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栆,棉枣

 西郭先生 2012-06-20

棉栆,棉枣

分享
分类: 2010-06-23 18:10

   那个年代,它是孩子眼中的“麦当劳”

现如今,很多人对它都不再知晓

 

棉栆,棉枣

 

棉枣勾起童年回忆

最近一段日子,在办公的楼下,总会听到一阵“棉栆棉栆”的叫卖声。时间一长,让人不由得开始对这个叫卖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什么是棉枣?”“棉枣是个啥东西?”这成了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

碰巧的是,没过几天,在路边竟然就遇到了一位卖棉枣的人。只见这位中年人戴着帽子推着自行车,车后放着一个不锈钢的大铁桶,在边走边吆喝。出于对棉枣的好奇,我凑上前掀开蒙在不锈钢桶上的白“面纱”,终于看到了棉栆的庐山真面目只见一堆似枣又非枣的小东西粘糊糊的堆在铁桶中,这些小东西个头都不大,呈黄褐色,模样有点像瘦大蒜,但又没大蒜那么圆。说实话,没有想象中的好看。问价钱却是有点意外,这么个不起眼的棉栆,却是1.5元一两。

抱着先尝尝的态度,记者买了5块钱的带回去给同事们分享,果然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人用牙签扎了一个,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慢慢咬碎,然后嘴一咧,眉一皱,就蹦出一个字:“苦!”就是这样一点东西,在办公室转了一大圈,居然还剩了一半。下班后带回家中,放在茶几上,正在沙发上看书的老爸抬眼,却是眼前一亮:“棉枣!这东西,好久过了!”然后熟练地拿起牙签一,放入口中细品:“恩,还是那个味儿,就是涩了点!”随后,他就讲起了他小时候吃棉栆的往事。   

大凡40岁以上的人多会记得,在小时候几乎啥吃的,棉枣就成了那时的“零食”。每棉枣下来的时候,就能见到有人用扁担挑着木桶或瓦罐装着棉栆,走街串巷地叫卖。小孩子们一听就围拢过来,两分钱就能买到一勺,给你盛到一个小瓷碗里,随便撇个细树枝挑着就能吃了。刚入口时面面的,有点,仔细一品却略带点苦味,正是苦中有甜,甜中带苦。端着盛棉枣儿的小碗,用细树枝扎一个吃一个,扎一个吃一个,就能把周围的小孩子们的口水惹得一个劲地往外流。吃时让人家给再加点汤,汤汁呈暗红色,黏黏的,甜甜的,吃完咂咂嘴,回味无穷。当然,在那个年代,棉栆也不是想吃就吃的,哪个小伙伴能从家里要来几分钱买上份棉枣,就足以让其他人羡慕半天。那时小孩子们对棉枣的向往,也许就同现在孩子们对肯德基的渴望吧。最后,父亲有点感慨地说,现在市面上很少能见到棉栆这种东西了,没想到居然还有人在叫卖。

父亲这样一讲,本来不喜欢棉栆的我也对貌不惊人的棉栆产生了兴趣。拿起牙签,又扎了一个,放入口中,仔细品尝棉枣那棉柔软,甜中带苦的独特味道。

此枣只在山上有  24小时成正果

在马路边遇到的这位卖棉栆的中年人名叫张建设,从他那里,记者了解了棉枣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张建设驿城区李湾村人,他说自己1990年开始卖棉枣,至今已经有二十个年头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甚至有人问过他:“棉枣是在棉花上结的枣吗?”

老张说,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几乎每卖一次就要给买棉枣的人进行一次详细的解说。他说,棉枣不是树上结的枣,而是一种长在山上野草丛中的野生地下果这种东西,在山下没有,必须在山上才能找到。每年棉枣下来的季节,他和家人就会骑车去老乐山刨棉枣。早上7点出发,8点就能到山上了。有时还得爬到山顶。棉枣一般都长在没树的地方,有的在草丛中,有的则长在石头缝里。分布也不一,有时孤零零在茅草中一株独秀,有时会几十株长成一小片。棉枣入土很浅,其地上的叶子咋看跟刚长出来的韭菜差不多,用携带的挖棉栆的秘密武器——独齿的耙子轻轻一挖,拽着叶子就能扯起来挖出来会看到茎部下面结了一颗小枣样的东西。这样一株一株地在山上挖,半天就能挖个二三十斤。然后把类似韭菜的叶子和根茎掐掉,只保留像蒜瓣一样的就是棉栆了。

将挖的棉枣拿回家中清洗干净,然后支起大锅,将棉栆和茅草根、黑参、竹叶放在一起熬煮,先大火后中火,最后用文火一直连续煮够24个小时方可。需要注意的是,熬煮中间不能停火,还要不断的续水,一直熬到麻水溢出,棉枣从白色变成深红,才算熬煮成功。张建设说,这一点最费神,因为一熬棉枣,他就得守在锅边,连觉都睡不囫囵。熬好后放凉,然后放冰箱里保存,卖时从冰箱取出,放到不锈钢桶里即可。这样冰凉的棉枣,一方面能保鲜另一方面还能保持其独特的味道。别看棉栆熬出来的样子不好看,其实它能清热去火,经过加工后,还有治疗肾炎、咽炎的功效。现在枣还有讲究,不是用筷子夹着吃,也不能用勺子舀着吃,是用竹签扎着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品出棉栆苦中透甜的味道和略带麻麻的独特感觉。

卖棉栆者寥寥无几  年轻人吃的只是好奇

张建设说,原他们村子里很多人从开到夏初就会有人去山上挖棉枣,熬制后带到市里来卖。而现在挣钱的路子广了,干个建筑工,一天就能拿百十块,村里人很多都选择了出去打工。很少有人再去下那么大的功夫去挖棉枣了。也难怪最近几年,市面上很少见到这种东西。现在,他们村子里卖棉枣的就只剩下他和另一位妇女。据他所讲,在市区里,除了见过有个老头带个红塑料桶叫卖,就没再见过其他人卖棉栆了。

言谈中,记者向老张了解来买棉枣的都是哪些人?他想了想,说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认为吃这个好,另外也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老张说,在专医院那边有个老婆婆,包括她在内的一家人特别喜欢吃棉枣,老张给她算了一下,今年前前后后买了老张40斤的棉栆。那位老婆婆说吃这个有药用价值,能养生。不光自己吃,她还专门买了给亲朋好友们送去。此外,年轻人买这个的也不少,不过,他们只是看到别人买时,出于好奇,买个几块钱的尝个鲜。有些年轻人吃了几个就不吃了,也许是吃不惯这个味吧。

张建设卖棉枣这么多年,就属今年的生意是最好的。每天一桶三十多斤的棉枣,一天就能卖完,每天能挣个七十多块钱。今年因为雨水比较多,他已经卖了70多天了,也比往年延长了几天。老张说:“这人啊,吃东西也真奇怪。以前卖的便宜时,买的人没几个。这几年,价格涨了,吃的人反而多了。”

3中旬起,老张就开始吆喝卖棉栆,他说再过个两三天棉栆过季了,他就不再走街串巷卖棉枣了,回家帮忙去收麦。就在我们的聊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打扮时尚的美女从此经过,看到他桶里的东西,好奇地问:“你卖的啥东西啊?”答曰:“棉枣。”“啥是棉枣?”张建设无奈地笑了笑,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棉枣常识普及”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