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小夜曲》(后改编成小乐队曲)。

意大利
    一、帕格尼尼(1782-1840)。《降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
二、罗西尼(1792—1868),生于音乐家庭,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塞米拉米德》、《威廉·退尔》、《奥里伯爵》等。
三、唐尼采蒂(1797—184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帕斯夸莱先生》、《军中女郎》、《夏莫尼的林达》、《路克雷齐亚·波契亚》等。
四、贝里尼(1801—1835),生于音乐家庭,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歌剧《海盗》、《凯普莱特与蒙泰古》、《诺尔玛》、《梦游女》、《清教徒》等。
五、威尔弟(1813—1901),歌剧大师,生于客栈主家庭。歌剧《那布科王》、《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阿伊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路易丝·米勒》等。
六、列昂卡瓦洛(1858—1919),生于法官家庭。歌剧《丑角》、《梅迪契家庭》、《艺术家的生涯》、《扎扎》等。
七、普契尼(1858—1924),生于音乐世家。歌剧《曼侬·列斯科》、《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图兰多》、《埃德加》、《贾尼·斯基基》、《燕子》、《修女安杰丽加》、《外套》、《三联剧》、《杜兰朵》、《群妖围舞》等。
八、玛斯卡尼(1863—1945).生于面包师家庭。歌剧《乡村骑士》、《友人弗里兹》、《伊利斯》、《罗陀莱塔》、《小马拉》等。
九、布索尼(1866—1924),生于音乐家庭。《钢琴协奏曲》、《交响夜曲》、《印第安幻想曲》、《小奏鸣曲》、《长笛与乐队的小夜曲》,歌剧《选举新娘》、《图兰多》、《浮士德博士》等。

法国
    一、伯辽兹(1803—1869),生于小镇医生家庭。致力标题音乐,采用“固定乐思”手段。《幻想交响曲》,独唱、合唱与乐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提琴与乐队《哈罗德在意大利》,序曲《罗马狂欢节》、《李尔王》,乐队与合唱《安魂曲》,歌剧《贝文努托·切里尼》,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清唱剧《基督的童年》等。
二、古诺(1818—1893)。歌剧《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交响曲,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等。
三、奥芬巴赫(1819—1880),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德籍,生于犹太教堂乐师家庭。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霍夫曼的故事》等。
四、弗兰克(1822—1890)。《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交响诗《可憎的猎人》、《恶魔》、《风神》、《赎罪》,组曲《赛奇》,清唱剧《八福》等。
五、拉洛(1823—1892)。歌剧《菲埃克斯》、《伊斯城之王》、《g小调交响曲》、芭蕾舞剧《纳木那》,小提琴与乐队《西班牙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
六、圣·桑(1835—1921)。歌剧《桑孙与达利拉》,《第三交响曲》,交响诗《骷髅之舞》、《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奥姆法尔的纺车》、《法厄同》,《第二、四、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室内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幻想曲《阿非利加》等。
七、德利勃(1836—1891)。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希尔薇娅》,歌剧《拉克美》,《国王如是说》,及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合唱曲。
八、比才(1838—1875),歌剧大师,生于音乐家庭,歌剧《采珍珠者》、《阿莱城姑娘》(后改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卡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德谢米雷》等。
九、夏布里埃(1841—1894),交响狂想曲《西班牙》、《哈巴涅拉》,歌剧《格温多琳》等。
十、马斯纳(1842—1912)。歌剧《拉合尔城的国王》、《格丽塞利迪斯》、《曼侬》、《维特》、《黛依丝》、《巴黎圣母院的江湖艺人》、《埃罗底亚德》、《堂·吉阿德》等。
十一、福莱(1845—1924),生于学校校长家庭。声乐套曲《美好的歌曲》,钢琴曲《洋娃娃》,剧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罗马王卡里戈拉》、《夏洛克》、《安魂曲》、《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等。
十二、丹弟(1851—1931)。歌剧《钟之歌》、《外地人》,《法国山歌交响曲》,交响变奏曲《伊斯塔尔》,交响三部曲《山中夏日》,组曲《海滨之诗》,交响叙事曲《迷林》,交响诗《藿香花》等。
十三、肖松(1855—1899)。《降B大调交响曲》、《音诗》、声乐作品《蜂鸟》、《商队》等。

俄国
    一、格林卡(1804—1857),生于地主贵族家庭,被否为“俄罗斯音乐之父”,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卡码林斯卡雅幻想曲》,及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二、达尔戈梅斯基(1813—1809)。歌剧《埃斯米拉达》、《水仙女》、《石客》及歌曲近百首。
三、鲁宾斯坦(1829—1894)。歌剧《恶魔》、《a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集《波斯恋歌》等。
四、包罗丁(1833—1887),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获得成功,俄国“强力集团”成员。《勇士(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歌剧《伊戈尔王》,两部弦乐四重奏及室内乐等。
五、穆索尔斯基(1839—1881),生于地主家庭,俄国“强力集团”成员。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脉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
六、柴可夫斯基(1840—1893),杰出的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歌剧《奥涅金》、《黑桃皇后》、《马捷帕》,舞剧《天鹅湖》、《胡挑夫子》、《睡美人》、《第四、第五、第六(悲论)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年序曲》,钢琴曲《四季》,第一弦乐四重赛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意大利随想曲》等。
七、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生于贵族家庭,俄国“强力集团”成员:歌剧《圣诞之夜》、《金鸡》、《隐城基特日的传说》、《普斯科夫的姑娘》、《五月之夜》、《莫扎特与萨列里》、《萨特阔》、《雪姑娘》、《萨尔丹沙皇的故事》、《沙皇的新娘》等,音画《萨特阔》,组曲《安培尔》、《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序曲《俄罗斯复活节》,管弦乐《杜比努什卡》、《野蜂飞舞》(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幕间曲)等。
八、里亚朵夫(1855—1914),生于音乐世家。交响诗《女巫》(又名《巴巴亚加》)、《基基莫拉》、《魔湖》,管弦乐《俄罗斯民歌八首》等。
九、格拉祖诺夫(1865—1936),生于出版商家庭。交响诗《斯金卡·拉辛》、《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剧《四季》、《莱蒙达》及八部交响曲、五部协奏曲等。
十、斯克里亚宾(1871—1915)。《第一、第二、第三(神圣之诗)交响曲》,《狂喜之诗》,交响诗《普罗米修斯》,钢琴作品《升f小调协奏曲》、《前奏曲》,第六至第十《钢琴奏鸣曲》。
十一、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生于商人家庭。《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第二交响曲》、《浪漫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管弦乐《死之岛》、《钟》等。

北欧
(挪威)
一、格里格(1843—1907),民族乐派作曲家,生于学者家庭。组曲《在霍尔贝格时期》、《培尔·金特》、《a小调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山神姑娘》。
(芬兰)
二、西贝柳斯(1865—1957),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外科医生家庭。交响诗《芬兰颂》、《卡莱瓦拉四传奇》(1、《列敏凯宁与少女》;2、《列敏凯宁在图奥涅拉》;3、《图奥涅拉之天鹅》;4、《列敏凯宁归故乡》四部组成)、《波希奥拉的女儿》、《塔皮奥拉》,《小提琴协奏曲》、《忧郁圆舞曲》(剧乐中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剧乐《暴风雨》,七部交响曲,及歌曲、钢琴曲等。
(丹麦)
三、尼尔森(1865—1931),生于音乐家庭。交响曲《四种气质(第二)》、《开阔(第三)》、《不灭(第四)》、《纯朴(第六)》。

东欧
(波兰)
一、肖邦(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生于教师家庭,被誉为“钢琴诗人”《二十四前奏曲》、《第二、三、四叙事曲》、《第二、三、四谐谑曲》、《玛祖卡舞曲》,波兰舞曲《军队》、《告别科尔贝格》,练习曲《革命》、《海洋》、《黑键》,《夜曲》、《幻想曲》、《圆舞曲》等。
二、莫纽什科(1819—1872),生于田庄小贵族家庭,波兰民族歌剧奠基人,被誉为“波兰艺术歌曲之父”。歌剧《哈尔卡》(波兰第一部民族歌剧)、《鬼堡》等,许多歌曲、浪漫曲、二重唱,其中二百五十余首收入十二册《家庭歌曲集汇编》。
(捷克)
三、斯美塔那(1824—1884),捷克民族乐派奠基人,生于捷克小镇酿酒家庭。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里布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四、德沃夏克(1841—1904),生于小旅馆主和肉商家庭。歌剧《阿尔米达》、《魔鬼与凯特》、《雅各宾党人》、《水仙女》,交响诗《野鸽》,序曲《自然界·生命·爱情》,《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赞美诗《白山的子孙》,《摩拉维亚二重唱》,及室内乐、歌曲等。
五、雅那切克(1854—1928),生于小学教师家庭。歌剧《养女》(即《耶努发》)、《死屋》、《马克罗波洛斯事件》,交响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弦乐四重奏《心言》,钢琴曲《摩拉维亚民歌集锦》。
(匈牙利)
六,李斯特(1811—1886),生于贵族管家家庭。主张标题音乐,首创单乐章交响诗体裁、交响诗《山中所闻》、《塔索》、《前奏曲》、《奥菲欧》、《普罗米修斯》、《玛捷帕》、《英雄的葬礼》、《理想》、《从摇篮到坟墓》等,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旅游岁月》、《钟》、《但丁奏鸣曲》、《爱之梦》、《帕格尼尼练习曲》,清唱剧《耶稣基督》、《圣伊丽莎白逸事》,交响曲《但丁》,管弦乐《梅菲斯特圆舞曲》。

美国
    一、福斯特(1826—1864)。歌曲《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中人》、《嗅,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
    二、麦克道威尔(1861—1908)。钢琴曲《森林素描》、《海》、《新英格兰牧歌》,钢琴奏鸣曲《悲剧》、《英雄》、《挪威》、《基尔特》,交响曲《哈姆雷特与奥尔菲利亚》、《印第安(第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d小调钢琴协奏曲》,两套乐队组曲。

二十世纪

法国
印象乐派(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音乐流派之一,由德彪西在印象画派和象征派诗歌影响下开创的。常取材自然景物,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替代力度,着意表达感觉的外在印象,大量运用新调式、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阶等手法。)
一、德彪西(1862—1918)。序曲《牧神午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曲《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版画》、《欢乐岛》、《意象集》两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管弦乐曲《夜曲》(由三首交响诗组成:1、云雾;2、节日;3、海妖)、《大海》(由三首交响诗组成: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2、浪花游戏;3、风与海的对话)、《伊贝利亚》。
二、杜卡(1865—1935)。《c大调交响曲》、管弦乐《小巫师》、歌剧《阿里安与蓝胡子》、芭蕾舞剧《谪仙》、康塔塔《韦莱达》等。
三、拉威尔(1875—1937),生于机械师家庭。管弦乐《包菜罗舞曲》、《西班牙驻想曲》,歌词《西班牙时钟》、《儿童与巫师》,芭蕾舞《达弗尼斯与克洛娅》、《鹅妈妈》,钢琴曲《夜之幽灵》、《戏水》、《镜》、《左手钢琴协奏曲》。

新古典乐演(二十世纪初的音乐流派之一,主张创作不必反映社会和政治,要回到“古典”中去,音乐风格力求模拟古代,表现手法却采用现代技术,形成新型的拟古音乐风格。)
四、奥涅格(1892—1955),法国“六人团”成员。交响曲《礼拜(第三)》、《三个D音(第五)》,管弦乐《太平洋231号》、《橄榄球》,歌剧《犹滴》、《安提戈涅》,清唱剧《大卫王》、《火刑堆上的贞德》。
五、米约(1892—1974),“六人团”成员。芭蕾舞剧《世界之创造》、《无事酒吧》,歌剧《可怜的水手》、《美狄亚》、《奥菲欧的不幸》,《安布罗斯赞拉美诗(第三)交响曲》、《罗纳河(第八)交响曲》,管弦乐《法兰西组曲》,钢琴曲《回忆巴西》、《胆小鬼》,五重奏组曲《国王勒南的烟囱》等。
六、普朗克(1899—1963),“六人团”成员。声乐套曲《动物诗集》,歌剧《人声》等。

奥地利
表现乐派(二十世纪音乐流派之一,也称“新维也纳乐派”,与印象派相反,强调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和心灵所见的客观姿态。至二十年代又进一步创立了“十二音音乐”,把音阶的十二个半音彼此割裂孤立,同等相待,否定了音乐内部的调式、调性功能关系。)
一、勋伯格(1847—1951)。歌剧《期望》、《幸运的手》、《日复一日》、《摩西与亚伦》,康塔塔《古雷之歌》、《华沙幸存者》,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朗诵配乐《月光下的皮埃罗》、《拿破仑颂歌》,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
二、威伯恩(1883—1945)。《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六首》、《卡农》、《室内交响曲》、《乐队变奏曲》,歌曲《早春》、《寻找》、《爱的印象》等。
三、贝尔格(1885—1935)。歌剧《沃采克》、《露露》,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德国
    一、亨德米特(1895—1963),新古典乐派作曲家。歌剧《画家马蒂斯》、《长地亚克》、《一天的新闻》,芭蕾舞剧《高贵的幻影》,《小提琴协奏曲》,《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世界的和谐交响曲》,合唱与乐队《审判日将速至》,钢琴曲《音的游戏》。
    二、斯托克家森(1928—    ),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曲家,生于小学教师家庭。电子音乐《少年之歌》、《孔塔克特》,管弦乐《群》,《钢琴曲第十一》,十重奏《对位》,声乐和乐队《瞬间》。

意大利
    雷斯庇基(1879—1936),运用印象派技法。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罗马的节日》,欧剧《贝尔法戈》、《被淹的钟》、《烈火》、《露克里齐亚·鲍吉亚》,《多利安调式弦乐四重奏》。

西班牙
    法雅(1876—1946),运用印象派技法。歌剧《浮生若梦》,舞剧《爱情——魔力》、《三角帽》,钢琴与乐队《西班牙花园之夜》。

英国
    一、埃尔加(1857—1934),生于音乐家庭,被称为“英国的贝多芬”。《杰龙修斯之梦》(大合唱)、《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谜语交响变奏曲》,序曲《在伦敦城中》和《在南方》,声乐套曲《海景图》,组曲《少年的魔杖》。
二、戴流士(1862—1934),生于羊毛商家庭。歌剧《康加》、《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芬尼魔尔与盖尔达》、《伊尔美林》,交响变奏曲《阿巴拉契亚》,管弦乐《巴黎:大城市之歌》、《春天第一次听到布谷鸟叫》,声乐与乐队《海之飘流》、《高山之歌》。
三、沃安·威廉斯(1872—1958),生于牧师家庭,现代英国民族音乐奠基人之一。歌剧《赶车人休格》、《恋爱中的约翰爵士》、《毒吻》,管弦乐《三首诺尔福特狂想曲》、《黄蜂序曲》、《塔里斯主题幻想曲》、交响曲《大海(第一)》、《伦敦(第二)》、《田园(第三)》、《南极(第七)》等,独唱《小夜曲音乐》及合唱、协奏曲、室内乐。
四、霍尔斯特(1874—1934),生于音乐世家。歌剧《赛维特丽》、《十足的傻瓜》、《在野猪头酒家》,管弦乐《圣保罗组曲》,交响组曲《行星》,交响诗《埃格敦荒野》及《合唱交响曲》等。
五、华尔顿(1902—    )。《法赛组曲》、清唱剧《白尔夏沙之宴》、歌剧《陶勒斯与克雷西达》、《杜次茅斯一角序曲》、《斯长辟诺序曲》。
六、布里顿(1913—1976)。歌剧《彼得·格里姆斯》、《阿尔贝·埃林》、《比利·巴德》,管弦乐《布里奇主题变奏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普赛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战争交响曲》、《春天交响曲》,声乐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声乐套曲《冬日的话》。

苏联
    一、格里爱尔(1875—1956)。交响曲《伊里亚·穆罗米兹》,歌剧《西艾姆王》、《古尔萨拉》,芭蕾舞剧《红花》、《青铜骑士》,《声乐协奏曲》等。
    二、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第五交响曲》(苏维埃第一部交响曲)、《集体农庄(第十二)交响曲》、《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二十七交响曲》。
三、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聋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钢的步伐》,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火天使》、《赌徒》、《谢苗·科特科》、《真正的人》,《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七交响曲》,钢琴曲《斯大林格勒奏鸣曲》、《战争奏鸣曲》、《瞬息的幻想》。
四、杜那也夫斯基(1900—1955)。为电影《大马戏团》、《伏尔加——伏尔加》、《幸福的生活》等配乐,其中的歌曲《祖国进行曲》、《卡霍夫卡之死》、《快乐的风》、《热情者进行曲》、《红莓花开》等,轻歌剧《金谷》、《自由的风》等。
五、哈恰图良(1903—1978),生于订书匠家庭。《小提琴协委曲》、《排钟(第二)交响曲》、舞剧《加雅涅》和《斯巴达克》、电影《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配乐、剧乐《假面舞会》及钢琴曲等。
六、卡巴列夫斯基(1904—    ),生于职员家庭。歌剧《塔拉斯一家》、《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首协奏曲》(别名《青年》)、《安魂曲》(即《合唱(第三)交响曲》)、《第二首弦乐四重奏》。
七、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生于工程师家庭。《第一交响曲》、《十月(第二)交响曲》、《五一(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列宁格勒(第七)交响曲》、《1905年(第十一)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电影配乐、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舞剧《黄金时代》,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歌选》。

东欧
(匈牙利)
一、巴托克(1881—1945),有影响的现代作曲家。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及许多声乐曲、钢琴曲。
二、柯达伊(1882—1967),生于音乐家庭。大合唱《匈牙利诗篇》,歌剧《哈莉·亚诺什》(后改编为组曲),乐队曲《管弦乐协琴曲》、《孔雀变琴曲》,《迦兰塔舞曲》、《曼洛赛舞曲》。
(罗马尼亚)
三、艾奈斯库(1881—1955)。《罗马尼亚音诗》、歌剧《俄狄浦曲》、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三部交响曲、三部提琴奏鸣曲等。
(波兰)
四、席曼诺夫曲基(1883—1937),生于庄园主家庭。《钢琴前奏曲》、《夜之歌(第三)交响曲》、歌剧《国王罗杰尔》、舞剧《哈尔纳西》、清唱剧《圣母悼歌》、钢琴套曲《楣饰》。

美国
    一、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原籍俄,生于音乐家庭。芭蕾舞剧《火鸟》、《彼得卢什卡》、《春之祭》、《普尔契涅拉》、《阿波罗》、《妖女之吻》、《奥菲欧》、《阿贡》,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歌剧《浪子历程》、《士兵的故事》、《马甫拉》、《夜莺》、《普西芬尼》,声乐与乐队《安魂曲》、《圣诗交响曲》,乐队曲《巴塞尔协奏曲》、《乐队变奏曲》,交响诗《烟火》。
二、格罗菲(1892—1972)。交响组曲《密西西比河》、《大峡谷》,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配器。
三、格什文(1898—1937)。音乐剧《露茜》、《敲响乐队》,《为你歌唱》,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管弦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歌剧《波吉与贝丝》。
四、汉森(1896—1981)。《北欧(第一)交响曲》、《浪漫(第二)交响曲》、《安魂曲(第四)交响曲》、《神圣(第五)交响曲》,歌剧《欢乐山》,合唱与乐队《哀悼贝奥胡尔夫》。
五、柯普兰(1900—    )。《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舞蹈交响曲》、《墨西哥沙龙》、《林肯肖像》,芭蕾音乐《小伙子比利》、《罗得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